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1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个体(individual)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2.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3.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机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是群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1)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的不同点:

①二者的含义不同。群体思维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②二者产生的机制不同:

a.群体思维产生的机制。一是产生于群体成员间极高的凝聚力,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往往是由于拥有相同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成员所组成。二是群体中出现的群体规则,成员认为群体非常崇高、不会犯错,已做出的决定不必再进一步讨论,只需要尽可能支持即可。

b.群体极化产生的机制。一种观点为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群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群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另一种观点为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群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

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也就是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的相同点:

①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都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非常普遍的概念。

②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有可能对决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