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赏析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意思|赏析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作者:佚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
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
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鹧鸪天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3.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6分)1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
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
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8分)(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对写法”(曲笔)想象游子思乡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思-赏析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意思|赏析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作者:佚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
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
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收藏。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昨天晚上的雨非常地下到深夜,今天又是凉爽的一天。
[出自]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
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
”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
”则似已指词调矣。
此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
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
翻空:飞翔在空中。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1:树林断绝处,一片山峰显现出来。
青青翠竹,遮掩了一座座房舍。
蝉鸣零乱,衰草萋萋,一片池塘。
空中鸥鹭凌空翱翔,上下翻飞,时常出现在池塘的水面。
娇艳欲滴的红色荷花倒映在水中,散发出点点清香。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诗词赏析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诗词赏析出处鹧鸪天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名句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宋苏轼注释:1. 翻空:在空中飞翔。
2. 红蕖(qú):红⾊的荷花。
细细:轻微。
3. 杖藜(lí):谓拄着⼿杖⾏⾛。
4. 殷勤:热情周到,这⾥有劳驾之意。
5. 浮⽣:空虚不实的⼈⽣。
诗词赏析:词写夏⽇⾬后之景及感受,上⽚侧重写景,下⽚由景⼊情。
开头两句,视线由远及近,描绘居处的环境。
有评家说,此⼆句“短短⼗四字却包含林、⼭、⽵、墙、蝉、草、池塘七种景⾊,容量庞⼤,呈现出⼀副杂乱⽆章、衰败萎靡的景象”。
编者窃以为,此⼆句营造出⼀种⼗分清幽雅致的氛围。
夏⽇本该燥热,恰好昨⽇下了⼀场⾬,于是天朗⽓清,令⼈⼼情舒畅。
词⼈极⽬远望,但见树林被⼭隔断,经⾬冲刷后的⼭头兀然挺⽴,⼗分明净。
近处的⾼墙边有峭拔的⽵林,茂密的枝叶将⾼墙都遮蔽住了。
⾬后秋意渐浓,池塘边上的⼩草也变得萧条衰败了,然⽽⾼树上的蝉却来了兴致,叫个没完没了。
再往天空望去,有飞掠⽽过的⽩鸟,向池塘看去,有幽⾹四溢、临⽔照镜的荷花。
“时时见”、“细细⾹”,两组叠字的运⽤,为全词增加了欢快的声调。
下⽚前三句是词⼈⾃我形象的写照:⼣阳西下时,“我”拄着藜杖在村边古城旁徐徐漫步。
“徐步”的动作,可见作者悠闲⾃得的⼼境,“斜阳”则⼜为画⾯增添了⼀丝祥和静谧。
原来这所有的愉悦都源⾃“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昨夜天公殷勤下了⼀场好⾬,使得“我”⼜度过了凉爽的⼀天。
此⼆句,看似达观愉悦,背后却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境⼗分艰难,他的才能⽆从施展,⼼情极度苦闷。
本以为整个世界都跟⾃⼰过不去,不曾想还有天公想到⾃⼰,为他降下“三更⾬”,为他带来⼀⽇的清凉。
因此,这⾥蕴含有词⼈的惊喜与感慨。
同时,这殷勤的三更⾬,也反衬出作者凄凉的处境,反衬出⼈世冷暖。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阅读答案1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阅读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深意”和“作用”各2分)《鹧鸪天》阅读答案2鹧鸪天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
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
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醉花阴的原文及翻译

醉花阴的原文及翻译醉花阴的原文及翻译《醉花阴》是一种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醉花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清照《醉花阴》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延伸阅读——醉花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其人及其前期诗风2、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词作特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把握词作内容及其情感难点:体会作者将抽象情思具体化时清新精美的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本文字词内容不难,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但若不将这首词分不同角度去欣赏,很容易将词作的情思落入俗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知识导入)宋词单元,四位词人,两种风格。
婉约:柳永、李清照;豪放:苏轼、辛弃疾。
二、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其词清新精美,富有真情实感,故名噪一时,称“易安体”。
早期生活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北宋,十八岁嫁给情投意合的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诗词唱和、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为舒心适意。
对于此时的李清照来说,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婚姻是她的人生理想。
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中出现些许缺憾。
因此,李清照早年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闺阁生活以及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调清丽、明快。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生活剧变,境遇孤寂凄苦,因此,李清照后期词作多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凄凉、低沉。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及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出自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赏析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
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