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养殖过程中生物污染的发生与防治
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因素与防治策略

增强社会共治,形成合力推进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 座等形式,普及畜牧业 环保知识和政策法规, 提高养殖户和公众的环 保意识。
推动行业自律
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合 作社等组织的作用,推 动畜牧业行业自律和规 范发展,共同营造良好 的行业生态。
加强社会监督
鼓励公众、媒体等社会 力量积极参与畜牧业环 保监督,及时曝光违法 排污行为,形成强大的 社会舆论压力。
空气污染
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会对空气 质量造成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对人类健康影响
传播疾病
畜牧业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能携带病 原菌、寄生虫等,增加疾病传播的风 险。
影响饮用水安全
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污染会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 统等造成危害,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 中会增加患癌等疾病的风险。
水体污染会影响饮用水安全,增加人 类患病的几率。
粪便处理不当
粪便堆积
大量粪便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会产生恶臭气体和渗滤液,对大 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粪便直接排放
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域,会导致水体富营 养化、水生生物死亡等环境问题。
粪便处理设施不完善
部分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简陋或不完善,无法实现粪便的有效处 理和资源化利用。
养殖规模与布局问题
01
强化环保意识
畜牧业养殖者必须树立环保意识 ,认识到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02
03
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畜牧业养殖的监管 力度,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 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 惩处。
04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水平
1 2 3
【推荐下载】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对策1水产养殖环境的外源性污染及影响 水产养殖环境是水产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场所。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通过水域中的生物和生物(水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环境通过与水生生物的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优良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经济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3]。
水产养殖必须要有优良的水体环境作为基础,而养殖水体的水源主要来自天然水体,即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故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首先来自于外源性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天然水体因遭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这给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 2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影响 水产养殖是中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来源,而且对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民就业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养殖业者对高产高效益的追求,中国的水产养殖朝着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和名优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高生物负载量和高投入量的养殖模式。
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养殖密度超过了水体容量,大量的残剩饵料、肥料和生物代谢产物累积,使得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富养化显著,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日益严重[9,10]。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指由于水产养殖活动的自身因素导致养殖水体环境及周边邻近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导致水体的生态功能受到影响的水体状况。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来源于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水产苗种、渔用肥料、饲料、渔用药物及环境改良剂等)及由此所产出的固液态废弃物(残饵、动物粪便和排泄物以及固态物质的溶出成分等)。
除此之外,养殖过程中所形成的底部沉积物也是自身污染来源的一部分。
2.1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污染2.1.1水产苗种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生产优质、健康水产品的保障。
螺旋藻养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螺旋藻养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徐宝琪 宁运旺 黄怀成(江苏省农科院土肥所 铜山试验站 210014) 目前,螺旋藻的养殖开发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世界上第一个螺旋藻工厂Sosa Texcoc由于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上升,从1988年开始走下坡路;以色列两个年产螺旋藻约20t的小厂和日本的一个工厂都相继关闭原因也是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竞争无力,企业家无利可图;同样,近年来我国新扩建的螺旋藻工厂由于数量多,生产成本高,加上国内的限制,不少厂家已关闭。
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市场已成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结合生产试验与实践对螺旋藻养殖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1 合理安排扩藻进程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螺旋藻是露天开放式养殖的,而在螺旋藻生产期间,特别是6~7月份,降雨相对集中,且雨量较大,江淮一带常达600mm左右,从而因池水过深导致营养液外排和肥料的额外损失。
以1996年度为例,在雨水相对集中的6~7月份,每万平方米养殖面积因此损失的小苏打达12~16t,再加上其它肥料的损失,增加肥料成本2.3~2.5万元/万m2,约相当于每吨藻粉的直接生产成本增加0.2~0.25万元。
目前对此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实践摸索,我们认为合理安排扩藻进程可以达到避免降雨损失、节省肥料成本的目的,有3种方法可供选择。
(1)雨季前一个月(一般为5月上旬)开始扩藻,扩藻面积不要超过养殖总面积的一半,不下雨时收藻,下雨时扩藻;(2)雨季中开始扩藻,边下雨边扩,雨季结束时接近扩满;(3)雨季后开始扩藻,即扩藻避开常规雨。
前一种方法生产季节长,总产量高,后一种低一些,但均为节省养殖成本的途径之一。
2 确定合理的收藻浓度通常认为螺旋藻生长高峰在OD5600.4~0.8区间,超过0.8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因而一直要求OD560达到或超过0.8即开始收藻,OD560降至0.4 收稿日期:1999203227 第一作者:男,35岁,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营养停止收藻,这样才能提高生产率,否则便会造成营养液的利用率降低。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因素及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因素及控制对策作者:余世梁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3期水产养殖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质量状况决定了养殖的成败及产品的质量安全。
但水产养殖同时也会产生自身污染,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进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从水产养殖整个产业链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所在。
由于水产养殖是获取蛋白质来源最可靠的方式,因此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水产养殖从业者过度追求产量,忽视了对环境的管控,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从水产养殖环境发生污染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应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方法和对策,为养殖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因素1.外源性污染水产养殖业的外源性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构成。
水资源条件是水产养殖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养殖环境受到巨大影响。
外源性污染物主要为氮、磷等污染物,由于微生物在生化降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溶解氧,从而促成了脱氮和硫还原反应,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体缺氧,致使养殖物病变和死亡。
另外,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中多包含重金属、农药等持久性污染物,为水产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威胁。
2.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水产养殖自身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投入的肥料、饲料、鱼用药物等,以及残饵和水产生物的排泄物等。
如,当水产生物发生疾病时,养殖者会利用化学药品进行病害的治理,化学药物不仅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残留于水体中和鱼类体内,造成水产品的质量问题。
二、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对策1.科学规划养殖区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要规避一条普遍的弊病,即,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进行水产养殖。
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对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水产养殖之前,要对水产养殖区进行科学规划,养殖人员不仅要对养殖区的水质、水产品幼苗进行考察,还要对水域进行功能分区,通过科学分析得出水体营养元素承载力等相关数据,依据此数据来确定养殖规模。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中国的水产养殖户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了不规范的水产养殖活动,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未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规模控制,对于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了污染。
为了保护中国的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珍惜所拥有的淡水资源,需要中国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增加水产养殖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升保护环境意识,对水产养殖进行严格把控,减少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水环境污染原因1、养殖废水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中大量有机物难以被代谢掉,久而久之,这些有机物表面会附着大量的微生物。
有机物经过长时间发酵会变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从而污染水圈环境。
这些水中有机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剩的饲料。
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喂大量饲料,但是并不是所有饲料都会被鱼类消化,部分饲料直接成为附着在微生物表面的有机物。
同时鱼类吃掉饲料后所产出的粪便又会造成新的污染。
有机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方法不科学,没有进行科学地投喂,污染后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周围的水圈环境和生态环境。
大量饲料沉在池塘底,经过长时间发酵会影响水中的化学平衡,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改变鱼类的生活环境,影响水产品的质量。
2、肥料药剂的使用现代水产养殖业已经颇具规模,但是还没有具体的养殖标准,肥料药剂的使用不科学,造成严重污染。
肥料药剂的使用量严重超标,会影响水圈的水质,改变水圈环境,影响水圈环境平衡。
长期大量使用肥料药剂,会严重影响环境。
大量使用肥料药剂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肥料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
要想减少环境污染,就要科学使用肥料药剂。
3、养殖物代谢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中,养殖物的代谢污染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养殖密度控制不合理等现象都会增加污染的程度。
氮磷、尿碱、粪便等代谢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对水上物的生长起到一定的影响。
4、生物遗体等底部淤泥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生物的死亡,对于残余物会在水环境中进行分解,这就会导致在溶解和释放的过程中发生第二次的污染。
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螺旋藻生物吸收与光合作用的方法,用于处理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可以产生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
本文将探讨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挑战。
螺旋藻是一种微型藻类,具有高生物量生产能力和对废水中有害物质拟合性好的特点。
螺旋藻可以利用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养分,并通过吸收和沉淀从水中去除重金属、有机溶解物和氮磷等有害物质。
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在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中,栽培螺旋藻的主要方法有自然养殖和人工养殖两种。
自然养殖是将螺旋藻引入废水中充分生长,利用其生物吸收和光合作用来净化废水。
人工养殖则是通过控制光照、温度、pH值等环境参数,加强藻细胞生长和废水净化效果。
两种方法均能够达到废水处理的效果,但人工养殖更加可控,养殖效率更高。
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还可以综合利用藻细胞的生物能源和有机肥料。
藻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氧气,同时形成有机物质。
藻细胞可以通过发酵和压榨等方法提取出生物能源和有机肥料,用于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这种综合利用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螺旋藻养殖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对化石能源和化学肥料的依赖,降低了对环境的负荷。
然而,螺旋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螺旋藻养殖需要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
其次,螺旋藻的养殖和收获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另外,螺旋藻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并不完全拟合,处理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如何提高螺旋藻的养殖效率和处理效果,降低成本成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为了解决以上挑战,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改良螺旋藻养殖技术的方法。
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光合作用装置和优化的培养条件,提高藻细胞的生长速度和废水处理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改良螺旋藻的生物性能,使其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更具亲和力。
螺旋藻粉工厂环保治理实践

螺旋藻粉工厂环保治理实践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绿色生产的方式,螺旋藻粉工厂也不例外。
螺旋藻粉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保健品原料,然而生产该产品也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气等资源,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物。
因此,为了遵循绿色生产的理念,螺旋藻粉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治理实践。
首先,螺旋藻粉工厂对于处理废水问题进行了绿色创新。
该工厂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采用“污水—菌床—沼气—气发电”处理技术,通过菌床自净和生物处理等过程达到了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效果。
同时,该工厂还采用了智能水表,对于用水量进行了有效管控,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其次,该工厂对于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也进行了创新和优化。
该工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灰渣等,然后进行专业化的处理。
例如对于可回收物采用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有害垃圾则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灰渣则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方式。
通过合理分类和减量化的管理,该工厂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此外, 该工厂还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及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及减排降耗。
例如,工厂采用了异丙醇酸化干法,能够有效减少螺旋藻脂的水分,同时也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此外,工厂还安装了噪音降噪设备和减排设备等,有效降低了环境污声响和废气排放。
总之,螺旋藻粉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一系列的环保治理实践,使得工厂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效地调和。
该工厂的作法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也表明了绿色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欢迎各路嘉宾前来参观指导。
养殖水体蓝藻暴发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养殖水体蓝藻暴发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唐 强(江苏如皋市搬经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如皋 226561)摘 要 蓝藻种类繁多,螺旋藻、发菜等均属于蓝藻的一种,其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易暴发成水害。
水体蓝藻暴发受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仅靠单一方法很难控制蓝藻的滋长。
在实践生产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手段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基于此,讨论了蓝藻概况、发生危害、产生原因以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 养殖水体;蓝藻暴发;危害;综合防治水体养殖过程中,蓝藻暴发是高温天气中常见的一种情况,若处理不当常常会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关于处理蓝藻导致的水产养殖动物死亡,引发的经济纠纷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养殖者缺乏科学认识和合理防治,出现蓝藻时盲目消杀,操作不当,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蓝藻防治过程中,要分析原因,科学施策,防治结合,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蓝藻带来的危害。
1 蓝藻概述蓝藻也称为蓝绿藻、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1]。
蓝藻种类中多数都有固氮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化合成自身生长所需的氮肥。
蓝藻生长茂盛时,可使水体变蓝。
养殖中比较常见的蓝藻种类一般有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微囊藻、颤藻、鱼腥藻及项圈藻等,具体判断是哪一种类需通过显微镜进行镜检确定。
夏日高温时期,养殖水体中蓝藻大量滋长后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大规模繁殖后,水体表层会形成一层较厚的由藻类聚集形成近似于油漆状的油膜,造成水体流动交换减弱,并产生大量藻毒素,进而引起水质恶化,对渔业养殖对象危害极大。
蓝藻具有较强趋光性,受光照影响蓝藻一般常集中在水体表层,多数蓝藻适合生长在弱碱性条件下。
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整个生命周期大约为30 d,可分为3个阶段:生长期(水体发浑、水中有机质丰富)、高峰期(水面会呈鲜亮的绿色,下风口有油漆状膜,水体透明度极低)、老化期(水体表面发暗,下风口处也是有绿色油漆状油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