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总结
高层建筑设计总结

高层建筑设计总结引言高层建筑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供人们理想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还能塑造城市的形象和风貌。
本文旨在对高层建筑设计进行总结,并探讨关键设计要素和技术考虑因素。
高层建筑设计要素1. 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核心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承重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例如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或纯混凝土结构,以满足建筑物的承重需求。
•风载荷: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合理计算和应对风的作用力。
•地震设计:采用合适的地震减震措施和结构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基础设计:确保建筑物的基础能够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外部荷载,并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2. 空间规划高层建筑的空间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功能布局: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例如住宅区、办公区和商业区。
•空间效率:优化使用空间,确保最大程度地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通风与采光:设计合理的通风和采光系统,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和自然采光,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安全考虑:采取安全预防措施,例如设置逃生通道和消防设备,并确保符合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3. 外观设计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方面。
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建筑比例:确定合适的建筑比例,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立面设计:采用适当的立面材料和形式,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外观效果。
•色彩选择:选择适当的色彩方案,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照明设计:合理安排建筑物的照明系统,赋予建筑物夜间独特的魅力和辨识度。
高层建筑设计技术考虑因素1. 可持续性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能源利用效率: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水资源管理:设计合理的水源回收和节约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材料选择:选择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降低建筑物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和设计

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和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高层建筑的结构和设计。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高层建筑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基基础、承重结构和屋面构造等三个方面。
1.地基基础地基基础是高层建筑物的支撑系统,其作用是将建筑物的重量传递到地下,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地基基础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荷载计算、地下水位、土壤的承载力等因素。
常见的地基基础形式有桩基和板基两种。
2.承重结构承重结构是支撑建筑物重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地基基础传递到建筑物顶部,同时承受建筑物的自重和荷载。
承重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安全、美观、实用”,应合理控制建筑物的高度、跨度和槽距等参数。
常见的承重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组合结构等。
3.屋面构造屋面构造是高层建筑的外部饰面和保护层,其作用是保证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同时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度。
屋面构造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轻量、高效、环保、经济”,应满足建筑物的负荷要求,同时考虑排水和通风等因素。
常见的屋面构造形式有混凝土屋面、石材屋面和金属屋面等。
二、高层建筑的设计高层建筑的设计应考虑多个因素,如:地理环境、建筑功能、施工工艺、经济成本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应根据楼层高度和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楼层高度越高,就需要更加坚固的承重结构和更好的隔震措施。
同时,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应注重美观度和塑造力,以彰显建筑的独特性和时代感。
除此之外,高层建筑还需要合理配置设施,如电梯、通风和供电等,以方便和保证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三、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高层建筑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形式。
高层建筑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建筑物的功能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兼容生活、办公和娱乐等多种功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习总结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习总结一、1.高层建筑:将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 的混凝土结构为高层民用建筑;高层建筑结构是高层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骨架。
2.高层建筑优点:占地面积小,节约建筑用地;缩短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节约基础设施费用;改造城市面貌。
3.高层建筑结构功能:安全性、实用、耐久、稳定4.高层建筑结构中:轴力和结构高度成线性关系;弯矩和结构高度成二次方关系;位移和结构高度成四次方关系。
4.高层建筑结构形式:a 按材料分:砌体结构、钢筋砼、钢结构、钢和钢筋砼材料混合结构b.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多筒、成束筒)、悬挂结构及巨型框架结构5.(1)砌体结构:造价低;强度低,特别是抗拉、抗剪强度低、延性差;抗震性不好(2).钢筋砼结构:优(强度高,能组成多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较好,跟钢结构相比刚度大,造价低,材料来源丰富,耐火性好)缺(自重大,结构截面尺寸大,建筑面积小,造价增加施工周期较长)(3)钢结构:优(较理想材料,强度高,自重轻,延性好,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易于加工,施工方便)缺(造价高,耐火性差,维护费用高)6.(1)框架结构体系:优(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大空间,立面也可变化;延性好;造价低。
)缺(侧向刚度小;水平位移大,一般不超过60米;在高烈度地区,高度严格控制;非结构构件破坏严重,维护费用高;缺少二道防线)设计要点:a 根据使用要求,建筑要求来布置框架层高;b梁柱节点必须刚接;c梁的跨度受梁、断面尺寸限制d柱断面尺寸根据轴力大小确定,在震区有轴压比限制(2)剪力墙结构体系:利用钢筋砼墙体组成的承受全部竖向和水平作用的。
优(整体性好;侧移刚度大;变形小;非结构构件损坏小;结构次生内力P-Δ效应不显著;弹塑性稳定问题不突出;承载力易满足要求;抗震性能好;具有多道防线)缺(剪力墙间距较小;平面布置不灵活;大房间受到限制;自重大;刚度大,周期短)(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组成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瓶座用的高层建筑结构。
建筑知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建筑知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作为一种现代建筑的代表,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建筑技术不断创新的结果。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工程技术、建筑学、力学等多个领域,还需要考虑到设计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一、结构形式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包括了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筒结构、桁架结构等多种形式。
在选择结构形式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高度和建筑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
如在地震多发地区,需要选择更加稳固的结构形式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而在风力较大的地区,需要选择相应的增强结构形式来加强建筑的稳定性。
二、结构材料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包括了钢筋混凝土、高强度钢、玻璃、铝合金等多种材料。
选择结构材料时,需要考虑到每种材料的物理性质、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因素。
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环保理念的提升,建筑采用了更加环保的材料。
同时,在某些高密度城市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短缺,选择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可以使建筑更加轻盈、经济且美观。
三、安全性设计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设计包括了火灾预防、地震防护、抗风性等多种因素。
在设计结构时,需要从建筑的整体性和细节方面进行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满足原则性和松散性的统一。
例如,结构细节设计时,需要避免薄弱部位的出现,减少梁柱接头的数量,优化设计产生更少的B人,保证结构整体强度的提升。
通过材料选择、卫生间、一键操控等多方面的建筑设计,来提升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四、可持续性设计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包括了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多方面的设计。
在设计结构时,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不同,配备太阳能发电设施、循环空气净化系统、雨水回收吸收系统等,以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包括了多方面的因素。
在需求多变的市场中,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更加侧重创新和合理性,以满足人们对建筑安全、经济、环保等多方面的需求。
2024年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2024年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总结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超高层住宅建筑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的居住环境,还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风景线。
然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参与了多个超高层住宅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下面是我的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首先,超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巨大,其结构必须能够承受来自地震、风力和其他外部荷载的作用。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必须采用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保证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灵活的结构形式来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抗震性。
地震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地震荷载的大小、方向和频率,采用相应的抗震措施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抗震设计措施包括采用悬臂柱、增加结构节点的刚度、设置防震墙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减震器、阻尼器等辅助设备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第三,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考虑风力效应。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所受风力荷载也相应增大。
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风的方向、速度和荷载分布,对建筑进行风洞试验和风力计算,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采用空气动力设计和阻尼器等手段来减小风力荷载对建筑的影响。
第四,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节能与环保。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节能已经成为重要的设计要求。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合理的立面设计和绝热材料,减少能量的消耗和热量的传递。
此外,还可以选择高效的建筑设备和系统,如节能灯具、空调系统等,以减少能源的使用。
同时,还可以考虑采用可再生能源或绿色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第五,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经济效益。
(完整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总结

1.高层:大于等于10层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住宅。
2.高层结构设计特点:a水平荷载是决定性因素、b侧移是控制指标、c轴向变形、d延性、e结构材料用量显著增加。
3.高层建筑结构类型分类: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a框架、b剪力墙、c框架剪力墙、d筒体、e框架-核心筒、f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5.高层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和结构竖向布置。
6.结构平面布置基本原则:尽量避免结构扭转和局部应力中,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刚心与质心或形心重合。
7.结构竖向布置基本原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变化均匀、连续、不突变,避免出现柔软层或薄弱层。
8.基础应具有足够埋深的原因:a防止基础发生滑移和倾斜;b增大埋深可提高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c增大埋深后,地面运动时阻尼增大,减少震害。
9.风荷载:当风遇到建筑物时在其表面上产生的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的风荷载。
10.风荷载影响因素:除风速风向外,还和建筑物的高度、形状、表面状况、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
11.地面越粗糙风速变化越慢,梯度风高度越高。
12.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弹性分析方法、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等。
13.整体倾覆原因:高宽比较大、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较大、地基刚度较弱。
14.延性比较大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若延性较差,则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15.延性要求(抗震等级):很严格(一级)、严格(二级)、较严格(三级)、一般(四级)。
16.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抗震等级抗震。
16.抗震概念设计:应从场地条件、结构体系和抗侧刚度的合理选择、结构的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延性和地震能量散耗、薄弱层、多道抗震设防、缝的处理等方面,最好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17.剪力墙墙体承重方案:a小开间横墙承重;b大开间横墙承重;c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2章_高层建筑结..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2章_高层建筑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 2 章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各种类型、特点以及适用情况。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体系,由梁和柱组成框架来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较大的空间,便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分隔。
然而,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如地震和风荷载,位移较大。
因此,它一般适用于层数较少、高度较低的建筑。
剪力墙结构则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
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较小,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但其空间布置不够灵活,无法像框架结构那样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
剪力墙结构常用于住宅等对空间布局要求相对规整的建筑。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
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既能保证建筑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又能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增强抗震能力。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承担大部分水平力,框架则承担少部分水平力。
这种结构体系适用于层数较多、高度适中的高层建筑。
筒体结构又分为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和束筒结构等。
框筒结构是由周边密集的柱和高跨比很大的窗裙梁形成的筒体;筒中筒结构是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内筒一般为剪力墙围成的实腹筒,外筒则是由密排柱和窗裙梁组成的框筒;束筒结构则是由若干个筒体组合在一起。
筒体结构具有很大的侧向刚度和抗扭刚度,适用于高度很高的超高层建筑。
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建筑的功能需求。
例如,商业建筑可能需要较大的开放空间,框架剪力墙结构可能更为合适;而住宅建筑对空间布局的规整性要求较高,剪力墙结构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合肥绿地中心250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管理总结

合肥绿地中心250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管理总结[关键词]结构优化楼承板含钢量超限结构体系1项目概况合肥绿地中心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南二环与宿松路的交叉口,本项目由南北 2两个地块组成,项目规划 257 米超高层一栋(D 座),80 米高度甲级办公楼 1 栋,100 米高度甲级办公楼 1 栋,130 米高度甲级办公楼 1 栋,住宅 4 栋,以及 12 万平方米的商业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2.3 万平方米。
D 座超甲办公楼,总建筑面积为 13.2万m2,建筑高度为 257m,地下三层,地上五十七层,结构体系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2 设计参数本工程抗震设防为乙类,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基本风压0.35KN/ m2(50年一遇)。
基本雪压0.6 KN/ m2,地面粗造度类别为C 类。
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二类,场地特征周期0.35s。
3 结构体系本工程平面尺寸长X宽为45.8mX45.8m,结构总高度为242.65m,长宽比为 1,高宽比为 5.3,标准层核心筒面积占总面积24.4%。
结构体系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主要构件类型:混凝土核心筒外墙最大厚度1000mm,核心筒墙体仅仅在四角设置十字形型钢型从负一层至第19层,外框柱为型钢混凝土柱,地上部分,外框结构梁为钢梁(主梁高:1000/700,次梁高:600),外框采用开口型压型钢板楼承板,核心筒内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承板;地下部分:核心筒内外楼板均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承板,柱子为型钢混凝土柱。
标准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标准层结构平面图表1 柱子截面尺寸变化表2 核心筒外墙墙体厚度尺寸变化4 楼承板选型分析由于本工程梁为钢结构梁,固不易采用一般现浇混凝土楼板。
针对楼板荷载值和梁间距大小,设计三种适合本工程的楼承板,进行了经济性、施工便利性、施工质量的保证性以及进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层:大于等于10层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住宅。
2.高层结构设计特点:a水平荷载是决定性因素、b侧移是控制指标、c轴向变形、d延性、e结构材料用量显著增加。
3.高层建筑结构类型分类: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a框架、b剪力墙、c框架剪力墙、d筒体、e框架-核心筒、f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5.高层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和结构竖向布置。
6.结构平面布置基本原则:尽量避免结构扭转和局部应力中,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刚心与质心或形心重合。
7.结构竖向布置基本原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变化均匀、连续、不突变,避免出现柔软层或薄弱层。
8.基础应具有足够埋深的原因:a防止基础发生滑移和倾斜;b增大埋深可提高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c增大埋深后,地面运动时阻尼增大,减少震害。
9.风荷载:当风遇到建筑物时在其表面上产生的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的风荷载。
10.风荷载影响因素:除风速风向外,还和建筑物的高度、形状、表面状况、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
11.地面越粗糙风速变化越慢,梯度风高度越高。
12.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弹性分析方法、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等。
13.整体倾覆原因:高宽比较大、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较大、地基刚度较弱。
14.延性比较大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若延性较差,则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15.延性要求(抗震等级):很严格(一级)、严格(二级)、较严格(三级)、一般(四级)。
16.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抗震等级抗震。
16.抗震概念设计:应从场地条件、结构体系和抗侧刚度的合理选择、结构的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延性和地震能量散耗、薄弱层、多道抗震设防、缝的处理等方面,最好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17.剪力墙墙体承重方案:a小开间横墙承重;b大开间横墙承重;c大间距纵横墙承重。
18.剪力墙的布置:a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b应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c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允许沿高度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使侧向刚度沿高度逐渐减小;d剪力墙的洞口布置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d应具有较好的延性,细高的剪力墙容易设计成具有延性的弯曲破坏剪力墙,从而可避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19.剪力墙分类:a整截面墙(受力特点:截面正应力呈直线分布,沿墙的高度方向弯矩图即不发生突变也不出现反弯点,变形曲线以弯曲型为主)、b整体小开口墙(受力特点: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主要由墙肢的轴力承担,墙肢弯矩较小,弯矩图有突变,但基本无反弯点,截面正应力接近于直线分布变形曲线以弯曲型为主)、c联肢墙(墙肢弯矩图有突变且有反弯点存在,墙肢局部弯矩较大,整个截面正应力已不再呈直线分布,变形曲线为弯曲型)、d壁式框架(受力特点:弯矩图有突变且大多数楼层中都出现反弯点,变形曲线呈整体剪切型)、d错洞墙和叠合错洞墙。
20.剪力墙的简化分析方法:a材料力学分析法、b连梁连续化分析方法、c带刚域框架计算方法。
21.等效刚度:如果剪力墙在某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某一竖向悬臂梁受弯构件在相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则可采用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刚度作为剪力墙的等效刚
度。
它综合反映了剪力墙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的影响。
22.剪力墙平面协同工作基本假定:a楼盖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忽略其平面外的刚度;b各片剪力墙在其平面内的刚度较大,忽略平面外;c水平荷载作用点与结构刚度中心重合,结构不发生扭转。
23.双肢墙内力和位移计算基本假定:a每一楼层处的连梁简化为该楼层均匀连续分布的连杆;b忽略连梁的轴向变形;c每层连梁的的反弯点在梁的跨度中央;d墙肢和连梁沿竖向的刚度及层高均匀不变。
24.α——整体工作系数。
25.双肢墙内力和位移分布特点:aα增大,墙的刚度越大,位移越小;b当α值较大时,连梁剪力增大,剪力最大的连梁位置向下移;c当α值增大时,连梁剪力增大,墙肢轴力也加大;d随α值增大,墙肢轴力增大,墙肢弯矩减小。
26.壁式框架与一般框架的区别:a梁柱杆端由于有刚域存在,使杆件刚度增大;b梁柱截面刚度较大,需考虑杆件剪切变形的影响。
27.剪力墙类别的划分考虑因素:一是各墙肢间的整体性由整体工作系数α来反映;另一个是沿墙肢高度方向是否出现反弯点(In/I),出现反弯点的层数越多,受力性能越接近于壁式框架。
a当α<1时,各墙肢分别按独立的悬臂墙计算;b当1≤α<10时,按联肢墙计算;c当α≥10,且In/I≤ζ时,按整体小开口墙进行计算;d当α≥10,且In/I >ζ时,按壁式框架计算。
26.在塑性铰区采取加强措施称为剪力墙的加强部位。
27.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a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或恒载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突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b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L、T形;c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d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
28.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特点:a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单独剪力墙的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单独框架的总体变形以整体剪切为主;b在框剪结构中其变形曲线介于弯曲型和整体剪切型之间;c框剪的协同作用使侧移减小且内力分布更趋合理。
29.λ—框架-剪力墙铰接体系的刚度特征值,是一个与框架和剪力墙刚度比有关的参数。
30.连梁刚接对侧移和内力的影响:a考虑连梁约束作用时,λ增大,侧移减小;b考虑连梁约束作用时,剪力墙上部截面的负弯矩将增大,下部截面的正弯矩将减小,反弯点下移;c考虑连梁的约束作用时,剪力墙的剪力将增大,框架剪力减小。
铰接体系中,连杆代表刚性楼板,使各榀抗侧移结构在同一层具有相同的侧移;刚接体系中连梁的两端产生约束弯矩,它对框架和剪力墙均形成约束。
31.筒体结构分类: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桁架筒结构、束筒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
32.筒体特征:筒体结构的外框筒为密柱深梁,影响对外视线,景观较差,建筑外形比较单调。
33.剪力滞后效应:剪力使联系柱子的窗裙梁会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剪切变形,从而使柱之间的轴力传递减弱,在翼缘框架中远离腹板的各柱轴力愈来愈小,在腹板框架中远离翼缘框架各柱轴力的递减速度比按直线规律递减的快。
34.如何减少剪力滞后:a设计密柱深梁;b建筑平面应接近方形;c结构高宽比宜大于
3,高度不小于60m;d楼板的整体性好。
34.复杂高层类型:带转换层和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35.转换层的分类:a上、下部结构类型的转换;b上、下部柱网和轴线的改变;c上、下部结构类型和柱网均改变。
主要形式:梁式、斜杆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型和板式。
36.加强层的主要形式:伸臂、腰桁架和帽桁架、环向构件。
(如三者同时设置宜设在同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