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P4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4年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范文

《2024年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范文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新手段,利拉鲁肽在治疗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其对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影响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2. 药物选择:采用利拉鲁肽作为治疗药物。

3. 实验设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变化。

4.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利拉鲁肽是一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其通过与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和胃排空,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研究表明,利拉鲁肽在调节脂质代谢、减轻体重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在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RBP4水平通常较高,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

利拉鲁肽治疗过程中,可观察到患者血清RBP4水平有所下降。

这可能与利拉鲁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有关。

通过降低血清RBP4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减轻病情。

四、讨论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清RBP4水平:利拉鲁肽可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状况,从而降低血清RBP4水平。

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预后。

2. 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降低血清RBP4水平,利拉鲁肽可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更容易达到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100例医院收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再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空腹血糖(FPG)、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等指标检测,并计算BMI指数、腰臀比(WH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除了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FPG、BMI、TC、TG、FFA以及HOMA-IR与RBP-4呈正相关性;通过多元逐步分析发现,FFA与HOMA-IR是造成血清RBP-4异常的高危因素,常数项为0.253。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RBP-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RBP-4异常增高与糖脂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在2型糖尿病的出现和进展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糖脂代谢随着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深入,发现了视黄醇结合蛋白-4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形成机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3]。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100例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收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为50~72岁,平均为(59.1±3.4)岁;病程为1~8年,平均为(6.2±0.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并且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典型症状,且糖尿病分型为2型[4]。

《2024年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范文

《2024年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范文

《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一系列临床样本的分析,我们初步验证了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影响,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也日益受到关注。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近年来,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它们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BP4和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XX名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伴有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

通过测定患者的RBP4和hs-CRP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视网膜检查数据,分析两者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三、结果1. RBP4和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RBP4和hs-CRP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

RBP4和hs-CRP水平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

2. RBP4和hs-CRP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RBP4和hs-CRP水平较无视网膜病变患者显著升高。

RBP4和hs-CRP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 RBP4和hs-CRP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可能机制视黄醇结合蛋白4是一种与视黄醇代谢相关的蛋白质,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视网膜细胞损伤有关。

超敏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视网膜微血管炎症有关。

因此,RBP4和hs-CRP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RBP4和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024年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范文

《2024年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范文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超重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RBP4是一种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研究表明,RBP4水平的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炎症有关,是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降低RBP4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另一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RBP4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研究结果1.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利拉鲁肽治疗组的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而常规药物治疗组的患者血糖水平也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如利拉鲁肽治疗组明显。

2.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经过治疗后,利拉鲁肽治疗组患者的血清RBP4水平明显降低,而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的血清RBP4水平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利拉鲁肽对降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

3. 利拉鲁肽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疗效对比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利拉鲁肽治疗组在降低血糖水平和降低血清RBP4水平方面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这表明利拉鲁肽在治疗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利拉鲁肽能够显著降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这可能与利拉鲁肽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炎症有关。

此外,利拉鲁肽在治疗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RBP4、Cys--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RBP4、Cys--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RBP4、Cys--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的开
题报告
研究背景:
RBP4作为一种脂质搬运蛋白在全身成人内分泌系统中发挥着广泛生理功能,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异常、糖代谢紊乱等。

目前的研究
表明,RBP4与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例如下肢动脉病变存在密切的联系。

Cys-C是一种在细胞内分泌的小分子多肽,与肾小管滤过率有很高的相关性,是一种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

考虑到
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与肾血管重构和肾脏功能紊乱直接相关,因此Cys--
C2型糖尿病患者在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存在着潜在联系。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RBP4和Cys--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选取50例Cys--C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下肢动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每组各选15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
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BP4和Cys--C的水平,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BP4和Cys--C与Cys--
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研究意义:
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讨RBP4和Cys--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这两种指标对下肢动脉病变的预测作用和临床应用。

目前,糖尿病患者严重的下肢动脉病变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究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和预防Cys--C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参考。

《2024年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范文

《2024年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范文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

作为一种有效的降糖药物,利拉鲁肽在临床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

近期研究指出,利拉鲁肽可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利拉鲁肽对这类患者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

在患者接受利拉鲁肽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血清RBP4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

同时,设立对照组,以观察利拉鲁肽治疗的效果。

三、结果1. 利拉鲁肽对血清RBP4水平的影响经过利拉鲁肽治疗,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RBP4水平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RBP4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

而对照组患者的RBP4水平在治疗期间无明显变化。

2. 利拉鲁肽对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除了血清RBP4水平外,利拉鲁肽治疗还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

同时,患者的体重和BMI也有所降低,说明利拉鲁肽在治疗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四、讨论RBP4是一种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研究表明,RBP4水平的升高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和病程发展有关。

因此,降低血清RBP4水平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利拉鲁肽作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及减缓胃排空等机制来降低血糖。

本研究发现,利拉鲁肽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RBP4水平,这可能与利拉鲁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等作用有关。

此外,利拉鲁肽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RBP4的表达和分泌,从而降低血清RBP4水平。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这可能与利拉鲁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等作用有关。

RBP4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RBP4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RBP4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研究杨春香;顾国浩;卢大儒;刘宏亮;钟逾;史进方;金晓华【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08(26)3【摘要】目的探讨视黄醛结合蛋白(RBP4)基因多态性在苏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及其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384例T2DM患者和384例健康人RBP4的多态性,同时测定其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 T2DM组和对照组RBP4-803,G>A;+5169,C>T;+6969,G>C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影响后,各位点基因型相对风险分析未发现与T2DM发生有关的基因型,而且通过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TG、TC进行的分层分析,也未发现各基因型之间发生T2DM风险的差异性.单倍体表型分析也未发现与T2DM有关的单倍型.结论 RBP4 -803,G>A;+5169,C>T;+6969,G>C多态性与中国苏州地区T2DM的发生无关.【总页数】4页(P200-203)【作者】杨春香;顾国浩;卢大儒;刘宏亮;钟逾;史进方;金晓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6;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20043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RBP4基因rs17484721和rs36035572位点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J], 高静媛;邢磊;梁芳倩;于晓龙;孙尧;杨雨旸2.2型糖尿病患者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洪雄新;李观强;杨辉;李小峰;万彦彬;郭中秋;杨素珍3.2型糖尿病患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Ala-9Val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何晓一;李春燕4.2型糖尿病患者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和-137G/C位点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刘飞;陈静非5.GLP-1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J], 王飞羽;江震;刘亦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范文

《2024年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范文

《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实验数据,本文发现RBP4和hs-CR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升高可能对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分析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最后提出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DR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近年来,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中备受关注。

RBP4与视网膜功能密切相关,而hs-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探讨RBP4和hs-CRP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RBP4与DR的关系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是一种在视网膜中表达的蛋白质,它参与了视黄醛的转运和视网膜的发育过程。

研究表明,RBP4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关。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RBP4水平的升高可能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从而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三、hs-CRP与DR的关系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常见的炎症反应标志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常常升高。

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hs-CRP水平的升高可能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程,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促进血管新生等机制,加重视网膜的损伤。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通过对大量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RBP4和hs-CRP的水平与DR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在DR患者中,RBP4和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非DR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BP4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摘要: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研究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有研究显示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

关键词:RBP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脂肪细胞的缺陷在胰岛素抵抗的机理中表现尤为活跃,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可以分泌产生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1,2]。

脂肪组织分泌产生的生物活性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统称脂肪因子[3,5]。

它作为内源性信号分子作用于脂肪组织和能量代谢器官,从而控制机体内能量的合成和代谢活动的功能稳态[4,5]。

脂肪因子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特别是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对其的研究已成为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热点之一[6]。

RBP4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7]密切相关。

1 RBP4的发现近年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存在的一种蛋白是导致胰岛素抗性的一个新因子——它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

2005年在由Qin Yang[7]博士和Timothy Graham博士领导的研究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脂肪组织GLUT4葡萄糖运载体表达时也偶然发现了此种蛋白,随后他们进行了全面的基因芯片分析,鉴定了这种新的蛋白-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 。

研究显示脂肪组织的特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glucose transporter 4)基因敲除小鼠其骨骼肌和肝表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其血清RBP4水平明显升高。

不但肥胖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清RBP4水平升高,临床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也是升高的,同时发现胰岛素促敏剂罗格列酮可调控过度分泌的RBP4水平。

正常小鼠人类RBP4基因的转基因过度表达或注射重组RBP4可引起胰岛素抵抗。

相反,RBP4基因缺失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人工合成的类维生素A芬维A胺可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脏RBP4排泄,降低血清RBP4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

这些在人类和小鼠中的发现首次证明RBP4在胰岛素抗性发展中起到一个关键作用。

而胰岛素抗性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的风险因子。

在胰岛素抗性个体中,身体的肌肉、脂肪和肝细胞不能对这种激素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导致葡萄糖和胰岛素在血液中积累并顺次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

2 视黄醇结合蛋白4结构和功能血清RBP4属于视黄醇结合蛋白家族成员。

视黄醇结合蛋白家族分成五类:Ⅰ分泌型视黄醇结合蛋白;Ⅱ细胞内视黄醇结合蛋白;Ⅲ视黄酸的核受体;Ⅳ视觉组织特异性的细胞外视黄醇结合蛋白;Ⅴ视觉组织特异性的细胞内视黄醇结合蛋白[8]。

血清RBP4为分泌型的视黄醇结合蛋白。

主要由肝脏分泌,其次是脂肪组织[9]。

RBP4是一种单一肽链、疏水性的蛋白质,由18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21 ku。

RBP4首先以一个单链多肽前体合成,然后脱去前导肽变成成熟的分泌性蛋白,RBP4释放入血后与视黄醇(ROH)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 以1 ∶1 ∶1 的比例形成三元复合物,是体内运送视黄醇至其特定靶组织的运载蛋白。

其一级结构同源性低,但高级结构保守,有典型的Lipocalin 折叠,这样的分子结构保证了RBP4 具有两亲性:即内部是疏水性的,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与视黄醇结合;开口端是亲水性的[10]。

到目前为止,RBP4已知的功能是运送维生素A到组织中。

但新近研究发现,这种丰富的转运蛋白可能还有其它功能,并且维生素A的代谢可能对胰岛素的功能有一些间接的影响。

Timothy E.Graham,M.D等研究结果显示:在肥胖、糖耐量减低或2 型糖尿病,以及有明显2 型糖尿病家族史的非肥胖、无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中,血清RBP4 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关。

血清RBP4 水平升高与代谢综合征的组成要素相关,包括体质指数、腰-臀比值、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收缩压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运动训练仅与胰岛素抵抗状况得以改善者的血清RBP4 水平降低相关。

脂肪细胞中的CLUT4 蛋白与血清RBP4 水平负相关。

此结果提示RBP4 是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分子,其血清水平在发生真性糖尿病之前升高,它似乎可以识别胰岛素抵抗,并与有各种临床表现的研究对象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11,12]。

吴海娅[9]等对120例上海地区汉族人口研究发现肥胖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升高,血清RBP4与WHR、TG、年龄呈正相关。

各研究均提示在肥胖或者患有Ⅱ型糖尿病病人中,血液中过量的RBP4与胰岛素抗性的严重性相对应,但其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具体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Ost A[13]等在对原始脂肪细胞进行RBP4及其抗体干预发现,RBP4可阻止胰岛素刺激的IRS1的307位的丝氨酸磷酸化,相对应地增加IRS1络氨酸磷酸化的半数有效浓度,阻止ERK1/2的磷酸化。

可知RBP4可能通过干预胰岛素受体的IRS1-Ras-MAPK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参与胰岛素抵抗。

此外,Yang[7]的研究提示RBP4可能直接诱导磷酸烯醇或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增加肝糖输出,限制肌肉的糖摄取,从而导致全身性的胰岛素抵抗。

另有研究提示RBP4与内脏性肥胖密切相关,而内脏性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14]。

Broch M [15]等通过研究推测,过度分泌RBP4可能直接影响胰岛细胞的分泌,防止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与其受体结合,这个机制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联系。

3 RBP4基因多态性与2 型糖尿病的研究RBP4基因位于10q23-24,此部位位于CYP2C基因簇中心,该区域与2 型糖尿病直接相关。

人RBP4 基因约10kb,含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外显子较短,内含子大小变化很大。

基因的旁侧序列包括 3 个不同的控制元件,即:①一个非组织特异性增强子-能够在一些不同的细胞系中激活的启动子;②一个负性顺式激活元件-可能结合阻抑蛋白;③启动子元件。

这些控制元件如何相互作用,共同调节RBP4 基因表达仍不十分清楚,需进一步研究[16]。

RBP4前体mRNA由201个氨基酸组成,脱去前导肽变成成熟的分泌性蛋白。

2006年Munkhtulga L[17]等对281例糖尿病及511例健康的蒙古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他们用19 对引物扩增了RBP4部分基因序列,利用DHPLC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出RBP4的4个SNP位点(-803,G>A,P=0.0054;+5169,C>T,P=0.0025;+6969,G>C,P=0.0015;+7542,T>del,P=0.0015)与2 型糖尿病发病率相联系。

同时Craiq RL[18]等人对191个有糖尿病家族史并患有糖尿病的高加索人进行研究,他们利用DHPLC 筛选了RBP4基因的6个外显子、5’端上游序列及3’端下游序列,鉴别出8个SNP位点,它们组成的单倍体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804和+947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家索人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关,+390单核苷酸多态性可减少胰岛素敏感性。

一项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报道显示,+5388 C>T,+8201 T>A和+8204 T>A位点组成的单体型在糖尿病组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5388 C>T与血浆C-肽水平相关[19]。

各研究数据均提示非编码区SNP位点可增加糖尿病的易感性,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相关。

可知,RBP4已作为糖尿病的候选基因正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4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临床应用前景作为人体血清中存在的一种分泌蛋白,RBP-4在糖脂代谢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

但其具体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明确。

如RBP4的循环浓度是如何被调节的?RBP4通过什么途径导致了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下调?它是如何参与内脏性肥胖的形成?它与糖脂代谢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参与胰岛素抵抗作用时是否依赖视黄醇机制?与其它脂肪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信随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对这些问题会更加清楚。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RBP4研究刚刚起步,但它的临床应用前景不容忽视,RBP-4基因定位于密集LD区域,该区域的SNP与2 型糖尿病相关。

密集LD区域直到3’端下游的GPR120脂肪酸受体基因,其与配体结合增加了GLP-1从胃肠道的分泌。

GPR120是更进一步糖尿病遗传联合研究潜在的候选基因。

各研究显示RBP-4似乎可以识别胰岛素抵抗,其血清水平在发生真性糖尿病之前升高,并与有各种临床表现的研究对象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

这些结果为以检测血清RBP4 水平为糖尿病新的诊断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研究发现胰岛素促敏剂罗格列酮可调控过度分泌的RBP4水平,人工合成的类维生素A芬维A胺可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脏RBP4排泄,降低血清RBP4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

RBP4与合成型维甲酸类药物相互关系的建立,为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药物干预提供了新靶标,为降低血清RBP4 水平为目标的抗糖尿病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 Kershaw EE,Flier JS.Adipose tissue as an endocrine organ J Clin[J].Endocrinol Metab,2004,89(6):2548~2556.[2] Trayhum P,Wood IS.Adipokines:inflammation and the pleiotropic role of white adipose tissue[J].BrJNutr.2004,92:347~355.[3] 宁光,杨军,杨义生,等.脂肪细胞因子的临床和基础研究[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158~160.[4] Trayhurn P.Endocrine and signalling role of adipose tissue:new perspectives on fat[J].Acta Physiol Scand,2005,184:285~293.[5] Amer P.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role of the adipokinesis [J].Curr Mol Med,2005,3:333~339.[6] L.Hutley,J.B.Prins.Fat as an endocrine organ:relationship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J] Am.J.Med.Sci,2005,330:280~289.[7] Qin Yang,Timothy E.Graham1,Nimesh Mody,et al.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J].Nature,2005,436(7049):356~362.[8] Wang AH,Quigley GJ,Kolpak FJ,et al.Molecular structure of a left-handed double helical DNA fragment at atomic resolution[J].Nature,1979,282(5740):680~686.[9] 吴海娅,贾伟平.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2006,22(3):290~293.[10] 王世春,徐琪寿.视黄醇结合蛋白研究[J].生命的化学,2000,20(4):165~167.[11] Graham TE,et al.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lean,obese,and diabetic subjects[J].N Engl J Med,2006,354(24):2552~2563.[12] Takebayashi K,Suetsugu M,et al.Retinol binding protein-4 level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J Clin[J].Endocrinol Metab,2007,92(7):2712~2719.[13] Ost A,Danielsson A,et al.Retinol-binding protein-4 attenuates insulin-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IRS1 and ERK1/2 in primary human adipocytes[J].FASEB J,2007,15.[14] Kloting N,Graham TE,et al.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s more highly expressed in visceral than in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and is a marker of intra-abdominal fat mass[J].Cell Metab,2007,6(1):79~87.[15] Broch M,Vendrell J,et al.Circulating retinol-binding protein-4,insulin sensitivity,insulin secretion,and insulin disposition index in obese and nonobese subjects[J].Diabetes Care,2007,30(7):1802~1806.[16] Shi B,et al.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J].1999,254(3) :779~785.[17] Munkhtulga L,Nakayama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regulatory SNP in there tinol binding protein 4 gene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Mongolia[J].Hum Genet,2007,120(6):879~88.[18] Craig RL,Chu WS et al.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s a candidate gene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ic intermediate traits[J].Mol Genet Metab,2007,90(3):338~344.[19] Hu C,Jia W,Zhang R,et al.Effect of RBP4 gene variants on circulating RBP4 concentration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Diabetes Med,2008,25(1):1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