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19

合集下载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5小题,共150分,共6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

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

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

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

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

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份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注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费米悖论最初的想法并不是由费米提出的,而是出自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33年所作的一份未经发布的手稿。

他这样写道:“人们否认了外星文明的存在,因为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存在的话,应该会发生两件事情:一是它们应当拜访过地球了,二是它们应该向我们发出过一些它们存在的信号。

”至此,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悖论,而只是一个简单的假说演绎。

因为基于我们尚未发现外星文明这一事实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我们应当得出的结论是“宇宙中不存在地外文明”,并不会产生矛盾。

提出矛盾直到1950年,费米与他的同事们谈话时聊到了外星文明在哪里这一问题。

他们同样想到,如果存在外星人,那么人类应该已经发现过外星人了。

但与齐奥尔科夫斯基不同,费米在讨论之后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并提出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是很大的。

因此,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悖论。

在费米去世后,上述内容被他的同事发表,这个悖论也被称为费米悖论。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1950年某个夏天的午后,伟大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与他的朋友爱德华·泰勒、埃米尔·康佩斯基、赫伯特·约克共进午餐,其间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宜居星球的计算。

他们的结论是:即使生命是一个罕见的偶然事件,星系也足够大,它还是很可能存在的。

谈话继续进行,费米却一反常态地沉默了好长时间。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阶段性学习效果测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热烈讨论,“融梗”一词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

所谓“融梗”,通常是指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

有的创作者倾向于用“借鉴”来解释这种行为,有的批评者则指责其实质为抄袭。

“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

“原创”是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概念,和这一概念相连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形象:基于灵感和生命体验,从无到有地进行创作,通过消耗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作家”和“原创”的认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类型文学写作时受到挑战。

网络文学生产从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用,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法律保护不够到位,在更深层面上是与网络类型文学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类型的决定作用。

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穿越、玄幻、修仙在内的几十种大类型,不计其数的小类型,是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重要收获。

类型绝大多数并非由单个作者独立创造,而是由初始设定出发,经由大量写作者前后相继,才得以陆续展开。

再如,读者前所未有的参与性。

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流网络。

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 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 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二年级10月校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

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

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

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

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

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

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

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

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

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审视。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

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绝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

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

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雅礼集团2024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10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考试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

在这个时候,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

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

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

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比如说书法。

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

他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

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

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文章一、二、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情作用”是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面去,从而体会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情感的情感活动,这种经验很普遍。

B.当观察者的情趣和外在事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的时候,他经常是处于审美状态中,此时他处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

C.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会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风云都觉得它在叹息时,他已经获得真正的美感经验了。

D.“移情作用”中观察者如果要获得受外在事物影响的情感体验,必须关注外物的意象本身,并聚精会神地投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美景和书法等艺术作品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不过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要物我两忘,而欣赏艺术作品则是要把握创作者的情感。

B.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意思是说,在欣赏状态中,古松仿佛与观察者有着一样的情感,而人也被古松影响有了古松的情趣。

C.书法作品虽然只是墨涂的痕迹,但是他表现了书写者的性格和情趣,观赏者不仅要赏字,还要借助书法作品把握书写者表现的意趣。

D.欣赏书法作品时会有模仿“严肃”或“秀媚”等的观念,这种观念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它是艺术品对人产生美感熏陶的心理机制。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指从科学的观点看,物理的东西本来没有“人情”和“生气”,是欣赏者赋予了它们这些品质。

B.移情作用缩短了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从而产生了艺术和宗教,寻常的宇宙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C.移情作用既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因人而异,所以把含露的花仅仅看作平常花的人在欣赏时也含有几分创造性。

D.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决定了长期侵淫于美感经验的人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和更丰富的精神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白云先生传[明]钟惺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

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

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D.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令、王右丞、杜工部分别指的是陶渊明、王安石、杜甫,“令”“右丞”“工部”都是官职。

B.豫章、彭蠡、匡庐都是古地名,分别指的是江西南昌、鄱阳湖和庐山。

C.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它在汉朝是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明清时它又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D.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昂一度靠为僧人烧饭得以游历三峡、剑门等地,后又在金陵靠卖草鞋、给人占卜、为人写诗文度日,一生穷困,但不放弃写诗。

B.陈昂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热爱诗歌,诵读能得到的有限的古人诗集,并且挑选其中的好诗加以研究揣摩,自己进行创作。

C.林古度兄弟不仅同情陈昂的处境,经常接济他的生活,也很赞赏陈昂的诗,在陈昂死后还用心搜集陈昂的诗作,是陈昂的知音。

D.这篇小品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表达对陈昂的同情和赞赏,更在于强调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艰难痛苦的人生磨砺。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魏万之京(唐)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8.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手法。

(6分)9.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1)杜甫《阁夜》中诗人以无奈惆怅的口吻,表达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情感以自我宽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中,最能体现“物是人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窦娥冤·滚绣球》中窦娥直接斥骂天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花瓷细腰鼓杨轻抒眉间坊是一条街。

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

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

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

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

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

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

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

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

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

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

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

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

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

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