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常用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表(整理)
环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3.6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3.7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3.8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3.9月平均: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3.10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GB/T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6921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15436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
GB/T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二氧化氮(1)Saltzman法
(2)化学发光法GB/T 15435-95
臭氧(1)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2)紫外光度法;
(3)化学发光法GB/T15437-95
GB/T 15438-95
一氧化碳非分散红外法GB 9801-88
苯并[a]芘(1)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GB 8971-88
3定义
3.1总悬浮颗粒物仃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哪的颗粒物。
3.2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理的颗粒物。
3.3氮氧化物(以N0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3.4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GB/T 15439-95
铅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264-94
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1、建设项目概括甘肃金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兰炭气、焦炉气、电石气综合利用年产8万吨液化甲烷项目投资42155.0万元,利用金昌日升隆化工有限公司产生的兰炭尾气并依托丰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Kt/a合成氨装置预处理后的焦炉气、电石气,经变压吸附后生产80Kt/aLNG产品,同时为丰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Kt/a合成氨装置提供原料气。
从而实现了生产装置所用原料的大突破,使得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在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解决了园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1)项目名称兰炭气、焦炉气、电石气综合利用年产8万吨液化甲烷项目;(2)建设单位甘肃金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3)建设地点拟建项目位于河西堡镇化工集中区,厂区北侧为甘肃丰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西北侧为鑫华焦化有限公司厂区,东南侧为金泥水泥厂。
(4)建设性质及总投资本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项目总投资42155.0万元。
(5)建设规模拟建项目新建兰炭气柜一座、变温吸附车间、变换车间、变压吸附车间、净化车间、深冷分离车间及产品LNG储罐等主体工程内容和配套的办公生活设施,投入运营后达到年产LNG8万吨的规模。
(6)产品方案本项目年生产LNG 8.0万吨。
LNG产品目前没有国家标准,项目LNG产品部分参照执行《液化天然气一般特性(GB/T19204-2004)》的技术规格。
(6)建设内容项目组成以及建设内容见表1:表1 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2、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鼓励类中第三十八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第15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功能区划①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依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规定,本项目位于大气环境二类区域内。
②声环境功能区划河西堡镇对产业园拟建地区未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依照《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规定,该区域是以工业生产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应属于3类声环境功能区。
水环境功能区区划及执行的环境标准(环评)

(1)水环境质量标准本项目位于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峨眉沙岛和大蚝沙岛,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从广州大桥~广州大蚝沙,全长19.8km)水体功能为工农业景观航运,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黄埔航道(从广州洛溪大桥~广州莲花山,全长34km)水体功能为工农业航运景观,水环境质量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见表1.5-1,水系及水功能区划见图1.5-1。
表1.5-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除外)注:SS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水作标准。
(2)尾水排放标准根据淤泥有机质成分含量,本项目采用日本淤泥搅拌固化工艺(处理量约3/5)和美国一体式淤泥脱水干化工艺(处理量约2/5)对淤泥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尾水经防渗防漏处理的集水池(或沉淀塔)收集沉淀处理后,全部用水泵抽到装载淤泥的船上,用作运泥船淤泥的上岸用水,不外排。
(注:由于从河涌清理出来的淤泥平均含水量约70%,呈固态状,用挖机装船密封运至临时码头后,需加水将淤泥打散并混合均匀,才能通过淤泥泵泵至岛上的淤泥堆放池,因此,本环评将这部分泵入船上的水简称泵泥上岸用水,下同),淤泥处置期间员工的生活废水经污水收集罐收集后,运往岛外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不外排。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项目位于广州市峨眉沙岛和大蚝沙岛,根据《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穗府【1999】23号文件),项目所在区域属二类环境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
淤泥处理过程中释放的氨、硫化氢参照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本评价所采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见表1.5-2。
表1.5-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m3(2)大气排放标准淤泥处置过程中排放的H2S、NH3和臭气采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规定的厂界二级标准限值,柴油发电机废气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厨房油烟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小型规模标准(2个炉头)。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含参考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 )的区域。
A、5%B、3%C、10%D、1%正确答案:D2、某规划项目需模拟二次PM2.5和O3,选用( )模型进行进一步预测。
A、CALPUFFB、AERMODC、AEDTD、区域光化学网格模型正确答案:D3、对评价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项目的( )变化的预测。
A、特征质量参数B、重要质量参数C、各种环境质量参数D、常规质量参数正确答案:C4、对于固定声源评价,一定要绘制等声级线图,是( )评价的基本要求。
A、一级和二级B、三级C、二级D、一级正确答案:A5、某工厂冷却塔外1m处,噪声级为100 dB(A),厂界值要求标准为60dB(A),在不考虑屏障衰减的情况下,厂界与冷却塔的最小距离应为( )。
A、80mB、100mC、50mD、60m正确答案:B6、一般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地面高度的共同要求是( )。
A、≥1.2mB、≥1.5mC、≥1m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7、某水样pH为6.5,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
A、0.93B、0.2C、1.08D、0.5正确答案:D8、我国现有的噪声标准中,主要评价量为( )。
A、等效声级和计权有效感觉噪声级B、等效声级和计权有效感觉连续噪声级C、等效连续A声级和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等效连续A声级和计权等效连续噪声级正确答案:C9、某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为2.8,且常年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7m,该项目敏感程度分级为( )。
A、不敏感B、敏感C、一般敏感D、较敏感正确答案:D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 ( )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完整版)环评中常用的一些公式、模式

气1、风频公式:∑=+=161n nnn cff gg n ——n 方位的风频;f n ——统计资料中吹n 方位风的次数,n 为方位,共16个方位;c ——统计资料中静风总次数。
2、大气污染物质量指数:oii i c cI =c i ——污染物监测值;3m mgc oi ——质量标准限值;3m mg污染物质量指数1≤i I 为清洁,>1为污染。
3、等标排放量(m 3):910⨯=oii i C Q Pi Q ——第i 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h t );oi C ——第i 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m mg );4、排气筒下风向一次(30min )取样时间最大地面浓度:()122P UH e QX c e m m π=⎪⎪⎭⎫⎝⎛-⎪⎪⎭⎫ ⎝⎛-⎪⎪⎭⎫⎝⎛+-••⎪⎪⎭⎫ ⎝⎛+•=2121212112111212121112ααααααααααγγeHP e()[]222121121ααααγ-⎪⎪⎭⎫ ⎝⎛+⎪⎪⎭⎫⎝⎛=e m H XQ ——单位时间排放量,s mg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s mg ; e H ——排气筒有效高度,m ;X ——距排气筒下风向水平距离,m ;1α——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11αγσX y = 2α——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1γ——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22αγσX z = 2γ——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5、源强Q (s mg ):()s S G Q η-⨯⨯⨯⨯=18.022SO()ηη-•••=1A A G Q 烟尘G ——用煤量,s mg ; S ——燃煤硫分,%;A ——燃煤灰分,%;A η——飞灰占灰分的比例(与燃烧方式有关),%; η——除尘效率,%; s η——脱硫效率,%。
6、锅炉耗煤量:()η低Q i i D G '''-=G ——锅炉燃煤量,kg/h ;D ——锅炉每小时的产汽量,kg/h ;低Q ——煤的低位发热值,kcal/kg ;η——锅炉的热效率,%;''i ——锅炉在某工作压力下,饱和蒸汽热焓,kcal/kg ; 'i ——锅炉给水热焓kcal/kg ,一般计算给水温度20℃,则'i =20kcal/kg 。
2022-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预测试题3(答案解析)

2022-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A.随机性和典型性B.代表性和典型性C.随机性和敏感性D.典型性和敏感性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一般情况,对于地下水I类建设项目一级评价,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为()。
A.≥20km2B.≤20km2C.>30km2D.≥50km2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50km2。
3.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的依据是()。
A.公众参与的意见B.有关的环境影响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C.环境影响减缓措施D.环境影响预测结论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
4.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
A.—级B.二级C.三级D.四级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5.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关于环境噪声排放限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环境标准汇总

环境标准汇总环境标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学习环境标准的定义,掌握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方法,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了解各环境要素的标准。
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一、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只有国家标准。
①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规定,是环境政策目标,是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②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问题: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定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都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相同,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标准应该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③环境基础标准:是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所做的规定,是制订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方案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方案指南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意义 (2)1.1.1 定义 (2)1.1.2 意义 (2)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与内容 (2)1.2.1 分类 (3)1.2.2 内容 (3)1.3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与标准 (3)1.3.1 法律依据 (3)1.3.2 标准 (3)第二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3)2.1 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 (4)2.2 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 (4)2.3 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 (4)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5)3.1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5)3.2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要求 (5)3.3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6)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4.1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与步骤 (6)4.2 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与指标 (7)4.3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7)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 (8)5.1 环境保护措施的分类与选择 (8)5.2 环境保护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8)5.3 环境保护方案的实施与监管 (8)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9)6.1 公众参与的目的与原则 (9)6.1.1 目的 (9)6.1.2 原则 (9)6.2 公众参与的形式与方法 (9)6.2.1 形式 (10)6.2.2 方法 (10)6.3 公众参与的效果与评价 (10)6.3.1 效果 (10)6.3.2 评价 (10)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与监督 (10)7.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程序 (11)7.1.1 环评报告的编制与提交 (11)7.1.2 环评报告的受理与审查 (11)7.1.3 审批决定与公告 (11)7.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主体与内容 (11)7.2.1 监督主体 (11)7.2.2 监督内容 (11)7.3 环境影响评价的违规处理与法律责任 (11)7.3.1 违规处理 (11)7.3.2 法律责任 (12)第八章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政策 (12)8.1 环境保护产业的政策支持 (12)8.2 环境保护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13)8.2.1 现状 (13)8.2.2 趋势 (13)8.3 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3)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案例 (13)9.1 典型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解析 (13)9.2 环境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分享 (14)9.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的启示 (14)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14)10.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4)10.2 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实施 (15)10.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15)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意义1.1.1 定义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建设项目、规划、政策、立法等决策过程中,预测和评估拟议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间接、短期和长期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表(整理)
1、大气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1.1.1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序号
污染物项目
平均时间
浓度限值
单位
一级
二级
1
二氧化硫(SO 2)
年平均
20 60 μg/m 3
24小时平均 50 150 1小时平均 150 500 2
二氧化氮(NO 2)
年平均
40 40 24小时平均 80 80 1小时平均
200 200 3 一氧化碳(CO ) 24小时平均 4 4 mg/m 3 1小时平均 10 10 4 臭氧(O 3) 日最大8小时平均
100 160 μg/m 3 1小时平均 160 200 5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年平均 40 70 24小时平均 50 150 6
细颗粒物(PM 2.5)
年平均 15 35 24小时平均
35
75
1.1.2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其他项目浓度限值
序号 污染物项目 平均时间 浓度限值 单位
一级 二级 1
总悬浮颗粒物(TSP )
年平均 80 200 μg/m 3
24小时平均 120 300 2
氮氧化物(NOx )
年平均
50 50 24小时平均 100 100 1小时平均
250 250 3
铅(Pb )
年平均 0.5 0.5 季平均
1
1
1.1.3 环境空气中镉、汞、砷、六价铬和氟化物参考浓度限值
1.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注:(1)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指任何一次测定结果的最大容许值。
(2)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的最大容许值。
(3)本表所列各项有害物质的检验方法,应按卫生部批准的现行《大气监测检验方法》执行。
(4)灰尘自然沉降量,可在当地清洁区实测数值的基础上增加3-5吨/平方公里/月。
2、水环境
2.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2.1.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2.1.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2.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3、声环境
3.1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A)
3.2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 )
表1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
夜间噪声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 dB(A)。
当场界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其室外不满足测量条件时,可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
并将表1 中相应的限值减10 dB(A)作为评价依据。
3.3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
表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
夜间频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0 dB(A)。
夜间偶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 dB(A)。
工业企业若位于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区域,当厂界外有噪声敏感建筑物时,由当地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参照GB 3096 和GB/T 15190 的规定确定厂界外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要求,并执行相应的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 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表1 中相应的限值减10dB(A)作为评价依据。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
当固定设备排放的噪声通过建筑物结构传播至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时,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等效声级不得超过表2 和表3 规定的限值。
表2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等效声级)单位:dB(A)
表3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倍频带声压级)单位:dB
4、土壤环境
4.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理标准值mg/kg
注:①重金属(铬主要是三价)和砷均按元素量计,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②六六六为四种异构体总量,滴滴涕为四种衍生物总量。
③水旱轮作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砷采用水田值,铬采用旱地值。
5、排放标准
5.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5.1.1 表1 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 一般应於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m-50m范围内设参照点,排放源下风向2m-50m范围内设监控点,详见本标准附录C。
下同。
*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
如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可将监
** 均指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各种尘。
* 排放氯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 排放氰化氢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 排放光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5.1.2 表2 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设置於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若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最高点,详见附录C。
下同。
* 均指含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以上的各种尘。
* 排放氯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 排放氰化氢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 排放光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5.2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5.2.1 表1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5.2.2 表2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
5.3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
5.3.1 表 1 在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单位:mg/m3
10t/h 以上在用蒸汽锅炉和 7MW 以上在用热水锅炉自 2015 年 10 月 1 日起执行表 1 规 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10t/h 及以下在用蒸汽锅炉和
7MW 及以下在用热水锅炉自 2016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表 1 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5.3.2 表2 新建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单位:mg/m3
自2014 年7 月1 日起,新建锅炉执行表2 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5.3.3 表3 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单位:mg/m3
重点地区锅炉执行表3 规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域范围、时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5.3.4 表4 燃煤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每个新建燃煤锅炉房只能设一根烟囱,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装机总容量,按表4 规
定执行,燃油、燃气锅炉烟囱不低于8 米,锅炉烟囱的具体高度按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
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 以上。
新建锅炉房的烟囱周围半径200m
5.4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 18483-2001)
饮食业单位油烟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按表2的规定执行。
表2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
5.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