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序列ML≥3.5余震震源机制解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3 - 3 2 4 6 . 2 0 1 5 . 0 3 . 0 0 4
2 0 1 2 年6 N 2 4 日宁蒗 一 盐 源 s 5 . 7 地 震 序 列 ML ≥3 . 5 余 震 震 源 机 制 解
并分析近震资料 、远震资料及两者联合反演等情况下计算结果 的差异性 。 本 文 采用 C AP方 法 , 利 用 云 南数 字 化 地 震 台网 及部 分 四川地 震 台 网宽 频带 波 形 资料 ,
反 演计 算 5 . 7地 震 序 列 主 震及 ≥3 . 5余 震震 源 机 制 解 ,并 对 比研 究 区历 史 中强地 震
锋等 ,2 0 1 0 ) ,单个地 震 的震 源机 制解 可反 映构造应力 场作用 下地震 断层 的活动性质 ,
多 个 地 震 的 震 源 机 制 解 可 反 映 较 大 区 域 内平 均 构 造 应 力 状 态 ( 龙 海 英 等 ,2 0 0 7 ;张 建 国 等 ,2 0 0 9 ) 。利用 C AP ( C u t a n d P a s t e ) 方 法 计 算震 源机 制 解在 国 内 已有 较多 应 用 ,郑 勇 等( 2 0 0 9 ) 利 用 中 国 国家数 字 地 震 台 网和 区 域地 震 台 网的 波形 记 录 ,采用 C AP方法 获 得 汶
作 者简 介 :杨 军 ( 1 9 8 1 一) ,男 ,工程 师 ,2 0 0 3毕业 于 云南大学 地球 物理系地 球物理 专业 ,主要 从事测震 台 网相 关工 作 基金 项 目:中国地震局 观测与地 球物理 成像重点 实验室 开放 基金 ( I O G I 2 0 B F V D A 0 2 ) 和云南省地震 局 “ 传帮带 ” 项 目共 同资助 本 文收到 日期 : 2 O 1 4 1 2 — 2 0
滇西地震序列类型的统计特征分析

1% ,主 震 一 余 震 型 占 5 % , 双 震 型 占 2% , 6 2 4
震 群 型 占 8 ;M 5 5共 1 % > I . 2次 ,其 中双 震 型 占 1 . % ,主震 一 余 震 型 占 8 .% ,无 孤 立 型 和 震 67 33 群 型 。孤 立 型 多 发 生 在 永 平 、 泸 水 、保 山 一 带 ( 块 2 ;震 群 型 多 发 生 在 腾 冲 至 瑞 丽 一 带 ( 如 ) 如 块 3 ;并 且 孤 立 型 和 震 群 型 的 震 级 都 在 5 0~ ) . 5 4级 之 间 。 双 震 型 有 一 半 都 发 生 在 丽 江 地 区 .
2 资 料 选 取
以滇 西 地 区 (34 7 5 2 。 8 一2  ̄4 N1年 间 所 有 M . 震 序 列 ( ≥5 0地 除
去 强 震 的余 震 ) 为研 究 对 象 。
3 地 震 序 列 的分 类 [ 4] ,
次 ,M . =5 0~5 9地 震 序 列 2 . 9次 ,共 计 3 6次 ,分 类 结 果 为 孤 立 型 :3次 , 占序 列 总 数 的 8 3 ; .%
主震 一 余 震 型 :2 3次 , 占序 列 总 数 的 6 .% ; 38
双震 型 :8次 , 占序 列 总 数 的 2 .% ; 22 震 群 型 :2次 , 占序 列 总 数 的 5 7 。 .% 主 震 震 级 的大 小 对 序 列 类 型 的 归 属 有 很 显 著 的 影 响 ,5 0~5 4级 共 2 . . 5次 ,其 中 孤 立 型 占
维普资讯
第 2 5卷 第 3期 20 0 2年 7月
地
震
研
究
Vo . 5. No 3 12 .
云南省3次地震的余震活动的折合能量_地震矩关系

刘倬、吴忠良、姚雪绒,2006,云南省3次地震的余震活动的折合能量-地震矩关系,中国地震,22(4),333~339。
云南省3次地震的余震活动的折合能量-地震矩关系刘倬1) 吴忠良1,2) 姚雪绒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市玉泉路19号甲 100049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 折合能量或视应力如何随地震矩而变化,即折合能量-地震矩定标关系,是一个目前争议颇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参加讨论。
本文利用2000年1月15日姚安519、615级地震,2001年10月27日永胜610级地震,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12、61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这一问题。
在估算能量时采用了Brune 震源谱模型情况下的Andrews 方法。
结果表明,对这3次地震的余震序列来说,小于4级的地震活动的/折合能量0随地震矩而上升,而大于4级的地震数目虽不多,却呈现出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而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 辐射能量 地震矩 视应力 定标关系 云南地震[文章编号]1001-4683(2006)04-0333-07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05-17;[修定日期]2006-12-11。
[项目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401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续核算课题资助出版。
[作者简介]刘倬,男,生于1978年,2003~2006年就读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
0 引言折合能量,即辐射能量和地震矩之比,如何随地震矩的大小而变化,地震学中称为/能量-地震矩定标关系0,在地震的物理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Shaw,1998;Beeler et al.,2003)。
这个问题也是至今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例如Mayeda et al.,2005a 、2005b)。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迄今辐射能量的测定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能量的测定大多未纳入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常规工作,因此目前的观测还不足以给出最后的结果。
2014年云南盈江MS5.6和MS6.1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

2014年云南盈江MS5.6和MS6.1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杨婷;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6(038)004【摘要】盈江地区位于中缅边境的苏典-昔马弧形构造带,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带,2014年5月30日发生的盈江地震是该区有地震记录以来第1次>MS6.0的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盈江MS5.6和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结果表明,2次主震均位于苏典-昔马断裂带北段的卡场-大竹寨断裂的东侧.相比于MS5.6主震,盈江MS6.1主震震中位置更靠近卡场-大竹寨断裂.2次地震的余震主要沿卡场-大竹寨断裂走向(NNE向)展布,MS6.1地震的主震破裂区向N扩展了约5km.2次地震的余震区主要分布在卡场-大竹寨断裂的东侧,呈现出沿断裂明显的不对称性,并具有较大的宽度,与走滑型地震典型的余震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可能表明此次盈江地震为共轭破裂地震.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盈江地震主震存在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推测盈江地震可能与卡场-大竹寨断裂和其邻近次级断裂之间的深部介质在长期地震活动中遭受破坏以及深部热作用有关.盈江MS6.1地震分布在南段的余震跨越了卡场-大竹寨断裂右侧的次级断裂,认为主震的动态应力可能触发了其邻近次级断裂的同震破裂.【总页数】11页(P1047-1057)【作者】杨婷;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00081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00081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00081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00081 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2011年云南盈江M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J], 房立华;吴建平;张天中;黄静;王长在;杨婷2.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J], 赵旭;黄志斌;房立华3.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前后序列分布差异研究 [J], 徐甫坤;张彦琪;苏有锦4.2014年云南盈江 MS6.1、鲁甸 MS6.5、景谷 MS6.6地震前通海台垂直摆倾斜仪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J], 蒋薇;杨铭昌;王华柳;杨学慧;姚远;徐金5.2014年5月云南盈江Ms6.1地震序列横波分裂讨论 [J], 吴朋;秦敏;赵翠萍;苏金蓉;华卫;王宇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峰值速度估算姚安地震序列的地震能量

式 () 6 表明,地震辐射能不仅 与地震矩有关 , 也与峰值速度相关.式 中, - c 是比例常数 ,由观测资料确定 I
r是震 源矩 , 是观浏 点地面峰值速度 ;( ・ 相 当于扣除 了地震披传播 距离效 应后的震源峰值速度.这 r )
是 园为在 近距离范围 , 以忽略地震 渡传 播过程 中非 弹性 吸收和散射效应 ,仅考虑衰藏 的几何扩傲影 响. 可 其次 ,导出地震矩 Mo 环境应力 与地震波辐射 能 E的关系为 、
1 蜂 值 速度 与地 震 波 能 ■ 的 关 系
根据 B u e 1 7 ) rn (9 0 圆盘形地震破裂位请 模式 . 地震波位 移谱 由下式 给出:
一
帅
)
m
式 中,<焉 >代 表 P波或 S波方 向性 辐射因子 , 代表 P渡 0一 或 S波( 卢 速度 . c ) c ) P为介 质密度 , r为 震彝距 , ) D( 为平 均震 彝位 移谱.假定采用标准的 平方谟式 ,由于地震波速度谱与位移谱仅相差一个 频率 因子 m .因此 ,地震波速度谱 的表达式为
一
1 l= 1
㈦
’l 』
式中, 。 为地震矩 , 为拐角圆频率 .在频率域中 ,由于地震 波能量几乎 9 %是 S波贡献 ,所 以, 震 5 地 波幅射 能量可 以由下式近似计算 ( s Da . 19) , 91 :
E 一 4 p l =f  ̄ l () 3
E cM 。 0 瑶 () 7
式中 , 是 比倒常数.这一结果 与陈 培善和 D d (9 3 ) 据断裂力学 和 埘立方模 式导 出的牖量正 比于 u a 1 9b 依 地震矩和 r 平方 的结果是完全一致 的. 。
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

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田红旭;毛玉平;钱晓东【摘要】利用1965~2012年云南地区的181次地震序列资料,分别用4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式分别为:b值截距法Mmax=-0.44+ 1.03Mb ±0.4;最大后续余震法Mmax=-0.23+1.00Mm±0.4;主震震级估算最大余震法Mmax=-0.71 +0.89M±0.4;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法:主震震级在5.0~5.9级之间,Mmax=M-1.2,在6.0~7.9级之间,Mmax=M-1.0.用这4种方法对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和2012年9月7日彝良5.6、5.7级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进行估算,结果符合较好.统计结果显示最大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前3天的比例高达60%,这一结果可为最大强余震的时间判定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4(037)001【总页数】7页(P9-15)【关键词】云南地区;地震序列;最大强余震;主震震级;b值截距【作者】田红旭;毛玉平;钱晓东【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0 前言最大余震震级判断是破坏性地震震后趋势分析的重要内容,对震后灾区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部署意义重大。
钱晓东和秦嘉政 (2008),吕晓健等 (2007)研究表明,一次强震或者大震之后,短时间内会相继发生一系列高强度、高密度的余震,如果强余震震级大且发生时间距离主震时间比较长时,可能对震中附近地区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
因此,地震趋势判定中最大强余震估算尤为重要。
例如,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地震,2月5日发生5.7级最大余震,而在主震后第3个月的3月13日还发生了5.5级强余震。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全球地震研究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地震趋势判定、类型判定方法,尤其是最大余震估算方法,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
利用精确定位余震资料确定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断层面参数

利用精确定位余震资料确定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断
层面参数
刘丽芳;徐甫坤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14(037)004
【摘要】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65次小震的精确定位结果.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求解发震断层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得到鲁甸6.5级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分别为160.8°和89.1°,并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6页(P489-494)
【作者】刘丽芳;徐甫坤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利用精定位小震资料反演1933年叠溪M71/2地震震源断层面参数 [J], 李峰;张效亮;贾启超;刘华国;龚飞
2.余震的序列参数稳定性和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效能的连续评估——以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 [J], 蒋长胜;吴忠良;尹凤玲;郭路杰;毕金孟;王亚文
3.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 [J], 孙庆山;盛书中;万永革;李静
4.由余震分布确定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 [J], 胡晓辉;盛书中;万永革;梁姗姗;李泽潇;刘敬光;柴光斌
5.采用精确定位小震资料反演伽师地震断层面 [J], 杨超群;孟凡顺;万永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3次地震的余震活动的折合能量-地震矩关系

云南省3次地震的余震活动的折合能量-地震矩关系
刘倬;吴忠良;姚雪绒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2006(22)4
【摘要】折合能量或视应力如何随地震矩而变化,即折合能量-地震矩定标关系,是一个目前争议颇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参加讨论.本文利用2000年1月15日姚安5.9、6.5级地震,2001年10月27日永胜6.0级地震,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这一问题.在估算能量时采用了Brune震源谱模型情况下的Andrews方法.结果表明,对这3次地震的余震序列来说,小于4级的地震活动的"折合能量"随地震矩而上升,而大于4级的地震数目虽不多,却呈现出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而变化的特点.
【总页数】7页(P333-339)
【作者】刘倬;吴忠良;姚雪绒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市,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市,100049;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深源地震折合能量的标度性及其与深度的关系 [J], 吴忠良
2.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 [J], 王莹;吴小平;赵韬
3.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与余震活动监视 [J], 刘祖荫;晏凤桐
4.板块运动志地震矩张量之间的关系及地中海和中东形变活动速率 [J], MCK.,JJD;谭爱娜
5.余震时空分布与主震前地震活动图象间的关系 [J], 官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
关于《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余震震级判断是破坏性地震震后趋势分析的重要内容,对震后灾区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部署意义重大。
钱晓东和秦嘉政(2008),吕晓健等(2007)研究表明,一次强震或者大震之后,短时间内会相继发生一系列高强度、高密度的余震,如果强余震震级大且发生时间距离主震时间比较长时,可能对震中附近地区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