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的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金西经济开发区托管婺城区汤溪

金西经济开发区托管婺城区汤溪

金西经济开发区托管婺城区汤溪、罗埠、洋埠三镇。

金西地区历史悠久、乡贤辈出。

据传,秦统一中国后,就设太末县治在九峰山下。

明成化七年,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边隅,置汤溪县,汤溪县是古婺八县之一。

境内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峰山,是儒、道、佛“三教”名山,名道龙邱苌、高僧贯休曾在九峰山,南齐徐伯珍曾在九峰讲学、授徒千人,陶渊明也曾留下足迹。

汤溪是丰子恺的祖居地,土生土长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双田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金西经济开发区,是金华构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一中两冀两三角”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华市本级的重要工业基地。

金西的开发思路是“以工业为主,旅游商贸相配套,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新城”,开发目标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效,十年见新城”。

2003年5月,金西开发区拉开了启动区块基础设施建设框架,经过四年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

今年,金西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启动区块、开发东区块、建设北区块。

特别是东区块开发面积3.85平方公里,列入浙江省黄土丘陵非农开发试点,黄土丘陵的非农开发,不但集约节约土地资源,而且也拓展经济发展平台。

目前,金西开发区已有入园企业144家,计划投资额达92.4亿元,2006年底金西开发区的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比2002年底分别增长了2倍多。

金西开发如火如荼,金西已成为金华市本级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

金西开发区经发街以西区块城市设计方案评审4月27日,金西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对金西开发区经发街以西区块城市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来自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对该方案进行了评审,提出了修改意见。

该设计方案是金西开发区成立以来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案。

地块位于开发区商贸人居新城区的核心区块,西靠已基本建成的峙垅湖景观公园,南接汤溪古镇,东依经发街主干道,地块总面积64.31公顷。

该区块交通便捷,位置优越,周边配套齐全,是宜居、宜游、宜学的理想之所。

崛起争先 繁荣发展——婺城区汤溪镇

崛起争先  繁荣发展——婺城区汤溪镇

崛起争先繁荣发展——婺城区汤溪镇
佚名
【期刊名称】《金华政报》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正>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地处浙江省中西部,是一座具有千年悠久
历史文化的古镇。

全镇面积106.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12平方公里,辖72个
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区总人口6.29万,建成区人口5.1万,其中产业人口2.18万。

其地理位置处在长江
【总页数】6页(P39-4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
【相关文献】
1.白龙桥中心镇概况——婺城区白龙桥镇 [J], ;
2.丧葬仪式中买地券的象征意义——以金华市汤溪镇的一次葬礼为例 [J], 黄景春
3.他把"花果山"捐给了老年协会——记婺城区汤溪镇退休老人、"优秀共产党员"刘庆荣 [J], 贾建学
4.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与若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为例 [J], 贺灵;刘占元;周国华;孙彬彬
5.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模式研究\r——以金华市汤溪镇寺平村为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华古村】汤溪上镜村刘氏宗祠

【金华古村】汤溪上镜村刘氏宗祠

【金华古村】汤溪上镜村刘氏宗祠汤溪上镜村刘氏宗祠婺城区汤溪镇上境村,是前往我市著名景区九峰山的必经之地。

村子的公路边,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那就是明清时期名扬古婺州的刘氏宗祠。

由于上镜村做农村文化礼堂的缘故,我与兰溪三和广告公司的老板王文忠一同来到上镜村。

上境村,原名枫林庄,始祖刘清,时任宋监察御史,自淮阳三迁兰溪枫林,即今汤溪上境,成为枫林始祖,今村民也称其为迁汤始祖。

刘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80余年。

在历史长河中,上境刘氏人才济济。

宋宁宗、理宗时,任翰林院大学士的刘晋之;及第进士,任江西永宁县令,百姓立“去思碑”的刘介儒;明初任监察御史,官至刑部左侍郎的刘辰;明嘉靖年间活至103岁,被嘉靖皇帝赐冠带以示嘉奖的刘氏第九太公宗钦。

明正德年间,刘氏在上境村是名门望族,在汤溪乃至婺州的威望声势极高。

为纪念先辈在历史上的赫赫功绩,明朝正德1505年,刘氏族长发起建造了刘氏宗祠,念刘氏家族对朝廷的贡献,皇帝特敕建了“五开间”。

祠堂气势恢宏,宏伟壮观,就像一颗在古村绽放绚烂光彩的明珠,记载着刘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上镜刘氏祠堂包括前面的空地、池塘,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

祠堂分为头门、中厅、后堂,东西各九大间,四周四座角厅等五大部分,还有照墙围墙和东西车门。

刘氏宗祠头门飞檐高翘,四根石柱托着刻有花纹的三根红色大梁,中间有“刘氏宗祠”大匾额,祠堂显得宏伟、庄严、肃穆。

步入祠堂,是开阔的一进大门,由数根粗壮的石柱子分为“五开间”。

但在其他地方一般的宗祠是三开间,而刘氏宗祠则是五开间,这是皇帝敕建的缘故,在汤溪是唯一五开间宗祠,也是汤溪最大的宗祠。

门楼上漂亮的牛腿雕刻着关羽、张飞等蜀中五虎将等木雕。

门楼有一部分早年已经毁掉,现在看到的是重新修复的。

梁上刻有与刘备有关的“隆中对”典故。

梁下则雕刻着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题材。

开间西侧立助田碑,碑文记载了刘氏先人到汤溪建村沿革。

踩着古老的大青石板拾级而上便是大厅,几十根石柱有序地排列着,使祠堂更加气派。

历史悠久汤溪古城下伊

历史悠久汤溪古城下伊

历史悠久汤溪古城下伊历史悠久汤溪古城下伊汤溪镇下伊村,人称古城下伊,位于金华市西部,距金华城30公里,村庄面积500余亩,560户,1600多人。

伊氏家族源远流长,北宋乾德二年甲子参知政事兵部侍郎吕余庆撰记,伊氏始祖受辛公为第一代,宫授少典君,当时称伊恭氏,后改伊氏到汉伊氏五十六代先祖伊范开始编写氏行序,称太原伊氏。

元至大间(1308年),伊氏第八十九代伊恭任龙丘(游)尉,外游至现下伊村地段,见此处树木葱翠,绿水环绕喜伊地,故卜居于此,称古城下伊,伊恭被奉为下伊始迁之祖。

下伊村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

下伊村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文化,自始迁之祖伊恭创基业于下伊村以来,伊氏祖先出过很多伟人并留下许多文化遗存,代表性的有伊氏九十七代伊惠,字文馨,号子溪,后人尊称华廿六太公,那时伊惠在福建泉州当永春知县,任同安县事。

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嘉靖年间,时遇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伊惠不顾个人安危,下令开仓赈灾,同时还免费施粥施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伊惠的事迹被报知皇上,龙颜大悦,特御赐《甘露流芳》金匾予以嘉奖,这份荣耀至今还存在下伊村午御门的牌楼上。

距下伊村庄西北1000米处,就是青杨山遗址,属金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土名叫古城脚,相传明朝前所筑的古城墙遗址。

古老的银杏树代表着下伊村的兴衰弱辱,下伊村古建筑更是不胜枚举,大多是明清建筑,有思任堂、藩臣堂、恒德堂、贻谷堂(又称铁皮门)、莘禧堂、六德堂、雨台屋,还有许多在土改时分给农户居住的民居。

下伊村还有许多光荣的传统,先祖留存着较多的家规家训,留给子孙发扬光大。

一、礼十公训创业恒艰,守成不易。

若子若孙,兢兢业业。

勤繄勿懈,日渐增益,愈光前列,是予之所望也,免免旃。

二、光祖对儿孙遗训为父者当教其子,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兄者当爱其弟,为弟者必敬其兄。

必克勤克俭,必克宽克仁。

毋恃强凌弱,毋倚富欺贫,毋计到以伤大义,毋徇私以忘至公,毋纵酒以放心性,毋蹈以辱门庭,毋用妇言以闲和气,毋逞血气以范官刑。

汤溪的卜

汤溪的卜

“的卜”重现市场发布时间:2008-10-15 10:55:05 星期三责任编辑:朱嵬嵬来源:金华晚报打印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汤溪“的卜”,经婺城区汤溪镇高义村丰启生之手重现市场,成为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地称“的卜”为“的包”,只因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祖籍汤溪)之女丰一吟写过一篇《的卜情》,丰启生就把自己的产品取名为“的卜”了。

现在的“的卜”仍按传统方式制作,形状小而圆,皮薄,外面是饴糖,馅则用黑芝麻、桂花、白糖等配制,经浸、洗等几十道工序,松脆酥香,清甜可口,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

本报记者钱启仁摄千年名点热销发布时间:2012-12-14 10:55:29 星期五责任编辑:诸葛淼作者:常博来源:金华晚报打印昨天,在婺城区汤溪镇高义村五谷丰食品厂,师傅们正忙着制作多种口味的汤溪“的卜”。

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汤溪“的卜”,是汤溪农民喜食的传统糕点之一。

近年来,高义村的丰启生传承和发展了“的卜”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慕名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丰启生还准备将他的“丰氏的卜”申请QS质量体系认证,让这传承近千年的名点重放昔日光辉。

本报记者常博摄金华汤溪传统名吃特产【皇宫美食】横路“的卜”松脆酥香(2010-11-17 14:20:49)标签:浙中一绝金华特产皇家传统名点横路“的卜”别说外地人,就是很多金华人大概都没听说过横路“的卜”这种东西,曾有人把横路“的卜”送给外地朋友,朋友看到这个“卜”字,还以为是萝卜的加工产品,打开一看,才知道是一种甜点,再一尝,香香甜甜,味道真不错。

哈哈,真可谓不可貌相哦!刚吃这个的卜时,还感觉就这么一小小片东西是什么,很快打开小包装,突然传来一阵香味,不吃就感觉到这小点心的香甜啦,接着就咬啦一小口,脆脆的,口里被芝麻和桂花的香味冲满,味道甜甜的,真好吃,还是开胃的好小吃呢,放入口中慢慢的嚼,那味道太棒啦下面给大家瞧瞧什么是的卜,不是萝卜哦,它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皇宫点心哦,真可谓“旧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赶紧尝尝吧,体验一下当皇帝公主的滋味。

建国后,浙江这个县撤销,为“婺州八县”最后一县

建国后,浙江这个县撤销,为“婺州八县”最后一县

建国后,浙江这个县撤销,为“婺州八县”最后一县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海之滨,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经济大省,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省份之一,自古就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代名人、才子辈出,省内名城、古县、古镇也众多。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浙江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就为吴越之地,而自唐朝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南迁,浙江更是成为我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浙江孕育诞生了众多的名城、古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许多县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其中古“婺州八县”中的汤溪县就在建国后撤销。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汤溪县,浙江省旧行政区名,位于浙江省中部偏西,虽历史悠久,但因县境多山而历史上曾长期未有统一建制,到明朝成化时才因地处四县交界且多山,“群不逞者,不时啸聚为非”而正式设县,成为当时的金华府八县之一,是古“婺州八县”中最后成立的一座。

建国后,汤溪县撤销分别划入金华县、兰溪县,自建县至撤销存在五百余年。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汤溪,春秋属越,战国属楚,到秦代时为会稽郡大末县之地(治于今龙游,一说大末县治于九峰山下),此后历代也未形成统一建制直至明朝。

明朝初,汤溪为金华府金华县、兰溪县,处州府遂昌县,衢州府龙游县等四县交界之地,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以四县之地设汤溪县,为金华府所辖。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明初,金华府府治金华县,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等七县,汤溪县设立后辖有八县,因金华古为婺州,因此又有“婺州八县”“八婺”之称。

清朝时,金华府仍辖这八县,如今也均处于今金华市境内,而“八婺”中除了金华县改为市区外,其余七县仅汤溪县于建国后撤销。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废府改道,汤溪县隶属于金华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废道,汤溪县直属于浙江省。

1949年5月解放金华县后设浙江省第八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为金华专区,汤溪县为其所辖。

汤溪千年古城复兴实施方案

汤溪千年古城复兴实施方案

汤溪千年古城复兴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和活力。

汤溪千年古城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实现汤溪千年古城的复兴,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汤溪千年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街巷、古遗址等。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将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工作,修缮古建筑,修复古街巷,加强对古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二、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汤溪千年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将加强对这些内涵的挖掘和整理,通过举办历史文化展览、举办历史文化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汤溪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古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汤溪千年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我们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古城经济的繁荣发展。

四、提升城市品质汤溪千年古城的城市品质是古城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改善古城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同时,加强对古城的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古城的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促进产业发展汤溪千年古城的产业发展是古城复兴的重要动力。

我们将加大对古城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古城经济的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六、加强对古城的管理和保护汤溪千年古城的管理和保护是古城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加强对古城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古城管理体制,加强对古城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古城的安全和稳定。

七、促进社会参与汤溪千年古城的复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我们将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古城复兴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推动古城的复兴进程。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相信汤溪千年古城的复兴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真实可期的目标。

写话介绍金华汤溪城皇庙的作文

写话介绍金华汤溪城皇庙的作文

写话介绍金华汤溪城皇庙的作文《金华汤溪城隍庙:独特的民间记忆》一走进金华汤溪,就不能不去看看那座城隍庙。

汤溪城隍庙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这城隍庙的建筑外观就很是特别。

大门呢,朱红色的,那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好像是刚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门两侧的石狮子,那雕刻可细致了。

一只张着大口,像是在怒吼,牙齿一颗颗的,都能数得清;另一只闭着嘴,眼睛却瞪得大大的,好像在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好奇地伸手摸了摸狮子的爪子,那爪子尖锐得很,感觉真像能把敌人给抓破喽。

走进城隍庙里面,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

那里面有好多的塑像,一尊尊神色各异,可有趣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尊文官模样的塑像,那衣服的褶皱都栩栩如生。

他眯着眼睛,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仿佛知晓世间一切趣事。

周围的墙壁上还有精美的壁画,画的像是神话故事里的场景。

我凑到跟前仔细看,好像能看到画里的神仙在飘动。

有一幅画上有条龙,龙鳞一片一片的,在暗淡的光线下还闪着微弱的光。

旁边有个小朋友问他爸爸这条龙是不是马上要飞出来了,那模样可爱极了。

院子里也有不少东西可看。

有口大鼎,鼎身斑驳,那鼎足粗得很。

我心想,这得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挪动啊。

鼎旁边的几棵大树,树荫遮了好大一片地方。

我去的时候是夏天,坐在树荫下可凉快了,耳边还不时传来几声蝉叫,感觉特别惬意。

汤溪城隍庙呢,没有那种特别宏大的排场,但是它就像一颗小小的宝石,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让人来一次就印象深刻。

《再探汤溪城隍庙》说起来,我第二次去汤溪城隍庙又是别样的体验。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有点阴沉沉的,但这反而让城隍庙多了一份神秘的气息。

刚走到门口,又看到那两只石狮子,我这次绕着狮子走了一圈,发现狮子背后的毛发纹理居然也刻画得很清楚。

再往门里走,里面的人没有第一次去的时候多。

我慢慢地在过道里闲逛,看到那屋檐下挂着的风铃。

风一吹,铃儿就发出清脆的响声,就像在演奏着一首古老的歌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西的历史文化金西这片土地历史非常悠久。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罗埠镇山下周村一座土堆中发现了距今9000年前的人类居住遗址。

在这块遗址中,考古人员挖掘出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等陶器,以及石磨棒、穿孔器、打制的石片等石器。

考古证明,我们金西地区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就是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在我们汤溪有一条从厚大流出来小溪,这条小溪有个很古老的名字叫“越溪”。

现在从汤溪去莘畈,出汤溪西门200来米,就要经过这条溪,溪上的桥就叫越溪桥。

据考证,越溪这个名字与春秋时期的越国有关,表示越国的溪。

春秋时期,越溪就是越国与另外一个国家的分界线。

越溪及越溪东边属于越国的版图,越溪西面,也就就是现在的仓里过去到中戴到莘畈以及在往西到衢州都属于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姑蔑国。

姑蔑国的“姑”就就是姑妈的“姑”,“蔑”就就是蔑视的蔑,这个蔑字就是草字头的,还有一种写法,就竹子头,竹篾的“蔑”。

在当时,姑蔑国就是越国的附属国。

姑蔑本就是黄河流域现在的山东境内的一个古老部族。

周朝建国后,周王朝为扩大版图进行了东征。

姑蔑这个部族打不过周朝,就逐渐向南方迁徙。

到了春秋时期,这个部族作为越国的附属国,在现在的越溪西部地区建国。

那时姑蔑国的区域覆盖浙江衢州全境与兰溪、遂昌、江西部分地区。

据史书记载,姑蔑国的都城在九峰山下,九峰山下这个范围很广,具体在哪里我们现在无从考证。

我们婺城区文物办的工作人员很多次寻找姑蔑国国都的遗址,可就是找不到一点线索,到现在还就是一个谜。

如果有一天找到遗址,这将会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研究我们汤溪的历史很有用。

不过,在衢州的龙游县,考古人员挖掘到了一些春秋时候的青铜器,证明了春秋时期,龙游就有人活动,这些青铜器也可能与姑蔑国有关系。

在春秋时期,像姑蔑国这样的小国很多,又就是越国的附属国,在史书上留下来的资料很少。

姑蔑国在在越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过重要影响。

龙游有个龙游石窟,具体哪个年代凿出来的,有什么用,考古学家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现在有一种猜测,龙游石窟就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设在姑蔑国的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

在当时,龙游石窟主要用来藏武器及训练军队。

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国向吴国称臣,越国军队编制及武器数量都受到吴国的严格管制。

勾践表面上对吴国服服帖帖,暗地里却训练军队,制造武器,企图东山再起最后,最终灭掉了吴国。

这些史书上都有记载。

要让这些训练军队的事情不让吴国发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很偏僻的地方,考古学家根据这一点,推论出龙游石窟就是当时姑蔑国为越国私藏武器,训练军队而开凿出来的。

姑蔑国最后怎样了呢?到了战国时期,先就是楚国灭掉越国后,到后面秦国灭掉了楚国,姑蔑国最终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在金西设置大未县,这也就是汤溪历史上首次被设置为县。

(大末县的名称与姑蔑国有关系,古代,姑字有大的意思,蔑与末谐音,到了东汉时候,大末县被叫成太末县)当时的太末县的县城也在九峰山下。

而且县城的遗址在清朝时期还瞧得见。

据清乾隆《汤溪县志》载,“其城街址,历历犹存。

”历史上,在金华地区,除义乌设乌伤县外,太未县就是同时期最早设置的一个县。

从秦朝开始,太末县有时单独作为一个县,有时作为其她县的管辖范围,不断在变化,名称在不同朝代叫法也不一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唐朝以后,宋朝以前这段时间),太未县改成为龙丘县(龙丘的名称可能与九峰山有关系,有一个隐士叫龙丘苌chang,她隐居在九峰山,九峰山有另一个名称叫龙丘山)。

由于九峰山地区水资源短缺,加上吴越王钱镠(liú)向扩大吴越国的版图,她决定把龙丘县的县城迁到现在的龙游去,因为“丘”这个字在古代有坟墓的意思。

后面龙丘为改名为龙游。

所以,现在的龙游县城,就是从九峰山下搬过去的。

从秦朝开始在九峰山下设置太未县,到五代十国时期龙丘县搬迁到现在的龙游,我们汤溪这里作为一个县断断续续持续了1150多年。

以上这些历史非常零散,都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

以上资料我主要从网络上面与《汤溪县志》上查来的。

汤溪这个名称直到明朝才开始有。

汤溪的名称与我们学校附近的汤塘村有关系。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曾来到汤塘村。

那时候,这个村不叫汤塘。

据说,朱元璋曾在该村的一口池塘里洗脸,觉得塘的水很热,汤溪这边把热水成为汤。

后面就这个村就命名为汤塘。

汤溪的这个汤字与汤塘的汤可能有着某种联系。

前面讲到,五代十国的时候,也就就是宋朝之前,九峰山下的龙丘县搬到现在的龙游去了。

从宋朝到元朝,汤溪不再设置为县,明朝成化七年之前(1471),汤溪这块地方就是属于龙游、兰溪、遂昌、金华交界的地方,就是属于一个四不管的地带。

由于地里位置特殊,土匪强盗经常在这一带出没。

据《汤溪县志·第一卷》记载,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浙江丽水、遂昌等地出了一股强盗,这些强盗经常来汤溪这边抢劫。

为了剿灭这股土匪,浙江省里派来一位叫陶成的官员,她带领军队驻扎在山口、大岩、苏村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那时属于兰溪县管辖。

后面,这支明朝军队在汤溪抓到了几百个土匪。

为了更好地维护我们这边的稳定。

明朝政府决定在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交界的地方设置汤溪县。

明成化七年(1471),汤溪正式设置为县,第一任知县,叫宋约,她就就是汤溪的第一任县长。

宋县长走马上任后,就开始了汤溪的开发建设。

比如,造学校,造城墙,还有城隍庙等设施,现在我们汤溪城隍庙就就是她手上开始建造的。

汤溪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老爷就是汤溪城的保护神,我们汤溪首任县长宋约在任县长期间,为汤溪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她离任之后,送县长被供奉在汤溪城隍庙里,作为汤溪城的城隍老爷。

农历四月十六就是宋县长的生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汤溪人都要举行活动,来纪念宋县长,到了现在,就演变为农历四月十六的交流会。

从明朝成化七年,到从明朝成化七年(1471)开始一直到1958年,前后500来年,汤溪始终都就是一个县。

这500来年里汤溪发生过的重大事情,在汤溪县志里都有记载。

我粗略的翻瞧了一下汤溪县志里记下的历史事件,大部分事件不就是天灾就就是人祸。

在这500多年里,汤溪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的旱灾、水灾、雪灾如,明成化十二年大旱,成化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连续三年大旱,明弘治元年大旱,明正德三年四月大霜杀竹,就是年大饥,民食草木。

嘉靖三年大饥,八年大水,九年九月雪霜杀草,晚禾无收。

嘉靖十五年,冬雪深四尺。

二十三年大饥。

康熙十一年春,饥民剥树皮,掘蕨根以食。

康熙二十年大水,早稻无收,六月豆俱漂没。

康熙二十一年大水,豆麦无收。

康熙二十五年大水,漂没民房无数。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大水,就是年饥,五十四年饥。

嘉庆七年四月五月连雨四十余日,秋大旱。

嘉庆二十五年夏大旱,自五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八日不雨,秋大水,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连日大雨,洪水成灾。

在这五百多年里,还有过三次地震的记载。

这些就是我挑选了有关天灾里的一部分记载,像这样的记载在县志里很多很多。

而且这段历史汤溪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有文字记载。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夜地震。

弘治十八年九月地震。

民国七年正月初三未刻地震,房屋摇撼有声。

有关人祸的,主要就是战争给汤溪人民带来的灾难。

最大的灾难就是清朝咸丰十一年四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带领军队从衢州一路打过来。

四月十七日,汤溪县令李元寿扔下汤溪城自己逃命,四月十八日,太平军从汤溪西门直入,放火烧了城隍庙,并对城内外商铺民居进行抢掠。

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太平军到下面乡村抢掠。

然后,太平军攻占了金华。

攻占金华后,太平军经常到汤溪来收钱。

比如,每家每户要交两块银元,如不交,就烧房子。

还有让汤溪老百姓进贡银两,粮食,酒肉等。

太平军还专门到各村打听谁家有钱。

她们到有钱的人家敲诈勒索。

还有很多妇女不堪太平军侮辱而自杀。

七月,太平军拆掉了莘畈乡的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叫延兴寺,把寺庙的木头运到汤溪造办公大楼。

九月,西北乡很多村民被太平军带走。

十一月,太平军在塔石山坑等地杀人防火,其中塔石与山坑两个村的房子基本被烧光。

大概情况就是,太平军来了之后,在厚大这个地方设置了一个路卡,守这个路卡的头就是一个姓范的汉奸,她常带太平军去塔石山坑等村里敲诈,塔石与山坑村里的人就想办法把这个姓范的汉奸与一些首关卡的太平军给杀了。

当时,有个叫胡永谦的塔石人,组建了一支民团,在岭上百善村防守,太平军一千多人攻下了这支民团的据点。

然后,太平军来到塔石与山坑村杀人放火,杀了多少人不知道,县志上记载就是两个村的房屋焚烧殆尽。

被杀的人中有两个留下了姓名,一个就就是前面说的胡永谦虚,一个就是傅玉成。

从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十八日太平军攻下汤溪县城,到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一,清军收复汤溪县城,在将近三年时间里,汤溪老百姓所遭受的灾难就是我们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

县志记载,同治二年二月汤溪发生了饥荒,五月瘟疫横行。

原文就是,贼退后,流亡渐集,然无所得食,饿殍载途,旋复继以大疫,数口之家,有死亡殆尽者。

太平军来到汤溪给汤溪带来的灾难就是明朝与清朝年里最大的一次人祸。

比这更大的人祸就是民国时期日本鬼子在我们汤溪犯下的罪恶。

如果大家感兴趣,这段历史下次再讲。

总结,了解了这段历史,我的感受。

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要节约粮食,要好好读书,要居安思危,要学点本事。

还有,要多瞧点历史书籍,尤其就是地方历史。

汤溪县志百度搜索可以查到,要下载一个软件。

最后我简要说说汤溪县在什么时候取消的。

从明朝成化七年汤溪开始作为一个县,经历了明朝,清朝与民国。

1949年10月2号,汤溪县召开群众大会,庆祝10月1日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央政府成立。

12月15号,中国人民银行汤溪办事处成立。

就是年,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1950年9月下旬,汤溪镇农民陈双田,参加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

回县后,组成全县第一个互助组。

次年,被评为省一等互助组;1951年9月,全县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捐献“汤溪号”战斗机1架,计款15万余元;1952年4月,我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陈双田,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集体农庄;1953年12月,又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陈双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汤溪支行建立。

同月,县广播站建立。

2月,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6月6日,中共汤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就是年,全县双季稻面积达6、064万亩,粮食比上年增产429万公斤;1958年10月28日,浙江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9月5日批准决定,汤溪县建制撤消,并入金华县。

汤溪县并入金华县前夕,其基本情况:31257户、122950人。

田209994亩、地31150亩、山288210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