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详细报告:影响猪价波动的N个因素.
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价格走势研判

第一节我国生猪价格异常波动调查分析一、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规律性的运动,造成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我们认为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根本原因是生猪生产规模化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只要还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滞后性、传递信息单一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每隔3-5年就来一次波动。
我们知道这轮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并非需求有很大增加,主要是生猪业周期性波动引发生猪供应紧张。
去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养殖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活猪收购价格一直未提起来,挫伤了养殖户积极性,直接导致今年活猪的出栏率降低了50%。
同时猪场惜售,抬高猪崽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散户养猪的积极性,进一步减少了猪源。
另外猪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大幅提升,对猪市也有影响。
二、生猪价格上涨下跌原因探究1、上涨影响因素分析我们总结引起生猪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猪肉价格与季节因素影响,我国肉类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冬春气温低,消费较旺,夏秋气温高,消费需求较弱。
二是猪肉与其他肉类海鲜产品的替代性效应。
三是饲料价格的持续性影响,饲料成本大幅上涨是主要畜禽产品价格一路走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玉米和鱼粉是养殖业主要饲料原料。
从去年以来,玉米和进口鱼粉价格总体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只在个别月份略有回调。
1至4月份玉米价格连续4个月保持在1.5元以上,为近10年来的历史高位。
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了养殖成本和主要畜产品价格上升。
当前工业上用玉米生产酒精,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随着国家对玉米转化乙醇项目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加上当前国内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和加工业对玉米需求相对稳定,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变化不大,近期玉米价格继续走高可能性不大,但仍将在高位运行,这将成为对生猪产品价格的一个持续性影响。
最后一点是生猪产品价格变化的周期性,生猪价格波动一般是每3-5年一个周期,其间可分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
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规律分析

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规律分析生猪价格一直是农业市场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农民、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猪价格也呈现出了年度内波动的规律。
本文将对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规律进行分析,为农民和相关经济主体提供参考。
一、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的原因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节假日消费、季节性生产、市场供需关系、政策调控等因素。
节假日消费是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逢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国人民都有着丰富的饮食需求,对于肉类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猪肉的需求量更是直线上升。
这种节日消费的特点导致了生猪价格在节假日前后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季节性生产也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之一。
随着季节的变化,生猪养殖的成本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在春季和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饲料价格相对较低,生猪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相应的生猪供应量增加,这会导致生猪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在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相应的生猪供应量减少,生猪价格则会出现上涨的趋势。
市场供需关系也是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市场需求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为生猪价格提供了市场支撑。
养殖户在供应充裕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价格下跌;而供应不足时则会导致价格上涨。
政策调控也是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对于生猪市场的价格进行干预和调控,通过政策手段对市场供给和需求进行引导,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
比如在生猪供应过剩时,政府会进行储备收购以维持价格稳定;而在生猪供应不足时,则会通过增加进口或者放开政策限制来满足市场需求。
这些政策对于生猪价格的年度内波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春节前后价格波动较大。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猪肉需求量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在春节前后生猪价格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猪肉价格波动因素与市场

猪肉价格波动因素与市场猪肉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肉类食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猪肉价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波动的现象,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以及市场对价格波动的响应。
第一部分: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供给方面,养猪业的发展、猪肉出栏量的变化以及市场储备等均会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养猪业兴旺,猪肉供给量增加,价格自然会下降;反之,养猪业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供给量减少,价格则会上涨。
需求方面,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习惯、生活水平、人口增长等因素也会对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猪肉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势必会导致价格上涨。
第二部分: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都会对猪肉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国,政府经常会通过政策来调控猪肉价格。
例如,针对猪肉价格上涨过快,政府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进口量以稳定市场价格。
政策的调整和执行对市场的预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平稳猪肉价格波动。
第三部分:疫病与疫情疫病与疫情也是导致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猪瘟等疫病的爆发会导致养猪业受到重大冲击,供给量大幅度下降,从而推高了猪肉价格。
此外,由于疾病传播的风险,政府可能会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如封锁交通、封建市场等,这也会对市场供需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推高了猪肉价格。
第四部分:国际因素国际因素也对猪肉价格波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变化、进出口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拉动效应。
例如,如果国际市场上猪肉价格下降,中国出口量可能会受到冲击,从而导致国内市场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相反,如果国际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中国进口量可能会增加,进而导致国内市场供给量减少,价格上涨。
总结综上所述,猪肉价格波动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供需关系、政策因素、疫病与疫情以及国际因素都会对猪肉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史上最详细报告:影响猪价波动的N个因素

2014年的猪价你看懂了吗?如果你是养猪人,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对今年的猪价说,该涨时不涨,该跌时照跌。
或许,2014年对养猪业来说,就是个坑。
但是,熬过去了,就是康庄大道吗?你得先弄明白,猪价,这都是为什么?!影响猪价波动的长期因素1猪周期谈起猪价走势,必谈"猪周期"。
有论者认为,从长期看,如果以相邻的猪价最高峰时间间隔为一个猪周期,大约是42个月左右一周期。
自2000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猪周期,而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周期当中。
第一个周期是2001年5月到2004年9月,第二个周期是2004年9月到2008年3月,第三个周期是2008年3月到2011年9月,我们当前所处的第四个周期是从2011年9月开始的,如果按照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运行的话,第四个周期应至2014年结束。
通常来说,猪周期的运行路线图为: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这是一个循环的周期性过程。
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包括了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周期。
2原料价从短期看,养猪不可能因为成本高而提高当期销售价格。
在2013年,作为原料主产区的东北地区,猪价一直高于华南地区,可见猪价并不会因为简单的成本变动,而直接调整价格。
活物养殖的一大特点是,养殖户本身并没有囤货资质,市场议价能力弱。
(新牧君:据新牧猪价指数平台监测,2014年,北方,尤其是东北猪价是长期低于南方的。
)但是从长期看,养猪的物质成本里,占比最大的是玉米,一般占到60%-80%左右,当玉米等原料价格变动时,生猪价格也会受到"牵连".但玉米对生猪生产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会对猪价产生持续性影响,对于一个周期来说,仍属于重大影响。
养殖户不是因为成本变化而调整价格,而是依据成本调整生产预期。
芝华商业数据市场分析师袁松介绍说,玉米、豆粕上涨(下降)——养殖成本上升(下降)——养殖利润下降(上升)——生猪存栏下降(上升)——生猪供给下降(上升)——猪价波动。
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因素与稳定措施

影 响 生 猪 价 格 波 动 的 因 素 与 稳 定 措 施
王 云英 (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畜牧兽 医站 吉林松原 1 3 8 0 0 0 )
尽管生猪行 业生 产和价格 波动有一 定 的周 期
粕、 麸皮等, 其 中玉米 占 6 0 % ~ 7 0 %。玉米价格的上涨 使养殖成本升高 , 养殖户收益下降。 1 . 5 生猪 深加 工企 业 的 发展 状 况 生猪加工企业偏弱也使 市场不稳定 因素增加 。 除河南等省 ( 市) 有一些大规模的生猪 肉类加工企业 外, 我国其他一些省份大型的生猪龙头加工企业数量
者认为可 以从前期控制供应和后期利用库存调节供
求这两方面人手。
1影 响因素
1 . 1 养 殖 环 节 正常的生猪养殖 ,母猪存栏与猪价之间的量价 逻辑关 系是 “ 四五六 ” 周期定律 , 即: 从补栏母猪到
2 稳定价格 的几项措施
建立健全生猪养殖行业准入机制 。由于生猪养 殖 门槛较低 , 因此 , 导致类似 2 0 1 1 年生猪行情看好 ,
生产。
生猪 、 猪肉价格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母猪存栏量。
1 . 2 上 游 成 本 在我国猪粮比 5 . 5为养猪 的盈亏平衡点。 当猪粮 比高 于这 一数 值 时 ,养 殖 户 的积 极性 就 会 被调 动 起 来, 从而补栏、 出栏会陆续增加 , 猪价 回落。因此 , 虽
然玉米 等农产品价格也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 ,猪粮 比即超过 5 . 5 的平衡点 ,到 了 2 0 0 8 年2 月猪粮比创 下9 . 4 4的新高。同时 , 猪料比已经达到 1 2 . 0 l 的历史 高点 , 情况并未得到改观 。显然 , 从成本方面考虑似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猪肉价格一直存在着高涨与低谷的波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猪肉是中国百姓家庭日常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其价格上涨会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为了遏制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我们需要深刻地探究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中国猪肉价格的波动原因1. 自然灾害因素中国境内气候多变,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这是导致猪肉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2018年初的大雪,影响了省际运输和生猪饲料供应,导致部分地区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减少,从而推动了猪肉价格的涨势。
2. 疫病因素疫病是导致猪肉价格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猪瘟、非洲猪瘟、蓝耳病等疫病在我国仍然存在,它们会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周期和出栏率,导致生猪市场紧张,价格上涨。
例如,2018年四季度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猪肉市场受到重创,短期内价格快速上涨。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猪肉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2019年年初开始实行的新的环保政策,导致了一些小型的生猪养殖户被迫停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猪肉产量和价格。
4. 市场供求因素市场供求因素是导致猪肉价格波动最直接的原因。
供大于求时,猪肉价格自然会下降;供不应求时,猪肉价格则会快速上涨。
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猪肉市场供应能力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加,市场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猪肉价格快速上涨。
二、应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对策1. 改善生猪养殖环境改善生猪养殖环境,提高生猪饲养的科学性和效率,是解决猪肉价格波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可以适度调整生猪养殖规模,避免产能过剩;加强环保治理,减少因环保政策导致的生猪养殖终止,缓解猪肉市场供应压力;提升生猪养殖科技含量,提高生猪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改善屠宰加工环节改善屠宰加工环节,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解决猪肉价格波动问题的途径之一。
猪肉价格波动因素分析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猪肉价格波动因素分析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猪肉是我国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肉类食品之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猪肉价格的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中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分析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
一、生猪存栏情况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生猪存栏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区内存养的生猪数量。
生猪存栏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市场上的供应量,从而对猪肉价格产生影响。
1. 猪瘟疫情的影响猪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会导致猪群的大规模死亡和存栏量下降。
当猪瘟疫情爆发时,养殖户需要进行紧急扑杀,这会导致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2. 养殖环境政策的调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政府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些养殖场由于未能满足环保要求而被关闭,导致供应量下降,猪肉价格上涨。
3. 养殖成本的变动养殖成本是影响生猪存栏的重要因素之一。
饲料、兽药等养殖成本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盈利能力和生猪存栏的数量。
当养殖成本上升时,养殖户减少投放,生猪存栏减少,导致猪肉价格上涨。
二、市场需求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量,它也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1.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对猪肉需求的量和强度。
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将刺激猪肉需求的增加,促使猪肉价格上涨。
2.节假日和传统习俗在我国的一些重要节假日,如春节和中秋节,人们会大量购买猪肉进行团聚饭宴,因此在这些时期市场的需求量会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3.饮食健康观念的变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一些人开始减少对肉类的消费,转向健康食品的选择,导致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减少,猪肉价格下降。
三、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1.生猪存栏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生猪存栏量的增加会提高市场供应量,使猪肉价格下降,从而刺激市场需求的增加;相反,生猪存栏量的减少会导致市场供应量下降,使猪肉价格上涨,从而减少市场需求。
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规律分析

生猪价格年度内波动规律分析生猪价格作为饲养业的重要指标,在市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猪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因此生猪价格的波动对于市场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年度内生猪价格的波动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原因,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中获悉生猪价格的年度内波动规律。
一般来说,生猪价格在一年之内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主要与季节性需求、生猪存栏量、饲料价格等因素有关。
以中国市场为例,年度内生猪价格通常呈现出春节前、春节后、中秋节等特定时间节点的上涨趋势,而在其他时间段可能会出现下跌或相对稳定的状态。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生猪价格也会受到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
我们可以探讨这种波动现象背后的原因。
季节性需求是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春节前后是传统的家庭聚会时刻,对于猪肉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从而导致生猪价格的上涨。
而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食品消费时刻,同样也会对生猪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猪存栏量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生猪价格的波动。
一般来说,生猪存栏量的增加会导致生猪价格的下跌,而存栏量的减少会导致生猪价格的上涨。
饲料价格和疫情等因素也会对生猪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季节性需求和存栏量外,政策的变化也会对生猪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府对于畜牧业的扶持政策、进口和出口的管控政策等都可能对生猪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需求、供应情况也会对生猪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因素对于国内生猪价格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
生猪价格的波动规律对于相关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养殖户来说,生猪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到其经营利润,因此需要对于价格的波动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对于屠宰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来说,生猪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到其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因此需要对于价格的波动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便调整经营策略和谋求更好的市场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的猪价你看懂了吗?如果你是养猪人,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对今年的猪价说,该涨时不涨,该跌时照跌。
或许, 2014年对养猪业来说,就是个坑。
但是,熬过去了,就是康庄大道吗?你得先弄明白,猪价,这都是为什么?!影响猪价波动的长期因素1猪周期谈起猪价走势,必谈 " 猪周期 " 。
有论者认为,从长期看,如果以相邻的猪价最高峰时间间隔为一个猪周期, 大约是 42个月左右一周期。
自 2000年以来, 我国共经历了三次猪周期, 而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周期当中。
第一个周期是 2001年 5月到2004年 9月,第二个周期是 2004年 9月到 2008年 3月,第三个周期是 2008年 3月到2011年 9月,我们当前所处的第四个周期是从 2011年 9月开始的,如果按照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运行的话,第四个周期应至 2014年结束。
通常来说, 猪周期的运行路线图为: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这是一个循环的周期性过程。
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包括了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周期。
2原料价从短期看,养猪不可能因为成本高而提高当期销售价格。
在 2013年,作为原料主产区的东北地区, 猪价一直高于华南地区, 可见猪价并不会因为简单的成本变动, 而直接调整价格。
活物养殖的一大特点是,养殖户本身并没有囤货资质,市场议价能力弱。
(新牧君:据新牧猪价指数平台监测, 2014年,北方,尤其是东北猪价是长期低于南方的。
但是从长期看,养猪的物质成本里,占比最大的是玉米,一般占到 60%-80%左右,当玉米等原料价格变动时,生猪价格也会受到 " 牵连 ". 但玉米对生猪生产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会对猪价产生持续性影响, 对于一个周期来说, 仍属于重大影响。
养殖户不是因为成本变化而调整价格,而是依据成本调整生产预期。
芝华商业数据市场分析师袁松介绍说, 玉米、豆粕上涨 (下降——养殖成本上升 (下降——养殖利润下降 (上升——生猪存栏下降 (上升——生猪供给下降(上升——猪价波动。
袁松认为,玉米、豆粕价格引起猪价变化的传导时间为 14-18个月。
原料价格的短期波动将会产生中长期影响, 2013年下半年豆粕价格上涨超过900元 /吨, 一头生猪养殖成本增加 50元以上,养殖户在扩栏补苗方面都将持谨慎态度,从而影响后续价格。
3存栏量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 2002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 41776万头; 2012年底,全国生猪存栏 47492万头,同比 2011年增长 1.55%,达到近 10年来最高水平。
2014年前 11个月农业部发布的生猪存栏信息显示, 全国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均连续 11个月同比减少。
从存栏的涨势来看, 规模养殖企业整体上还没有因为价格持续走低而调整发展目标, 生产情况相对稳定。
当猪粮比低于 6:1时,生猪存栏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回落,而当猪粮比大于 6:1时,生猪存栏量则大幅回升。
由于 2009年底,猪肉价格急剧下跌,养猪户面临较大亏损,于是大量宰杀生猪推向市场, 导致生猪存栏量出现大幅下降。
由于对猪肉价格预期的悲观, 养猪户逐步淘汰能繁母猪, 能繁母猪量的变化要滞后于生猪存栏量的变化3-4月左右, 相应猪价也在能繁母猪大幅调整 4个月后出现大幅波动。
4消费特点据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介绍, 历史上每次猪价大幅上涨, 大多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6-2008年、 2009-2011年我国 GDP 平均增速分别为 12.2%和9.6%,而 2012年增速为 7.8%, 2013年后,宏观经济增长减速,猪肉消费需求将有所下降。
如上,长期看, 我国猪肉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性增速放缓阶段。
我国居民以消费热鲜肉为主,据《 2012年福建省居民肉品安全知识和消费习惯调研报告》显示, 94.9%的居民最经常购买热鲜肉,仅有 14.9%的受访民众知道冷鲜肉,尚未形成消费冷鲜肉的习惯。
未来猪价供求短期波动仍然存在。
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保持增长,据资料, 1985年我国人均猪肉年消费量为16.6kg ,进入 90年代, 猪肉消费一直保持在人均 20kg 左右, 1998 年达到人均 20.4kg , 2000年和 2001 年略有下降, 2002~2005 年恢复到人均 32kg 左右的状态。
到 2012年达到 5464.28万吨, 全年每人消费猪肉 40.36千克,十年来,我国猪肉消费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
据资料, 2003年香港居民共消费猪肉 30万吨,那么人均消费猪肉 45kg. 应该说香港居民人均消费 45kg 猪肉时,基本到了无任何弹性的地步了。
这个数据就是判断国内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的一个基本参考。
随着收入的提高, 40.36kg 的猪肉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会对猪肉消费作出不同反应, 高收入人群对猪肉消费量的增加程度最弱, 接受多吃清淡、少吃荤腥建议的人越来越多, 猪肉替代品的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猪肉的消费, 进而影响到生猪价格。
中等收入家庭次之, 而低收入家庭对猪肉消费量的增加程度最大。
5城镇化根据 USDA (美国农业部公告统计数据, 2000-2011年间, 中国猪肉消费保持年均 1.95%的增长态势。
2011年全国猪肉供应量是 5000万吨左右, 2012年预计能够达到 5200万吨, 国内生猪消费量一直是一个稳定的增长状态, 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人均消费增加, 农村消费提升和城镇化进程正成为猪肉需求增长的持续推动力。
据资料, 1996年 -2005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超过 2000万。
2006年 -2009年, 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 1500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 13540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为 71182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 52.6%, 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数量, 比上年末提高 1.3%.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曾说,农民进入城镇转变为市民后, 不仅本身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 而且,其消费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 1.4个百分点。
6补贴在养殖企业中,收红包的公司比比皆是。
数据显示,在 2013年 9月末,罗牛山、益生股份、华英农业、新五丰、圣农发展、民和股份六家养殖企业当年都分别收到超过 2000万元的政府补助。
其中,罗牛山和益生股份补助金额甚至达到 3869万元和 3704万元。
国家每年都会对养殖业投入补贴,最常见如能繁母猪补贴。
2007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 50元; 2008年, 补贴标准增加到 100元, 共补贴资金 20.02亿元, 到 2012年, 标准仍为 100元 /头,发放补贴资金 28.92亿元。
2013年,年出栏量 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也将可以作为育肥猪保险的承保对象。
" 因为养殖产品关系到民生问题,当行业面临亏损时,政府出手补贴也在情理之中。
" 一位不愿具名的养殖业人士认为, " 但这样一来,拿到补贴款的企业有恃无恐,压缩产能, 行业洗牌的进度会减慢。
"影响猪价波动的短期因素1季节消费需求变化将是生猪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之一。
农历春节一般在 1月底或 2月初, 因此月生猪屠宰量最高峰基本出现在每年的 1月份或者 12月份, 12月份平均生猪屠宰量较月均屠宰量高出 20.5%,最高可接近 40%,次年 1月份平均生猪屠宰量较月均屠宰量高出 15.2%;月生猪屠宰量最低谷出现在每年春节之后 2月份,低于月均屠宰量最高值 22.4%; 生猪消费另一个低谷出现在 7-8月份,屠宰量比月均屠宰量下降 3-5%.同步变化的规律是年底价格一般比夏季淡季高出 10%以上。
由于猪的生物学特性,供应量不会几何式增加,只会小幅增加,保持平稳。
需求却能短期大幅增加 20-30%,中国生猪需求的节日、季节性非常明显,历史上很少出现春节前猪价低于成本线的, 即使有些时候春节前猪价会下跌。
因为春节前的猪肉需求比平时要高出至少 30%以上,而供应很难在一个时间点上高出 30%以上。
以 " 春运 " 为界,节前 15天,节后 25天,共 40天从非常多的人口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回到欠发达家乡, 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
短时间内, 相应地区的消费总量会发生巨大波动。
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 应该说是与当前的户籍制度、城镇化发展以及与其他相关政策密切相关。
2天气天气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能在短时间内对局部猪价产生快速影响。
在整个2013年 7-9月份是极端天气高发季。
2013年 7月,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四川省 15个市州的 75个县不同程度受灾,为了尽快回复生产,灾区养户补栏补助 200元 /头,反映在广东阳江地区猪苗销售旺盛。
8月份华东大部分地区连续发布高温蓝色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 37~39℃。
天气炎热肉猪长速放缓(持续到 9月初,而且炎热天气导致养殖、长途调运风险增加。
受 " 尤特 " 和强烈西南季风接连影响, 8月 14日到 18日,广东近 9成乡镇出现暴雨,造成 12万牲畜死亡,生猪调运也严重受影响。
除极端天气外, 正常的季节气温变化也会刺激猪价变化。
传统室外腊肉制作的温度要求 15℃以下。
目前北方集中在 10月底或 11月初, 南方根据天气开始制作, 一般时间在中秋节后北风到来。
冬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的雨雪天气, 推动北方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3疾病据资料, 在 2001-2007年间, 疫情是影响生猪价格的重要因素, 造成严重影响的有 3次。
2003年的非典疫情导致猪肉需求量急剧下降,同时生猪购销市场的封闭也造成市场分割,猪肉流通受阻。
2005 年四川省发生的猪链球菌病使养殖户认识到生猪市场存在更多不确定风险,开始大量缩减生产、淘汰母猪。
2006年夏季,在我国南方一些省市相继暴发高热病,这种疫病不仅进一步减少了母猪、生猪的存栏量, 增加了饲养成本,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严重削减了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的资金实力,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存栏量减少。
2010年冬季到 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 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冯永辉分析说, 2011年、 2012年 2月份仔猪价格上涨的共同原因是春节期间仔猪腹泻流行,仔猪供应量大减。
疫情一方面会直接导致生猪产量的降低, 另一方面会使生产者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减少生产量, 所导致的生猪产量减少却会影响到未来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