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历史简述》大纲

合集下载

清朝知识点初中范文

清朝知识点初中范文

清朝知识点初中范文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历史跨越了整整两个多世纪,从1644年建立到1912年灭亡。

以下是关于清朝的若干知识点:1.建立:清朝是由满洲族人建立的,他们的祖先是东北的女真人。

1644年,满洲入侵明朝,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定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2.统一中国:清朝在建立后的几十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和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使国土面积达到历史上最大。

3.帝制政体:清朝的国家政体为封建帝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经过多次,清朝王朝的管理逐渐趋向中央集权。

4.社会等级制度:清朝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满洲人、汉人、蒙古人、回民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享有不同的待遇和权益。

5.清初的外征:清初的皇帝康熙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为清朝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他征服了瑞典、蒙古、俄罗斯和西藏等地,并在台湾建立了对外贸易的据点。

6.遣使制度: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四个口岸的外国人进行贸易活动,且必须由特派使节来往于国内外。

7.垦荒开疆:清朝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国家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垦荒活动蓬勃发展,成为清朝的重要政策之一8.文化多元:清朝在文化上促进了汉满蒙藏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如八旗文化、胡琨文化等。

9.社会风气:清朝社会风气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崇尚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尊重家族、重视孝道。

10.社会问题:清朝封建统治导致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民众的贫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起义等。

11.近代科技:清朝末年开始涌现出一些近代科技和思潮,如洋务运动和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2.灭亡:19世纪末,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发生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和民族运动,最终在1912年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中国进入了近代史。

以上是关于清朝的一些知识点,它的历史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史简述读后感

清史简述读后感

清史简述读后感
《清史简述》是一本对清朝历史进行简要概括的著作。

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清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首先,这本书对清朝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从建立清朝的努尔哈赤开始,到清朝灭亡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整个历史过程被简洁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使得读者能够对清朝的起伏沉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而不仅仅是片面地了解某个历史时期。

其次,这本书对于清朝历史的探讨也很有深度。

虽然是一本简述,但作者并没有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重要的清朝皇帝,在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和演变。

此外,这本书也提到了清朝与外族的关系。

清朝是一个由满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他们在统治中国期间,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对满族的崛起以及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处方式进行了探讨。

这使得我对清朝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清史简述》之后,我对清朝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
识。

同时,我也对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仅靠一本简述是远远不够的,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清朝的历史。

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让我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总之,阅读《清史简述》是一次有意义的历史之旅,让我对清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

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
杜家骥,《清朝简史》,简明而又凸出制度史的内容,是较好的清史教材。
(二)编年体通史,有两种类型,一为编年体,一为通鉴体:
戴逸主编,《清史编年》,以朝、年为单元,每朝一册,康熙、乾隆二朝因年久事繁,各为二册;就我所读过的康雍干三朝的印象,主要依据清代历朝实录编写,并且容纳了许多其它文献、外国文献的资料,既见功力,又有价值,当然亦有可议之处,如重要事情的遗漏。
三、清代专门史研究
(一)政治史、制度史和帝王史:
清代各个皇帝皆有传记,有的不止一部,例如乾隆帝(1711-1799, 1736-1795在位)及其时代的,有周远廉的《乾隆皇帝大传》、白新良的《乾隆传》、唐文基等的《乾隆传》、庄吉发的《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等五部,头四种资料丰富,后一种以分析见长;用传记体裁,反映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历史事件,如拙作《雍正传》(有台湾商务印书馆版);专门制度史,如郭松义的《清朝典制》,较全面地涉及清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二○○二年出版的白新良的《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论述中枢决策的机构、制度及政策的形成与贯彻;经君健、许檀等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概括一代社会生活状况的是我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生活》,我写此书,试图建立清代社会生活史的一种研究和描述的框架,所叙述的内容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到社会问题,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
商人史和会馆史,尤其是徽商和晋商、海商研究成绩显著,徽商的研讨同徽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徽商的经营方式、道德、与家族关系、家庭、文化价值取向及自卑心理、与小区关系诸方面均有一定深度的涉及,主要研究者为叶显恩、唐力行、张海鹏、周绍泉、王振忠等,我对徽商与扬州关系的讨论,是关注移民史,即徽商通过投入当地文化教育、城市设施、河道疏浚的建设,融入地方社会。会馆史有王日根的专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考察了会馆发生、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地位。

历史高考清朝知识点

历史高考清朝知识点

历史高考清朝知识点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8年,从公元164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12年。

清朝的兴衰和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清朝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下面将为您介绍清朝的知识点。

一、清朝的建立和初期清朝的建立与明朝的衰落有关。

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社会经济风气日益败坏,民间农民起义连连,势力强大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南下攻入京城北京,明熹宗崇祯皇帝自缢殉国。

在这一背景下,清军入侵明朝的力量逐渐增强,最后在1628年攻克北京,建都盛京(今沈阳),建立清朝,由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并取名为顺治。

清朝的初期,是一个国力不断恢复并壮大的时期。

顺治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重用董鄂儒等明朝官员,清朝政权的基础逐渐稳定。

康熙继位后,积极推行各项政策,加强军队的建设,进行边疆的巩固和拓展,实施农业开垦和商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清朝逐渐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二、清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清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极高的权力。

皇帝的权力范围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清朝还设立了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各级机构管理朝政,以及巡抚、总督等地方官员来管理地方政务。

在社会结构方面,清朝将所有的中国人按照身份划分为“籍贯”制度,即按照祖籍在不同地区设立籍贯,每个籍贯对应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固化和区域间的差异。

三、清朝对外关系与领土拓展清朝在建立之初,领土仅限于东北地区,而后通过一系列的外戚政权和军事征服,不断拓展领土。

康熙皇帝先后灭亡明朝遗老余党、扩张至中原地区,并在后期进一步攻占了西南地区。

乾隆时期,清朝最为辉煌,领土范围达到顶峰,包括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台湾和蒙古等。

清朝的对外关系主要依托于一纸盛京条约,与西方列强进行贸易交流。

清朝历史文档

清朝历史文档

清朝历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它的历史跨越了近300年的时间,从1644年至1912年。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建立及顺治时期清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25年,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正是在这个时候,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对明朝的抵抗。

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在统一各部落的基础上建立了清朝。

顺治时期是清朝的初期,这一时期是清朝政权巩固和国家建设的时期。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并巩固了国内统一。

此外,清朝还积极吸纳汉族文化,推行满汉融合的政策,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

雍正与乾隆时期的繁荣清朝雍正和乾隆时期被认为是其最繁荣的时期。

在雍正时期,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雍正还注重农业发展和商业贸易,积极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乾隆时期是清朝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最富裕和最繁荣的时期。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文化建设。

乾隆皇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方行政改革,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清朝与外国关系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国入侵和殖民的威胁。

由于清朝当时的科技和军事水平相对落后,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和战争。

其中最著名的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漫长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并开放港口。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成为了西方列强的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清末的衰败与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败主要是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败和腐朽,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清朝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国家治理的失效,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此外,西方列强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削弱了清朝政府的控制力。

辛亥革命是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

高考历史清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清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清朝知识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和衰亡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中,清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从清朝的建立、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清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与满洲八旗有着密切的关系。

满洲人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融合了当地蒙古、女真和汉族等民族,并组建了八旗制度。

后经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发展壮大,最终在1616年改称大清,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政治体制清朝的政治体制主要依据满洲传统制度以及明朝的官僚体制而来。

清朝设立了皇帝、皇后、皇太极、全志等官员,并以九卿、六部、都察院等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会试和殿试等考试制度,以选拔各级官员和士人。

经济状况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经历了起伏。

早期的康雍乾盛世,国内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商业贸易、手工业和农业都有所繁荣。

然而,由于封建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清朝中后期逐渐陷入经济衰退。

与欧洲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相比,中国的经济已经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

社会制度清朝实行的最重要的社会制度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土地制度”和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压迫农民,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

此外,儒家思想的继续传承,也导致了社会等级森严、士人地位特权的存在。

外交政策清朝的外交政策整体上属于封闭与自守的倾向,对外交往保持谨慎。

然而,在与列强的接触中,清朝也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活动,包括《尼布楚条约》、《南京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丧失了部分领土和主权,进一步削弱了清朝政府的威信。

总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特殊的朝代。

它的建立借鉴了满洲八旗的制度,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清朝的兴起与衰落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进程。

对于高考历史来说,理解清朝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司制世;袭土,尔形扈成特割部据回势归祖力国。
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
册封宗教领袖;
②③湖内南政容、策北方 :湖:西北逐北改步等土取地归消的流云土南司、世贵袭州制、度广,西任、命四有川任页 中 作、岛 为国在 一领内 个土的 主。广 权“大 国中地 家国区 的”都 代首是 称次
1驻年藏乾7藏乾内隆2特 定7大隆善创年点局①臣颁后立雍:势;布章“恩正1《 金程;威设7瓶钦 》9立④并3掣定 ;设施置,西 藏 机剿期量④的构抚、土经意,并可地济义颁用调、发:行;动核展强的实和化法②流赋社了律因官税会中。地,等进央制随工步政宜之 作 ,府,进统促行治进因清,了俗查民推而户族动治口交了;、融当丈。地③16优62待年郑上成层功,收稳复台
9
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 构成冤狱,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 发生20多起文字狱。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斩首
①又特降点一:世①夏打秋击冬对,象一广把泛心;肠②论数浊量清繁。 斩首 多,文夺网朱严非密正;色③,处野罚种重亦,称诛王连。广 斩首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天理教起义
知识拓展——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
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②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③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人口统计准确性增加)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 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统治危机与时代危机
内部危机 ①资源危机

简述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过程

简述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过程

简述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然而,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的时期,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从秦朝到清朝之前的历史过程。

1.秦朝(221年前-206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度、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等。

然而,秦朝专制暴政和高强度的劳役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引发了起义,秦朝短命终结。

2.西汉(206年前-9年前):起义军领袖刘邦建立了西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成功的王朝。

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取消秦朝苛捐杂税、开辟农田、修筑水利工程等,重振了经济。

西汉还发展了文化,形成了“五经”等传世经典。

3.三国时期(220年-280年):西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内乱导致了分裂,形成了三个国家,即魏、蜀、吴。

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在三国合称的晋朝建立后结束。

4.隋朝(581年-618年):数百年的分裂后,隋朝统一了中国。

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国家经济,修建了大运河,实行了一系列农业和教育。

然而,隋朝后期的高强度掠夺、剥削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5.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唐朝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国家制度和政策,如科举制度、均田制度等,使国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6.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艰难的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指的是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的历史时期,国家频繁更迭,社会动荡。

7.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技和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南宋时期,面临金国的侵略,建立了潜山保护政策,导致国家实力有所下降。

8.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统治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学院
公选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清朝历史简述》
课程类别:人文社科类
学时(周数): 24学时(12周) _ 学分:___ ___ 1.5 __ _ _ 编制执笔人:_ 李** ____
开课系部: ***
审定人(单位):_ ***(社科部)
制(修)订日期: 2014-2-18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清朝历史简述》是研究历史的一门的人文学科类课程,主要介绍清朝历史(1616年—1911年)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共296年的历史。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

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

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外族的统治。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二、课程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清代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清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清代优秀
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历史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为促进我院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设置此门公选课程。

具体目标:
1.具有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如记忆历史知识、阅读历史教科书、制作简单的历史图表、识别历史地图和图片、口头或书面表述回答历史问题或者参加历史讨论发言的能力,等等。

2. 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如对于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的方法和能力。

3.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整体设计要求:
1、开设课程的总体要求:向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课程设计的具体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
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这些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决心继承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使祖国更加强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主义从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爱国主义表现在反抗外来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侮辱和欺凌上,同时也表现在无数志
士仁人刻意学习外国,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和进行一次次的变法维新、革命斗争上。

近代中国,无数先烈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和救国救民的光辉业绩,都是历史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材料。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孝庄太后与明清鼎革(理论讲授4学时,共4学时)
教学目标:使同学们了解明清鼎革的一段历史;对清初的两大疑案进行了解;评价历史人物孝庄太后、多尔衮、顺治皇帝。

教学内容及要求:
重点:孝庄下嫁之谜、顺治死因之谜、孝庄太后与清初政治
难点:明清鼎革的政局、多尔衮的功过评价、顺治帝与佛教
康熙大帝(理论讲授4学时,共4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康熙尽管主持过中西科技的公平竞赛,却最终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宰。

教学内容及要求:
重点:满汉两种文化、中西两个世界碰撞中的康熙大帝及清政权的巩固
难点:康熙大帝如何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雍正王朝(理论讲授4学时,共4学时)
教学目标:如何评价雍正皇帝的功过
教学内容及要求:
重点:雍正的政绩
难点:雍正暴亡
乾隆的“十全梦”(理论讲授4学时,共4学时)教学目标:如何评价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内容及要求:
重点:谈谈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难点:如何评价马戛尔尼来华事件的影响
慈禧垂帘听政(理论讲授4学时,共4学时)
教学目标: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和清末新政
教学内容及要求:
重点: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和清末新政
难点:光绪皇帝及其猝死之谜
清代集大成的文化和商贸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共4学时)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
重点:清朝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理与总结
难点:如何评价清朝文化的“集大成者”的特点
建议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考核方案
成绩评定按平时40%、期末论文60%进行总评。

六、主要参考教材或资料
《清代通史》,萧一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七、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讲授法;另外辅助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八、有关说明
本大纲总学时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