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合集下载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这两年,杜甫著作的出版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各种形式的杜集著作集中面世,有全集有选集,有排印有影印,可谓洋洋大观。

在距今300多年前的清初,也是一个纂辑杜集蔚然成风的年代。

两次出版风行,这是杜诗之幸,也是读者之幸。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最早刊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它无疑是古代杜诗注释的殿军,论杜集注释之详赡,300年间无人能敌。

仇兆鳌之后的清代注杜学者,只能责难《杜诗详注》过于烦冗,订正一些仇氏的错误,出一个精要的注本,面向另一种需求的读者,其中较好的也就是杨伦的《杜诗镜诠》了。

今人再做杜甫全集的集注,也只能在《杜诗详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尽管在“求全责备”这个路子上仇注已被萧涤非领衔的《杜甫全集校注》超越,但其里程碑意义仍然会永载史册。

仇兆鳌去世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近300年。

三个世纪以来,人人尽知《杜诗详注》。

谈到其作者仇兆鳌,却多语焉不详。

民国编《清史稿》也没有为仇氏立传,仅在《艺文志》中提到了《杜诗详注》而已。

对于喜好杜甫诗歌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仇兆鳌,原名从鱼,字沧柱,号知几子、四明先生、章溪老叟。

明崇祯十一年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仇氏为人秉性质直,无论出仕入仕,始终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情。

在家乡做诸生时,就因为抗忤当地官员而被罗织罪名,很长时间才得以平反。

他47岁中进士,廷试策问回答的是关于海禁的问题,他竟然在殿上直言海运方面徇私舞弊猖獗,要求海运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改革。

当时的读卷官杨雍建非常赏识他,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编修。

江南总督噶礼陷害陈鹏年一案,满朝文武皆知陈鹏年冤屈,却无人敢出面求情。

只有仇兆鳌仗义执言,才救下陈鹏年。

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召见年迈的仇兆鳌闲谈民间见闻,仇兆鳌竟直言:“去年江督噶礼免官,张伯行留任,江南士庶欢腾,臣不胜大庆。

”(事见《乾隆鄞县志》)我们知道杜甫一生秉持“致君尧舜”的理想,始终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上。

仇兆鳌《杜诗详注?》

仇兆鳌《杜诗详注?》

仇兆鳌《杜诗详注³》兵车行《杜臆》: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

此当作于天宝中年。

《周礼》有兵车之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①。

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尘埃不见咸阳桥②。

牵衣顿足拦道哭④,哭声直上干云霄⑤。

(首段,叙送别悲楚之状,乃纪事;下二段,述征夫苦役之情,乃纪言。

辚辚,众车之声。

萧萧,鸣不喧哗。

行人,行役之人。

)①《诗》:“有车辚辚。

”又:“萧萧马鸣。

”又:“行人彭彭。

”《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

②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魏文帝诗:“妻子牵衣袂。

”③《楚辞》:“蒙世俗之尘埃。

”【钱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

《元和郡县志》: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以与便门相对,因名,汉武帝造。

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秦始皇造。

皆架渭水。

《一统志》:便桥,唐时名咸阳桥。

④何逊诗:“儿女牵衣位。

”《国策》:张仪说秦,顿足徒裼。

《酷吏传》:路温舒顿足而叹。

⑤《北山移文》:“干云霄而直上。

”道旁过者问行人①,行人但云点行频②。

或从十五北防河③,便至四十西营田④。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⑤。

边庭流血成海水⑥,武皇开边意未已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⑧,干村万落生荆杞⑨。

纵有健妇把锄犁⑩,禾生陇亩无东西(11)。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2)。

(次提过者行人,设为问答,而以“君不闻”数语作收应。

曰防河、曰营田、曰戍边,所谓点行频也。

开边未已,讥当日之穷兵。

至于村落萧条,夫征妇耕,则民不聊生可知。

本言秦兵,而兼及山东,见无地不行役矣。

)①古乐府词:“观者盈道旁。

”②师氏曰: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

③【钱笺】《旧唐书》: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围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

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

④《唐·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

古典注释学研究的新拓展——评《〈杜诗详注〉研究》

古典注释学研究的新拓展——评《〈杜诗详注〉研究》

古典注释学研究的新拓展——评《〈杜诗详注〉研究》《杜诗详注》是清代注杜的集大成著作,也是古典注释学的典范之作。

此书援引繁博,考证详晰,对清代注杜广有影响,也是今人治杜的案头必备之书。

然而,1949年以来,除谭芝萍氏《仇注杜诗引文补正》条陈仇注征引古籍之误以外,并无一部研究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的专著。

仅有的一些论文,也是以摘疵指瑕为主,对《杜诗详注》存在的诸多优点没有系统总结。

吴淑玲的论著《〈杜诗详注〉研究》在《杜诗详注》研究和古典注释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开创之功,其对《杜诗详注》学术背景的阐释、古典注释学在仇注中的使用、仇兆鳌注释批评的价值等方面的阐释,对理解清初浙东学术、古典注释学的发展及清代诗学思想等,实有重要助益。

《杜诗详注》的学术背景为浙东学术,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关注到的。

吴淑玲在查阅资料时,在《中国历代禁书解题?朝行录》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黄宗羲)适时的将武装斗争转变为思想理论斗争,集中精力于学术活动……大力倡办教育事业,应邀赴各地讲学,一时,‘大江南北,从者骈集’,门人中的万斯同、万斯大、仇兆鳌、郑梁、查慎行等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浙东学派文史哲各方面的台柱。

”她受到触发,翻阅了大量浙东学术的资料,发现从浙东学术角度研究万斯同、万斯大、郑梁、查慎行等都有人进行,研究文章也相对较多,却没人从这一角度研究仇兆鳌,这与“台柱”之说似有不符。

于是,从这一角度深入下去,考证了仇兆鳌与浙东学派的关系,发现仇兆鳌注释杜诗完全以浙东学术为归依。

仇注特别注重阐释杜诗在经学、史学方面的价值,对确定杜甫的忠君思想、经世思想、杜诗诗史地位,都有重要作用,而这正是浙东学术重经、重史的学术之路。

其中,以史注杜的方法,在《钱注杜诗》遭到封杀的时代,确立了古典注释学中“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的注释,自古就有字注句解的传统,后又加以章析,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字注句解章析的基本模式。

《杜诗详注》基本沿袭古典诗歌注释学的方法,并发扬光大,对杜诗的注释极其详尽,并有所发展。

古代文学杜诗详注

古代文学杜诗详注

古代文学学习中阅读经典注释本的意义作用————以《杜诗详注》为例摘要: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阅读大量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我们阅读古书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

想要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都要求助于注解,但现人所作的注释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得依靠古注,这其中经典注释本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本文就将简要介绍古书注释,并以仇兆鳌先生所著的《杜诗详注》为例具体说明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阅读经典注释本的意义所在,以及针对古注的自身的优缺点讲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古注。

关键词:古注《杜诗详注》“取与弃”一、古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书籍是这些文化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载体。

而就像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所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由于时间、空间、人为因素以及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等因素,我们今人阅读古代书面语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而为了能够顺利的读懂古代书籍,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古书的注解就具有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古注的发展过程先秦—萌芽时期,以《尔雅》为标志。

两汉至唐--兴盛并得到较好的发展,《十三经注释》是集大成的标志之作。

宋元明时期---改革到衰落,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清代---复兴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王氏父子、四大家、新十三经注疏。

(二)、古注的体例古人注书,名称多种多样。

在秦汉之际,把给经典作解释的文字叫“传”;后有“笺”,即表明记识书意;“注”:“注”的本义是灌注,诠释古书称“注”,乃后起引申义;“疏”:义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正义”:所谓“正义”,即正前人的义疏,与义疏一样既解经又释前人传注,“正义”是指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章句”:“章句”是指“离章析句,委曲支派”,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集解”:“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音义”: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仇兆鳌《杜诗详注?》

仇兆鳌《杜诗详注?》

仇兆鳌《杜诗详注⁴》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原注:时哥舒入奏,勒蔡子先归。

)【朱注】《通鉴》:天宝十四载春,哥舒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

故蔡都尉先归而公送。

若十一载入朝,乃在冬日,与春城赴上都不合。

梦弼之说,非是。

《唐书》:诸府折冲都尉各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之属,以教其军阵战斗之法。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①。

健儿宁斗死②,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③,才缘挑战须④。

身轻一鸟过⑤,枪急万人呼⑥。

(从蔡叙起,言其志雄气猛。

宁斗死,时方右武,耻为儒,世渐轻文。

一鸟过,见其势疾。

万人呼,畏其锋锐。

)①《韩诗外传》:“弯弓而射之。

”汉桓帝时童谣:“丈夫何在西击胡。

”②陈琳乐府:“边城多健儿。

”曹植诗:“名在壮士籍。

”希曰:健儿、壮士,乃军士之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于京师召募十万众,号曰文武健儿。

陈琳乐府:“男儿宁当格斗死。

”③先锋,注见二卷。

④《汉书·项羽传》:“愿与王挑战。

”注:“挑战,擿娆敌求战也。

”⑤韦鼎诗:“一鸟忽相惊。

”张景阳诗:“忽如鸟过目。

”⑥开元十二年四月敕,四军枪矟,有绯绿红碧之辨。

《玄宗实录》:吐蕃寇边,翰用半段枪,当其锋,击之。

《项羽传》:“学万人敌。

”杜牧诗:“射雕都尉万人敌,黑弰将军一鸟轻。

”本此。

云幕随开府①,春城赴上都②。

马头金匼匝③,驼背锦模糊④。

咫尺雪山路⑤,归飞青海隅⑥。

上公犹宠锡⑦,突将且前驱⑧。

(次叙送蔡,记其入朝归陇。

开府上公,俱指哥舒翰。

宠锡;谓翰尚留。

前驱,谓蔡独往。

)①王洙曰:军中以幕为府。

《西京杂记》:成帝设云幕于甘泉。

②沈约诗:“春城丽白日。

”鹤曰:古时,国都通称上都,至宝应元年,方以京兆府为上都。

班固《西都赋》:“作我上都。

”③古诗:“骢马金络头。

”《西京杂记》:羊胜《屏赋》:“屏风鞈匝,蔽我君王。

”鲍照诗;“雕屏匼匝组帐纡。

”江淹《江上之山赋》:“鼍鼋兮匼匝。

”《韵会》:“匼匝,周绕貌。

”此言金络马头,其状密匝也。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四)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四)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四)赠比部萧郎中十兄原注:甫从姑之子。

《唐书》:比部属刑部,郎中、员外各一人。

诗云“漂荡”“沉埋”,又云“归老任乾坤”,此必天宝六载应诏退下后所作。

黄氏谓在未献赋之前,是也。

有美生人杰①,由来积德门②。

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③。

蕴藉为郎久④,魁梧秉哲尊⑤。

词华倾后辈⑥,风雅蔼孤鶱⑦。

(此从萧公叙起。

首句推本从姑,三四称其家世,五六记官职人品,七八记文章才望。

)①《诗》:“有美一人。

”《桓玄传》: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②《开皇神告录》曰:隋开皇末,有老翁诣唐高祖,从容置酒,语及时事,曰:“公积德之门,负至贵之表。

”③《唐书?世系表》:萧氏出自姬姓,汉有丞相酂文终侯何。

萧氏定著二房,一曰皇舅房,一曰齐梁房。

齐梁房即梁武帝之后。

④《汉书?薛广德传》:“为人温雅有蕴藉。

”颜师古注:“蕴,言如酝酿。

藉,有所荐藉。

”又曰:“道其宽博厚重也。

”《汉书》:冯唐白首为郎。

⑤《周勃传》:“魁梧奇伟。

”《前汉注》:“梧音忤。

”《后汉注》:“梧音吾。

”今从后音。

《书》:“经德秉哲。

”《王俭传》:俭体道秉哲,风字渊赡。

⑥《蔡邕传》:“后辈被遣。

”⑦钟嵘云:文约意广,取效风雅。

《正韵注》:“霭,云集貌。

”霭孤鶱,如鸟之飞鶱云际也。

他本作蔼字,误。

蔼,多也。

【朱注】骞、鶱音义各异。

骞,去乾切,马腹热。

鶱,虚言切,鸟飞貌。

宅相荣烟戚①,儿童惠讨论②。

见知真自幼③,谋拙愧诸昆④。

(次叙亲谊交情,乃上下关钮。

见知,指萧。

谋拙,自谓。

诸昆,谓萧氏兄弟。

)①《晋?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

”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后果为公。

赵曰:萧系杜家外甥,故比之魏舒。

②潘岳《闲居赋》:“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潘徽诗:“篇章极讨论。

”③任昉《赠王僧孺诗》:“唯子见知,唯余知子。

”④隋孙万寿诗:“粤余非巧宦,少小拙谋身。

”洙曰:公与萧为姑舅之昆仲。

漂荡云天阔①,沉埋日月奔②。

致君时已晚③,怀古意空存④。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六)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六)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六)白丝行此诗当是天宝十一二载间,客居京师而作,故末有忍羇旅之说,当依梁氏编次。

师氏谓此诗乃讥窦怀贞。

鹤云:怀贞亡于开元元年,公时才两岁,于年用不合。

缲丝须长不须白①,越罗蜀锦金粟尺②。

象床玉手乱殷红③,万草千花动凝碧④。

已悲素质随时染⑤,裂下鸣机色相射⑥。

美人细意熨贴平⑦,裁缝灭尽针线迹⑧。

(此见缲丝而托兴,正意在篇末。

上段,有踵事增华之意。

欲成罗锦,用尺量丝,故须长;所织花草,色兼红碧,故不须白。

熨贴裁缝,制为舞衣也。

象床,指机床。

玉手,指织女。

乱殷红,谓经纬错综。

动凝碧,谓光彩闪铄。

)①《记》:“夫人缫三盆手。

”【朱注】《广韵》:缫,绎茧为丝也,缲同。

鲍照诗:“缲丝复鸣机。

”②《唐书》:越州土贡花文宝花等罗。

魏文帝诏:“每得蜀锦,殊不相似。

”何逊诗:“金粟裹搔头。

”尺以金粟饰之,富贵家之物。

③《国策》:孟尝君至楚,献象床,直千金。

江淹赋:“惜玉手之空伫。

”《广韵》:“殷,赤黑色。

”《左传》:“左轮朱殷。

”④王子安《青苔赋》云:“萦修树而凝碧。

”⑤王彪之诗:“丝染墨悲叹,路岐杨感悼。

”庚信《连珠》:“白羽素丝,随其所染。

”⑥谢朓诗:“望望下鸣机。

”【朱注】色相射,五色射人也。

⑦《班彪传》:“细意委曲。

”《南史》:何敬容衣裳不整,伏床熨之。

杨慎曰:《王莽传》有威斗,即尉斗也。

威与尉音相近,本音畏,转音郁。

《隋书》:李穆奉尉斗于杨坚曰:“愿公执威柄,以尉安天下。

”史炤《通鉴释文》:尉斗,火斗,持火以申缯也,俗加火作熨。

《说文》尉与炽本一字,从上按下也。

又,持火申缯也。

今俗言平曰尉帖。

杜诗“美人细意熨帖平”是也。

又,白乐天诗:“金斗熨波刀剪文。

”⑧曹植乐府:“裁缝纨与素。

”春天衣著为君舞①,蛱蝶飞来黄鹂语②。

落絮游丝亦有情③,随风照日宜轻举④。

香汗清尘污颜色⑤,开新合故置何许⑥。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⑦,恐惧弃捐忍羇旅⑧。

(下段,有厌故喜新之感。

蝶趁舞容,鹂应歌声,落絮游丝乘风日而缀衣前,比人情趋附者多。

蜀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相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蜀相》一,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整体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王荣鑫
这两年,杜甫著作的出版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各种形式的杜集著作集中面世,有全集有选集,有排印有影印,可谓洋洋大观。

在距今300多年前的清初,也是一个纂辑杜集蔚然成风的年代。

两次出版风行,这是杜诗之幸,也是读者之幸。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最早刊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它无疑是古代杜诗注释的殿军,论杜集注释之详赡,300年间无人能敌。

仇兆鳌之后的清代注杜学者,只能责难《杜诗详注》过于烦冗,订正一些仇氏的错误,出一个精要的注本,面向另一种需求的读者,其中较好的也就是杨伦的《杜诗镜诠》了。

今人再做杜甫全集的集注,也只能在《杜诗详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尽管在“求全责备”这个路子上仇注已被萧涤非领衔的《杜甫全集校注》超越,但其里程碑意义仍然会永载史册。

仇兆鳌去世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近300年。

三个世纪以来,人人尽知《杜诗详注》。

谈到其作者仇兆鳌,却多语焉不详。

民国编《清史稿》也没有为仇氏立传,仅在《艺文志》中提到了《杜诗详注》而已。

对于喜好杜甫诗歌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仇兆鳌,原名从鱼,字沧柱,号知几子、四明先生、章溪老叟。

明崇祯十一年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仇氏为人秉性质直,无论出仕入仕,始终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情。

在家乡做诸生时,就因为
抗忤当地官员而被罗织罪名,很长时间才得以平反。

他47岁中进士,廷试策问回答的是关于海禁的问题,他竟然在殿上直言海运方面徇私舞弊猖獗,要求海运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改革。

当时的读卷官杨雍建非常赏识他,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编修。

江南总督噶礼陷害陈鹏年一案,满朝文武皆知陈鹏年冤
屈,却无人敢出面求情。

只有仇兆鳌仗义执言,才救下陈鹏年。

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召见年迈的仇兆鳌闲谈民间见闻,仇兆鳌竟直言:“去年江督噶礼免官,张伯行留任,江南士庶欢腾,臣不胜大庆。

”(事见《乾隆鄞县志》)我们知道杜甫一生秉持“致君尧舜”的理想,始终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上。

后世有仇兆鳌这样一个与其理想一致、为人刚正的人为其诗作注,也可谓杜甫之幸。

仇兆鳌52岁时着手辑注杜诗。

53岁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其间与顾祖禹、查慎行、阎若璩等学者交往密切。

57岁时,因父亲迁葬之事辞官归乡,他居家这几年对《杜诗详注》的纂成至关重要。

到康熙四十一年仇兆鳌65岁时,《杜诗详注》初稿历时13年终于完成,仇兆鳌带着稿本从鄞县赶往杭州进行刊刻,并在次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刊刻完成。

《杜诗详注》的刊成也是仇兆鳌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这一年恰好赶上康熙南巡,仇兆鳌到吴江恭迎圣驾,将初刻的《杜诗详注》进呈御览。

这无疑是一种极好的自荐方式,这个初刻本《杜诗详注》对于仇兆鳌的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康熙见此书龙颜大悦,赐“餐霞引年”匾额。

第二年仇兆鳌即重新步入仕途,入太子宫,兼翰林院检讨。

随后几年,他先后担任侍讲学士、
充太子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这段时间仇兆鳌广交学界名流,得以与同在内阁的李光地、陈廷敬、张玉书等相互切磋学问,互有补益。

(事见仇兆鳌自订《尚友堂年谱》)
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间,仇兆鳌又对《杜诗详注》进行了修订,这也表明《杜诗详注》的初刻本很有可能是仇兆鳌特地为康熙南巡赶制的。

康熙五十二年,《杜诗详注》的增订本最终刻成,这也就是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的底本。

新刊本比原书增加两卷,原有内容也进行了挖改,比如钱谦益的名字在新刊本中几乎全部被挖掉,许多转引材料的出处也在新刊本中消失了,辑佚和校勘功能就打了折
扣。

所以新刊本虽然是仇兆鳌亲勘的定本,但是初刻本也具有定本不具备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仇氏晚年开始对术数颇感兴趣,《杜诗》之外还完成了《周易参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其方法大致同于《杜诗详注》。

尽管仇兆鳌生平的许多细节如今已不能详考,但是一部《杜诗详注》已经足以令其名垂青史。

以前常听老先生们说,在他们年轻时,物资匮乏,想找一部书读太难。

我们这个时代,不仅能轻易地得到想要的读本,还能在不少的版本之间进行选择,不仅能看到当前通行印刷品的样貌,还能通过影印本一窥300年前《杜诗》注本的原貌,放眼漫长的历史时空,如今的读者幸甚至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