杜甫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诗,其全集包含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早期作品-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时他还是个充满朝气和抱负的青年。
诗一开头就问泰山怎么样啊,“岱宗夫如何”,这种提问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先发出惊叹的疑问。
“齐鲁青未了”,说在齐鲁大地上,泰山的青色绵延不绝,这就把泰山的雄伟写出来了,它的青色都能横跨齐鲁大地呢。
“造化钟神秀”,就好像大自然特别偏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到它身上了。
“阴阳割昏晓”更是绝,山的南北两面就像被一把刀割开一样,一面是早晨,一面是黄昏,把泰山的高大给写活了。
“荡胸生曾云”,站在泰山下,看到山上层层叠叠的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云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飘荡一样。
“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看归巢的鸟儿,这是在写自己全神贯注地看泰山上的景色。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可是千古名句啊,表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他说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渺小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后看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一样。
- 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解析:杜甫和李白有过交往,这首诗就是写给他的。
“秋来相顾尚飘蓬”,秋天的时候两人见面,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没有定所,这是在说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到处漂泊。
“未就丹砂愧葛洪”,他们也想求仙问道,像葛洪那样炼制丹药,但是没成功,感觉有点惭愧。
“痛饮狂歌空度日”,说他们整天喝酒唱歌,好像是在虚度光阴呢。
“飞扬跋扈为谁雄”,表面上看是在说他们这样放纵不羁是为了谁呢,其实是在感慨他们怀才不遇,有才华却没地方施展,只能这样借酒消愁、狂放不羁。
二、安史之乱时期作品-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诗人之一。
他一生历经天星斗转,几经离合,经历了战乱、疾病和家庭不幸等困苦,但依然创造出了众多的诗歌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篇文档将向大家讲述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特点,以及他的杰出作品。
一、个人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官家,父亲是个刺史,母亲是个聪明而节俭的妇女。
他的童年时光过得很难,常常饿着肚子,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后来,他进入成都府学习,接触到了许多文化人士,开始了他的文化之路。
他曾做过书生、群众反抗起义军的讲解员和县令等,但都没有成功,身体也不好,常常患病卧床不起。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如意外风波、宰相相继落马等重大事件,这些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妻子生了许多孩子,但只有一些幸存,他也经历了失子和财产亏损等悲惨的事件。
然而,他坚信自己的文学梦想,不断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直到他死去。
二、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感慨、抒发正义、抒发情感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咏史抒怀。
他以他所见所闻、历史之记、自身感受,将深沉的思想、强烈的情感、清晰的形象融为一体,推陈出新,诗歌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无一不给人以震撼。
他的诗句具有纵深感和饱满感,常常描绘出自然、人物及其表情等生动的画面;同时他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在敘述历史和人物形象时无一繁琐费力,且具有朋友性,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那幽默生动的风格。
三、代表作品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人物性格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1.《春望》:杜甫在时局动荡的时期写成这首诗,以表达他对春天的思念和祈愿。
2.《登高》:闲游山中,感叹人生百态,赞美山水之美,显示出深情厚爱。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调侃时势不景气,反衬国人富庶的现状。
4.《长恨歌》:此诗是杜甫生前的巨作,以貌似骈文的形式抒发对王昭君的悲痛之情。
5.《丽人行》:叙述出门相送之情良辰美景,将对山水胡风民俗的生动描写融入了爱情的表达中。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杜甫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
杜甫出生在陕西成纪(今河南省偃师市)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贫困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表达能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思,也有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擅长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悲苦,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困境。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他的生活中,饥荒、动乱和个人困境屡次降临。
他多次遭受贬官和流放之苦,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把握现实,用诗歌来反映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浑厚豪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和感人。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被誉为“诗史一代”的诗仙。
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力图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冲突,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总结起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经久不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杜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歌永远照亮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ppt课件

REPORTING
杜甫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爱、孝道和忠诚,认为这些都是
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儒家礼义观念
杜甫在诗歌中经常提到礼义,认为 礼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规范和约 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至关重要。
儒家天命观
杜甫认为天命决定个人命运和社会 兴衰,因此他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 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 进步和正义而努力。
02 03
诗句解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狂风肆虐、茅屋被掀的 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广厦 千万、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的向往。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 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PART 03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 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之一。
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 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ART 02
杜甫诗歌赏析
REPORTING
杜甫的诗歌风格
01
02
03
04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节 奏鲜明,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
杜甫苦, 呼吁正义和人性。这种精神启示我们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关注弱 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独立思考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和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启示我 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权威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自幼聪颖好学 ,少年时游历于洛阳、长安等地。
杜甫个人简介

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 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 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 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 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 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 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 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 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对杜甫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
❖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 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 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பைடு நூலகம்介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 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 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 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大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一生历尽坎坷,尝尽人间冷暖。
他所写的诗,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
让时光倒流,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看看吧。
公元755年至763年间,爆发了一场叛乱——“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导致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
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杜甫刚刚走上仕途,在他还没来得及在官场上站稳脚跟,即被抛入流离的生活。
公元759年,他丢弃了官职,带着家眷,西向秦州、同谷,过剑门到了成都。
他每天都在盼望叛乱能早日结束,国家能安定下来,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他漂泊到剑门之外第五个年头,也就是公元763年,杜甫终于听到了好消息:郭子仪带领的官军已经收复了蓟北,这场战乱快要平息了!
杜甫欣喜若狂!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沾湿了衣裳。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儿女,他们也和杜甫一样高兴:妻子一边抹着泪,一边收拾东西;儿女们拍着手,唱起了歌,他们围绕在杜甫身边,一个劲地问:“爸爸,爸爸,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家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啊?”是啊,该回家了!杜甫已经52岁了,流落到梓州已有5年,他无时不在思念家乡,想要叶落归根,现在终于可以实现这个愿望了!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吩咐妻子准备好笔墨纸砚,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生平第一快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唐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家被迫流落在剑门关外,日子过十分清苦,他忧国忧民,整天愁眉苦脸,毫无精神。
有一天,杜甫在大街上散步,突然,有一个人开心的说:“太棒了!终于可以回家了…”杜甫上前一听,这才知道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往日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下子就没了,使他喜极而泣。
杜甫听了后,立刻狂跑回家,杜甫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妻儿。
顿时,妻儿脸上平日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杜甫高兴的快要发狂了,他胡乱地卷起诗书,再也无心写作。
中午,一家人饮起了酒,一杯又一杯,唱个不停,他一边唱歌,一边喝酒,于是一条回家的路线便出现在他的眼前:先从巴峡乘船到巫峡,再从襄阳直奔洛阳,再直接回到故乡,一想到要踏上归乡的路途,杜甫心中变激动万分。
后来,杜甫挥笔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