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地貌作业

风景地貌作业
风景地貌作业

风景地貌作业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包括观看电影纪录片、风景图片以及游览观赏自然风光,我们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风光景色,在书本中,我们亦曾熟背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进而在脑海里形成特定的意境。这些,都应该归属于我们一下所要探究的风景地貌学领域。

我们所说到的风景地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谓地貌学,研究的是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风景地貌学则是专注于其中有关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等等的研究,最终达到运用地貌学理论的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目的。风景地貌学是围绕风景地貌成因这条主线进行,其成因很复杂:它既是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的产物,又是地球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还是发育阶段的具体产物。因此,我们要理解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清楚地质构造、岩石性质、认识地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了解了塑造地貌的动力,才能去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

很多人都会混淆成风景地貌学即是地球科学的另外一种称号。其实不然,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是有相似之处,但在细则上又略有差异。地球科学主要是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综合比较风景地貌学和地球科学的概念,结合自身的学习,我发现,地球科学更侧重的是对地球表层以及内壳的研究,而风景地貌学除了对上述这些有所探究之外,还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各种地貌吗,肯定其审美方面的价值。可以说,地球科学是一个比较硬性研究的科学,而风景地貌学则相对来说比较人文化了。

风景地貌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下,经过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的长期营造而形成的。地质因素(构造、岩性、地层等)是某一地域风景总特征的“本底”,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造景基础条件之一。

这就必要地提及地质作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地方的风景地貌因岩石的褶皱、断裂形成独特的外观,同时岩性对地表风景形态的控制也形成了奇特景观,我们经常提及的风景湖泊、瀑布、各类泉等风景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风景地貌学需要从地质因素和内外营力入手,剖析各种地貌的成因和特征。

上文中所谈及的内、外地质营力,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地质营力都能够对塑造、改造风景地貌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造、改变,归根到底,也就是营力作用改变

了地表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体态和不同组合构成新的风景地貌。我们可以通过对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对该地的风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不同的岩石具备着不同的产状、坚硬程度等。岩石的产状特征一部分是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形成后受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严格来说,岩石产状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因素。分析各种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岩石的历史,地貌的成因,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一些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比如黄山、华山等,往往是由巨大的花岗岩体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形成的;而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则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换句话说,就是特定岩石分布在特定的条件下就出现特定地貌景观。

另外,岩石的组成成分不同,其对地貌的影响也会不同。我们要对此进行探究,可以从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着手。因为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还是受构造的控制,岩性较软的岩层可能出现在高出,经历了长期剥蚀,这种现象将逐渐被破坏乃至消灭,出现岩石性质控制地面起伏的现象。例如武汉地区,除了有现代冲积岩外,出露地面的岩层是石英砂岩、燧石岩、页岩。坚硬的石英砂岩组成了武汉附近最高一级地貌——绝对高程为100~150m的丘陵,硬度较低,层薄质脆的燧石岩则构成绝对高程80m左右的小丘,最软的页岩就构成了阶地。

外动力地质作用因其发生的面积广阔、发生机率高,在改变岩石上起到很大作用,而岩石的性质有进一步组合构成了特定形态的风景地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就以我国南方红色盆地中构成“丹霞”地貌的红色钙质砂砾岩、构成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以及组成峰林洞天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为例,这些都是地球表面亿万年来留下来的沉积地层,在地壳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下所形成的沉积岩类的造景山石。

我们在对各种地质风貌的观赏,面对自然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崇山峻岭等发出惊叹时,我们同样也要意识到,作为这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这些瑰丽的风景地貌,尽最大程度地维持它们原有的自然生态。

然而,在现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许多自然地貌逐渐被开发改造成旅游景区,每天迎来数十批旅游团队。人类的频繁活动甚至是破坏性活动开始使自然地貌的承受能力受到挑战,许多景区开始失去天然的原样,彻底被人为改造,成为一种经济工具。这些,是否该引起我们的警示——一旦,自然地貌所剩无几,我们还能真正体验到亲近自然的闲适感,还能为自己劳累的身心找一个歇息的出口吗?更何谓和谐自然了。

因此,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拒绝破环风景地貌的行为,呼唤原始自然风景的回归。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155-75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 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 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 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 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 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 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 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 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 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 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

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1月16日至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

港口考试题.doc

1.1港口的定义及服务对象00船、车、货、00“具备一定设施和条件,供船舶停泊、人员上下、货物装卸与转换运输方式,并为船舶提供各种服务的场所” 1.2按照用途和所处位置,港口可分为哪几类?0商港、军港、渔港、游艇港、避风港等。 1.3港口的三个主要构成区域是?港口工程的定义?00港口水域、港口码头、港口陆域00港口工程即兴建港口所需各项设施的工程技术的总和,包括港址选择、工程规划设计及各项设施的修建与维护。 1.4港口规模的三项特征指标?港口吞吐量、港口水深、码头泊位数 1.5吞吐量的定义?是指一年间经由水运输入、输出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计量单位为吨。1-1 1-2。 1.6港口通过能力的定义?00是指在给定的水域、陆域和设施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泊位利用率,通过合理的生产组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货运量,当单位时间用一年时,称为“年通过能力”。 1.7港口水深的定义?00是指船舶能够进出港口作业的某一保证水深,为船舶在该港所须通过的诸水域中最浅处的水深。 1.8海图水深的起算面如何定义?海图上某位置的实际水深如何计算?00理论深度基准面通常采用该海域的理论最低潮位或大潮平均低潮位。海图上某位置标注的水深加上某一时刻的潮位即该处某一时刻的实际水深。 1.9什么是泊位利用率?00一年中船舶实际占用泊位的时间与可作业时间的百分比称为泊位利用率,是衡量泊位使用效率的一个参数,也是计算泊位通过能力的一个指标。 1.10交通运输五种形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 1,11交通运输主要以哪两个参数表示,其各自的定义?00运量和周转量00运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或货物吨量00周转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或货物吨量与其运输距离的乘积。 1.12从运输存储条件及装卸工艺考虑,港口货物分为00件杂货、干散货、液体货和集装箱货 1.13港口货物装卸包含三个主要环节?00装卸船作业、水平运输、库场作业 1.14无水港的定义?00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1.15土木水利工程的四个基本属性00综合性、社会性、技术经济和艺术的统一性、实践性 1.16港口航道工程的五大特点?00强烈的动力因素、复杂的河流海岸演变规律、以软土地基为特征的工程地质条件、困难的水上施工条件、特殊的结构材料防腐耐久要求 1.17影响港口建设和营运的自然动力因素主要包含哪三大类00气象条件:风、雨、雾、冰海象条件:波浪、潮汐、近岸海流、海啸--地质条件:地震 1.18河床演变?00海岸处于海路交汇的地带,各种动力作用明显,其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地貌学角度,按海岸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发展阶段等特征分类,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类型,其中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又可统称为平原海岸,不同类型的海岸有其特定的演变规律。 1.19港工建筑物的地基需满足哪两个基本条件?00强度变形 1.20依据受腐蚀程度的不同,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竖直方向上可分为哪五个区?港口航道工程钢结构防腐的四种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00分区: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泥下区。方法:外壁涂敷防腐蚀涂层或防腐蚀包覆层,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前阴极保护。使用条件:外壁涂敷防腐蚀涂层或防腐蚀包覆层主要适用于海用钢结构的大气区、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也可用于水下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前阴极保护,前者主要应用高硅铸铁阳极材料在使用期由恒电位直流供电,后者主要应用于铝基阳极材料。 2.1港口水域的组成;/港外锚地、进港航道、防波堤、制动水域、回旋水域、港池、港内锚地、护岸、口门 2.2一海里等于多少米/ 1862m 2.3港口锚地的5种功能。1.引航锚地,等候引航员接引;2.检疫锚地,供入港外轮等待卫生检疫; 3.停泊锚地,供传播等候潮、等待停靠码头; 4.避风锚地,具备较好的掩蔽条件,专供大风时船舶来此躲避风浪;装卸锚地,供船舶在水上过驳。 2.4码头主要可按哪五种方法分类?各自包含的类型?顺岸码头、突堤式码头、墩式码头、岛式码头、系船浮筒 2.5按断面形状分类码头可分为直立式、斜坡式、半斜坡、半直立四种,其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1.直立式码头:多件在水位变幅不大的港口,便于船舶系靠、货物装卸和车辆运转;2.斜坡式码头:多建在洪水季和枯水季水位变幅大的河段,岸坡较长,装卸效率低; 3.半斜坡式码头:适用于枯水位时间较长而高水位时间较短的情况; 4.半直立式码头:适用于高水位时间较长而低水位时间较短的情况。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而按照其发生的序列上呢,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说到雕塑,我们可以想到著名的魔鬼城,魔鬼城起初由于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山丘被风雕塑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像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柬埔寨的吴哥窟,有的像雄鹰展翅。走进魔鬼城,在其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原理,这就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此外,一些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都会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或三角洲,像黄河入海口,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了地上河,这是河流流水搬运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真的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作业1(共3次 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1-2章 任课教师:林晓 一、概念题 1、第四纪地质学 2、地貌学 二、简答题 1、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谁?请简述他的生平。 2、什么是地貌的发展,如何定义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3、简述W.M.Davis侵蚀旋回学说 4、准平原、剥蚀面和侵蚀面如何定义并区分? 三、思考题 1、本课程所涉及的地貌、第四纪和新构造内容的学科发展概况,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三峡库区为例,分析“构造—地貌—地质灾害发育”的耦合关系。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简答题 1、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谁?请简述他的生平。 答:刘东生院士:1917年生,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在中国黄土第四纪的研究中进行了开创性工作。1991年当选INQUA第十四届大会主席。2002年4月获得“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获奖金500万。颁奖机构评价他“在认识和应用陆地沉积物来理解全球环境变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什么是地貌的发展,如何定义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答:地貌的发展反映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在研究地貌静态的特征基础上,阐明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现在地貌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小地貌形态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工程和环境研究有重要价值;大型地貌发展时间较长,以地质时间尺度来计。 对于大型地貌地貌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如:坳谷包含冲沟。

地形学复习题()

《军事地形学》复习题 一、理论复习题 1、什么是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以及如何驾驭这些影响的军事课程。 2、军事地形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1)各种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2)在准备和实施战斗时,研究和评价地形战术性能的方法。 (3)根据地形图、特种地图和航空卫星相片在实地判定方位和实地测量的方法。 3、为什么要学习军事地形学? (1)熟知地图的特性,并能在战斗情况下,毫无差错地阅读及正确使用地图、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 (2)根据地图和相片快速地研究和评价地形的战术性能。 (3)能在生疏地形上,特别是在夜间通视条件受限并在急行军的条件下,有把握地判定方位。(4)用地图指挥所属分队行动,并指示目标。 (5)根据地图和相片准确算出被发现目标和其它地物的坐标。 (6)迅速准确地把战斗队形和侦察结果标绘在地图上。 (7)以必需的精度完成野外测量工作。 (8)在不同的地形上,组织和实施战术训练。 4、什么是地形?地貌?地物?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物是指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物体。

5、人们通常怎样划分地形的类别? 由于不同地貌与地物的错综结合,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将地形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 (1)按地貌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地、山地、水域。 (2)按地物的分布和土壤的性质,又可将平原(高原)分为水网稻田、麦田、高梁地、黄土地形、沙漠、戈壁、沼泽等等;将丘陵地分为高丘陵、低丘陵;将山地分为土山、石山、森林、荒山、梯田;将水域分为岛屿、海岸、礁石等等。 (3)按军事价值又可将以上地形分为开阔地、荫蔽地、断绝地。 6、地形在军事上有哪些作用? 地形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隐蔽军队的行动 2、制约军队作用的发挥 (1)制约高技术武器作用的发挥 (2)、制约军队的机动 3、影响战术手段的运用 (1)地幅的大小,决定了战斗规模的不同 (2)地形的不同,决定了战斗样式的不同 (3)地形的复杂,决定了协同方式的多样性 7、什么叫山地?山地在全国总面积和福建省总面积中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定义:地面起伏显着,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 我国山地面积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福建省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5%。 8、我省的主要山脉有哪些?我省山区有什么特点? 我省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杉岭、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博平岭、太姥山。

地理读后感(共3篇)

地理读后感(共3篇) 篇:地理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

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这两本书,我爱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

风景地貌作业

风景地貌作业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包括观看电影纪录片、风景图片以及游览观赏自然风光,我们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风光景色,在书本中,我们亦曾熟背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进而在脑海里形成特定的意境。这些,都应该归属于我们一下所要探究的风景地貌学领域。 我们所说到的风景地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谓地貌学,研究的是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风景地貌学则是专注于其中有关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等等的研究,最终达到运用地貌学理论的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目的。风景地貌学是围绕风景地貌成因这条主线进行,其成因很复杂:它既是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的产物,又是地球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还是发育阶段的具体产物。因此,我们要理解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清楚地质构造、岩石性质、认识地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了解了塑造地貌的动力,才能去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 很多人都会混淆成风景地貌学即是地球科学的另外一种称号。其实不然,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是有相似之处,但在细则上又略有差异。地球科学主要是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综合比较风景地貌学和地球科学的概念,结合自身的学习,我发现,地球科学更侧重的是对地球表层以及内壳的研究,而风景地貌学除了对上述这些有所探究之外,还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各种地貌吗,肯定其审美方面的价值。可以说,地球科学是一个比较硬性研究的科学,而风景地貌学则相对来说比较人文化了。 风景地貌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下,经过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的长期营造而形成的。地质因素(构造、岩性、地层等)是某一地域风景总特征的“本底”,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造景基础条件之一。 这就必要地提及地质作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地方的风景地貌因岩石的褶皱、断裂形成独特的外观,同时岩性对地表风景形态的控制也形成了奇特景观,我们经常提及的风景湖泊、瀑布、各类泉等风景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风景地貌学需要从地质因素和内外营力入手,剖析各种地貌的成因和特征。 上文中所谈及的内、外地质营力,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地质营力都能够对塑造、改造风景地貌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造、改变,归根到底,也就是营力作用改变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的结构及内容要点 1、何为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有何关系,简述其研究内容 答:P1.风景地貌学是研究我国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地质作用指什么,如何分类,与本课程的联系何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3、内、外地质营力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提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等内力;流 水、风、冰川及波浪等外力),对塑造、改造地貌如何发挥作用, P43。内力的褶皱作用使得地层弯曲变形向上隆起,往往是形成巨大高俊山脉的主要力量,例如昆仑山脉。断层作用可以形成高山和相对应的深陷盆地,例如天山山脉和它旁边的吐鲁番盆地就是这样形成。岩浆侵入活动可以形成一些山地,例如黄山。火山活动形成很多火山锥和熔岩台,前者如长白山主峰后者如雷州半岛的台地。 外力作用则是在不断剥蚀着地表,有些使地表变得平坦,例如流水和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平原或者高原,华北平原就是在黄淮海三河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有些外力作用使得地表变得更加崎岖不平,例如流水和冰川的切割作用,使得峡谷变得更加深大,科罗拉多峡谷就是流水切割作用的典型例子。 4、简述岩石类型的性质(产状、坚硬程度等)与风景地貌的关系,试举例说明。 5、为何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包括哪些基本方式和程序(提示: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风景地貌报告

风景地貌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作为地貌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有: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地壳及其表面部分。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作为改造地表起伏、促使风景地貌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地质作用两个组成部分——内、的对立统一就成为了风景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

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各种造岩矿物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具有显著不同的结构、构造和性质。 一、岩浆岩 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岩浆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