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概览

• 部落联盟制的政治制度
• 尧舜禹等先贤的文化传承
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 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商朝历史的重构
• 世袭制、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 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争鸣与百家争鸣
01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
• 分封制的瓦解与诸侯国的争霸
• 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出现
• 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贡献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整合与传承
• 隋唐时期的文化变革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04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与文明繁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唐朝的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统一
•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国家统一
• 隋炀帝的暴政与政权灭亡
•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唐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影响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的发展
• 长安、洛阳等城市的繁荣
• 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路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有特色的民族之一。
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等。
在这五千年中,无数的文化遗产被留存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一、我们的先民最早的中国人活动在今天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用原始器具进行打猎和采集生活。
他们使用磨盘石、石斧子、石刀等工具,发展出了原始农业,生长农作物,饲养家畜,如猪、牛、羊、鸡。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成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他们还拥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纹身文化等。
二、我们的文明起源伴随着氏族部落的形成,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工匠们创造出了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并发掘出了美丽的玉石。
这些器物不仅为先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成为了其文明的重要标志。
周朝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周朝,文字的产生使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诗经》、《易经》、《周易》等文学作品的涌现使得史观、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此外,礼仪和宗教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发展重点,祭天、祭祖的活动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展。
三、我们的文化互通随着各个王朝的兴衰更替,随着民族的交往、征战,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中国逐渐融合。
很多食品、服饰、武术、绘画等各个方面经过不断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多彩的文化,同时也通过“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我们的文化延续未来的中国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五千年文化的宝藏,同时留存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我们可以从孔子、文化名人的著作中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可以学习和感受中国的优秀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最后,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中国本土还是海外华人,我们都要自信地走好今天的路,用知识、才干、勇气和品德丰富人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中国。
最终,中华民族将继续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走向辉煌的未来。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历史故事还可以培育我们的推断力和分析力量,关心我们更好地理解简单的社会和人类行为。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篇1】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闻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
桓温见了非常快乐,说:“这里的甘蔗特别出名,大家都尝一尝。
”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
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有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
顾恺之也没留意,就开头啃了起来。
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四周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称赞自己。
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大家看他这么仔细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头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终就反胃了。
而我从尖子开头吃起,到最终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篇2】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势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一介农夫,怀揣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打算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

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以下是一些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的例子:
1.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五千年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3.华夏文明五千年,瑰丽多彩,在世界文明之林独树一帜。
4.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5.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
6.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事迹,是人类历史的宝贵
财富。
7.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世界瞩目的焦点,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8.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和积累,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
家。
9.华夏文明五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类历史的骄傲。
10.中国五千年文明,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
富。
这些诗句表达了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的伟大和珍贵,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其文化底蕴可追朔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远古的母系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国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兴衰。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从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影响力。
1.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还处于采集狩猎阶段。
到了3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了黄河流域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型殷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多个诸侯国,各种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中国发展壮大。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华文明迎来了重大的飞跃,大大促进了它的融合和发展。
2. 儒家思想的盛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提出,其教导人们应该追求仁、义、礼、智等美德,提倡家风、君道等传统观念,受到了儒家学派的强烈支持和传承。
这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儒家思想被奉为统治阶层的法理依据,与社会制度相互交融,成为定海神针,激励着每一位追求进步的中华儿女。
3. 文化交流和影响在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中,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元代的蒙古文化、明代的欧洲文化和清代的满族文化等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此外,中华文明对外输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借鉴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4. 文化与科技创新科技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中,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汉朝时期的中国人创造了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可见,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程中,科技激发了文化创新发展的能量,推动着中华民族自我发展不断超越前人的篇章。
5. 古代文化现代继承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带来了一些阻力,但也促进了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中华文明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它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被喻为“五千年的文明”。
中华文化一直都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之美。
中国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那时,古蜀国建立了第一个有记载的文明帝国。
古蜀国拥有卓越的宗教、农业、建筑、商业、测量、服装、财富和制度,还制定了一套形式完整的法律,使古蜀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政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封建政权之一。
随着书面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家,如《诗经》中的佚名、《楚辞》中的刘歆,以及后来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度。
此外,它还为世界拓展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概念,丰富了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系统之一,其影响力和深度可以直接与古希腊一样。
而以章太炎为首的明末清初名士,在国学研究方面,他们创造出来的“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对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研究,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的宝库,从早期的彩绘壁画、山水画、书法和雕刻,到如今的雕塑、摄影、水墨画等,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充满魅力,跨越了数千年,为世界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非常伟大的发明,如端午节的“端午艇”、火药、电磁技术、印刷术,以及古代中国人发明的计算机“算盘”。
万里长城、欧亚结盟,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为世界经济、文明发展贡献了许多。
总之,自公元前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五千年来的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了那“五千年的文明”的精髓。
它以难以置信的范围和深度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它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所得到的文明礼物。
五千年文明教案范文

教案主题:五千年文明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
3.培养学生对文明的尊重和欣赏。
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一、导入(15分钟)1.观看有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们对中国五千年文明有什么了解?并简要介绍一下。
二、发展(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专题,如夏、商、周等,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准备简要的展示,介绍该时期的主要文明特点。
2.学生展示并相互交流,其他学生可以提问。
三、拓展(30分钟)1.分发材料:发给学生中国古代的历史图表,并要求他们对图表进行观察和分析。
2.课堂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图表中的变化和趋势,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3.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中国文明演变的作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四、巩固(25分钟)1.学生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分享,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努力改进。
3.整理知识: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知识,并将重点内容整理在黑板上。
五、延伸(20分钟)1.观看文明古迹视频:与学生一起观看中国古代文明遗址的短视频,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实际遗迹。
2.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观看的视频,对文明古迹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总结(10分钟)1.导入:与学生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对中国五千年文明有较深入的理解。
2.总结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思考中国五千年文明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情况。
2.学生回家作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学生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4.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度和思维深度。
5.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歌颂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句子

歌颂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句子1.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和弘扬。
2.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3. 从古至今,华夏文明的魅力不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4. 华夏文明的瑰宝,历经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
5. 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6. 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7.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华夏文明,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8. 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是团结、奋进、创新、奉献,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
9.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的奋斗与拼搏。
10. 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11.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韧性。
13. 我们要珍惜华夏文明的传承,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4. 华夏文明的璀璨星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灵感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15. 在华夏文明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风骨和气韵,成为了世界上最坚韧、最有生命力的民族之一。
16. 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17. 我们要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精髓,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8. 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共同为传承华夏文明而努力奋斗。
19. 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华夏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1. 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
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
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
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引入:复习引入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
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
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活动一:中华上下五千年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
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
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
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文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活动为本节课的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集体简单回顾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教学环节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活动开展活动。
本活动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总结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
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百年沧桑”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
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生: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引入:提问引入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现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
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个数字有什么印象?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直接引入主题教学环节一:百年沧桑1.教师:“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
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
(呈现下面的一段文字)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经过。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参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组”等。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其他方式分组。
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引导学生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环节二:细说不平等条约1.教师: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
这种灾难和耻辱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
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
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可以直接呈现。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
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表中。
条约名称签订国家主要条款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约的看法和感受。
了解这些条约,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列强入侵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受强权凌辱的感觉,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弱国就要受欺压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环节三:圆明园的诉说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内容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
从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世界列强对中华文化的无情破坏总结可以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总结。
“百年抗争”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引入:故事引入1.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百年抗争。
以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学环节一:走进三元里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的典型事例。
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主旨教学环节二:甲午风云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神。
本备课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节三:戊戌变法的英烈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