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兼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型糖尿病兼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李娜;刘群;李晓娟;白晓晖;刘玥芸;金钟晔;景玉霞;赵宏波;陈家旭【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目的:用体重检测、空腹血糖检测、宏观表征、旷场实验行为学评价糖尿病兼抑郁症的大鼠模型。
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 STZ)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在其基础上再用21 d慢性束缚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兼抑郁症大鼠模型。
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 n =8):正常组(N组),2型糖尿病组(T组),2型糖尿病兼抑郁症组(T+D组)。
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后,在慢性束缚的第0、7、14、21天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并对大鼠的宏观表征、饮食量、粪便、小便、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在第21天利用行为学设备分析软件,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检测大鼠的抑郁程度,验证评价2型糖尿病兼抑郁症大鼠模型是否成功。
结果给予高脂饲料及腹腔注射STZ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后,T+D组大鼠的毛发散乱,无光泽,活动迟缓,进食量、饮水量增加,粪便尿量增加,精神萎靡。
第0、7、14、21天T组和T+D组组大鼠体重均下降,与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21d慢性束缚刺激后,T+D组体重比T组大鼠体重增加较慢,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0、7、14、21天,T组和T+D组大鼠血糖均升高,与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1 d慢性束缚刺激后,第21天T+D组大鼠血糖比T组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1),大鼠5 min内总移动距离有变化,与N组相比,T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T+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N组相比,T组大鼠5 min 内移动速度减慢,差异有显著性(P<0.05),T+D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利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STZ及21天慢性束缚的方法,可以成功复制2型糖尿病兼抑郁症大鼠模型,适用于后续研究。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内容提要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超过1.94亿,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近一倍(3.33亿)。
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国外占整个糖尿病比例的85%~95%以上,而国内则更高,达98%以上。
因此,建立比较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糖尿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先高脂喂养实验动物一段时间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高脂喂养SD大鼠28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4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高脂喂养ICR小鼠21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0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饮食协同作用下可肝脏、肾脏和胸腺等器官指数发生改变;综合分析用大鼠比用小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因此,本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且筛选出最佳的实验动物。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小鼠;链脲佐菌素;血糖;胰岛素英文缩写DM糖尿病NIDDM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TZ链脲佐菌素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ip腹腔注射iv静脉注射sc皮下注射IR胰岛素抵抗INS胰岛素敏感指数GFR肾小球滤过率Ccr肌酸清除率ESRD终末期肾病DN糖尿病肾病DR 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SCH 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IDF 国际糖尿病联盟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2)实验器材与方法 (12)结果 (17)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20)实验器材与方法 (20)结果 (23)讨论 (27)结论 (36)参考文献 (37)附图 (42)中文摘要 (1)ABSTRACT (4)致谢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造模时间的选择

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造模时间的选择杨张良+,童海玲+,孙梦蝶,袁 杰,胡 莺,王旭焘,齐敏友△(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理研究所,杭州310014)【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的2型糖尿病小鼠血生化指标及心肌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情况,为选择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造模时间提供依据。
方法:32只健康雄性ICR小鼠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mg/kg),连续5d,制备糖尿病模型。
9d后测空腹血糖(FBG),高于11.1mmol/L视为糖尿病模型。
分别于成模后第4、6、8周处死一组小鼠。
另取8只雄性ICR小鼠作为对照组,常规饲料喂养,于糖尿病组小鼠成模后第8周处死。
分析小鼠生化及病理情况:①心脏、肾脏脏器系数计算;②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测定;③HE染色观察心肌和肾脏组织病变的整体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情况;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小鼠进行比较,第4、6、8周的糖尿病小鼠心脏器系数升高,血清LDH、CK升高,病理组织学见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肾脏脏器系数升高,肾功能肌酐(Cr)、尿素氮(BUN)显著升高,病理组织学见肾小球肥大,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管腔萎缩。
结论:第6周糖尿病小鼠相关生化病理指标改变相对明显且饲养时间相对较短,故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造模后第6周是进行药物干预和病理、生理、生化等研究的最佳时间。
【关键词】糖尿病模型; 病理; 生理; 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肾病; 小鼠【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834(2019)02 155 005【DOI】10.12047/j.cjap.5728.2019.034Selectionofmodelingtimefortype2diabetesmellitusmouseYANGZhang liang+,TONGHai ling+,SUNMeng die,YUANJie,HUYing,WANGXu tao,QIMin you△(InstitutionofPharmacology,CollegeofPharmaceuticalSciences,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angesofbloodbiochemicalindexandthepathologicalchangesofmyocardiumandkidneyintype2diabeticmouseatdifferenttimepoints,whichcanprovidethebasisfortheselectionoftype2diabeticmodelingtimeforlaterresearch.Methods:After6weeksoffeedingwithhigh fatdiet,24healthymaleICRmicewereinjectedwithstreptozocin(STZ,30mg/kg)intraperitoneallyfor5daystoestablishdiabeticmodels.After9days,arandombloodglucose≥11.1mmol/Lwasmeas uredasdiabeticmice.4,6and8weeksaftersuccessfullypreparingthediabeticmouse,8diabeticmice(agroup)wouldbesacrificedeachtime.Thenthebiochemicalandpathologicalconditionswereanalyzed:①theindexesofheartandkidneywerecalculated.②theserumlevelsofcreatinekinase(CK),lactatedehydrogenase(LDH),creatinine(Cr)andbloodurinenitrogen(BUN)weredeter mined.③Histopathologicalchangesofmyocardiumandrenaltissueswereobservedbyhematoxylinandeosin(HE)staining.Massonstainingwasusedtoobservethefibrosisofmyocardium.PASstainingwasadoptedtoobservethepathologicalchangesofrenaltissue.Inaddition,8ICRmalemiceweretakenasthecontrolgroup.Results:Atthe4th,6thand8thweek,cardiacorgancoefficient,thevaluesofLDHandCKwereallincreased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Cardiomyocytehypertrophyandmyocardialfibrosiscouldbeobserved.Renalorgancoefficient,thevaluesofCrandBUNwereincreased.Glomerularhypertrophy,basementmembranethickeningandatrophycouldbeperceived.Conclusion:Atthe6thweek,relatedbiochemicalandpathologicalchangesindiabeticmicewerecomparativelyobviousandbreedingtimewasrelativelyshort.Thus,6weeksafterthepreparationofthediabeticmicewouldbetheop timaltimefortype2diabetesmellitusmodeling,properforinventionsofdrugsandotherresearchpurposesincludingpathology,physi ology,biochemistry,etc.【KEYWORDS】 diabetesmodel; pathology; physiology; diabeticcardiomyopathy; diabeticnephropathy; mice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6H280013)【收稿日期】2018 07 20【修回日期】2019 01 11 △【通讯作者】Tel:0571 88320535;E mail:qiminyou@163.com.+:为共同第一作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心脏、肾、眼、神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病因病理及治疗亟待研究,故建立合适的糖尿病模型至关重要[1 3]。
在实验动物水平通过恢复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在实验动物水平通过恢复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糖尿病治疗新进展李睿莹 乐 婧 李 雪 靳会丽 孟庆雄△(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500)摘要 糖尿病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中国就有超过1.3亿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遗憾的是,糖尿病至今尚未达成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手段。
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治愈糖尿病的希望。
在这里我们回顾了目前关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可能的治愈途径的研究进展。
这些途径包括胰岛移植和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以及抗体诱导的α细胞向β细胞分化,以及1型糖尿病中某些类型的β细胞能逃逸免疫攻击;糖尿病早期胰岛素长期注射治疗、GABA以及青蒿素长期诱导促进α细胞转化为β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还表明,长期增加维生素D受体的活性有利于减少炎症反应从而保护β细胞。
但是在青蒿素诱导治愈2型糖尿病方面仍然存在争议。
关键词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胰岛素;GABA;青蒿素中图分类号 R587ResearchProgressonTreatingDiabetesbyRestoringandImprovingIsletβ CellFunctioninEx perimentalAnimals LIRui Ying,LEJing,LIXue,JINHui Li,MENGQing Xiong△(Faculty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Abstract Diabetesmellitus(DM)isbecomingaworldwideproblem.InChina,morethan130millionofpeoplearesufferingfromDM.DMismainlydividedinto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and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Unfortunately,tillnowthereisnoefficientwaytopreventandcureDM.However,inrecentyears,aseriesofbreakthroughsintheresearchofdiabetestreatmenthavebeenmadeandareshininglightsoncuringDM.HerewereviewedthecurrentresearchprogressesinthepossiblecurepathwaysforT1DMandT2DM.Thesepathwaysincludeislettransplantation,stemcelltherapyforT1DM,thediscoverythatantibody inducedαcellsdifferentiationtoβcells,andcertaintypeofβcellscanescapefromimmuneattackinT1DM.Whilelong terminjectionofinsulin,long termGABAandar temisininadministrationtopromotetheconversionofαcellsintoβcellsandconsequentlyrecovery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islet;studiesalsoshowedthatlong termincreasingofvitaminDreceptoractivitywillreducetheinflammatoryresponseandprotecttheisletβcells.However,therearestillquestionsa boutthehealingeffectsofartemisininonT2DM.Keywords type1diabetesmellitus;type2diabetesmellitus;insulin;GABA;artemisinin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实验研究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实验研究陆少君;曾伟斌;臧林泉【摘要】目的探究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根据不同的高糖高脂饲料(HDF)配方、喂养周期及STZ注射剂量(35 mg/kg和40 mg/kg),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及8个模型组(A-H组),每组各10只.STZ注射5 d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首次空腹血糖测定后各组大鼠眼眶采血测定血清中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第8周处死大鼠取肝脏、肾脏、脾脏、胰腺,称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的血糖值显著升高(P〈0.01),TG、TC及LDL-C水平和肝、肾、胰腺等脏器系数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5,P〈0.01),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大鼠注射STZ 35 mg/kg较40 mg/kg存活率大、存活时间长,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周期为8周后注射STZ的大鼠较4周大鼠死亡率高.结论 HDF喂养4周后注射35 mg/kg STZ是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较合适方法.【期刊名称】《广东药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5页(P624-628)【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饲料 STZ剂量 SD大鼠【作者】陆少君;曾伟斌;臧林泉【作者单位】[1]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1]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1]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及造模方法研究进展

m g / k g A L X的方法 , 成 功 建立 了 2型 糖 尿病 大 鼠模 型 。也有 采 用 对 G o t t i n g e n小 型 猪 颈 静 脉 推 注 8 O
m g / k g A L X的方 法 ¨ , 导致 胰 岛 B细 胞 大 量 减 少 ,
成功 建立 了 2型糖尿病 小 型猪模 型 。 化学诱 导 法 ( S T Z / A L X) 可 选 择 的损 伤 胰 岛 B 细胞 , 导致 胰 岛素分泌 减少 , 而剩 余 的胰 岛素可 以令 模 型动物 在不 接受任何 胰 岛素治 疗 的情况 下存 活较 长 时间 , 致 死率 较低 , 造模 成本相 对较 低 , 耗 时短 , 操 作方 法也 容 易 掌 握 。但 此 方 法 是 直 接 对 胰 岛 B细 胞造 成损 伤 , 导 致胰 岛素 分泌相 对不 足 , 而不是 造成
稳态_ 1 , 选 择性损 伤胰 岛 B细胞 , 导致 胰 岛素 缺乏 、 高血糖 , 常用 于 1型糖 尿 病模 型制 备 。但 近 年来 出 现 了不 少 以小 剂量 四氧 嘧 啶直接诱 导建 立 2型糖 尿 病 动 物模型 的实验 研究 。例 如 , 有 研究 者采 用对 S D
由于 2型糖 尿病相 关研究 工作 不可 能直 接在人 体 上进 行 , 动物模 型 便成 为 科 研 工作 中 十分 重要 的 帮手 , 模型 的优 劣直 接关 系着 最 终 实验 结 果 的可靠
程度 。近 年来 , 为 了更好 的建 立 从 病 因上 模 拟 人类
小鼠血糖评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
为了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动物模型实验在糖尿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鼠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其血糖评定实验是研究糖尿病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1. 建立稳定的小鼠糖尿病模型。
2. 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3. 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2g。
2. 试剂与仪器:链脲佐菌素(STZ)、胰岛素、葡萄糖、血糖测定仪、胰岛素注射器等。
四、实验方法1.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治疗组、桑叶提取液治疗组。
- 模型组:用STZ溶液(50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
- 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 胰岛素治疗组:模型建立后,给予胰岛素(0.5U/kg体重)腹腔注射,每日一次,连续7天。
- 桑叶提取液治疗组:模型建立后,给予桑叶提取液(50mg/kg体重)灌胃,每日一次,连续7天。
2. 血糖测定:- 实验开始前及实验期间,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
- 在实验结束时,对所有小鼠进行麻醉,断头处死,采集血液,测定血糖浓度。
3. 病理学检查:- 对小鼠的肝脏、肾脏、胰腺进行病理学检查。
五、实验结果1. 血糖测定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胰岛素治疗组及桑叶提取液治疗组小鼠血糖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2. 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小鼠肝脏、肾脏、胰腺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改变,如脂肪变性、炎症等。
- 胰岛素治疗组及桑叶提取液治疗组小鼠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六、实验结论1. STZ诱导的小鼠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
2. 胰岛素和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3. 胰岛素和桑叶提取液可能通过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稳态等途径减轻糖尿病小鼠的病理学改变。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首先,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指标尚未完全统一,可能影响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其次,针对湿热证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内在作用机理;最后,针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特异性药物筛选和评价体 系,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结论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揭示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应重视动物模型制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深入探讨湿热证的发病机制,并加强特异性药物筛选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期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理解 这种疾病,并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 的研究。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可以用于 评估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近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制备主要涉及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通常以外感湿邪和热邪作为主要刺激因素,通过对动物 进行特定环境控制、饲料调整等手段,模拟人体湿热环境,进而观察湿热邪气对 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同时,针对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 改变,采用相应的检测指标进行评估,如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此 外,针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药理学方法对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价,为临 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五、结论
动物模型在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模型 和饮食诱导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评估新药 物和治疗策略的效果。此外,通过使用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医证候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并为开发新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未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性研究使用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 2型糖尿病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摘要: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而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左右。
建立合适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的前提条件。
因此,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对发展新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模型构建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ypeⅡ Diabetic Animal ModelLIU Shu—Yun(Lab of Transplant Engineering and Immun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2013224070006)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the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hronic diseases that threat to human health,and type 2 diabetes accounted for 90% -95% of the total diabetes. The animal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provide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 to many scholars in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a number of animal models of T2DM commonly used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both inside country and abroad,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II diabetic animal models.Key Words: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 Animal model,Model construction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 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疾病,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目前该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世界性重大疾病。
糖尿病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以上[1]。
T2DM 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仅表现为高血糖,而且还与高血压、中心性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和脂代谢异常等有关。
目前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长效、安全、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法,并且Ⅱ型糖尿病相关研究工作也不可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因此动物模型便成为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帮手。
动物模型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疾病发生、预防、诊断、治疗的实验材料。
建立一种既符合人类Ⅱ型糖尿病发病特点,又简单、经济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发预防Ⅱ型糖尿病药物及治疗方法,评价药效并筛选有效的降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也已建立了大量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本综述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囊括常用于糖尿病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研究的资料。
1 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动物自然产生,或由于基因突变而出现类似于人类糖尿病表现的动物模型。
该模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的很相似,因此在研究Ⅱ型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及有关临床药物研发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但此类糖尿病动物来源相对困难,种类较少,价格昂贵,饲养、繁殖条件要求高而难以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此类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地鼠。
其中小鼠包括KK-Ay、ob / ob、db / db 等单基因突变鼠、新西兰肥胖小鼠和NSY 小鼠; 大鼠包括GK 大鼠、Zucker 大鼠和OLETF 大鼠等; 地鼠则以中国地鼠为主[2]。
2 诱导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诱导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人工诱发出具有糖尿病特征的动物模型。
具有耗时短、方法简便、易于掌握、重复性好的特点,并且短期内可诱导出大量模型。
2.1 化学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2.1.1 链脲佐菌素(STZ )诱导建立动物模型STZ 的分子结构有一个高活性的的葡萄糖侧链,会使胰岛β细胞对其进行错误性识别,并进入细胞内,其余部分则是STZ 的毒素基因,对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Β细胞。
唐东红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 使用不同剂量( 60、45 mg / kg) 的STZ 静脉注射恒河猴后,出现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值升高,并呈进行性发展,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损伤视网膜上的微血管,发生扭曲、变形、甚至破裂,进而形成微血管瘤,所产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与人类类似。
乔凤霞等[4]给地鼠多次腹腔注射STZ 40mg/kg,结果动物中大部分血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均升高。
王志刚和岳辉[5]将大鼠禁食16~18h后尾静脉注射STZ 25mg/kg,两周后,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发现动物已经出现糖耐量异常,表明Ⅱ型糖尿病模型成功。
2.1.2 四氧嘧啶(ALX)诱导建立动物模型四氧嘧啶是胰岛β细胞毒剂,可通过氧化-SH基团,抑制葡萄糖激酶,产生自由基,干扰细胞内钙稳态[6],选择性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缺乏、高血糖,常用于 1 型糖尿病模型制备。
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以小剂量四氧嘧啶直接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例如,有研究者采用对SD大鼠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7]或舌下静脉注射[8] 40mg /kg ALX 的方法,成功建立了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也有采用对Gottingen 小型猪颈静脉推注80mg /kg ALX 的方法[9],导致胰岛β细胞大量减少,成功建立了Ⅱ型糖尿病小型猪模型。
2.1.3 烟酰胺和STZ联合制备类似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Masiello 等人[10]使用先注射烟酰胺保护胰岛再使用STZ进行损伤,制备类似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该方法具体为:腹腔注射3 月龄Wistar 大鼠230 mg/kg 的烟酰胺进行胰岛保护,15分钟后从尾静脉注射65 mg/kg 的STZ,4 周后,血糖上升水平适中,平均值为8.61 mmol/L(正常对照大鼠为6.72 mmol/L);维持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保留了40%的胰岛素存储;血清TG 和TC 含量显著升高,HDL-C 明显降低;没有出现肥胖症状。
该模型大鼠具有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特征,造模时间短,但不具备外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肥胖的特征。
化学诱导法可选择的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剩余的胰岛素可以令模型动物在不接受任何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存活较长时间,致死率较低,造模成本相对较低,耗时短,操作方法也容易掌握。
但此方法是直接对胰岛β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而不是造成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的模型,且由于动物长期自发再生胰岛β细胞可导致模型不够稳定,不适于长期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对主要脏器有一定的毒性。
此外不用剂量的药物对β细胞的破坏程度不同,因此前期需要探索一个合适的药物注射剂量,从而既能保证糖尿病的发生,又能避免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能力的的耗竭的效果,建立长期稳定的T2DM 大鼠模型。
2.2 饮食诱导高能饮食,主要是脂肪和( 或) 糖类物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有研究表明,高能饮食可使动物脂肪细胞过度增殖,因此产生的肥胖又能进一步引起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11]。
特殊膳食诱导的糖尿病模型是由Houssay和Martinez在1947年首先报道的[12]。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建立了此类动物模型。
张贝等[13]以脂肪热量比为55%的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23周,第5周后出现体重明显增高,实验结束时空腹血糖仍无差异。
Svegliati-Baroni等[14]以脂肪热量比为58%的高脂饲料喂养兔子,喂养4周时出现体重、内脏脂肪含量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升高。
邬云红等[15]以脂肪热量比为65%的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20周,出现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
Patel J等[16]采用61%的果糖饮食诱导青年雄性Wistar 大鼠16 周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具有心脏病变而没有内皮功能障碍、触觉疼痛异常外周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Surwit RS[17]等采用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C57BL /6J 小鼠6 个月后,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肥胖,并且表现出对葡萄糖的明显不耐受,空腹血糖≥240 mg/dl,血清胰岛素水平≥150 microU/ml,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症状,发病特征和病情比较类似人类T2DM。
Maria[18]等给予C57BL /6J 小鼠高脂肪饲料喂养12 个月后出现葡萄糖耐受试验明显异常,并且也观察到胰岛素水平代偿性升高,但空腹血糖与正常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
高能饮食诱导建立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有具有类似人类Ⅱ型糖尿病发病病因的优势,既能较好的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发病症状,又不会因化学试剂诱导而导致体内重要器官受损,被广泛用于多种病因病理,特别是因营养过剩导致的Ⅱ型糖尿病相关的研究工作中,但诱导诱导时间过长,成本较高。
2.3 联合诱导由于高能量饮食与低剂量STZ均能诱导产生Ⅱ型糖尿病模型,故有不少研究者采用将两种方法联用的方式建立模型。
不同研究者采用的饲料配方,STZ剂量,饮食与药物处理的顺序和时间存在不同。
例如:王艳等[19]用4周龄的SD 大鼠喂以高脂饲料4周后,注射小剂量STZ,使多数动物产生糖耐量异常,再继续饲以高糖高脂饲料,进而复制出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郭啸华[20]等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 个月,在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后以小剂量STZ (25 mg /kg.BW)腹腔注射,通过对其胰岛素敏感性的检测和肾脏病理学观察,表明其与人类T2DM 症状相符。
栗德林等[21]以30 mg /(kg·d)给予大鼠左下腹腔连续注射5 d STZ,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最终发现大鼠血糖迅速升高到15~30 mmo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