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方汇集〗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三叉神经痛》

合集下载

三叉神经痛效验良方

三叉神经痛效验良方

三叉神经痛效验良方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半侧面部疼痛最为常见,局部无红肿,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起病突然,常以口-耳-鼻-眶区剧烈如刀割或电击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颔痛”“頬痛”“面痛”范畴。

中医认为诸经脉皆上走于面,“不通则痛”。

凡外邪(风邪为主)侵扰,邪气留面;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生风上扰;脏腑失调,痰瘀内生,上阻于面,壅塞面部脉络,气滞血瘀等,均可导致面痛。

【治疗思路】临床治疗应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以调气活血通络为法。

由于本病基本病机为风、火、痰、瘀,因此临床应注意视其邪气所在而用药。

祛风常用防风、荆芥、全蝎、僵蚕、蜈蚣、白附子、天麻、甘菊、白蒺藜等;化痰常用胆南星、姜半夏、天竺黄、竹沥、牡蛎等;祛瘀用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川芎等。

清火用石膏、龙胆草、夏枯草、苦丁茶、菊药、黄芩、栀子、大黄等。

【辨证论治】风寒夹痰证见面痛、遇寒加重,恶风畏寒,舌苔白腻,脉滑。

治当祛风散寒化痰,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防风、羌活、全蝎、僵蚕、蜈蚣、天麻、细辛。

风热夹痰证见面部灼痛、遇热加重,面红目赤,汗出,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白芷、白芍、防风、白芥子、柴胡、甘草、菊花、石膏、薄荷、黄芩、僵蚕。

肝郁化火常因精神紧张、暴怒诱发或加重,证见面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满闷,尿黄赤,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夏枯草、白芍、柴胡、生地黄、泽泻、车前草、栀子、黄芩、石决明、菊花、僵蚕、苦丁茶、连翘、生甘草。

胃火上扰常因过食辛燥、酒后加重,证见面灼热痛、潮热面红、前额胀痛、口臭口苦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

治宜清胃泻热,方用清胃泻火汤加减:大黄、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菊花、僵蚕、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

这些验方可治疗三叉神经痛

这些验方可治疗三叉神经痛

这些验方可治疗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也叫“痛性痉挛”,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和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痛”之称。

此病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三叉神经痛常会发生在单侧面部,以右侧面部发病较为多见。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其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可突然出现闪电式、短暂、剧烈、反复的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并常会伴有疼痛部位的肌肉抽搐、流泪、流涎、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情常会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的时间可由数秒钟至半小时不等,其症状可骤然停止,在间歇期可无任何疼痛或不适感。

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的间歇期会愈来愈短,发作会愈来愈频繁。

此病患者在说话、刷牙或有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疼痛。

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精神往往会变得异常紧张,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可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笔者发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虽然不少,但总体效果均不理想。

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西药治疗此病,常会出现较多的副作用。

用针灸治疗此病的近期止痛效果虽好,但远期疗效往往不稳定,病情也易复发。

因此,三叉神经痛患者宜选用一些副作用小、远期疗效确切、止痛效果好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下面就介绍几则可有效治疗此病的经验方,供选用。

1.取生草乌、生白附子、南星各30克,生姜40克,1寸长的葱白7根。

将生草乌、生白附子和南星一起研成细末。

将葱白和生姜一起捣成泥糊,与上述药末混匀,用一层纱布包好。

将此药包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20分钟左右,取出药包。

待药包的温度能令人耐受时,趁热用其熨敷患处,可每天熨敷3次,每次熨敷20~30分钟。

此方具有散风祛痰、镇惊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此药不可口服,也不可用于熨敷眼部。

2.取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克,干姜6克,高度白酒15~30毫升。

用白酒将细辛、胡椒、干姜浸泡4个小时然后将白酒和其他药料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煎煮至沸腾。

根治三叉神经痛偏方神!

根治三叉神经痛偏方神!

根治三叉神经痛偏方神!三叉神经痛这个病,古人早有认识,比如我曾经写过的明代名医缪希雍有位朋友,叫王肯堂,这位王肯堂在他的医书《证治准绳》曾描述过此病:“发之处则上连头,下至喉内及牙跟,皆如针刺火灼,不可手触,乃至口不得开,言语饮食并废,自觉火光如闪电,寻常涎唾,稠粘如丝不断。

”这种病,现代医学研究不够,至今没有找到明确的发病原因,治疗上也缺乏有效手段。

这个病以前中医一般都用疏风散邪,解毒通络等思路治疗,但是效果也一般,我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手段,看着患者痛苦,心中无奈。

但是,《黄帝内经》里面说:“云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意思是,那些说这个病治疗不了的医生,其实只是没有掌握好的思路而已。

言下之意,在我们老祖宗的眼里,没有什么病是治疗不了的。

这口气虽然很大,但是这话也在理,充分说明了我们老祖宗对医学的期望——大家努力吧,迟早所有的病都有解决方案的。

可是,这个三叉神经痛呢?有什么好的思路呢?这个思路在哪里呢?后来,我偶然翻到李可老中医的书,这位老中医不比寻常,一般老中医,自己有什么好的验方和思路,都留着给自己的家人,可是如果自己的家人没有学医的,就坏了,这些经验就消失了,非常可惜。

可是这位李可老先生不一样,他有什么心得,全都写下来,出版成书了,在书里,他还苦口婆心地呼吁有关领域高层领导,能够组织人力开发他的这些方子,让更多人受益。

从写书的言语之间,可见李可老先生的仁心。

我那个时候偶尔翻着他的书,突然看到他论述三叉神经痛,与众人不同,他认为此病是肾阴不足,导致的龙雷之火上奔。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中医认为肾脏有肾阴与肾阳两部分,两者平时是平衡相处的,所以虽然肾为水脏,但是有肾阳的温煦,却不会寒冷。

可是,如果一个人肾阴不足了,就好比水池里面的水不足了,那么水池里面的龙,也就是那个肾阳,就会无所依托,于是就飞升而上。

这叫龙雷之火上奔。

我再举个例子,平时我们有一百份的肾阴,也有一百份的肾阳,两者平衡相处,相依为命。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治疗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在面部的侧面,这疼痛是十分厉害的,在疼痛的时候如同闪电一样,经久不愈。

倪海厦定的名是中医药学里面疏通经络剂。

疼痛如何治?吃止痛药基本上没办法解决,一般采用的是封闭,现在西医院里面专治法,实际上是封闭,过后,还会再疼痛,因为疼痛的部位它是在面部,接近于大脑精明之府这一部位。

疼痛封闭只能止住暂时一会,继续疼痛时,痛不可忍,有的痛起来生不如死,虽然此病不要命。

此病西医名三叉神经痛,是很剧烈的痛(如同电闪般痛),有时止痛剂亦无法止痛,有时西医注射酒精在痛处,到了无法控制时,只好切断神经(让人神感知不到它了)这病后遗症很大,很容易造成面瘫,即口眼歪斜。

为何发生此痛呢?目前西医也不清楚。

临床上看时,此痛延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三经而来。

手少阳三焦经经是水道系统--水火之道,谷之府也;足少阳是胆经,足阳明是胃经,这三个经络有什幺样的联系:学四圣心源之后已经知道,手少阳经是从手到头,足少阳经是从头到足;足阳明胃经是从头到足,人身体气机之降凡一切之降皆源于胃土之降,胆火随之而降,以温肾水,这一个情况,阳明胃与阳明胆经皆是属于不降的部位,胃明胃之不降,胆火上逆,根据经络走向,我们看一看,这三焦经,它的走向是围绕着耳后,然后绕到耳前,走到眉毛的外侧,这是手少阳经;足少阳胆经:走于头部外侧;足阳明胃经上到大迎穴后,有一条道要经颊赤下关,以入于头顶部这一部位都是人头部的外侧,也是从颊车部位到太阳穴一直到头部二侧,这一些全部是需要降的,属于降路。

手少阳经是升的,升到头上后,要接主足少阳经再下降,这病关键问题是降路不足,不得以降,这一情况就要以降胃为主,同时要收敛胆火。

经络为什幺不降呢?还是在于经络不通,所以治疗的时候: 适当用活血药以通经络,降胃敛胆火,胆火敛住后要在下收敛,如是使火降下之后,后头三叉神经部位疼痛就能减轻,一般来说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的病人或是由于心情不好, 经常有气郁现象或经常饮酒或用目过度眼疲劳或休息不足造成火在上不得下,等等可诱发疼痛,这是我给大家说一下经络的走向及病因病机是什幺:是火在上不得降,所有经络活动能力均来自不同脏腑,一旦此动能无法畅行于经络中,则必发生抽痛,在以前的时候,我讲过关于疼痛,疼痛的发生实际上是人体的一个警讯,是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同时也说过在体表部位发痒这是病情最轻的;其次是疼痛;然后是麻木现象;然后是不仁--就是感觉丧失了,摸自己的皮肤感觉是别人的了;,然后是不用,是动也动不了。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1、通络头风汤《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

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

方中川芎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

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

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

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

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

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

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

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

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

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

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中药治疗知识“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

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

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治疗方法除了西药的卡马西平、手术外,中药治疗是好方法,可以彻底治愈。

目前效果显著的中药名方有“东方-头痛散”。

病情简介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痛如放电、刀割样的疼痛症状、常人难以忍受的神经性疾病。

发病率高,年龄多在40岁以后,女多于男。

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被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性抽搐。

在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未能发现病因。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继发于局部感染、外伤、三叉神经所通过的骨孔狭窄、肿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环障碍等。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查体及其它辅助检查中常有异常。

现代医学对本病诊断是据其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次数、时间和诱因等,在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之后,其诊断并不困难。

就其发病学说而言,有诸如病毒感染学说、病灶学说、缺血学说、颈神经学说、遗传学说、变态反应学说等等。

国内外统计的发病率分别是47.8/10万和62.6/10万,女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临床表现三叉神经痛1)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1-2分钟,,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2)疼痛可由口、舌的运动或外来刺激引起,常有一“扳机点”,触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内等处,因怕引起发作,病人常不洗脸,少饮食以致面部污秽,消瘦,严重者身体虚弱,卧床不起。

三叉神经痛秘验方

三叉神经痛秘验方

三叉神经痛秘验方【组成】柴胡10g,黄芩10g,白芍35g,川芎30g,延胡索35g,法半夏10g,白芷10g,细辛6g,蔓荆子12g,白术15g,全蝎5g,天麻15g,丹参15g,石膏30g,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天三次。

【适应症】适用于三叉神经痛,辨证属肝(胆)胃风火,络脉瘀阻者。

症见:一侧面颊部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甚至面肌抽搐,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方解】三叉神经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女性较男性多发,疼痛多见于三叉神经上颌支和下颌支,多为单侧,且右侧多于左侧,可由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等敏感区轻触或刷牙、洗脸等诱发,严重者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缓解期如常人,发作呈逐渐加重。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从临床表现看,中医多从肝胃火盛动风,络脉瘀阻辨证。

因本病多发于面部一侧,且以上下颌等部位为主,根据少阳经行身之侧,而胆附于肝,手足阳明经脉出入齿与口唇、面颊部,此二经经脉走行与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分布区基本吻合,故病位当属肝(胆)胃;发作骤发骤止,符合风性数变的特性,多由热盛生风所致;疼痛呈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且疼痛呈逐渐加重,可由局部轻触诱发,故属久病入络,且络脉瘀滞较重。

故本病治疗多以清肝胃,祛风通络为主。

本方以柴胡、黄芩清肝火;石膏清胃火;白术、法半夏祛湿和胃;川芎上行头面,为头痛要药,重用以活血通络止痛;白芷、细辛、蔓荆子祛风止痛;全蝎搜剔风邪,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亦为头痛要药;天麻祛风通络;丹参清热活血;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重用白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

川芎、白芍、延胡索三药同用,且用量较大,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为本方中重要组合。

诸药同用,临床用于三叉神经痛多可达到减轻疼痛,减少发作,甚至彻底治愈的目的。

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验方顽固性头痛——(关幼波方)(组成)首乌藤30g,钩藤10g,生石膏3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

(功效主治)养血平肝,活血化痰。

治疗顽固性头痛。

(方解)方中首乌藤、四物汤养血息风,活血化瘀;四物汤又可柔肝平肝。

生石膏清气分热,《药性赋》云:“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关幼波老师在此用生石膏治头痛,无论外热内热虚热实热均可用之。

旋覆花功善下行,行水消痰,又长于降逆;生赭石为重镇降逆之要药,且有清火平肝、凉血之功。

两药合用,镇肝降逆,行血消痰。

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使补阴血之药不呆滞,还可调和气血。

(加减)肝肾阴虚者加黄精、沙参、麦冬、五味子、木瓜、川续断、菊花、桑寄生、枸杞子、石斛、炒知柏;盗汗重者加浮小麦、生龙牡;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怀牛膝;脾胃不和者加生黄芪、党参、白术、白豆蔻、白梅花、杏仁、橘红;心血亏者加远志、百合、琥珀粉、炒酸枣仁、丹参,重用首乌藤;湿重恶心者加藿香、佩兰、竹茹;头痛剧烈者加全蝎粉、藕节、泽兰、藏红花。

(验案)患者,女,40岁,初诊日期:1998年11月9日。

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8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多以前,始发头痛,时作时止,均可自行缓解。

近8个月前,因过于劳累,头痛加重。

每日晚间必作,右侧跳痛,甚则恶心。

服布洛芬无效,夜间必服2片止痛片方可入寐。

曾做CT、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

也曾多方治疗,未效。

患者伴见背酸痛,困倦,月经淋漓不尽,白带量多色黄味大,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沉弦。

辨证:血虚肝旺,风痰阻络。

立法:养血镇肝息风,活血化痰通络。

处方:首乌藤30g,钩藤10g,杭菊花10g,生石膏30g,生赭石10g,生地黄10g,白芍2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生石决明30g,旋覆花10g,炒知柏各10g,益母草10g,炒酸枣仁20g,木瓜10g,生甘草20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 注] 按临床观察表明,方中川芎剂量小于12克,效果较差,用至20克则获高效、速效,并未见任何副作用。细辛用至6克也未见不良反应。
2 .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方 剂] 川芎30克,白芷8克,白芥子、白芍、香附、郁李仁、柴胡各10克,甘草5克。
[制用法] 水煎2次,两汁混匀,分2次服。6天为1疗程,一般2--3 疗程可愈。
【良方汇集】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三叉神经痛》
本病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神经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如刀割、钻刺样疼痛,不伴有器质性改变,感觉检查很少有障碍。疼痛性质独特,是一种突然急骤发‘作、突然停止的闪电样剧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引起同侧面肌抽搐、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
[制用法] 因寒而触发者,白芷可加至15克,加制川乌、制草乌各6克;因热而发者,加菊花9克,决明子15克;大便干结或闭塞者加生大黄6--9克。
[疗 效] 所治5例,痛点位于三叉神经第二支者2例,第三支者2例,二支同时受累者1例。病程1年以内者2例,1--2年者2例,3年以上者1例。服本方6剂痛止者1例,9剂痛止者l例,15剂痛止者2例,28剂痛止者1例。
[验 证] 用本方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其中,痊愈者82例;显效者3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l例。
[疗 效] 笔者运用《辨证录》中的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13例,效果满意。所治13例中,服药1 疗程获愈者5例,服药2疗程获愈者5例,服药3疗程获愈2例,服药3疗程后无效者1例
[验 证] 高xx , 48岁,农场干部。1982年7月15日就诊。发作性左下颌痛伴牙龈根部痛l年余,疼痛时兼见口角及舌抽向患侧。l年内曾拔牙3次,将左侧臼齿全部拔掉,但疼痛不解,发作频。经用西药去痛片、消炎痛、普鲁卡因等,药效过后疼痛依然。诊为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按上法服药3 剂,疼痛缓解,续进3剂而愈。随访1年无复发。
[备 注] 三叉神经下颌支痛与祖国医学偏头痛相似,故用散偏汤治疗有良效。方中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为镇痛要药;柴胡、香附、白芥子理气涤痰消饮、散结和解;白芍、郁李仁、甘革柔润缓急。诸药合用,可使气血通畅无阻,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3 .加味五白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方 剂] 白芷、白蒺藜、白附子、白僵蚕各9克,地龙15克,全蝎、蜈蚣各5 克,白芍、川芎各30克,肉桂1.5克。
[验 证] 方xx ,男,50岁,干部,1956年7月15日初诊。患偏头痛史3年,人夏发作频繁,曾在上海、南通等医院检查诊断为“三叉神经痛”。1984年在本院口腔科检查,疑为龋齿并拔除。术后仍经常发作,每年数十次。近来因工作疲劳加之情绪不畅引发,起病l周,加重3天,右侧面颊疼痛难忍,遇热更甚;不能咀嚼,每天发作20余次,每次持续1--2分钟,人夜稍安。曾在本院内科诊治,服用各种止痛药,疼痛渐缓,30分钟后如故,邀笔者诊治。拟加味五白汤,处方:白芷、白蒺藜、白附子、白僵蚕、煨川楝子各9克,全蝎、蜈蚣各5克,白芍、川芎各30克,地龙15克,肉桂1.5克。3剂。三天后,患者复诊说:疼痛明显减轻,并每天发作减至2--3 次,每次10秒钟左右。原方去川楝子,续进3剂。药后诸症悉除,随访至今未复发。
1 .川芎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方 剂] 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荜拨各10--12克,蜈蚣2条,天麻10克,细辛3克。
[加 减] 寒重加制附子20--30克(先煎);热重加生石膏20--30克,黄芩12 克,黄连9克;便干加大黄15克;瘀重加赤芍12--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阴虚加生地、女贞子、龟板各15克,黄柏、知母各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重者2剂。
[功 效]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
[验 证] 张xx ,女,41岁,1976年6月6日诊。自诉右面颊部剧痛,痛连右目右上齿,痛如电击,时发时止,昼夜不宁、寒温不适;曾用去痛片、安定、青霉素等无效;拨牙2个而痛未解,右颊因搓切而溃破。检查:牙眼无红肿、无龋齿,舌苔薄白,脉微弦。诊为三叉神经痛(第1 、2 支),拟用川芎止痛汤。药进3剂痛大减,又进6剂痛止,随访1年未复发。
4 .向日葵盘治三叉神经痛
[方 剂] 向日葵盘100--200克(去子),白糖适量。
[制用法] 将向日葵盘掰碎,分2次煎成500-600克的汤,加白糖。每天早晚饭后l小时服下。若病情较重,可日服3次,服量也可加大一些。可几日,以巩固疗效。
[功 效] 清热解毒,逐邪外出。用治三叉神经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