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地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与重点

合集下载

青海“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青海“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19期 191青海“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张生福1 周善邦21.青海省水利厅,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省水利技术评审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摘要:青海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今后水利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要紧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十三五”水利发展的原则、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要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水资源管理和提升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支撑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青海水利;发展规划;思路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9-0191-021 形势分析1.1 水利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1.2 水利改革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治水思路不断完善,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通过普查摸清了水利家底。

1.3 青海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m3可利用量不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45%。

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差别大,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份。

开发利用率低,约为5%。

总体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环境不利。

1.4 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湟水河开发利用已经超过其承载能力;黄河受国家分水指标的限制,且开发利用难度大。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然薄弱,现有供水工程体系与区域发展需水要求不适应,水源单一,工程小而分散,体系不全。

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恶化趋势,流域治理、水源涵养保护、拦砂保土、坡改梯等任务艰巨。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09•【字号】青政办[2011]234号•【施行日期】2011.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34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青海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青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青海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提升三个层面,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在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方面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十一五”末,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为“十二五”全省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省科技工作重点全面转移到解决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上。

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的健康发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青政办[2011]222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9.15【实施日期】2011.09.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2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省城镇发展的总体蓝图,是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城镇规划调控、监测评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城镇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循环经济试验区政策,以《城乡规划法》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在统筹区域城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城镇初步实现了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和快速合理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城镇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十一五”时期,全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到“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4%,比“十五”末增加4.75%,年均增长0.95%,年均增速较“十五”时期超出0.05%,是我省历史上城镇化水平增速最快的时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青政办[2011]245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10.13【实施日期】2011.10.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4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三日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前言“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心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发展改革,服务民生,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迈进,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抗灾减灾成效最大、水利投资规模最高、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水利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

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难度大,与人口、耕地、生产力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尖锐,防洪减灾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水利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为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藏区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尽快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一、背景与意义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资源丰富的地区。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工作方案。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农牧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提升,服务业占GDP 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居民健康指标进入全国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重点工作与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0.12•【字号】东政办〔2018〕208号•【施行日期】2018.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全面掌握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水利项目建设步伐,市政府组成督查组,于9月11日至25日对各县区水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2018年资金下达情况截止9月底,全市下达水利专项资金7.8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89亿元,省级配套3.32亿元,地方配套0.6亿元;市本级0.208亿元、平安区0.8266亿元、乐都区2.09亿元、民和县0.597亿元、互助县20500万元、化隆县1.42亿元、循化县0.609亿元。

二、2018年投资计划执行情况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21.9亿元,截止9月底完成投资7.07亿元,完成率为32.3%。

根据与各县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平安区应完成投资1.32亿元,实际完成0.69亿元,完成率为52.3%;乐都区应完成投资7.6亿元,实际完成0.877亿元,完成率为11.5%;民和县应完成投资3.41亿元,实际完成1.32亿元,完成率为38.7%;互助县应完成投资3.78亿元,实际完成1.46亿元,完成率为38.6%;化隆县应完成投资3.06亿元,实际完成1.75亿元,完成率为57.2%;循化县应完成投资3.86亿元,实际完成0.897亿元,完成率为23.2%。

三、项目开复工情况2018年续建项目45项,复工44项,复工率97%,总投资34.45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2.9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6.6%。

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7.47亿元,已完成投资4.22亿元,投资完成率为56%,未复工1项为循化街子河防洪工程(一期),未完成投资为578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为0.8%。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实践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更是奋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规划纲要》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地委、行署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机遇,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0790元,年均增长 12.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6亿元,年均增长16%;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比“十五”末翻一番以上。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35 %,五年累计完成 306.5亿元,是“十五”末的 2.43 倍。

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种养殖业总量扩大,比重提高,农畜产品生产逐步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4 %。

工业快速发展,建材、冶炼、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15•【字号】青政办[2011]222号•【施行日期】2011.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2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省城镇发展的总体蓝图,是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城镇规划调控、监测评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城镇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循环经济试验区政策,以《城乡规划法》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在统筹区域城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城镇初步实现了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和快速合理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城镇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水 利发展 “ 十S _ ” 划是谋 划今 后 一 个 时期 海 东地 区水 利 发展 与 改 革 的一 项 重要 工作 。 t f 规 .
本 文 结合 海 东区情和 特 点 , 点论 述 了海 东地 区水利发展 “ 重 十二 五” 划 的思路 与重 点。 规
[ 关键词 ] 水 利 ; 十 二 五 ” 划 编 制 ; 路 与 要 点 “ 规 思 [ 中图分类号 ] F 4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 号] 10 — 15 21) 1 01 — 3 06 77 (01 1 — 0 1 0
个, 行政村 1 8 5 7个。全区总人 口 18 6万人 , 中城镇人 5. 其
口4 . 4万 人 , 村 人 口 1 80 05 农 1.6万 人 , 占全 区 人 口 的 7 . % ; 族人 口 8. 4万人 , 5 . % ; 数 民族人 口 44 汉 86 占 59 少
6.6 人 , 4.%。 99 万 占 41
3.% ; 6 5 第三产业 增加 值 ( 交通 运 输 、 发 零售 、 融业 、 批 金 服务业等 ) 1 8 万元 , 4 . %。人均 生产总 值85 5 6025 占 5O 6 万元 , 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387 。 2 元
夏县 等县( ) 区 毗邻 , 它三 面分别 与本 省海 北 、 中、 其 湟 西
水 利发 展“ 十二五 ” 规划是谋 划今后 一个时期海 东地 区水利 发展与 改革 的一项 重要 工作 , 海东 地 区水利 发展
“ 十二五” 规划 对于 积极适 应发 展形 势新 变化 、 全面 落实 科学发展新要求 , 加快水 利基础 设施建设 、 强化水 资源管
薯、 油菜 、 小麦 、 青稞 、 豌豆 、 蚕豆 、 菜等农 副产 品。20 蔬 09
主要农 业区。 由于地处 高海 拔 的半 干旱 区 , 又是 青 海省 农 牧业 的交叉地带 , 生态环境 的脆 弱带和 敏感带 , 属 很容 易受人 类活 动影 响而发 生改变 , 而 引起其 它环境 因素 进 变异。长期 以来一直面 临着干旱 缺水 、 湟水水 污染 、 洪涝 灾 害 和水土 流失 的问题 , 些基 本区情 决定 了水利 在农 这 业 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具有特别重要 的作用 。
青 海 省 海 东 地 区 “十 二 五 水 利 发 展 。
规 划 的 思 路 与 重 点
马 兴 武
( 都县水电勘测设计室 , 海 乐都 乐 青 80 0 ) 170
[ 要] 海 东地 区是 青 海省主要 农 业 区 , 摘 水利 在 农 业 生产和 社 会 经 济发 展 中具有 特 别 重要 作
宁、 黄南等州 、 、 市 县接壤 。 海东 地 区史 称 “ 中地 ” “ 河 间” “ 湟 、三 、 河湟 地 区 ” 。 早在40 0 0 年以前 , 有人类在这 片土农产 品加工 、 酿造 为主的食 品工 业; 以毛 、 、 绒 革为主的服装工业 ; 以农具 、 地膜为主 的支农 工业等五大工业体系 。
20 0 9年 , 海东地 区生产 总值 1367 2 5 5 万元 , 中第 一 其
县、 民和 回族土族 自治县 、 隆 回族 自治县 、 化 撒拉 族 化 循
第1 7卷第 1 期 1 2 1 年 1 月 01 1
水利 科 技 与 经 济
W a e o s r a c ce c n e h oo y a d E o o tr C n e v n y S i n e a d T c n lg n c n my
Vo . 7 No 1 11 .1 No .. 0l v 2 l
理、 深化水利改 革 、 提高 水利 保 障能 力 , 加快 推进 传 统水
利 向现代水 利 、 可持续发 展水利 转变 , 为全 面建设小 康社 会提供有力 的水 利支撑和保障 。
1 海 东地 区基 本 区情
海 东地 区位 于青海 省东 北部 ,海 东 ” “ 以位 于青海 湖
东 而得名 。全 区辖六 县 , 为平安县 、 乐都县 、 互助土族 自治
自治县 。全境 东西长 约14 5k 南北宽 约10k 全 区 2 . m, 8 m, 行政 区域 面积1 6 m , 310 k 占青海全省 面积 的 18 % 。东 .3 部 与甘 肃省 的天祝县 、 永登县 、 兰州市 红古 区、 永靖县 、 临
产 业 增 加 值 ( 、 、 、 、 业 ) 5 2 农 林 牧 副 渔 2 1 6万 元 ,占 7 1.% ; 8 5 第二产业增加值 ( 工业 和建筑业 )9 4 万元 , 4 47 1 占
年 , 区农业总产值 4 .7亿元 。 全 05 农业 、 工业是 海东 地 区 国民经 济 的支柱 。海 东地 区 资源丰 富、 交通便 利 、 通讯 发达 , 有发 展工 业得 天独 厚 具 的优势 和潜力 。在工 业方 面, 区已基本形成 以硅铁 、 全 电 解铝 、 碳化硅为 主的冶炼工业 ; 以水 泥 、 红砖 、 玻璃及 轻型
20 0 9年末总 耕地 面积2 .3 15 3×1 m , 中水 浇地 0 h 其 4 57×1 h .8 0 m ,占 总 耕 地 面 积 的 2 .% ;浅 山 地 13 1 .6×1 h 18 0 m ,占 总 耕 地 面 积 的 5 . % ;脑 山 地 51 50 7×1 h 占总耕地面积的 2 . % 。全 区盛产 马铃 .8 0 m, 36
品、 肉禽蛋等生产基地 。 20 0 9年全 区有乡( )6个 , 中乡 6 个 , 镇 9 其 1 包括 2 个 1 民族 乡 ( 藏族乡 1 4个 , 回族 乡 6个 , 土族 乡 1个 ) 镇 3 , 5
海东地 区地 处青 藏高原 与黄 土高原 的过 渡地带 上 , 位 居河湟地 区, 农业 资 源优越 , 灌溉 历史 悠久 , 是青 海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