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以内退位减法》

手动心也动,心灵又手巧

————20以内退位减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不再是为了算而算,而是将它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来体现运算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计算对运算概念进一步理解。对学生而言,也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内容,教材创设了小兔买铅笔的情境,通过解决“还剩多少支铅笔”这个问题学习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通过动手摆学具探索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退位减法,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体会减法的运算意义,发展问题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是整个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内容。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多样的数数活动认识了20以内的数,初步建立了“位值”

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熟练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

了加减法的运算意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着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的活动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在计算方面,“退位减法”这个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却成为了出错率很高的一项我们似乎也已经习惯性地将它归结为“粗心”、“马虎”!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是否掩盖了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本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前测调研,题目如下:

一、口算,直接写出得数:14-9 16-8 13-5

二、访谈:15-8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

三、动手摆小棒,讲一讲15-8为什么要这样算?

我的思考:

“20以内加减法”这样一个内容,确实有很多孩子在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甚至可以达到“又快又对”!但是方法单一。也确实会有一些孩子不会计算。至于应该怎么算,学生也会熟练地“背诵”一整套程序化的语言,操作起学具也比较熟练,可当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只是凭感觉或机械模仿去做,并不一定理解了算理。在和孩子们的进一步交谈中我居然发现,在孩子门看来,摆小棒根本没什么用,因为“我都会算了,而且知道得几”!正如孩子们所说的那样,“都会算了、算对了”还要不要动手摆小棒?它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真的仅仅是为了获得计算的正确结果吗?在这样简单的一节计算课上我们除了要完成对孩子们的技能训练还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怎样的发展呢?

“计算结果又对又快”已经不再是计算课的唯一目标和全部价值!因此,在这样的课上,不仅要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让心跟着一起动!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认识、提升思维水平!真正达到“心灵手也巧”!基于以上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十几减8、减9退位减法题目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摆学具探索算法、深入理解算理,通过多种算法的呈现,进一步加深对“位值制”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摆学具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对算理的深入理解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本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突破,具体时间分配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8分

(二)明确算理、建立联系,发展思维能力; 22分

(三)巩固练习、内化算法,形成计算能力; 10分

具体环节安排:

13个练习本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一幅图,和教材原来相比,我增加数学信息、隐去了数学问题。孩子们看懂图的意思后可提取的信息是:袋鼠妈妈的文具店里有15支铅笔,13个练习本,小兔要买9支铅笔,小老鼠要买8个练习本。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孩子们可以提加法问题、也可以提减法问题,解决问题时还要考虑如何选择条件,我都适时给与评价,注意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新的问题的关注。在解决“还剩多少支铅笔?”这个问题时,孩子们列出算式后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减法,从而又一次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减法的运算意义的理解。在列出算式的同时,孩子们会迫不及待的计算出15-9的结果是6。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做教师的总是会用“真的得6吗?我们手中有小棒,让我们都来摆一摆、算一算”。表面上看这样的做法即尊重了学生,又很顺利地进入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对于“结果是6”这个事实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摆一摆小棒”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麻烦”!不但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丝毫体会不到小棒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了什么帮助的作用。

因此,当孩子们脱口而出计算结果时,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你们的计算本领可真不小!这么难算的题目不仅算的快,还这么准,那你们一定有好方法!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要这样算?能给大家讲一讲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了本节课的第二环节。

(二)明确算理、建立联系,发展思维能力;

讲自己的想法,把动作用语言来表达,实际上是算理预算法的结合,就是将抽象的

算法具体化!这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年龄小,再加上对算理的理解又不是十分清晰,让孩子们完全用语言清晰的表述整个计算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怎样才能让自己说的更清楚、让别人听的更明白呢?孩子们就会想到画一些小三角、圆圈,或者借助摆一摆小棒的方法,而这时的画和摆,完全是源于孩子们自身的需要,这时的“动手做”才是有意义的!接着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同时提出新的要求:看谁听得最认真,从小伙伴身上学到新的方法!孩子们不仅可以一边摆小棒一边讲、还可以在纸上一边画一边讲,在与同桌的交流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晰地直观再现,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会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得以丰富。之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首先请直接数出15根小棒,或画出15个图形,逐一减的同学说,

这种看似很原始、很普通的方法其实是最直观、最能体现减法意义的!对那些不会计算的孩子们来说这也是最好理解的方法,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方法。教师适时的给予价:“无论是摆小棒、还是画图形,这样做都能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15减9的过程,而且可以帮我们准确的算出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再次理解减法意义。

接着继续请用小棒摆的同学来展示

在借助摆小棒对算理有了清晰认识后。对于

“拿出一个10 、5个一,10-9=1,然后用1加上5,”做法,我追问到:“你们怎么知道它就是10呢?”对于“拿出一个10 、5个一,先去掉5个一,再从10里边去掉4,就是6”的做法,我也问到“你们都没有数,我们怎么就知道剩下6呢?

孩子们在解释自己做法的时候,必定会说到:因为那是一捆,一捆就是10

根。又一次认识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