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曹植《杂诗七首(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五》“忆我少壮时”古诗词阅读理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五》“忆我少壮时”古诗词阅读理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五》“忆我少壮时”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陶渊明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骞翮:展翅高飞。

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转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2.“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进而引发壮志末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是错误的。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l-4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11-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慨。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3-24七年级上·贵州铜仁·期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甲诗中“”一词与题目中“思”前后呼应。
13.甲诗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1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观海的时令,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忧心忡忡。
C.“日月”和“星汉”两句充满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这是一首(体裁),该诗的作者是(人名)。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在江岸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曹植《杂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

曹植《杂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

曹植《杂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曹植《杂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杂诗曹植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1)请简要分析“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这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有人认为,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而又复杂,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1)这一句有统领全诗的作用,通过“高台”“悲风”“朝日”“北林”等具有悲凉、阔大特点的意象,营造了一个高远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悲怆的气氛,并以“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同意此观点。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传达出诗人的悲秋之情,而“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又抒发了自己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亲友的强烈思念和担忧之情,“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则又抒发了诗人让鸿雁传信给所思之人的美好愿望落空之后的无尽失望与忧伤之情。

赏析:五言诗到了建安时代,一改平淡朴实,风格变得苍凉悲壮。

汉末战乱频繁,人民深受疾苦,在有志平定天下的士大夫诗歌中表现突出,形成建安风骨。

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曹操的《苦寒行》,就是建安时代诗歌的代表。

曹植才高八斗,志向远大,曾经有继承乃父的趋势,为其兄曹丕所嫉妒,在曹操尚未去世的时候,就开始受排挤,所以他的诗风含蓄悲愤,有郁郁不得志之感。

这首诗是怀念子建异母兄弟白马王曹彪的作品。

曹彪尚武,膂力国人,性格直爽,喜欢带兵打仗建功立业。

虽是异母兄弟,但二人感情深挚,除了这首室外,曹植还有长诗《赠白马王彪》,其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带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弟。

兄弟之间,本当亲密,而由于有继承权的矛盾,不能相亲,故“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不许在一起居住怕担相互串通谋位的嫌疑。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阅读答案(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答:比喻同胞兄弟.(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

(3)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4)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1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

2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赏析】:《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甲]七步诗[乙]反七步诗[三国魏]曹植郭沫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1.[甲]诗中,曹植巧比妙喻,诗中用“豆”比喻________,用“萁”比喻________,“同根生”指________。

“相煎”指________;[乙]诗中的“豆”成了________,“萁”变成了________。

2.[甲]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古诗词阅读理解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古诗词阅读理解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杂诗七首(其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押韵,四联的韵脚字分别是“李”“沚”“齿”“恃”。

B.诗中运用了“湘夫人”的典故,前四句的构思、用语可看出屈原《湘夫人》的影响。

C.这首诗以“佳人”比喻自己,继承了屈原以香草美人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D.全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押韵,四联”错误,这首诗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也不用“联”的说法。

律诗属近体诗,产生于隋唐,一般四联,平仄格律有严格要求,通常押平声韵(本诗押仄声韵),中间两联对仗。

故选A。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七步诗阅读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七步诗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

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 )2.萁在釜下然( )3.漉菽以为汁(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七步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一、1.死刑 2.同“燃”字 3.过滤豆类 4.曾经二、锅破釜沉舟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七步诗翻译: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即处以死刑。

东阿王随声就做诗一首:“锅里煮着豆子用来作羹,滤豆子用来作汁。

豆秸在锅底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本是一个根上生长的,你为什么这样不留情地逼迫我、熬煎我呢?’”魏文帝听了深有惭愧之色。

这篇“七步诗阅读答案”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古诗七步诗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七步诗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七步诗考试题及答案古诗《七步诗》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七步诗》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的作品。

答案:三国、曹植2. 《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的下一句是_______。

答案:相煎何太急3. 诗中“豆在釜中泣”的“釜”指的是_______。

答案:锅4. “萁”在诗中指的是_______。

答案:豆茎5. 《七步诗》通过_______的比喻,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情感。

答案:豆与萁、兄弟相残的悲哀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七步诗》的作者是以下哪位诗人?A. 曹操B. 曹丕C. 曹植D. 曹冲答案:C2. 《七步诗》中“相煎何太急”的“煎”字,其含义是:A. 煎药B. 煎熬C. 煎煮D. 煎炸3. 《七步诗》中“漉豉以为汁”的“漉”字,其含义是:A. 过滤B. 滴落C. 渗透D. 渗漏答案:A4. 《七步诗》中“萁在釜下燃”的“燃”字,其含义是:A. 燃烧B. 点燃C. 照亮D. 照亮答案:A5. 《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的“根”字,其含义是:B. 根本C. 根源D. 家族答案: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七步诗》的创作背景。

答案:《七步诗》是曹植在被其兄曹丕逼迫下,七步之内所作的一首诗。

当时曹丕怀疑曹植有篡位之心,于是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

曹植以豆与萁的比喻,表达了兄弟相残的悲哀,以及对曹丕的不满和无奈。

2. 请简述《七步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七步诗》通过豆与萁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残的悲哀和无奈。

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深刻揭示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诗人对这种悲剧的深刻反思。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七步诗》全文,回答问题: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 诗中“煮豆持作羹”的“持”字,其含义是什么?答案:诗中的“持”字,意为“拿着”或“用”,表示用豆来煮羹。

王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杂诗》是西晋文学家王赞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可分三节,每节四句,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而将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置于言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2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1.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2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杂诗七首(其五)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4.B【解析】“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

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6分)
15.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
语言有刚健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

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好把握。

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

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


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

“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极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

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

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

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

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

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

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

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

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

16.(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