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论文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他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领域。
本文就从这些方面来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首先,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上。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支持,如果一个君主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他就不能稳固地统治国家。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努力为人民谋福利。
这一思想在孟子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口号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其次,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包括教育方面的思想。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的本性的发展过程,是人的智力、心灵、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必须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注意培养人的本质素质,以便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通达万物,是世界的根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包括道德方面的思想。
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规则和准则的源泉,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孟子主张要发扬和传承优秀的道德传统,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孟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道德标准,不仅要尊重自己的道德信仰,还要尊重他人的道德信仰。
综上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还广泛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实践。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秩序,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使得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这份报告是非常小的学术研究,原文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内容。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以强调人性本善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本的思想。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让人感到亲近和温暖的情感,但这种本善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修养才能发挥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来保持自己的良善品性,并在社会中做出务实和善良的行为。
这种修身的理念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服务的。
孟子提出了齐家治国的思想,认为家庭是培养个人品质和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他强调要推崇家庭伦理,尊重家长和长辈,提倡和谐的家庭关系。
只有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个人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行为和思想上的正确观念。
他认为家庭伦理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治国方面,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道德和政治合理性的思考。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有德行和智慧的人,能够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和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人民,实行仁政,使人民在和谐和稳定的社会中生活。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人民的利益应该比君王的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他认为君王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人民的声音,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来制定政策和决策。
孟子还提出了关于民主的思想。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是通过权力的力量来维持。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人民能够参与到政府事务的决策中。
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政和民主参与。
他的思想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和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强调民本,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稳固。
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生至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择君而论之,则贤君能进退、能保民以治,故民劝于长安矣;君子立政从权、君子安身以安民,故民从之至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贤君和安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一直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人民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
他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曾经说过:“民无学不知,无不知试不用,无用不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主张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民生至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民权至上,认为人民应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他强调民智至上,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这个文章重复太多】。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论文摘要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论文摘要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论文摘要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论文摘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
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作者:李正标作者单位: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郴州,423000刊名: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EN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02 23(1)分类号: B222.5关键词:民本思想性善论仁政论进步性局限性以德治国扩展:大学论文摘要怎么写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示例]论文题目:天体对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论文摘要:地球重力加速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物理量,随着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精度要求的日益提高,必须考虑天体对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天体(包含日、月及太阳系行星)对地球重力加速度影响的基本概念,推导了影响的计算公式,并经过误差分析,证明此公式的相对误差小于1×10-9,完全可满足现代精密重力加速度测量的要求。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被誉为“小学之祖”和“儒家思想之二程”,他是儒家学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了道德伦理、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
在孟子的思想中,社会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的利益应该被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的“民本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他认为国家建立在对人民的保护和帮助上,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因此,孟子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这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其次,孟子强调政治、经济繁荣的重要性,而繁荣的根本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主张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繁荣。
同时,他还倡导爱民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关切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着想,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孟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并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更要融合生产实践,以“天下为公”、“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为宗旨,让教育成为维护民本、促进民族和谐的工具。
最后,孟子主张发扬人民的创造力,让广大民众参与国家建设。
他强调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充分发扬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让国家进步和繁荣。
综上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保护人民权益,发扬人民的创造力,让国家繁荣昌盛。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都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民本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

从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从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大发展,被后人尊为“亚圣”,因此他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本论文就是围绕孟子的思想展开的政治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孟子王道政治学说是在王道与霸道的这两种不同的施政理念的论争中展开的。
而对于此学说的研究则可以分别从社会结构和精神内涵两个层面去认识和讨论;以往学者对于孟子王道思想的研究多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分析,而笔者意图在孟子王道思想的“结构”层面有所创建,重在孟子政治结构层面的分析与探究。
并将经济学中反垄断的思想理论援引到对孟子王道思想的研究之中,探索其“尊王黜霸”的深刻内涵。
论证孟子王道思想的伟大创见不仅在于其人文情怀的一面,而更在于其对社会结构进化提供一整套思想理论并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变革。
在理论上将通过国家暴力实现统治者抱负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实行仁政的方式实践其抱负,通过人民“居处仁”的“功利”抉择,拆解国家间暴力征伐的以得天下的基础。
关键词:孟子;王道;霸道前言:“王道”之说源于《尚书·洪范》,代表符合道德要求的政治秩序。
“王道”观念经孟子发挥,成为儒家政治理想的集中表达。
本文试图从孟子“尊王黜霸”这一视角对其王道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思想发生的渊源;提炼孟子王道思想丰富内涵;论述孟子王道思想对于理想政治道路的开拓性作用。
一、孟子“尊王黜霸”思想探源学者王心竹1认为以相对待形式并列出现的王道与霸道这对范畴是存在着时序性的,王道是对西周社会政治文化和制度的概括,经孔子的理论升华至此已上升为一种政治文化理想,作为历史性概念的“王道”,从孔子所生活的春秋中期开始被转化成了价值性概念。
霸道则形成于王道衰落的.过渡之际,在这一时期主要指由春秋五霸所推行的政论和治术。
由王道到霸道,是一个历时性的发展结果。
二、孟子“尊王黜霸”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民为本在《孟子·尽心下》中便有这么一段叙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说自成一派,被誉为“亚圣”、“周孟之争”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仁政的重视上。
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到:“君有不应而使求之,臣有不敬而使来请之,民有不应而使致之。
”这句话表明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以人民的需求和意见为重,做出符合人民心意的政策。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还有一段名言:“唯仁者能以佚民,唯仁者能使治民。
”孟子强调唯有以仁治国,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这表明孟子的民本思想深深植根于仁政之中,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寓治国于仁政,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追求上。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提到:“百姓若使尽其智,乃可以保也。
”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有发挥才智的机会,使人人有所作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提出:“无为而治者,天下怀之;为之法者,天下厌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主张以德治国,而不是依靠法律的严厉惩罚。
这表明孟子倡导的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通过仁政、仁德来维护社会公正,这也是民本思想在孟子思想中的重要体现。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反映在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关系的思考中。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道:“我口不能言而志在於斯,丘亦说之矣。
今者天下大乱,而晋国以能亡也。
我欲为晋国。
人皆惧国之难,而子独欲为之?”孟子在这段文字中表明他的志向是让国家实现安定和繁荣,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为民情怀,他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疾苦息息相关,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
孟子民本思想范文

孟子及其民本思想一、孟子民本思想的性质与主要内容在殷商时期,人们似乎对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的存在”还缺乏自觉。
他们认为神是一切的主宰,神以君主为化身来实现治民意志,民则完全是神的从属物,正如《礼记·表记》所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然而到了西周,人们的观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周人看来,周取商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皋陶谟》)的体现,“民”被摆在了“天”之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并告诫君主:“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可见,周人不仅意识到民不再是神君合一的从属物,而且天神与君主都反过来要顺从或受制于民了。
虽然这仍然主要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表现,但民本思想已露端倪。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学术大发展的时代,民本思想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与充实,最显著的标志是其间的天神观念被剔除,民被明确地阐释为君主的立国之本,从而由主要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演变为现实意识形态。
尽管诸子各家对其他事物各有己见,但在以民为立国之本这点上却是一致的。
在这当中,又以孟子的见解最具代表性,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其目的决不是否定君主,而在于强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
显而易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统治术”,它有别于文化信念意义上的民本思想,后者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当中。
事实上,诸子各家已经把以民为立国之本的思想融贯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向统治者提出的治国方略之中,使之有了具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这又以孟子的解说最为具体:孟子心目中的仁政则包括君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梁惠王》上),“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公孙丑》上);他指出施仁政的关键是要使民有固定的田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本思想为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生活于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以悲天悯人、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怀和博大精深、睿智圆通的理性之思,上承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及孔子的仁爱学说,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开创了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学说体系,从而将儒家民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
就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
“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
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
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
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
所以说,英明仁德的君主应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百姓就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是指刑罚。
政和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的外在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但那只是为了规避惩罚,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
“道之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政令作了对比,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认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上述主张,同样反对虐政。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身危国削。
孟子反对连株,提出“罪人不孥”。
他说:“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儿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他本人,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
在孟子看来,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应该宽民、爱民,应该“与民同乐”。
《孟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经典对话: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簧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在这里举了欣赏音乐和打猎两个例子,试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强加在人民的痛苦之上。
作为统治者,应尽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
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因此,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学,国学也。
孟子认为教育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
兴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
“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梁惠王上》)在家做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子弟,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社会动乱,而且百姓也愿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圣贤施教,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姓的方法归纳为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
”(《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有像及时的雨水一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还有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通过道德教育.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民的内心之中。
这样,民心就会归服,人民就会认同并且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
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
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