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苏州园林》教案

18课《苏州园林》教案
18课《苏州园林》教案

18.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4、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5、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允诺。序文即此篇(略有删节)。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榭..(xuānxiè) 池沼.(zhǎo) 丘壑.

(hè) 嶙峋..(línxún) 蔷薇..(qiángwēi) 镂.

空(lòu) 斟酌..(zhēnzhuó) 重峦叠嶂.(zhàng) 屈曲..

(qūqū) 鉴.赏(jiàn) 栏.杆(lán) 相间.(jiàn) 依傍.(bàng) 单调.(diào) 蔓?????m àn 蔓延w àn 藤蔓m án 蔓菁 模?????m ó模范m ú模样 (2)词语释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宜,适当。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的)。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和疏漏。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也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

的意境。

俯仰生姿: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嶙峋:枯瘦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诸如此类:与这相似的种种事物,表示其他以此类推。诸,众多,凡。此,这,这样。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从第1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案示例: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2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答案示例: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调换。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追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是总括为了实现园林“图画美”的目的,设计者在设计时遵循的总原则。它们的次序不能任意颠倒,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它们的次序也关系到下文段与段之间的排列。随意颠倒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效果。

2.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效果,除了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答案示例:苏州园林追求“图画美”,除了第三至六自然段讲到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园林中各个角落的设计搭配,门和窗的设计雕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搭配等。

3.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示例: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4.分组讨论:课文第3-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第2段是总说,第3-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

5.课文第7-9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突出了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示例:图画美。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把握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现在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再进一步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示例:“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藤萝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5.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①苏州园林据说

..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②务必

..一幅完美的图画。

..使游览者无论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

....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

..使用彩绘。

答案示例:①“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②“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③“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④“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教师点拨: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和严密。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好处?试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明。

答案示例:第一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二、三句是描写,描写了高处俯下的树枝和低处仰起的树枝交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四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苏州园林这样栽种和修剪花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请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答案示例: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中国石拱桥》则主要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说明,文章除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之外,还结合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从建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说到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最后说到建于1961年的长虹大桥,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中这些说明方法没有哪一种居于突出地位。《中国石拱桥》中举例子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达到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是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其他说明方法或包含在举例子中,或用墨较少。另外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频率也较高。

说明语言: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多样性:都以说明为主,同时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不同之处是《中国石拱桥》采用了较多的“模糊语言”,如“大约

..建成于

公元282年,可能

..”,“桥宽约.8米”,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些加点的词语,使得词语运用客观,更符合实际,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