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话——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与贸易繁荣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与贸易繁荣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与贸易繁荣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纽带,推动了贸易的繁荣。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商路,不仅仅是一条具体的道路,更是一种文化和贸易的桥梁。

通过这条商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互融合,经济和文化交流得以推进。

一、丝绸之路的开启西汉时期,中国丝织业迅速发展,丝绸成为珍贵的贸易商品。

为了开拓贸易市场,西汉开始向西方远洋贸易,与西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

这一时期,古代丝绸之路初步形成。

二、缔造商业繁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纽带,还是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平台。

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成为了西方宫廷和贵族追捧的对象,极大地推动了丝绸贸易的繁荣。

同时,中国的茶叶、瓷器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国家,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随着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不仅是商品的进出口,还有各种灵感和思想的交流。

佛教的传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中国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四、政治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虽然贸易繁荣,但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等游牧民族频繁战争,这对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繁荣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贸易商队的安全,汉朝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军事驻防、修建官道和驿站等,增强了对丝绸之路的统治力。

五、终结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随着汉朝的灭亡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逐渐消退。

然而,丝绸之路的开启和贸易繁荣对中亚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丝绸之路成为了中亚和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结语: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的纽带,推动了丝绸贸易的繁荣。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同时也带来了中国佛教和其他文化的影响。

不仅仅是贸易,丝绸之路还承载着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1. 起源概述: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古代商业和文化交流网络。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当时中国丝绸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吸引了西方国家的注意。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说是中国丝绸的出口和西方世界对丝绸的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丝绸的贸易路线,还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和经济体系的大动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可以运往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的黄金、银器、宝石等奢侈品则可以进口到中国。

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各地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路线,更是文化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不同文明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也传播到了西方。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交通运输:丝绸之路的发展也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创新。

为了确保商品可以顺利运输,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

例如,驼队成为沙漠中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马车和船只则在陆地和水上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地理影响: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经过了许多地理特征复杂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草原。

为了适应这些环境,商人和旅行者们不得不开发出适应性强的交通工具和技术。

同时,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城市和人口的增长,并且改变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6. 崩溃和影响:然而,丝绸之路的繁荣并不是永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贸易的兴起和新的贸易路线的开辟,如印度洋航线,渐渐削弱了丝绸之路的地位。

此外,政治和军事动荡也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过,丝绸之路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世界的影响仍然深远,它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丝绸之路发展史

丝绸之路发展史

丝绸之路发展史
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的贸易路线网络,连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朝。

下面是丝绸之路的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建立后的西部边境贸易,当时主要是蜀地(今四川)出产的丝绸流向西域(今新疆地区)。

2. 西汉时期(公元9年-公元220年):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茶叶、铁器、玻璃器皿等商品开始从中国的内陆地区运送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3.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东汉帝国的衰落和中亚地区游牧民族的崛起,丝绸之路的繁荣度有所下降。

4.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随着唐朝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进一步扩大,触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

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亚,向西到达了伊斯坦布尔、罗马和亚历山大等地。

5.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宋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逐渐减弱,主要的贸易路线转向了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海上航运的发展,欧洲各国直接从中国购买丝绸等商品,绕过中亚和西亚的陆地贸易。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在其鼎盛时期对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也带来了西方世界的香料、珍宝、文化和宗教等的传入中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历史分析

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历史分析

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历史分析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最长、最早的东西方互通交流的通道之一,连接了古代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而且是文明、文化、传统、艺术、哲学、宗教与科学技术交流的大通道。

本文将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历史进行分析。

一、丝绸之路的经济历史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为中东、地中海地区和南亚地区提供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

同时,丝绸之路也将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金银、马匹、水晶、玳瑁、珊瑚、石榴石、玻璃、炼香材料等国家物产品输送至中国。

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交流中,丝绸和中国瓷器是出口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两大商品。

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两端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

开发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有利于中东、欧洲和亚洲的经济、文化和交流的发展,同时也起到了平衡贸易、促进地区和平和保障贸易种类的多元化等重要作用。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商的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学者、艺术家和宗教人士,总是在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中流传和传播着各自的文化和思想。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互通有助于各个国家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

例如,中国向中亚、西亚和欧洲输出了唐代的丝绸、瓷器和文字奇迹、宋代的颜石、元代的金石铭文,明清代的艺术精品等,这些成为了当地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中亚、西亚、欧洲对中国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重大帮助。

例如,传入汉文化后产生了众多的游牧民族和文明人的“骑士”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中东、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体系,以及如同无人区般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区域的众多民间文化。

此外,丝绸之路的宗教交流和对话也极大地促进了各种宗教信仰的传播和转移。

伊斯兰教、佛教、拜火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流动,出现了许多教堂、清真寺、寺庙、钟楼和塔等宗教建筑。

总之,丝绸之路作为东西经济、文化、宗教以及艺术交流的大通道,对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人类文明一道光辉的历史符号。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丝绸之路,作为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交通枢纽,曾经是古代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地理信息和商品交流之一。

它是从中国往西到地中海地区,向南通过印度到达非洲,再向东转移至欧洲,是东西方之间的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之路,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开放之路,更是整个世界的文明之路。

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始于汉代,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

在那段时间里,汉朝开始与西域、中亚和印度等国家交流,并且在极其缥缈的经济市场上开展了积极的商业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整个亚洲、欧洲乃至南北美洲的发展。

汉代的相关资料中记载着长安人口猛增,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国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而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枢纽,所以在当地也产生了极为独特的文化和经济现象。

同时,大量的中亚、印度、波斯、叙利亚等国际市场以及新的工艺技能流入中原,促进了中国产品的迅速发展,比如高丽白瓷、金银、优质的农产品和天然药物等等,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十分丰富多样。

它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流,还把不同州、国家,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技能带入了中国,扩大了国家包容和开放的胸怀。

巨大的文化交流使得汉代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的灵感也以丝绸之路为轴心不断融合、发扬。

丝绸之路是中亚与欧洲最为重要的贸易路线,自唐代至宋、元、明、清五代时期历经800多年的时间,一路向西发展壮大,成为了整个世界欣赏中国文明、翻译佛教经典、学习中国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途径。

从商业到文化再到技术、孕育着中国的技术和科技,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使之在整个亚洲、欧洲乃至西北亚地区放射着极其璀璨的光芒。

【结语】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道,更是一条贯穿整个古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良好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这一极为开放的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技术的交流,使得商业和文化之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丝路历史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经济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一历史悠久的商道使得中国的丝绸等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也带来了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丝绸之路逐渐发展成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繁忙商道,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在古代,中国以丝绸的生产和出口而闻名于世。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质量,还被视为一种奢侈品。

而丝绸之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流通,它还促进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随着商贾的往来,古代中国的制作技术开始传播到西方国家,使得丝绸制造技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东方文化的独特之处开始引起西方国家的兴趣,同时也使得东方文化为西方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了古代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丝绸之路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商贾们参与其中。

他们为商道的畅通设立了政策和规章,提供了保护和方便的措施,使得商贾们可以安全地进行海上和陆上的贸易往来。

同时,统治者还对外国商人提供了实行宽松的贸易政策,使他们更愿意选择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丝绸和其他中国特产的输出,也包括了其他国家的商品的输入。

这种经济交流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的集散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前来交易。

在丝绸之路上,人们不仅可以买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还可以购买到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奢侈品和地中海等地区的粮食、盐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商品的交流使得各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广泛的物质享受和文化体验。

丝绸之路的发展还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大量的商贾涌入这些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财富。

沿线国家也通过与中国的贸易交往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进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历史文化: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文化: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文化: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网络之一,它连接了中西亚、欧洲和非洲等地区,促进了贸易、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有助于推动了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起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当时,汉朝统一了中国大陆,并对世界上其他地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首先,西汉皇帝卫青和霍去病领导的战争远征使他们打开了通向西域地区的道路。

随后,汉朝开始通过这条新开辟的道路进行贸易。

发展自从建立以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汉唐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 丝绸制品和其他中国商品开始从中国出口。

丝绸之路不仅提供了贸易渠道,还促进了宗教、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沿着这条路传播到中国,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蒙古帝国时期(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蒙古帝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

同时,蒙古人还积极参与贸易活动,并将他们在农业、手工艺制作和战术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当地居民。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在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壮大。

自从明朝统治者使海外航行合法化后,世界各地更多的商人选择通过海上航线来往于东方和西方。

尽管如此,陆路交通仍然是连接中国内陆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影响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带动了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的贸易活动。

•文化:随着商人、学者和传教士沿着丝绸之路的旅行,各种宗教、语言、艺术和科技被跨国界传播。

这种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科技: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将自己在农业、冶金、造纸和印刷等领域取得的创新交流给予其他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东方经济交流之路[摘要]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和西域,也就是西亚及欧洲的商路,是联结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及阿拉伯文明三大文明中心的纽带,对中国及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及西域印度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经济方面,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的桥梁。

曾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使重现古老丝路辉煌。

本文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当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表简单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交流、经济、新时代谁架起一道彩虹,跨亚非欧的苍穹。

张骞彩虹里吆喝,正骑着骆驼赶程。

彩虹里舞着凤凰,俯瞰着大地和鸣。

她是用彩丝织就,活跃着经济繁荣。

她是丝绸的化身,牵连着世界和平。

两千年,一条在沙漠中蜿蜒的道路,将古老的中国同西方世界连在一起。

驼铃声摇曳着异域的风情,流沙荡漾着黄金梦,七千米长路,正如丝绸般璀璨。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养蚕并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也是出口丝绸最多的国家。

但是,“丝绸之路”之名不见于中外古籍,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一书中最早使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政府为断匈奴右臂,与西域的乌孙进行联合攻击匈奴,而由此派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军事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客观上为丝绸之路这路的产生起了客观推动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即前无古人。

在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而与西域建立了联系,由此丝绸之路正式被开辟出来。

元光二年(前l33)以后,汉武帝刘彻连年派大军进攻匈奴,井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得以淘通西域.进而派兵远征|蕊岭以西的大宛.叉在敦煌到盐泽(今新疆罗栖泊)筑造很多烽燧及亭障,以防匈奴南侵公元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抒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

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至此丝路畅通。

《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所走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东,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东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由于这两条陆路交通线上输出的商品以丝绸品最具价值、对世界影响最大,所以这两条陆路交通线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

汉代以后,从中原往西的通商道路除由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再往西去外,还出现了由青海通向南疆的另一条新路,一般称之为青海道。

青海道是由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北、穿过阿尔金山到达目末、再进入南疆一路。

随着青海道的出现,中国境内丝绸之路已经不限于昆仑山脉,而是向其南方大大扩展。

在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以北的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北)、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

唐朝以后至两宋,这个时候陆上丝绸之路随着北方的动乱,使陆上商路不畅,加之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航海知识的日益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陆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226年,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从海上到达东吴,这是保存在我国史籍中第一位有名可考的罗马商人从海上到达中国。

到东晋和南朝时,由于与北方政权对立,对外陆路交通受阻,执政者加强了对江南水路的开发,更加重视对外海上交通和贸易。

其中,南海道是经中国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的通道。

东海道是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必经之路,其中继站主要是朝鲜半岛的辰韩(百济)。

元朝短暂的建立空前的地域广茂的统治,使陆上丝绸之路得到复兴,但是这个时候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异常活跃,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并举。

中西交流丝绸之路的产生,其主要目的不是服务经济贸易,而是政治军事任务。

随着政治军事交流的加强。

为其服务的经济贸易也逐渐占据一定历史地位。

丝绸之路产生初期,更多地承载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僧人的游历。

僧人对丝绸之路艰苦的外部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经验传递,使军队、商人、民众将丝绸之路选作交往要道。

同时,强大的国家武力也给丝绸之路创造出了相对安全的空间,这一点的实现,更加促进了宗教、艺术、商业在丝绸之路的交流。

即东方的交流路径是“先政治后经济”,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成长模式。

随着最初交流的完成,新的物种和珠宝、香料被源源不断地带回,异域稀有产物催生了一部分商人的贸易动机,巨大的财富动力驱使商人不顾旅途艰险而踏上这条漫长的贸易之路。

我国的丝绸从中原流向西域.远至欧洲及非洲。

中原传统“农桑之事”和先进纺织业的兴起直接将丝绸放在一个必须要面对出口的地位:而西域、欧洲及非洲没有形成规模的“农桑”,也没有合理的丝纺织生产技术,在面对华丽的丝绸时,必然处于进口地位。

相反,中原所需的各种宝石及金属制品恰是西域、欧洲、非洲的要素禀赋优势产业,从而使这些地区的要素优势产物顺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流人中原。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

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

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

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

汉代习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

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东西方的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产了重大影响。

西方的香料、珠宝、皮毛、药材等也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国。

此外,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力传入中国。

早期的丝绸和后期的茶叶、瓷器,是中国销往西方的主要商品,这使得古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航线和贸易规模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也有不同。

战国秦汉时期,地处华南的南越国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贸易,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发掘中得到实证。

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

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

”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到了汉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规模有进一步的扩大。

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也到达了罗马。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

而乳香(薰炉)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年)置广州(郡治今广州市),加强了南方海上贸易。

到东晋时期,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

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唐宋时期以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含铜钱)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宝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金银器(包括白银)、珍禽异兽等。

中国官方海外贸易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巅峰。

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有一定衰落,进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殖民者进入东亚贸易圈,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所蚕食,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

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

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