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

(1)老年人口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印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9亿。

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96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

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

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

总之,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之大,变动之快,直接影响到养老问题的解决,给我国学界和政府提出理论和现实挑战,需要政府、家庭和社区等主体积极努力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如图1所示)图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计变动比率o(2)我国硌岁以-ECgkkt及舯岁高龄老龄老人人数的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趋势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1.4岁),未富先老的特征。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即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到4亿的规模·。

我国高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为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国家计生委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载于中国人口同.o图表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数据来源于首届西部研究生精品课程曾毅教授内部资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养老模式的选择(如图2所示,纵轴表示年份,横轴表示人口数(亿人))..图2: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及舳岁高龄老龄老人数的增长(3)我国城乡硌岁及以上老人比倒: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0/60,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0o,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o。

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养老服务中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等传统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使其在养老过程中能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还能够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和情感支持。

同时,文化传承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凝聚人心,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二、养老服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老年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得不到传承。

其次,养老机构中的文化环境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无法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此外,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还面临着传承渠道不畅、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

三、创新养老服务中的文化传承为了解决社会养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我们需要创新养老服务,注重文化传承。

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提供老年人参与的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绘画班、舞蹈表演等活动,以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其次,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开展在线文化传承。

通过建立老年人文化交流平台,让老年人可以在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经验。

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文化体验,让老年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创新在社会养老中的作用除了传承传统文化,社会养老中的文化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创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可以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产品,如特色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地域文化的向往。

同时,可以鼓励老年人参与文化创作,提供他们展示才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

五、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养老中,政府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家庭养老模式中国未来养老的传统与现代结合

家庭养老模式中国未来养老的传统与现代结合

家庭养老模式中国未来养老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始终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养老模式成为中国未来养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本文将探讨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并分析其对未来养老的影响。

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老人一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责任。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养育和照顾,亲情、责任和尊重是其核心价值观。

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1. 亲情的纽带: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强调亲子关系,凝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互相依赖和互助的关系,有助于维系家庭的和谐。

2. 人情的凝聚: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注重人情关系的维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互助、亲朋好友帮助彼此是常见的现象。

这种互助关系可以提供老人在家庭养老中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3. 照顾的连续性: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强调代际传承和责任传递。

子女会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并将这一传统传承给下一代。

这种连续性可以保障老人的照顾和关爱。

二、现代化家庭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庭养老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适应新的需求。

现代化家庭养老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的护理服务:现代化家庭养老模式中,家庭可以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特殊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社会资源的利用:现代化家庭养老模式鼓励借助社会资源来满足老人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中心、康复机构等可以提供各类服务,为家庭养老提供必要的支持。

3. 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智能化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三、传统与现代家庭养老模式的结合在中国未来养老的发展中,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现代化家庭养老模式将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旨在为老人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养老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陈智慧摘要:养老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问题,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自此我国将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这就需要更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机构养老的广泛建立,必将能满足更多不同的老年人,为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供更多的渠道。

关键词:机构养老;人口老龄化;工作人员;政府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代开始先人们就明白老有所养的道理,不过,在当时大多是“以儿防老”,自家子女负责老人的养老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加强,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明显,现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是子女的责任,国家和社会也担负起这一重任,在全国很多地区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每个家庭子女数量减少,每一对夫妇赡养至少两对老人,人民倍感压力很大,因此社会养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社会养老的现状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

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并且大多不以赢利为目的,是公益性的。

机构养老被视为我国养老模式的支撑,截至目前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060个,总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与发达国家50张-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与发展中国家20张-30张的平均水平也有不少差距。

而且,我国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

在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中,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约占55%;在城市养老机构中,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光荣院等收养性福利机构占59%﹝1﹞1、我国社会养老的机制类型﹝2﹞(1)老年社会福利院。

中国养老服务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创新融合

中国养老服务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创新融合

中国养老服务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创新融合中国养老服务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创新融合意味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中。

这种融合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能满足现代养老服务的需求。

在中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但通过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并结合创新科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出家庭对年长者的尊重和关爱。

在养老服务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老人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尊老观念强调尊重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注重回报和关爱老年人。

在养老服务中,我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愿。

其次,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养老服务中,我们要将这种传统的孝敬父母的观念融入到服务中,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再次,团结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在养老服务中,我们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为老年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创新科技对养老服务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科技在养老服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首先,智能科技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养老服务。

例如,智能设备可以帮助老年人进行生活自理,提供健康管理和疾病监测等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其次,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和交流平台。

老年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的喜乐和忧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再次,虚拟现实技术为老年人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老年人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名胜古迹、欣赏艺术展览等,丰富他们的养老生活。

三、养老服务的传统文化与创新的融合实践养老服务的传统文化与创新的融合并非只停留在理论上,实践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首先,一些养老院将传统文化纳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班、太极拳等活动,让老年人能够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健康养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健康养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健康养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今天的社会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健康养老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推动健康养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应当注重文化的价值和创新的方法,以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幸福和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前的创新措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健康养老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它潜含着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健康养老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康养”文化的传统观念来推动健康养老。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康养”观念注重维护身心健康,通过保持内外平衡来实现健康长寿。

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方法,如饮食调理、养生保健、适度锻炼等,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可以在健康养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孝道,通过多代同堂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可以在家人的关爱和照顾下享受幸福晚年。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倡导家庭观念的传承,鼓励家人之间的互助和支持,为老年人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

二、创新措施的引入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外,创新措施也是促进健康养老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

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老年人可以方便地获取医疗保健、社交娱乐、日常照料等服务。

例如,智能健康监测仪器可以帮助老年人监控身体状况,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组织和公共机构可以联合起来,推动健康养老服务的创新。

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社区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全方位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同时,可以引入专业机构提供培训和指导,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最后,我们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文化活动,提高身心健康的综合能力。

老年人可以参加社区义工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学习培训等,保持社交活动和思维运动的活力。

这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和幸福感,还可以延缓老龄化进程,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全面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养老精神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养老精神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养老精神融合在当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养老精神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养老智慧和价值观念,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养老精神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传统文化的养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养老智慧,这些智慧凝聚了几千年的民族智慧和智慧。

例如,孝道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强调尊敬和关爱老人。

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敬,也包括对祖父母、长辈以及社会上的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可以激发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促进社会养老精神融合。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养生的智慧。

中医养生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可以引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养老精神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这种价值观念可以激发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

另外,佛教文化中的“舍己为人”观念,强调个人的无私奉献和利他精神。

这种价值观念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还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理解。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人性的完善,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可以引导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尊重,促进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参与和发展。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为了促进社会养老精神融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教育是提升社会养老精神融合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对老年人的关爱意识。

此外,社区组织和老年人协会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吸引老年人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

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

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
收稿 日期 :0 0 1— 3 2 1— 2 1
基金项 目: 黑龙 江省社会 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 与龙 江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项 目编号 :6 0 1 阶 ( 0D 0 )
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唐晓英 (9 9 )女 , 1 7 一 , 黑龙江大庆人 , 东北石 油大学人文学 院讲师 , 士。 硕
2 1 年 6月 01
西北 工业 大 学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U N L O O T WE T R O Y E H 1A NV R r YSc l c ne O R A F N R H S E N P L T C NC LU 1E ST ( i i cs I o aS e
民族学意义来说 , 乃是包括知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 建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 、 养生健体 、 学习娱乐 、 文化 法律 、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 休闲的活动平台 , 以达到使老年人心态开朗平衡 , 精 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个定义 , 至今仍为人 神世界充实 , 实现 自我追求 , 享受快乐生活 , 强身健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 类学界普遍接受 。存 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 会议公报》 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 的精神和灵 魂 , 是 “ 文化是生命 的一种形式 ;它的骨干是精神 的锻炼 、
国 家 发 展 和 民族 振兴 的强 大 力 量 。“ ” 繁荣 发 展 文 化 思 考 的能 力 ; 的领 域 是 秩 序 井 然 的知 识 。文 化 是 它 ” 事 业 和文化 产 业 ”推 动 文化 产 业成 为 国 民经济 支 柱 历史 地凝 结 成 的稳 定 的生存 方 式 , 括生 产 方 式 、 “ 包 消 性 产业 ”可 以说 文化 产业 的理念 在 “ 。 十一 五 ” 的规 划 费方式 、 交往方 式 及人 的思 维方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影响,我国已于21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而我国经济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因此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自然就使养老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而在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的大趋势下,许多学者提出大力借鉴西方的福利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而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特有的崇老文化的影响,突出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经济效应。

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家庭、社区和政府相结合的复合型养老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的需求,实现养老的功能。

此外,对于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老龄化产生的一些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31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逐渐成为当今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

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养老模式对于解决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要充分发挥自助行为,家庭要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社区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辅助性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支持性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复合型的养老模式,以满足城市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一、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传统文化的涵义。

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与养老相关的文化。

2、养老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是以孝道为主要依托的传统的“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

3、养老模式的涵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着做的标准形式。

因此,根据上面的有关定义,笔者认为,养老模式是指在一定宏观背景下,由各主体提供的内部存在一定规律的系统性养老方式的组合。

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等方式。

(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1、“孝”是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道德基础就是“以孝为本”,以“孝道”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

2、“尊老敬长”是养老文化的重要理念。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孝道观从家庭向社会的一种延续和蔓延,也是养老文化的一种重要理念。

孔子及其继承者将
子女对父母的孝从单层次的“养”。

提升到“尊”与“敬”的高度,提高到了全方位的道德范畴。

孟子开辟了尊老敬老观念的先河,提倡将孝文化推至整个社会,呼吁人们不仅仅孝敬家中的老人,更应该孝敬全社会的老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树立了整个社会尊老敬老的道德理念。

3、崇老文化是养老文化的基础。

父子之间是一种反馈式的血缘关系。

在传统生产方式的环境中,父母们既然养育了子女,那么老年父母接受子女的侍养,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子女们既然受恩于父母,那么侍养父母,遵从父母的意志,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老则贵”和“唯父是从”观念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对养老模式选择的作用。

回顾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内容可以知道,传统社会中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同时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以家庭为纽带的崇老文化在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

1、“孝”文化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1)在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孝文化直接影响到养老模式的选择。

在《周礼》所列的中央政府管理及其职责中强调尊老孝亲,并把提倡“孝”视为带动引导规范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的纲领。

(2)在孝文化的约束下,父辈有义务养育子女,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作为一种回报,子女在父辈年老的时候要承担起赡养老年人的责任。

这也正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反馈模式”,子女和
父母是一种双向交流、均衡互惠的代际交换模式。

2、“崇老文化”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崇老文化是由老年人的“老则贵”观念,子女们“唯父是从”观念和社会上“以老为尊”观念组成。

崇老文化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侍养。

二、我国城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在研究我国老年人选择哪种养老模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老年人日数量多。

(2)“未富先老”现象严重。

(3)高龄化趋势显著,高龄人口越来越多。

我国老龄化的特征决定了养老问题在现实中的突出地位,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不断上升,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受到一定的挑战。

(二)我国老年人口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三、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
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

因此,本文提出建立以老年人自助为原则、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和其它助老机构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保障的复合型养老模式,以满足城市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四、结语
笔者认为要建立以老年人自助为原则、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和其它助老机构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保障的复合型养老模式。

按照养老资源与养老主体多元化的现状,对于老年人的三个需求层次提出如下设想:提倡老年人的经济来源自主解决,如离退休金或者其他收入来源;社区和其他助老机构来提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医疗及基本生活需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家庭成员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极大的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对特殊老年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体现社会公平性。

总之本文提出的复合式的养老模式最终是为了满足城市老年人多
层次的养老需求。

(作者单位: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参考文献:
[1]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6页.
[2]李桂梅.现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湖南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