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病因及治疗
老年缺铁性贫血诊断与治疗PPT

药物治疗
铁剂:口服铁剂 是最常用的治疗 方法,如硫酸亚 铁、葡萄糖酸亚 铁等
维生素C:维生 素C可以促进铁 的吸收,提高治 疗效果
叶酸:叶酸可以 促进红细胞的生 成,改善贫血症 状
促红细胞生成素: 对于严重贫血患 者,可以使用促 红细胞生成素进 行治疗
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等 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避免摄入过多咖啡、茶等,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适量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以避免铁与钙的竞争吸收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戒烟、 限酒、适量运动 等
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增 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 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缓 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组织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 强社交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科研进展
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如铁剂、维生 素C、叶酸等
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对缺铁性贫血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研究热点: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前 景
单击
老年缺铁性贫血 的诊断
老年缺铁性贫血 的预防
老年缺铁性贫血 的概述
老年缺铁性贫血 的治疗
老年缺铁性贫血 的护理和康复
定义和症状
老年缺铁性贫血: 由于体内铁元素 缺乏导致的贫血
症状:疲劳、虚 弱、呼吸困难、 心悸、头晕、头 痛等
病因:饮食中铁 摄入不足、消化 道出血、慢性疾 病等
诊断:血常规检 查、血清铁蛋白 检测、骨髓穿刺 等
风险
影响认知功能, 增加痴呆风险
影响免疫功能, 增加感染风险
影响心理健康, 增加抑郁风险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病因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婴幼儿发病率高,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
小儿缺铁的常见原因包括: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快 4.铁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6个月至2岁最多见。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铁减少期:此阶段体内储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1. 一般表现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异食癖(2)神经系统症状(3)心血管系统症状(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
指趾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铁代谢的检查:(1)血清铁蛋白(SF): SF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情况。
测定值低于12 u g/L提示缺铁。
(2)红细胞游离原口卜琳(FEP):增高。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和度增高及TS降低。
(4)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小于15%),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的辅食;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给予铁剂预防。
2.治疗: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易吸收。
缺铁性贫血

缺铁贫血实验室检查
有关铁代谢检查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 、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 蛋白饱和度(TS) 蛋白饱和度(TS):反应血浆中铁含量,通常 在缺铁性贫血期才出现异常:及SI、TS减低, 在缺铁性贫血期才出现异常:及SI、TS减低, TIBC升高。 TIBC升高。 SI <9.0~10.7µmol/L有意义,但感染、肿瘤、 <9.0~10.7µmol/L有意义,但感染、肿瘤、 类风湿疾病时也可降低。 TIBC >62.7µmol/L有意义,其变异较小。 >62.7µmol/L有意义, TS<15%有意义 TS<15%有意义
鉴别: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 素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治疗
主要原则: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感染,如有感染应积极控制感染; 适当增加含铁质丰富的食品 2、去除病因:纠正偏食,对钩虫病、肠 道畸形及时治疗。
缺铁性贫血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 做好喂养指导 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 对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 宜自2 宜自2个月左右予铁剂治疗。
谢谢!
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
皮肤:面、耳廓、手掌 粘膜:睑结膜、口唇粘膜、甲床 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 眼前发黑或耳鸣等
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二、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可轻度肿大; 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 肝脾肿大愈明显。
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三、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可有 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 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2、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 集中、记忆力减退、智能多低于同龄儿。 3、心血管系统:明显贫血时心率加快,严重者 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易合并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发生 反甲。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无论城市或乡村,儿童、成年或老年人均可发生。
根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
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
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
最近,据WHO 报告指出,第三世界有半数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而患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
妇女中(特别是孕妇)发生率可能要比男人大10倍。
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除外)在四亿六千四百万育龄妇女中(15~19岁),约有两亿三千万妇女发病,其中印度可能成为世界上贫血患者最多的国家(孕妇约占60%~80%),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首先是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12。
可见发病如此之广,妇女患病数字如此之大,十分惊人,值得重视。
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萎黄”、“黄胖”、“虚损”、“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维持动态平衡。
体内的铁呈封闭式的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
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两大类。
(一)铁摄入不足成年人每天铁需要量约为1~2mg,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
如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铁。
肉类食物中的血红素铁易于被吸收,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故食物的组成,对铁的摄入是否充足有较大的影响。
药物或胃、十二指肠疾病亦可影响铁的吸收。
如金属(镓、镁)的摄入,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亦会减少铁的吸收。
(二)慢性失血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诊疗规范

缺铁性贫血的诊疗规范一、概述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是由于体内铁摄入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和丢失过多所致;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该种贫血在生育期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生率最高;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代谢维持动态平衡;体内铁呈封闭式的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量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成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失血;二、临床表现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由贫血、组织缺铁及发生缺铁的基础疾病组成;1、贫血相关症状:头昏、头痛、面色苍白、法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促、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眼花及耳鸣等;2、组织缺铁的表现:包括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以怒,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力差,体力、耐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上皮组织改变:如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胃粘膜呈浅表性炎症,亦可呈重度萎缩,胃酸减少,皮肤干燥,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甚至变平呈勺状,可有萎缩性鼻炎,少数可出现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3、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贫血性心脏病;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 男性<120g/L,女性<11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MCV<70fl者除了地中海贫血外大多数为IDA,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血涂片见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多正常及增高;2、血清铁蛋白SF<12ug/L;3、血清铁SI<L,总铁结合力TIBC>L,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4、骨髓涂片染色提示骨髓小粒可染铁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15%;5、红细胞游离原朴啉FEP>l,或者血液锌原扑啉ZPP>l,或者FEP/Hb>Hb6、粪便隐血实验多次检查阳性及粪便虫卵检查;7、胃肠道X线及或内镜检查,以寻找铁丢失的原因,排除胃肠道肿瘤;8、妇科彩超检查月经过多患者;五、分期1、铁缺乏期储存铁缺乏期:仅有上诉辅助检查中第2或第4项;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具备上诉辅助检查的第2、3或4项;3、缺铁性贫血期:具备上诉辅助检查的第1、2、3、或第4项六、诊断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L2、血清铁﹤Ll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4、血清铁蛋白﹤12ug/L5、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l,或者血液锌原卟啉ZPP>l,或者FEP/Hb>Hb7、用铁剂治疗有效;符合上述1条和2~7条中任2条以上及可诊断缺铁性贫血;七、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小细胞性贫血相鉴别: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先天或后天获得的铁利用障碍而致的贫血,好发于老年人,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及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或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2、慢性病性贫血:常伴有肿瘤或感染疾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高,血清铁蛋白增多,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加;3、海洋性贫血:常有家族史,血涂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有慢性溶血表现,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及骨髓铁染色不降低;八、治疗原则1、查找病因,尽可能去除引起缺铁的原因;2、补充铁以供机体合成血红蛋白并使体内铁储存量至正常水平;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剂型;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L时再停药;九:疗效标准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3、无效:4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应检查诊断是否准确,是否按医嘱服药,有否活动性出血,有否铁吸收障碍,有否干扰铁吸收和利用的因素存在;。
缺铁性贫血的营养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营养治疗机体对于铁元素的需求应当与体外供给相平衡,若体外摄取不足,机体对内部储存的铁元素过量消耗,导致红细胞内缺乏铁元素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产生。
红细胞内铁元素不足,出现缺铁性贫血最终的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情况。
在贫血中,缺铁性贫血相对较多,有研究发现,经济落后区域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又以这些地区中的妇女、婴幼儿为主。
就缺铁性贫血来说,不同人群,其发病原因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婴儿,他们可能是因为哺乳等因素引起的贫血,而青少年则不存在这一因素,他们大多是因为偏食等引起;女性缺铁性贫血可能与月经、妊娠等因素相关,病理因素如慢性腹泻、胃大部切除等。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1)机体对于铁元素的需求与供应不平衡。
例如婴幼儿、青少年等,他们贫血大多是这一因素引起。
婴幼儿对铁含量需求高,如果不额外补充蛋类、肉类就会导致摄入的铁量不足,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青少年因为偏食,挑食,食物种类摄取不够丰富,导致摄取的铁不足,引起缺铁性贫血。
对于女性来说,他们可能因为月经、哺乳等因素,让身体失去部分铁元素,为及时给予补充,进而诱发贫血。
(2)铁吸收障碍。
铁吸收不足主要是消化系统障碍引起的,比如存在慢性肠炎导致消化不良,食物中的铁不能被身体吸收;或者腹泻,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此外,临床上常见的为胃部切除手术,术后患者吃入的食物会快速进入空肠,而不经铁吸收主要部位,大大降低了肠道对铁的吸收,导致摄入量不足,引起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
铁长期丢失或短时间丢失严重又得不到补充会出现缺铁性贫血。
导致铁丢失的主要因素为各种疾病比如急性或慢性胃肠道失血等。
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因为部分血液的丢失也会导致铁丢失。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1)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女性不正常月经导致月经量增多、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引起腹泻等。
(2)贫血表现。
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四肢无力、疲惫不堪、头晕等。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情绪不稳定出现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等;体力下降、容易感染;儿童生长缓慢、智力发展迟缓;口腔炎、口角皲裂、舌炎、吞咽困难;脱皮、皮肤干燥等等。
缺铁性贫血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

缺铁性贫血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缺铁性贫血是常见贫血症,其主要原因是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合成。
在全球范围内,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妇女群体中更为常见。
缺铁性贫血症状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引起的一种贫血症。
由于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缺乏铁元素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机体的氧运输和供应。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包括但不限于:(1)疲劳:由于氧供应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的疲劳和无力感。
(2)头晕和心悸:由于血液中缺氧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和心悸的症状。
(3)呼吸急促:由于缺氧引起的呼吸系统代谢,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
(4)头痛和失眠:缺氧也可能导致头痛和睡眠质量下降。
(5)食欲不振: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6)口干舌燥: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患者可能会感到口干舌燥。
(7)皮肤干燥:缺铁性贫血也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脱屑。
(8)脆弱和易碎的指甲:指甲可能会变得脆弱和易碎。
在重度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免疫力下降,心脏负荷加重,生长发育受阻等严重症状。
如果缺铁性贫血得不到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缺铁性贫血原因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的缺乏引起的。
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缺乏足够的铁元素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包括:(1)饮食不足:饮食中缺乏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摄入的铁元素不足。
(2)吸收不良:某些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后可能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3)出血:例如消化道溃疡、月经过多、肿瘤出血等情况会导致铁元素的丢失,从而引起贫血。
(4)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等可能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5)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过快,儿童和青少年对铁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摄入不足或者吸收不良,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重度治疗方案

一、引言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由于体内铁质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症状。
重度缺铁性贫血病情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度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指导。
二、重度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Hb)<60g/L,红细胞计数(RBC)<2.0×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6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2. 骨髓检查:骨髓铁染色阳性,骨髓铁粒幼细胞<15%。
3. 血清铁蛋白(SF)<12μg/L。
4. 铁蛋白饱和度(TS)<15%。
5. 转铁蛋白受体(TfR)升高。
三、重度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案1. 生活方式调整(1)合理膳食: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内脏、鱼类、豆类、绿叶蔬菜等。
(2)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可适量摄入新鲜水果、蔬菜。
(3)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如牛奶、茶叶、咖啡等。
2. 药物治疗(1)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剂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一般在治疗初期给予较高剂量,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2)注射铁剂:对于口服铁剂效果不佳或存在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可考虑注射铁剂。
注射铁剂包括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等,具体剂量和疗程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
(3)维生素补充:根据患者情况,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以改善贫血症状。
3. 对症治疗(1)纠正贫血:通过补充铁剂,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贫血症状。
(2)改善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通过改善贫血症状,缓解相关症状。
4. 病因治疗(1)查明贫血病因,如慢性失血、月经不调、寄生虫感染等,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治疗相关疾病,如溃疡病、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铁性贫血病因及治疗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当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人体的需要就会发生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很高。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
正常人每天需要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
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哺乳的妇女需要量为2~4mg)。
多数食物都含有铁,以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以及动物的肝、肉、血中铁的含量丰富。
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铁缺乏。
其中包括:
1、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
如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铁。
2、某些药物、长期大量饮浓茶或胃、十二指肠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
3、消化道慢性失血、妇女月经过多造成缺铁。
贫血一般发生较为缓慢,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
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
耳鸣等。
患者常可见皮肤粘膜苍白,此外还可能出现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破裂,部分患者呈勺状甲。
在儿童、青少年可出现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异食癖等。
通过外周血常规以及铁代谢检测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骨髓检查。
在确诊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查找铁缺乏的原因,以便尽可能除去导致缺铁的原因,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
在去除病因的同时,应进行铁剂补充。
口服铁剂为首选。
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餐后服用药物,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忌与茶同时服用,否则不易被吸收。
3、在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继续补充铁剂3~6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4、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多为肌肉注射铁剂。
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彻底治疗。
治疗原发病或纠正饮食的偏食习惯及制止出血后,补充铁剂治疗可使血红蛋白较快的恢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