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莫言的故事

合集下载

十个红色经典故事

十个红色经典故事

十个红色经典故事1.《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从繁华到衰败,承载着时代的生态变迁、封建礼教的阴暗、晦涩的思想观念。

小说的主题是爱情和人生哲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对后世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红与黑》─斯特朗《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特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部经典名著。

小说展现了一种社会阶级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被誉为“法国社会的阴暗面”之一。

3.《红高粱家族》─莫言《红高粱家族》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形式丰富、风格独特的手法,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山村红高粱旁皆是炮火的故事。

它揭示了人类本质的复杂和多面性,对于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

4.《红拂夜奔》─王佐良《红拂夜奔》以唐朝经济繁荣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位女画家红拂的奔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腐朽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小说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5.《红与黑的哲学》─胡適《红与黑的哲学》是胡適的一部经典文学理论著作,以法国作家斯特朗的小说《红与黑》为对象,对小说描写的矛盾和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它不仅涉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更是胡適思想的一次重要展示。

6.《红蜻蜓》─汪曾祺《红蜻蜓》是中国知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前后时期人们的贪欲、生死、爱恨情仇等心态与矛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7.《红楼梦说》─蒋晓晖《红楼梦说》是中国学者蒋晓晖对《红楼梦》的一次深入解读,他从文学、思想、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剖析了这部巨著的内涵。

该书不仅是一本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代表作。

8.《红楼人物引论》─钱钟书《红楼人物引论》是著名文学家钱钟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就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详细阐述了《红楼梦》中各位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对于理解《红楼梦》的内涵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1: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

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

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

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

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

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

“管谟业。

”“到”。

“跟着班长进去。

”“是”。

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莫言与母亲8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莫言与母亲8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莫言与母亲8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作为启蒙教育的指导者,母亲往往会用最朴素,但也是最艺术的方式来教化影响自己的孩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母亲,正像那个年代的全中国千千万万母亲一样,不识字,没有读过书,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但这并不妨碍这位母亲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本期,我们一起分享莫言与母亲的8个家庭教育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教学有所启发。

一.一个抚摸,唤醒人性的亲情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二.一次容忍,播种品德的良种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三.一个善举,传递人性的真谛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莫言小时候的故事

莫言小时候的故事

莫言小时候的故事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

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

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

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你们用眼睛看书时我在用耳朵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故事一:我在用耳朵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故事二:老师表扬的力量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故事三: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为了揭露真实的社会莫言讲了四个故事

为了揭露真实的社会莫言讲了四个故事

为了揭露真实的社会,莫言讲了四个故事——真实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

有时候喧嚣会掩盖真实,或者说会掩盖真相,但大多数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

我可以讲4个故事,来证明这个结论。

第一个故事是,几十年前,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的一个闯关东的邻居回来了,在村子里扬言他发了大财。

他说他在深山老林里挖到了一棵人参,卖了几十万人民币,从村子东头讲到西头,又从西头讲到东头。

很多村民争先恐后地请他吃饭,因为大家对有钱人还是很尊敬的,大家还希望一遍遍听他讲述如何在深山老林里挖到这棵人参的经历。

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免俗。

我们把他请来,坐在我家炕头上吃饭,我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当时的农民眼里是很漂亮的黑色呢子大衣,即便坐在热炕头上也不脱下。

我记得我们家擀面条给他吃,我奶奶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因为一个真正有钱的人是不会生虱子的。

过去人讲穷生虱子富生疖子,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发财,尽管他永远不脱下那件呢子大衣,但我想他的内衣肯定很破烂。

又过了不久,这个人的表弟也穿了一件同样的呢子大衣,奶奶说:“你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

”他说:“我表哥的就是借我的。

”事实又一次击破了这个人喧嚣的谎言。

另一个故事是,我在北京的检察院工作期间,曾经了解和接触了很多有关贪官的案件。

当然我不是检察官,因为我们是新闻单位,我们要报道,我是记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

其中有一个河北某地的贪官,他平常穿得非常朴素,上下班骑自行车,给人一种非常廉洁的形象。

他每次开会都要大张旗鼓、义正词严地抨击贪污腐败。

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面搜出了几百万人民币,所以真实就把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

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个是我的亲身经历。

2011年我在故乡写作,有一次去买桃子,一个卖桃子的人看起来很剽悍,他也认识我,或者他认出了我。

他一见面就说:“你怎么还要来买桃呢?”他点了我们市市委书记的名字说,某某某给我送一车不就行了吗?我说我又不是当官的,他干吗要送我,他马上说我是当兵的。

名人莫言的故事

名人莫言的故事

名人莫言的故事名人莫言的故事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

有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

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

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

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8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

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地,生怕捞不到似地吃。

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

每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

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

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莫言。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故乡通红的高粱地。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壮烈的活剧。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

父亲不知道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主演过多少风流喜剧,父亲也不知道在这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但父亲记得待他如亲爹的罗汉大爷,就是去年死在这里。

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象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背沟就发凉。

刘罗汉大爷是我家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老人们说,他和我奶奶之间不太清白。

他与我奶奶是否有染,现已无法查清。

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而无血缘上的联系,我奶奶是他的东家。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

罗汉大爷象一个忠实的老家人为我家历史增添了光彩。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我奶奶刚满十六岁时,就由父母作主,嫁给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单延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个莫言的故事
段新
网名:duanxinxyz
摘要
本ppt讲述了10个莫言的故事:1.荣 誉面前清醒谦逊;2.诺奖得主话“低 调”;3.写作坚持个性方向;4.做“高 情商”谈话者; 5.欲扬先抑夸张艺谋; 6.研究要纵横向比较; 7.佛山是一个好 地方;8.对主持人趣味妙答;9.演讲为 啥拒绝化妆;10.醉酒之意不在翁。
• 莫言哈哈大笑:“你想啊,如果这个世界上所 有的鸟儿都变成凤凰, 该是多么无趣啊。 所 以,我们要有凤凰,要有孔雀,要有麻雀,要 有乌鸦等等,那才好看。当然,我是地地道道 的乌鸦。我一直有意识地跟文学界保持一定距 离,不是我讨厌他们,是怕他们讨厌我,我自 己应该知趣。我坚持我的个性,坚持我自己的 方向。”
• 谈话中,关照别人的情绪就是要随时随地注意他人 的情感反应,哪怕是片言只语、弱小的议论,都要 及时给予回应,而不是置若罔闻,从而彰显善解人 意的谈话品质。这样才能做个“高情商“的谈话者。
5.欲扬先抑夸张艺谋
• 莫言曾受邀参加“张艺谋电影回顾展”,并与张艺谋就艺术 创作展开对谈。
• 提到张艺谋的新片《归来》,莫言评价说:“从故事角度来 讲,这是一个比较老套、比较陈旧的故事……”说着,突然 话锋一转,“但是能让我这样一个60岁的老男人哭出来, 说明电影里的很多东西触动了我内心最痛的地方。我不仅是 在欣赏一部艺术片,也是在回顾社会的发展史、个人的成长 史。”
• 当年,郭沫若接毛泽东指示题写‘岳阳楼’牌匾,毛主席看了他 的几幅字,总觉得有些拘束,相反信封上随意写来的‘岳阳楼’ 三个字倒充分体现了郭沫若挥洒自如的风格,于是圈定了信封上 的字。我想,等我写得差不多了,觉得像郭沫若写在信封上那三 个字的状态时,就可以出版了。
• 面对纷繁多变的生活,作家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伟大的作品不 是靠压力能压出来的,也不是靠作家的强烈愿望就能实现的,有 时确实是机缘巧合,才会出现伟大的作品。”
3.写作坚持个性方向
• 点评:
• 莫言的观点是写作要坚持自己的个性和方向,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莫言匠心独运,运用了 “喻证法”。乌鸦和风凰的比喻新颖别致,既 回答了记者的难题,又展现了莫言的睿智。
• 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原本是议论文中用 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 论证方法。在谈话中,同样可以使用。这样, 可以生动形象地证明你的观点,让听者更好地 理解、赞同。
目录
1.荣誉面前清醒谦逊/4 2.诺奖得主话“低调”/6 3.写作坚持个性方向/8 4.做“高情商”谈话者/10 5.欲扬先抑夸张艺谋/12 6.研究要纵横向比较/14 7.佛山是一个好地方/16 8.对主持人趣味妙答/18 9.演讲为啥拒绝化妆/20 10.醉酒之意不在翁/22
1.荣誉面前清醒谦逊
4.做“高情商”谈话者
• 莫言参加2014青岛文化艺术节时,他似乎听到有人轻声议论: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见他的新作,但见他整日忙于‘赶场’ 讲学,还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吗?”
• 觉察到观众的质疑和对新作的期盼情绪后,莫言开诚布公地说: “如果没有诺奖插了一杠子,新作早就出来了,但现在怕给父老 乡亲丢脸,总是再想想、再修改一下,越想写好就越写不好。
• 莫言还谈及对中国电影的看法,他说:“我觉得每个导演应 该拍自己最擅长的,最能展现自己人生经验和个人才华的, 不是什么题材都能拍的。”说完,莫言又是话锋一转,“但 是张艺谋是属于有特殊才能的人。《英雄》那样的片子他都 能拍。”
• 莫言的话,既表达了自己对前辈杨振宁的崇敬和对科学 的崇敬,也巧妙地回答了学术面前自己应该谦虚低调的 原因,莫言这种既赞赏前辈学术,又不排斥对自己作品 存在争议的谦逊态度,既融洽了氛围,又回答了问题, 恰到好处大方得体,自然精妙。
3.写作坚持个性方向
• 一次,记者采访莫言:“有人说您的写作,不 像有的作家那样爱走细腻精致的路子。”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记者问 他:“对于您来说,一部优秀的作品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一个优秀的 作家又应该带有样的特征?”
• 莫言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得了奖之 后要用10分钟忘掉它。即使10分钟忘 不掉,也不能超过10天。”
1.荣誉面前清醒谦逊
• 点评:
•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第一人,记者提问 恐怕是想让莫言说说自己了不起的成就, 可低调的莫言避实就虚,没有对自己吐露 半句溢美之词,反而突显他面对巨大荣誉 的清醒和谦逊。
• 言语交际中,还有很多敏感或不便正面回 答的难题,如果也能像莫言这样妙语“闪 避”,就能取得出奇制胜的谈话效果。
2.诺奖得主话“低调”
• 一次,莫言参加一个活动,同杨振宁坐在一起。
•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自然成为众多记者的 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采访,莫言显得很低调。有 记者问道:“你为什么这么低调?”
• 莫言幽默地说:“假如我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你 看我低调不低调。文学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判断,有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人认为这是什么东 西。科学没有办法,发现了就是发现了,1+1=2。 所以我对物理学、化学,就是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 的人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假如有来生的话,我一 定要学物理,研究天文去。“
2.诺奖得主话“低调”
• 点评:
• 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只问 莫言一人为什么那么低调,难道杨振宁不够低调吗?面 对这种潜在的尴尬,莫言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巧妙 地通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话题,从两人的不同点切入 主题,并且以严密的逻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主 动表明杨振宁有毋庸置疑的学术成果,而自己的作品是 存在争议的。在杨先生面前,自己的低调是理所当然。
4.做“高情商”谈,毫不讳言“诺奖对他 写作的影响”,表达了他“越想写好就越写不好” 的思想压力,同时,还引用郭沫若的典故,说明伟 大的作品是机缘巧合。一番话语,释疑解惑,正本 清源,很好地回应了大家的关切,舒缓了大家对他 的创作不明就里和操之过急的情绪。听者会因为自 己的诉求被莫言关注而获得满足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