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
[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47ab95be1e650e53ea991e.png)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一、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新历史主义从肇始之日起,就致力于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视角,使读者有机会去了解作者的政治意图。
所以,新历史主义一度被认为是专门为文学作品的政治性解读服务。
此前,一些新历史主义的反对者们认为:“文学批评家应该跨越历史范畴,否则历史学家、心理学家们会对于文学批评领域造成新的威胁。
”他们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对于他们而言,文学批评领域和其他领域是截然分开的。
但是凯瑟琳格兰杰认为,一种好的文学批评方法应该始终对各个领域持开放态度。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文学批评家必须打破传统批评方法的局限,将政治、权利和一些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因素纳入文学批评的范畴。
二、后结构主义、福柯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一方面,先前历史主义对历史语境的重视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中得到了承继;另一方面,后结构主义对历史意义的消解又被新历史主义借用来突破既有的历史叙述。
这样一来,新历史主义不可避免地秉承了后结构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
历史总是被叙述出来的,因此对“过去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把握或者最直接的感受已经不可能了。
没有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致的、和谐连贯的、大写的单数“历史”(History)或者“文化”。
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断断续续充满矛盾”的历史叙述,这个“历史”是小写的,是以复数形式(histories)出现的。
不可能对历史进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观”分析,对过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现存的文本,而这些文本是“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关怀来予以构建的”。
一切历史文本都应当得到重视,其中包括“非文学”的历史文献:一切文本或者文献都体现出文本的特性,它们相互都是互文关系,对文学研究都有帮助。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文化观同时也受到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伊格尔顿以及福柯等人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中,福柯的哲学思想对新历史主义影响最为深刻。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这种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观点中,文学作品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回应和反映,而且作品的意义和解读也取决于历史语境。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了权力关系、社会阶级、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种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以及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理解。
他们还会探讨作品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冲突以及文化认同等主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此外,新历史主义批评也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权力、权威和话语的关系。
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权威性声音和边缘化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反映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强调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从而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新历史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时期、社会条件的关联性。
文学作品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被视为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反映和塑造着社会的一面镜子。
英美文学的功能也不再被简单地看作是娱乐、教育或者提供美感享受,而是被重新理解为参与并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角色。
新历史主义认为英美文学作为文化产品,是历史演变和社会冲突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历史和社会的真实情况。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奴隶题材作品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各色人士》等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新历史主义还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权力运行和话语权的竞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其作品来争夺和控制话语权,同时被控制者则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抗和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父权社会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这种权力运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更是对社会话语权的一种争夺和抗争。
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被排斥者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在新历史主义的视野下获得了话语权,从而影响和塑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新历史主义强调英美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作品成为了历史和社会的一种解释和反映,同时也以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为背景,呈现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故事。
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品对当时的心理学、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陆 扬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紧衔解构主义走红文坛,在保罗·弗莱看来,虽然它主要以文艺复兴文学为其研究对象,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
海登·怀特早在1973年发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可视为新历史主义的先驱。
以格林布拉特等人在1983年创办的《表征》杂志为标志,新历史主义批评勃兴之后,其另一个别称是“文化诗学”。
而在阿尔都塞、福柯、巴赫金、格尔兹等各路影响中,福柯的权力理论首当其冲。
艾伯拉姆斯认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佐证他一以贯之的“文有所为”的立场。
但是新历史主义断言文学影响历史一如历史影响了文学,这个命题对于文学的历史功能的估计,似乎多少还是过于乐观。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化诗学 格林布拉特 艾伯拉姆斯 弗莱〔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8-0079-07 新历史主义批评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
有鉴于它是紧衔着解构主义走红文坛,而且时当解构主义遭遇来自左右两翼的批评,新历史主义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后来者居上,替代解构主义,成为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第一范式。
虽然,范式嬗替、时时更新的观念,随着理论本身生生死死的浮沉,业已风光不再,但是在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保罗·弗莱看来,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
他这样归纳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方面: 新历史主义事实上自己用“早期现代”这个词取代了“文艺复兴”。
实际上它近年来在许多领域或时代,都在改名换姓,如用“漫长的18世纪”替代“新古典主义”,“后期18世纪与早期19世纪”替代“浪漫主义”等,意在提醒学者们,这些时代充满动荡,多元并存,抵消了这样那样的主导知识潮流。
①弗莱认为,以上变化是反映了历史研究近年来的大势所趋,故而这里当可见出历史研究,而不仅仅是历史主义,对于文学研究产生的总体影响。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后者把文学看成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历史叙述互文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界风靡一时,但很难把它看成是一个观念明确、方法固定的严格的批评模式。
与其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解读文本、评价作品的新方法,不如说它启发了人们对待文学,理解历史,把握处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新观念。
“新历史主义”由于有共同的关注对象——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共同的批评目标——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文学,共同的理论追求——把当代社会中的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揭示,以体现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前卫性与独创性,因此,它仍以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和新的批评流派的姿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
新历史主义概述“新历史主义”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StephenGreenblatt,1943—)。
他在1982年《文类》(Genre)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格林布莱特由于受到同时代的新潮思想如新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的影响,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有异于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而以全新的姿态博得了学术界的好评。
与某些专事理论建构的学者不同,格林布莱特在重视对自己的批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的同时,从不忽视具体的批评运作对日益完备的理论形态的促进作用。
正如他所强调的,新历史主义首先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条[1]。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有其合理的和必然的历史原因。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从实证式的社会历史批评到注重文本细读的形式主义的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批评的几次转折,批评界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非历史倾向,传统的历史主义或者叫做旧历史主义受到怀疑和抛弃,文学与历史、本文与语境的关系受到忽视。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李陵事件的打击以及汉武帝时皇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使《史记》的历史叙述有了强烈的抒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融入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以自己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新历史主义
新批评的衰落
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一起兴起
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
研究方法有着共同的对历史文化关 注的倾向,新历史主义渐渐兴起,于 1982年葛林伯雷第一次提出了“新历 史主义”这一概念。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
历 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史
是 一 种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也从来不会 给我们有关于过去事件的完整的精确的图景
话
语
历史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思考与描
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将文本历史化。
文本于是成了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成 了存在于作者、社会、习俗、制度和社会 实践的文化网络中的社会性文本。
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 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 的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 着“流通”
构成了现 代审美实践的 核心,艺术作 品也是一番流 通的产物
是创作者 与“社会机制和 实践”“谈判” 所形成的“协议” 性产物
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

杂 志 上 又 发 表 了《 么 是 新 历 史 主 义 》 全 面 详 细 地 什 ,
介绍 了新历 史 主义 的来龙 去 脉 。 以 上 诸 文 对 新 历 史 主 义 的 介 绍 。 快 引 起 了 国 很
内更 多学 者 的关 注 。 历 史 主 义 的译 介 渐 成 气 候 。 新
维普资讯
学 术 月 刊 } 0 2年 第 8期 20
大 禹 精 神 在 促 进 社 会 主 义 两 个 文 明 建 设 中 的 现 实 意
义 和积极 作 用 。
了新 历 史 主义 的批 评 实践 。 准确 概 括 了它 的特 色 、 并 贡献 及 弊病 。19 9 1年 。 学 哈 佛 的 赵 一 凡 在 《 书 》 留 读
一
文本 中 心论 的 反拨 , 一 种 不 同 于 旧历 史 主义 和形 是 式 主 义 批 评 的 “ ”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 新 历 史 主 义 理 新 的 论具 有 以 下特 征 :. 跨学 科 研 究 ” , 跨 越 文 学 、 1“ 性 即 史 学 、 学 、 治 学 、 会 学 的 学 科 界 限 , 其 具 有 了 哲 政 社 使 多 维 视 野 的 研 究 。 2 “ 化 的 政 治 学 ” 性 。 文 学 .文 属 使 和 文 学 史 研 究 成 为 论 证 意 识 形 态 、 会 心 理 、 力 斗 社 权
斯 蒂 芬 ・格 林 布 莱 特 、 登 ・怀 特 、 国 的 路 易 斯 ・ 海 英 蒙特 鲁 斯 等 。18 9 2年 格 林 布 莱 特 为 《 类 》 志 “ 文 杂 文
艺 复 兴 研 究 专 号 ” 写 “ 言 ” 。 就 论 文 中 出 现 的 撰 导 时 他 某 些 共 同 的 东 西 称 之 为 “ 历 史 主 义 ” 新 。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了文本与历史的联系,
关注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该理论源自20世纪80年代
的美国,走出了早期的结构主义和新批评。
新历史主义创始人称其研
究的对象是“意识形态历史”,即那些已被认为已经被史学界弃之不
用的历史。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历史文本与历
史事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
文学作品被视为文化生产的一部分,因此
当代社会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新历史主义关注的是文本所呈
现出的权力、政治、性别、种族和阶级一级往外的关系,它试图通过
文本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本质。
新历史主义的优点是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它鼓励学者在研究文
本时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文化观念和偏见,同时也
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新历史主义的一个缺点就是它关注的角度和思路上可能带
有明显的偏见。
学者有时会过分依赖于历史信息,在它呈现文本的解
释时把文本本身的价值忽略。
此外,新历史主义也被指责为过分关注
美国文本的分析与解释,无法真正关注到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理论,它挑战
了传统文学批评的限制和缺陷,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精神在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辛 刚 国新历史主义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欧美文学评论家对文艺复兴的兴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蒙特鲁斯等。
1982年格林布莱特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撰写“导言”时,他就论文中出现的某些共同的东西称之为“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对20世纪欧美实证性研究以及文本中心论的反拨,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
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新历史主义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学者潜心思考的问题,因而新历史主义在欧美崛起不久,很快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发表的新历史主义论文、专著共有60余篇(部)。
这些研究大体分为翻译介绍、全面评价、影响应用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翻译与介绍率先向国内学界介绍新历史主义的,是王逢振。
他在1988年所著《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专章介绍了新历史主义。
次年,韩加明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兴起》和杨正润《文学研究的重新历史化———从新历史主义看当代西方文艺学的重大变革》开始勾画了新历史主义发展轮廓,特别是后者,开拓性地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并准确概括了它的特色、贡献及弊病。
1991年,留学哈佛的赵一凡在《读书》杂志上又发表了《什么是新历史主义》,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来龙去脉。
以上诸文对新历史主义的介绍,很快引起了国内更多学者的关注,新历史主义的译介渐成气候。
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京媛主编的译文集《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该书以维萨主编的《新历史主义》论文集为基础,同时兼收其他几篇权威的新历史主义文论,成为后来研究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蓝本。
同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世界文论》杂志社编辑了《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五篇代表作加以翻译。
另外,程锡麟、韩加明还翻译了海登・怀特以及蒙特鲁斯的一些重要论文,这些译作为国内学人了解新历史主义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翻译、介绍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原文翻译太少,特别是作为新历史主义代表作的研究文艺复兴的系列论著,如格林布莱特的S hakas2 pearn Negotiation,可能由于涉及的西方文化面特别宽泛,没有译介过来。
因为新历史主义首先是一种实践,一种方法,而非一种理论,所以忽视这种具体批评实践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完整理解新历史主义要义的。
其次,作为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确定,但从对新历史主义翻译来看,在对一些关键术语的理解上,仍有较大分歧。
如“negotia2 tion”一词有人译为“谈判”或“洽谈”,也有人译为“协合”等等。
(二)全面评价在翻译、介绍新历史主义的同时,我国学者非常注意探讨这一学派学术思想的得失,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1994年,杨正润继1989年那篇具有开拓意义的评价文章后,继续留意新历史主义研究。
他发现,新历史主义批评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同物质实践的关系,这一问题包含两个层面:文学的发生和文学的功能。
他的两篇论文《主体的定位与协合功能———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文学的“颠覆”和“抑制”———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和意识形态论述评》,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对新历史主义进行剖析,使两者形成对照,将新历史主义理论中的矛盾暴露无遗,角度新颖,见解独到。
同一年度,韩加明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发展及启示》不仅回顾了新历史主111《学术月刊》2002年第8期义批评在美国文坛的发展历程及其传播影响,更难得的是,他第一次具体论述了新历史主义批评对建设我国文学批评的意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学者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更为深刻地审视新历史主义,特别关注这一学派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与作用。
我国学者认为,新历史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以及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以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社会的多个层面,以文化诗学的广阔视野,整体性把握文学。
林继中《文化诗学刍议》一文分析指出,新历史主义开创的文化诗学,其主要贡献在于,它指明了文学问题不单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实体、结构分析和一般性的文学赏析的问题,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种对话语的特殊揭露。
要从人类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视角观照文学,全面地对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母体进行修复,探索其生命的奥秘。
张首映则探讨了新历史主义对于我国文学史研究的启迪作用。
我国20世纪关于历史和文学史的理解,先有魏源、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新史学”思想,再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我们的历史和文学史写作,苏联模式一度整化过我们的历史和文学史,造成诸多流弊。
80年代“重写文学史”口号日隆,90年代“重评历史”“重构文学史”风气炽盛,明显受到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影响。
但应指出的是,“重写文学史”多调整个别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探讨上,还缺乏整体建构模式的反思。
这不能不是十分遗憾的。
新历史主义认为,解构经典不应是具体、零星的重写,而应通过追踪经典的形成过程,根据某个处理方式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这样才会有新的文学史出现。
在关注新历史主义积极作用的同时,我国学者也清醒认识到它的偏颇。
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指出,文化诗学研究大而无当,容易脱离文学研究对象的实际。
因为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审视文学和专门的文学研究,在思维方式有相同的一面,两者都是综合理论思维,不同的是各有专职,如果以文化研究的那种综合性研究取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专门研究,是很困难的。
文学批评可以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但应保持其独立品格。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进一步分析了新历史主义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时间空间化的危险,也就是将历史任意解读,这就瓦解了历史的观念和作品的观念,使人们进入历史或作品时,不再注意历史或作品本身,而仅仅注意作品隐含的意义结构。
第二,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后果。
新历史主义凡事都要放到政治上去加以衡量,有将历史简单化、政治化和强烈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第三,在语言与历史的关系上,新历史主义将历史深度让位于语言模式的平面分析,会使读者的感受性变成反历史的焦虑,一种反清晰的、多重复杂的破碎感。
从上述学者的评价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的每一理论都好似一把双刃剑,都有正面的影响与负面的效应。
如何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是我国文学批评界接受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三)影响与应用新历史主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影响到当代文学及电影的创作;而以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读文学和文学史文本,在90年代也渐露端倪。
1993年,传兵的《新历史主义走向文学和电影》,以及1997年程蓉的文章,指出新历史主义首先影响了中国的作家艺术家的历史观。
莫言、周梅森、苏童在其作品中否定“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嘲弄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显示了“历史文本化”的趋势。
特别是新历史主义小说,刻意消解“正史”,复原丰富的历史真相,把此后的生命体验引入历史,借以表达自己多元价值关怀等方面,与历史主义明显保持着某种默契。
在文学史的研究方面,李勇的《新历史主义对近现代的通俗文学研究的启示》认为,以往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中没有地位,主要是历史观点问题———认为文学应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的历史。
多元的新历史主义史观鼓励文学史的广泛包容性。
这种对文学史观、文学史建构模式的宏观反思很有意义。
青年评论家韩毓海的两篇论文也很好地把握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精髓。
李清的《权力话语中的阿Q———〈阿Q正传〉的新历史主义阅读实践》则以中国的文学作品印证了新历史主义关于文学文本是“力量的场所,正统力量与反对势力相冲突的场合”的观点。
另外还有学者以文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抑制”作用来分析当代小说《一地鸡毛》的灰色官僚体制,剖析“老照片现象”,也令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看,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发表的新历史主义论文主要偏重对其理论自身的剖析与评价,应用(下转第87页)211信息综览 济秩序的维护者和市场法律的执行者,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即是最大的诚信。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要加大诚信制度建设的力度和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全社会树立诚信的榜样。
其次,要建立诚信信息披露制度。
诚信信息披露制度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避免信息不对称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
诚信信息披露要体现及时性、公正性和有偿性。
及时性在于提供当前有效、准确的诚信信息;公正性在于信息披露实事求是,面对公众一视同仁;有偿性在于适当收取服务费,补充诚信征集成本和制约随意性咨询行为。
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范围内披露,还要注意商业保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再次,要建立诚信法律制度。
诚信是一个道德问题,但作为一种制度,却要法律加以保障。
目前,美国的相应法律法规有17项,如;诚实租界法、公平结账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计划法、公平债务催收法、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金转账法、统一消费者信用准则、统一事业法则等。
我国诚信管理制度也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诚信管理有法可依,并维护诚信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如诚信管理的使用范围、诚信管理相关机构、诚信管理信息披露、诚信管理的有偿服务、诚信管理的处罚范围等都应有具体法规。
在诚信问题上将道德制约与法律制约结合起来。
最后,营造诚信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往往吃亏,而失信者往往以极小成本获取极大利益。
而这样的结果不仅是以极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失信的亚文化氛围,即诚信不再为人们所追求,败德行为成为时尚,诚信危机腐蚀社会。
因而,建立诚信管理制度还须形成一种诚信的社会文化氛围。
总之,我们要营造的是市场公平的诚信社会,诚信机制是个人和社会最好的利益保护机制。
此外,还有必要开辟失信者退出市场的通道,以及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遵循国际经济活动的诚信原则的同时还要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
(责任编辑:沈敏)(上接第112页)分析的文章还不算多。
目前判断新历史主义能否在中国扎根,恐怕为时尚早。
我们真正对其消化、吸收、应用,大概还须一段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