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在地质中的应用
微量元素在主要地质作用过程中的活动行为

在环境条件方面,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不同,同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影响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在生物活动方面,一些生物(如藻类、珊瑚等)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或富集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生物死亡后会被埋藏下来形成生物沉积物。
微量元素在生物沉积物中的活动行为
06
微量元素在构造运动中的活动行为
分类
根据其在地壳中的丰度,微量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中等丰度元素和痕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它们在各类岩石中的含量和分布受地质作用、成岩成矿过程等多种因素影响。
分布特征
例如,火成岩中微量元素受岩浆演化、分异和结晶分异等过程的影响,沉积岩中微量元素则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影响。
不同岩石类型中微量元素含量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地表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等过程,在新的地方沉积下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岩石中的微量元素会随着搬运和沉积而重新分布。
在沉积过程中,一些元素会以溶解、悬浮等形式搬运到沉积物中,如铜、锌、铅等。这些元素的活动行为取决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和搬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分布和活动行为也会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海相沉积环境中,铁、锰等元素会在沉积物中富集;而在湖泊沉积环境中,钙、镁等元素则会在沉积物中富集。
沉积作用
01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的应力、应变等地质构造现象所引起的地表和地下岩层的变形和位移现象。在此过程中,岩石中的微量元素也会发生重新分布和活动行为的变化。
02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一些元素会因为岩石的变形和位移而发生重新分布。例如,在断层带附近,铁、锰等元素可能会富集;而在褶皱带附近,铜、锌等元素可能会富集。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正是这种状态。如玄武岩中的镍橄榄石,其中的(Mg,Fe)2SiO4为溶剂,而
Ni2SiO4就是溶质。对于Ni2SiO4而言,这种橄榄石就是一种稀溶液。在稀溶
液中,溶质和溶质间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制约
着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亨利定律和拉乌尔定律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性质的。
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是稀溶液所遵循的另一规律,它是基于在溶剂中加入非挥
发性溶质后溶剂活度降低而得出的。其表述为“稀溶液中溶剂的活度等于
纯溶剂的活度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即为
其中,aoj为纯溶剂的活度,Xj为溶剂的摩尔数, aj为溶液中溶剂的活度。
溶剂在全部浓度范围内都符合
拉乌尔定律的溶液称为理想溶液。
ratio),优先进入晶体。 如在碱性长石中Ba2+ (1.44 Å) 或Sr2+ (1.21 Å) 替代K+
(1.46 Å)时,需要有一个Al3+ 替代 Si4+来维持电价平衡。
主要的微量元素代替
橄榄石中Ni替代Fe2+和Mg2+ 。
尖晶石和磁铁矿中Cr和V 替代Fe3+ 。
斜长石中 Sr 替代 Ca 。
Nb,Ta,Zr,Hf等),稀土元素(La,Ce,Nd等),过渡族元素(Fe
,Co,Ni,Cu,Zn等)。
c.按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分类:当固相(结晶相)和液相(熔体相,流体
相)共存时,若微量元素易进入固相,称为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反之,若微量元素易进入液相,称为不相容元素(
微量元素在地质中的运用

微量元素在地质上的应用微量元素在地质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分配系数的应用1. 计算平衡时的温度由热力学可知:In k= — BRTK:平衡常数,在稀溶液条件下,K=D△日=热熔变化,可以测定,R=气体常数,B为常数,据此可求得温度: AIn D BT这就是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数温度计。
很多温度计已经测定,特别是稀土元素和硫化物对。
2. 计算平衡时的压力根据热力学,在恒温条件下,分配系数D与压力P的关系式为:lln D、、= -W°< 5P j " RT3. 判断岩浆成岩过程⑴模型A部分熔融模型a. 平衡部分熔融C, = 1C O _ D(1 _F) F其中:C L :兀素在熔体中的浓度;Co:初始固相母体物质中的浓度F:部分熔融特度D :总分配体系b:分离熔融模型(在发生熔融时,从固相中连续移出所形成的熔体c.结晶作用模型分离结晶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行为可用下式来描述:其中:C L: i元素在熔体中的浓度;C O,L: i元素在原始熔体中浓度;c L 二C0,L FD I 4「丄(1卫)PC OD D P:压力F:原始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后剩余的份额(固结度,结晶度),还有其它模型。
(2)过程鉴别(3)地球化学参数的确定①源区的物质成分根据地质观察,综合考虑岩石学、微量元素、残留体和同位素组成等资料。
e.g.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取上地幔为源区物质,以2倍左右球粒陨石的丰度为C o值;花岗岩:S型花岗岩以杂砂岩的平均成分为G, I型花岗岩源岩为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混合,有人以岩体边缘相为G。
二微量元素指示剂1. 对岩浆演化过程的指示(1)大离子半径亲石兀素大离子亲石兀素一般有:Ba、Rb Sr、Ca、K等。
丿元糸价态半径⑺Sr+2 1.12Ca+2 1.00Rb+ 1 1.47K+ 1 1.33Ba+2 1.34①Sr 2+和Sr在钙长石一熔体中的分配系数较大(即Sr2+易进入含矿物中),在中酸性岩浆演化过程中,Sr随Ca的减少而贫化,但Sr2+的半径比Ca2+大,C*比Sr2+B先进入晶格,随岩浆作用的进行,Sr/Ca比值变大,若以同源不同阶段岩石中的Sr和Ca作图,可得到演化线。
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在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中的作用和意义

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在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中的作用和意义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一般地球化学书中将O、Si、Al、Fe、Ca、Mg、Na、K、Ti 等9种元素列入常量元素,但是因为不同地区各元素含量相对富集程度可能不同,所以在对常量元素归类的时候也应考虑实际区域资料和研究目的。
在沉积相的应用中是要根据上述元素的化合物含量和分布规律来作推测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物源分析例如:Al2O3、K2O、Fe2O3、MgO、TiO2、Na2O等主要为与陆源碎屑有关的元素化合物,这些元素的高含量大多出现在细粒沉积物和碎屑矿物中,可以指示物源性质的差异;CaO、CaCO3也用来判断物源,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沉积环境例如:CaO、CaCO3等氧化物除部分来自陆源方解石外,还受自生作用和生物作用影响。
这些元素的高含量一般出现在氧化条件下,水动力活跃,生物活动频繁的环境。
Ti等元素含量的变化反映的是陆源物加入的程度,该值愈高则表明陆源物含量愈丰富,表明了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
与微量元素Sr类似,沉积岩中P的高含量指示干旱炎热高盐度环境的气候背景,低含量则指示潮湿的气候背景。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主要测试的微量元素有V、Ni、Fe、Mn、Cu、Zn、Cr、Ba、B、Ga、Pb、Sr、Li等1、物源分析微量元素对物源有示踪作用,因为微量元素多源自母岩,根据不同微量元素组合及分布规律,配合重矿物资料及区域背景资料做综合分析,可以良好进行沉积物源分析;2、沉积环境(PH、EH、盐度)对沉积环境反应敏感的微量元素有硼(、锶(Sr)、钡(Ba)、钛(Ti)、铁(Fe)、磷(P)、锰(Mn)等等,不同微量元素反映沉积环境的侧重点和敏感度各具特点,简单举几个例子:氯(Cl)等微量元素组成可以指示水介质的古盐度,咸水(海水)中Cl、B的含量明显高于淡水;陆相湖泊、盐湖卤水及其沉积物中B丰度及B同位素组成变化极大;对于陆相盐湖的不同层位或不同区域位置的泥页岩地层,若B含量偏高,说明其沉积环境为干旱—半干旱的盐湖沉积环境;若B含量偏低或正常,表明泥页岩沉积时处于较潮湿的盐湖沉积环境,但当沉积区远离盐湖中心时,也可代表干旱—半干旱盐湖沉积环境。
全岩的常微量元素

全岩的常微量元素
全岩的常微量元素指的是岩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虽然在岩石中的含量很少,但却对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全岩常微量元素有铁、锰、铜、锌、铅、镍、钒、钛、钨、锡、银、金等。
在地质学中,全岩常微量元素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中的常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这些岩石的成因、演化历史和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
在岩石中,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元素。
它在地球内部的分布非常广泛,同时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金属之一。
铁在岩石中的含量通常都比较高,其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历史。
锰也是一种常见的全岩常微量元素。
它通常与铁共存,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岩石来说,锰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岩浆作用等信息。
除了铁和锰之外,铜、锌、铅等金属元素在岩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元素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岩石来说,其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岩浆作用等信息。
此外,钒、钛、钨等元素在全岩常微量元素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元素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含量不同,其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历史。
总之,全岩常微量元素在地质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历史,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岩浆作用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球上的沉积物扮演着记录地质历史和探索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角色。
其中,微量元素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在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其分布、来源和影响。
一、微量元素的分布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沉积物中,包括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以及河流沉积物。
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溶解态、胶体态和颗粒态。
其中,溶解态的微量元素更容易被生物吸收和转运,胶体态的微量元素则容易随着水流迁移和沉积,而颗粒态的微量元素则随着颗粒的沉积而固定在沉积物矩阵中。
二、微量元素的来源微量元素可以来自多种源头,包括地壳、大气、河流和生物活动。
地壳是微量元素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矿物。
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则来自于大气沉降和火山喷发等过程。
河流水体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于母岩的风化和溶解过程,随着河流的流动被携带到海洋中。
此外,生物活动也是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生物体能够吸收和富集微量元素,并通过死亡和沉降进入沉积物中。
三、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存在不仅受到来源的影响,还受到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其中,主要的地球化学过程包括沉积作用、迁移和转化。
沉积作用是指微量元素从水体中转移到沉积物中的过程,其中包括颗粒沉降、随水流迁移和生物富集等过程。
迁移是指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再循环过程,受到水体和岩石的影响。
转化是指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包括溶解和复合物形成等。
四、微量元素的环境影响微量元素的存在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微量元素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物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重金属微量元素污染会引起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微量元素也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物用于环境变化的研究。
例如,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可以用于解释古环境变化和气候演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其分布、来源和地球化学过程的特点。
地球化学作业——微量元素的地质应用

地球化学第一次课后作业班级: 021131班姓名:刚果河边草泥马指导老师:张利微量元素的地质应用微量元素是研究自然物质和自然体系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存在形式、活动特点、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地球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内容为不同地球化学体系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共生组合及演化的规律。
而微量元素具有很多其他主量元素无法表现的特点,如含量更低,含量变化更大,比主量元素更灵敏,数量以及分类更多,来源更复杂等特点,所以微量元素可以提供大量主量元素所表达不出的地质信息。
基于以上的特点,微量元素作为一种主要的工具,运用于地质中的方方面面,将实际资料和模型计算相结合,能够近似定量地解决元素在共存相中的分配问题,并反映相关的地质意义。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止在地质领域,在物证鉴定、古文化传播研究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为本人阅读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微量元素的相关地质应用。
一、微量元素可以推断岩浆演化和成岩过程这种应用通常要根据大离子亲石元素来判断,依据其含量的变化来判断岩浆的演化过程和成岩的过程,如Sr/Ca的比值可反映其岩浆的演化分异程度。
以《广西三叉冲钨矿有关岩体岩石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及Nd同位素制约》这篇文献为例。
在文章中,作者要分析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区别。
首先取样分析其相关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变化,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Rb = 120—260 μg/g, Ba =5 44—823 μg/g, Sr = 399—677 μg/g)。
对比之下,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相对较高的 Sr 含量(444—661 μg/g, 表 2)和相对较低的 Rb (62—189 μg/ g)、Ba(101—806 μg/g)含量。
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图 7)中, 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都为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右倾式。
微量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与分配

微量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与分配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是指在地壳中含量较少的元素,一般以百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的含量存在。
它们对地球化学环境的形成、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分配主要取决于地质作用、矿物结构、化学性质等因素。
下面将对微量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和分配进行探讨。
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基本上可以遵循一定的地球化学规律。
根据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可以将微量元素分为亲壳元素(Lithophile elements)、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s)、亲硫元素(Chalcophile elements)和亲气元素(Atmophile elements)。
亲壳元素主要富集在地壳中,而亲铁元素主要富集在地核和地幔中。
亲硫元素主要富集在硫化物中,而亲气元素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微量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主要受到岩浆作用、水热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
岩浆作用是地壳中微量元素分布的重要过程,通过岩浆的喷发和结晶分离作用,微量元素可以从岩浆中富集到地壳中的岩石中。
水热作用是通过热液的流动和溶解作用,使微量元素从岩石中溶解出来,然后沉积在热液沉积物中。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其他化学条件下发生的物质改造作用,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变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在地质体中,微量元素的分配主要受到矿物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矿物对微量元素具有不同的亲和性,会选择性地吸附、富集或排泄微量元素。
例如,磁铁矿中富含铁、钴和镍等元素,硫化物矿物中富含铜、锌和铅等元素。
此外,微量元素还会在岩石的矿物晶格中形成固溶体,与主要成分形成固溶体或凝聚态矿物。
总之,微量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与分配受到地质作用、矿物结构和化学性质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研究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可以揭示地壳演化和资源分布的规律,对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元素在地质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
微量元素(minor elements)依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盖斯特(Gast, 1968)定义微量元素“不作作系内任何相主要组份存的非化学计量的分散元素”。
按此定义,微量元素是相对的,在一个体系中为微量元素,而在另一个体系中可能为常量元素。
比如,K、Na在超基性岩中可做微量元素。
在长石类岩石中不能做微量元素。
Zr 在锆英石中不是微量元素,但在长石中都是微量元素。
Fe一般情况下不是微量元素,但闪锌矿中Fe都是微量元素。
所以根据含量来划分微量元素是不准确的。
所以有人从热力学角度来定义微量元素:在研究的对象中元素的其含量低到可可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来描述其行为,则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
一般的,将地壳中除O、Si、Al、Fe、Ca、Mg、Na、K、Ti 等9种元素(它们的总重量丰度占99%左右)以外的其它元素统称为微量元素,它们在岩石或矿物中的含量一般在1%或0.1%以下,含量单位常以10-6或10-9表示。
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示剂
1.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指示意义
1.1 指示岩浆演化过程
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主要指的是Ba、Rb、Sr、Ca和K。
由于Sr的性质与此同时Ca相似,当它的为+2价阳离子时,其离子半径分别为1.17Å和1.0Å。
在岩浆演化过程中,Sr长石—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大,也就是说Sr2+易进入含Ca2+矿物中,因此在中酸性岩浆演化过程中,Sr一般也随Ca的减少而贫化。
但是,Sr2+的半径比Ca2+略大,按类质同象规律,Ca2+、Sr2+优先进入晶格中,所以Sr2+贫化较慢,随着岩浆分异作用的进行,Sr/Ca值逐渐增加。
这就决定了残余岩浆最后结晶的斜长石。
具有最高的Sr/Ca值和最低的Ca含量。
因此,利用Sr/Ca比值可判断岩浆的演化分异程度。
综合Rb、Sr地球化学行为一般认为Rb/Sr比值是岩浆演化过最明显的指示剂,岩浆分异程度愈好,Rb/Sr比值愈大。
1.2 指示构造部位
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除了指示岩浆的演化分异以外,还可用来区分同大地构造部的岩石类型(表1-1)。
表1-1 不同构造环境火山岩某些微量元素的参数
Rb(P Pm)
Sr(PP
m)
Ba(PPm) K/Rb Rb/Sr
岛弧拉斑玄武岩3-10 100-20
50-150 1000 0.01-0.0
5
岛弧钙碱性岩系30 380 270 400-500 0.05-0.1
大洋拉斑玄武岩
0.2-5
.0
70-150 6-30 1000 0.02
从表中可见岛弧拉斑玄武岩的Rb和Sr丰度比大洋拉斑玄武岩的要高,但Rb/Sr和K/Rb 比值却近似。
1.3 指示地壳厚度
利用Rb/Sr比值还可确定地壳的厚度,K、C、Condie研究表明与消之带有关的的年轻火山岩中的Rb、Sr的分布对地壳厚度很灵敏,利用环太平消带年轻火山岩中Rb-Sr的变化曲线与可靠的地壳厚度资料,绘制了Rb-Sr地壳厚度。
2. 放射性生热元素指示地壳生成热
放射性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地放出射线,即能量,或热从而使地球具有很丰富的热能,甚至有人认为地球中的高温主要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而引起。
放射性元素含量还可用来估算岩石释放的放射性蜕变热,其计算公式为:
A=ρ×10(-2)×(3.48K+2.56Th+9.52U)
式中:A为生成热;ρ为岩石密度,单位为g/cm3,利用公式计算的各类岩石的生成热。
根据这类元素随深度递减的规律,Haack计算得到了大陆地壳中这些元素的浓度,K为
2.09%,Th为443PPm,U为0.66PPm,利用计算了地球平均生成热为0.69UW/m3。
3. 过渡元素的指示意义
过渡族元素是地质作用中最有意义的元素。
这些元素最大共同特点是离子半径相差不大。
且价态多为+2价和+3价。
因此,其地球化学性质也有相似性。
一般情况下,过渡族元素多是相容元素,在分离结晶时,优先进入结晶相,所以分离结晶作用的定量模型计算中,
常用这些元素的数据。
与之相反,亲石元素为不相容元素,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易进入熔体,所以常用亲石元素进行部分熔融作用的定量模型计算。
为此,常用一个过渡元素与一个亲石元素对来研究岩浆的形成和演化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过渡族元素由于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或价态,从而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它们之间显示了不同的相关性。
4. 非活动性元素的指示意义
Nb、Ta、Zr、Hf等其活动性较小。
它们之间常可发生类质同象交换。
Nb和Ta地球化学性质非常相近,所以在地质作用中,密切伴生,但二者在地球化学性质上略有差,从而Nb/Ta比值可作为形成条件的指示剂,超基性岩Nb/Ta约为16左右,花岗岩约为4.8,花岗岩中Na、Ta的地球化学行为取决于岩浆中Ti和Ca浓度。
若浆岩中富Ca,则Nb、Ta分散于含钙矿物,特别是含钙的钛矿物如榍石,褐帘石和钙钛矿等矿物中。
利用Nb、Zr丰度可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分开,Zr和Hf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也紧密伴生。
铁镁质岩石中Zr变化与岩石产出的构造位置有关。
岛弧玄武岩中Zr的含量多10-60PPm,而大洋玄武岩中Zr的含量为120-300PPm。
此外,Zr的分布与岩石的成因也有关,地幔成因的岩石含Zr低。
在熔融及结晶过程中,Zr为不相容元素,倾向于富集在深相中。
Zr/Hf比值随岩浆演而降低,因此,Zr/Hf可指示岩浆演化程度。
大陆玄武岩比洋壳拉斑玄武岩的Hf含量较高,而海岛玄武岩比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的Hf含量高。
这反映了地幔成分,构造环境,部分熔融程度和分离结晶作用的差异。
三、求地质温度与压力及氧逸度
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是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中的另一重要应用。
利用微量元素在平衡两相中的分配的温压计比用主成分的分配作为温压计较为简便,因为微量元素分配服从亨利定律,不需要考虑组份浓度和活度的关系。
已经用天然物质和人工配制物质制作了各种类型地质温度计。
比较理想和灵敏的地质温度计应该选用有较大的ΔH 的平衡矿物对。
常用的微量元素温度计有:Ni在橄榄石和辉石中的分配,主要用基性岩石的结晶温度计算。
利用黑云母和钾长石间的复合分配系数(Rb/K)可以减少组份对分配关系的影响。
地质压力计是基于微量元素分配的方程式中产物和反应物间的摩尔体积差ΔV随压力变化而制做的,由于固—固相和固—液相反应的ΔV不很显著,理想的压力计不多。
目前有Ca在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分配的压力计,黄铁矿中Se,Te分配的压力计等。
氧逸度计也是一种压力计,是用来计算体系氧分压的。
有Eu在斜长石、单斜辉石和熔体间
分配的氧逸度计。
四、微量元素与大地构造环境
众所周知,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除地球物理的贡献之外,地球化学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板块学说以较大的支持。
70年代,由于板块学说主要依赖于一些海洋物探资料,而较少有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提供的佐证,因此,有人怀疑此学说的是否可靠性。
随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板块学说是可靠的。
不同构造环境玄武岩的微量元素丰度和分配型式:
(1) 火山弧玄武岩:K、Rb、Ba丰富高(活动性,随板块消减进入地幔楔形区),而Nb、Ta、Zr、Hf、P丰度低(不活动)。
(2) 洋中脊玄武岩:Ba、Th、Ta、Nb富集, Yb、Ti、Y丰度低。
里特曼将世界上1300个活火山熔岩,投影在logσ-logτ座标上(σ=(K2O+Na2O)2/(SiO2-43),叫里特曼组合指数,τ=(Al2O3-Na2O)/TiO2叫戈蒂里指数),把岩石成份划分为三个区:
A区为非构造带(板内稳定构造构)火山岩; B区为造山带(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区)火山岩; C区为A、B区火山岩派生的碱性岩。
因此,只要已知火山岩的化学成分,计算成Logσ和logτ;投影到图上,即可确定构造环境。
五、结束语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一门示踪的科学。
自然系统和微量元素的特性决定了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分配、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特征。
由于引进了伯塞洛--能斯特分配定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已从定性向近似定量、从微观向宏观方向发展,因而有可能建立各种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元素演化的定量理论模型。
地质12-5 李知桓
051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