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体所致病 进行预防或治疗
化疗药: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合成 5 影响叶酸代谢
三、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细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的现象。
讲授内容
一、概念与术语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防治 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抑菌药:暂时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例:四环素 磺胺类
杀菌药: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青霉素类 氨基苷类 喹诺酮类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 部分合成抗生素(氨苄青霉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 磺胺类药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
种细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敏感
耐药
多重耐药性(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多 种治疗药物发生的耐药性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 霉素、红霉素的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3、细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复习思考题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细菌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例:四环素(G+、G-、其它)
非细胞型
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病
细 放支 螺衣 立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Excessive / 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Failur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 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 (2)钝化酶(合成酶):酰基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失活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氯霉素 (4)酯酶Ⅰ,酯酶Ⅱ:大环内酯类 (5)核苷酸转移酶:林可霉素类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drugs):用于治疗病原 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抗菌药、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机体、病原体、化疗药物三者间相互关系
理想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特性
对致病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毒 或毒性极低 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点,最好为速效、强效及 长效药物 性状稳定,不易被酸、碱、光、热及酶等破坏 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基本概念
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够抑 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BC,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 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 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 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产生机制
2.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使其与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
(2)靶蛋白的数量增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病毒
没有完整旳细胞构造,体积微小,有一定形状,只能 在一定种类旳活细胞中增殖,并体现为遗传、变异、 共生、干扰等生物现象旳感染体。多数只在电子显微 镜下才干观察到。 基本旳化学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但某些病毒尚具有 脂类、多糖及无机盐类等。病毒能引起人和动植物旳 病害,如:人旳麻疹、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
1.掌握抗菌药物旳基本概念。 2.熟悉抗菌药物旳抗菌作用原理、抗药性 产生途径。 3.了解化学治疗旳含义及抗菌药发展旳简 史;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之间旳关系和 抗菌药物旳应用原则。
Key concept (要点)
The general concepts includ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mechanism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he antibacterial spectrum, chemotherapeutic index, bacteriostatic drugs, bactericidal drug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and post-antibiotic effect
同步主动阻止现已失控旳抗生素耐药性问
题,并将它列为目前公共卫生中最严重问
题之一。
Hughes JM, 1997
药师有责任确保正确使用药物
正确旳药物
正确旳药物 正确旳容器 正确旳标签
合适旳患者 恰当旳时机 正确旳途径 正确旳剂量
打破抗生素耐药性旳恶性循环
合适 治疗
临床 治愈
+
细菌 清除
耐药性旳选出是驱使耐药株 播散旳主要原因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基本内容]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三、抗微生物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四、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1、耐药性的种类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由DNA突变所致,包括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课件

4. 抑菌药、杀菌药: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均大于MIC基础上
浓度依赖性 作用随血药浓度增高而增强,当大于MIC8—10倍时,活性最强;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 (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 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第二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 孢烷酸(7-ACA)。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 胞壁的生物合成。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 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 破裂、死亡。其 作用靶位 是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 2.激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 促进菌体裂解死亡。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 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疾病或者症状
用于控制疟疾症状
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药 蛔虫病、绕虫病、钩虫病和鞭虫病 绕虫病
首选药
氯喹、青蒿素
伯氨喹 甲苯咪唑 阿苯达唑
吸血虫、绦虫病
钩虫病 肠道阿米巴感染 肝脏阿米巴感染
吡喹酮
三苯双眯 甲硝唑 氯喹
儿童蛔虫病
哌嗪
•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 果选 用抗菌药物。 •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 量范围给药。 • (3)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病症的轻重程 度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①轻症感染应选 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②抗菌药物 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 (4)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 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 (5)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 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 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才能合用药:①病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 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 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 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 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 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 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 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 合用药时可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单环β内酰胺 类(氨 曲南)
氧青酶 烷类 (克拉 维酸)
碳青霉 烯类 (亚胺 培南)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 (一)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能应用抗菌药物 •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 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 特点选择药物。 •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 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微生物药概论概述分为两部分: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2.抗真菌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语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
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A: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但并非绝对。
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①30S启动复合物形成(mRNA+30S亚基);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③70S起动复合体的形成(由大小亚基、mRNA、tRNA组成),形成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蛋白体(rRNA)。
【抗菌药物作用点】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①进位:tRNA进入核蛋白体的受位(A位);②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将给位(P位)上的tRNA所携带氨基酸转移到A位上,缩合形成肽键。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菌后效应(PAE)
指体内药浓度虽已<MIC,仍在一定时间内 发挥持续抑菌作用
氨基苷类:体内4-8h对金葡,肺炎克雷伯杆菌 铜绿假单胞仍有作用
大环内酯类:体内3-3.5h,对流感杆菌, 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仍有作用
二、抗菌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重点学习
• 重要概念 • 细菌耐药性
一、常用术语
化学治疗药
化学治疗与化学治疗药 (抗肿瘤药 抗寄生虫药 抗微生物 药)
抗微生物药(抗病毒药 抗真菌 药 抗菌药)
抗菌药(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
(1) 定义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 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成
︱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三、耐药性(resistance)
耐 药 性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物靶位结构 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
酸
磺胺
+
砜类
对氨苯甲酸 对氨水杨酸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四氢叶 一碳单
位
(PABA)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菌
G+ 菌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图
第八章 抗微生物药
内容
•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概论 • 第二节 抗生素 • 第三节 合成抗菌药 • 第四节 抗分歧杆菌类药 • 第五节 抗真菌药 • 第六节 抗病毒药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概述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 看不到,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 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种类繁多,一般 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八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我们把具有致病性的作用机制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inhibition of synthesis of cell wall)
细菌细胞壁的特点:
•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人体细胞不具有; • 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又称粘肽;
•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多糖肽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 渗透压高;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能够杀灭(99.9%)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一、常用术语
6.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可用CI = LD50 / ED50表示,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LD5 / ED95。一般情况下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 性越低,用药越安全。 7.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 到持久抑制效应。
(※)
概述
抗感染药分类
抗感染药
抗寄生虫药 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抗分枝杆菌
抗微生物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消毒防腐药
抗结核病药 抗麻风病药
抗微生物药市场特点
市场需求大; 产品更新换代快; 滥用问题日趋严重,耐药性成为世界性难 题; 大多为处方药。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4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5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一、常用术语
3.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
体及其它病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4.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
(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 与细胞膜内磷酯结合→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 质外漏→细菌死亡。 制霉素、二性霉素 B: 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细胞内重要物 质外漏→真菌死亡。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三)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概述
抗感染药是指用于治疗病原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 各种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和抗寄生虫药两大类 抗微生物药系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 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作用
的药品。(※)
其中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 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为抗菌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 菌结构
荚膜 保护层,增强致 病力,抵抗吞噬。 细胞壁:特殊保护层 鞭毛:细胞运动器官 性菌毛和质粒:是形 成遗传耐药和变异的 部分。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3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5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一、常用术语
5. 抗菌活性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MIC90<1mg/L 高敏 MIC90 1~4mg/L 中敏 MIC90 4~32mg/L 低敏 MIC90>32mg/L 耐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细胞壁的聚糖骨架由N-乙酰 GS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 排列,并以糖苷键连接
环丝氨酸↗ 消旋酶
↘ 合成酶 万古霉素
杆菌肽 -内酰胺类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二糖复合物 细菌萜醇
转肽酶 粘肽
直链十肽
5个甘氨酸
G-菌
G+菌
肽聚糖的化学组成和一级结构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能抵御菌体内强大的渗透压,具有保护和 维持细菌正常形态的功能。当细胞壁缺损时,由于菌体 内的高渗透压,使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加上自溶 酶作用,致使细菌膨胀、变形、破裂、溶解而死亡。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药物通过影响粘 肽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一、常用术语
1. 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用于
治疗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 克次体、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 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2. 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
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产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具有渗透屏障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多粘菌素能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多烯类则 能与真菌胞浆膜中类固醇物质结合,使胞浆膜通透 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氨基酸、 糖、盐等营养物质外漏,造成病原菌死亡。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