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
马克思哲学的人文主义

马克思哲学的人文主义
马克思哲学的人文主义是指马克思以人为本体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实践终极目的,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人类自由和
自我解放的历程,同时也是自我实现和价值实现的历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
调人的自由和尊严,致力于创造一个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自我解放的社会。
此外,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
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基于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由,实现社会公
正和共同富裕,倡导人文多元主义,认为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从而建立和
谐的人类社会。
因此,马克思哲学的人文主义是一个以人类自由和价值为核心的哲学,具有广
泛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指导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和参考。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摘要:马克思先后提出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以人为本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古希腊智者学派创始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将从自然界的探索转移到人自身上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倡以人道反对神道,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的标准。
总的来说,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把人作为万物的根本,提倡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可以确定的是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
所以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存于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且出于某种需求、在其所进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就是在某种需求的的驱动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进行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唯物历史观时也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与以往的不同,在他们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把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及“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的个体差异无关。
人的本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但会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类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生产生活资料,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他认为,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还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改变自身和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造性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和直觉,具有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的本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展示。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
然而,人的本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追求是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对人的深刻理解,使人的解放具有丰富的内容。
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也实现了从抽象的、一般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转变。
梳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可以选取如下四条论断。
在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写下了一句传世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指出了理解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
相比于抽象讨论人的本质,马克思更愿意讨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
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讨论人,还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讨论人,这是马克思青年时期颇为纠结的问题。
直到1845年,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社会历史的新哲学,这个问题才豁然开朗。
理解这个命题,就不能把人理解为具有先验不变的本质,而要看到人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从生物层面强调人的欲望和冲动,还是从意识层面强调人的理性,都容易把一种永恒不变的本质加诸人。
但是,所谓人的本质,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以物理学中“原子”的方式理解个人,对应着商品经济的普遍化。
而从社会关系中理解人,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只有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关系,才能丰富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发展。
马克思强调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并进一步具体化地提出了“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有肉体组织,离不开与其他自然的关系。
但人与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人们以自己的生产劳动为中介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直接活在自然状态之中。
“现实的个人”也是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
这种交往体现在家族关系的构建上,进行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以及民族和民族的关系上,并最终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现实的个人”处在社会关系的动态构建中,推动着历史发展。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强调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是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动物,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现实的人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实的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关注人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只有关注现实的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现实的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关注人的整体利益,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只有关注现实的人,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应用和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道路。
通过对现实的人思想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现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当代社会实践中。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对我们指导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更加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可以从他所倡导的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得以窥见。
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能力的生命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在他看来,现实的人不仅是劳动者、生产者,更是意识形态的创造者和批判者。
马克思强调人只有通过劳动和实践才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和改变世界,只有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繁荣。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笔记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袁贵仁著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所引用马恩全集的第一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一、劳动与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
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
劳动实现了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潜力,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人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劳动中而且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能动地表现自己的”②(马恩全3卷29页)。
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离开劳动,人无法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
P85 1人的类本质和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阔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指“单个人”的本质,把个人(以及民族、阶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把人与人相区别。
也就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可以进行人的个性、民族性、阶级性、国民性的现实思考,如无产阶级的“本质”和资产阶级的“本质”,以及个人的、民族的、阶级的“本质”等等。
在理论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都是科学! P96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需要在整个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由“劳动”、,“需要”和“增殖”三个因素构成的,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全面说明人类活动和人类历史。
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逻辑起点之一。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1461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人有很多需要,但并不是凡存在于人身上的需要都是合理的。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即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超越旧哲学的根本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里人的发展的愿景,关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想告诉我们,在今天的文明时代,这一愿景实现的重要思想前提在于确立对待自然界的科学世界观,必须将自然界当作主体来理解。
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由此而来的是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也作为支配自然界的实践力量而存在着)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躯体的认识。
”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类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现实躯体”的一部分,唯有真正认识和尊重自然,才真正表明人完整地把握和全面地尊重自己。
完整意义上的真正自由的人,不可能仅将自然视为奴役的对象,因为被奴役者同时是剥夺人类自由的敌人。
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被视作为我所用的手段性、工具性存在,带来的只是虚幻的自由,塑造出的只是片面的和异化的人性,唯有把自然界视为人类的“现实躯体”,视为人类所有需要的源头和动力源,自觉地将自然界主体化,承认其目的性,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完整性、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的现实性。
开掘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体系及其创新,特别是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的哲学批判的意蕴。
新旧哲学的根本不同在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超越以往旧哲学的突出表现在于,从长期被哲学家们所忽视的实践出发来阐释人类世界的本质,即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实践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克服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思维,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生相成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姓名周新原
学号110021701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课教师刘艳
开课时间2011.9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科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
其中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面向人生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基础内核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我们的社会和人的实践真正关心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升人和发展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人本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旧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对象的变革,并以此构造出一个新的哲学思维空间。
恩格斯这样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巨大的超前性预示着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含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标志着科学的人本主义的诞生。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他首先批判了黑格尔,黑格尔是传统人本主义的代表人,他在思维中以“绝对精神”的方式解决了人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黑格尔关注的仅仅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具有意识的“人”本身;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成了世界的“绝对人格”,人只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是“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
这种纯粹思维着的东西“自己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自相结合,就是它把自己规定为正题、反题、合题或者就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
马克思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费尔巴哈是另一位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明确地提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把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普遍的、最高的对象。
他“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因此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他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
”费尔巴哈创立的人本主义具有积极的意义得到了马克思的肯定。
但他脱离社会实践、社会关系,抽象地来看待人,仅仅把人还原为自然的存在物,是马克思所批判的。
费尔巴哈始终没有认识到作为人的真正的实践性本质,他的人本哲学其实是抽象的人性论。
所以,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
界和人都是空话。
要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思想,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的就转向了科学人本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把关注的重心从自然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自身。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人是从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
人的实践不能脱离自然界;另外,“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因而可以说,只有人的产生和存在,外部世界才具有了价值和意义。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改造自然界,进入自然界。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实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方面。
属人世界是以人及其实践为中心辩证发展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哲学实质就是向现实的、实践的人自身的转向,蕴含了真正的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一是指以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
二是指英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试图以人和人格为中心来解释一切问题的哲学学说。
三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与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
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具体探讨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非意识等诸多矛盾。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面向人生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并指出了通向这种人本主义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存在联系。
马克思以科学的态度批判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和反动性,真正地创新了人道主义理论,提出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的观点,重新阐释了人的本质、使命、价值、地位、个性发展和历史命运等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形成,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同时代工人阶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这一点。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成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使用工具,“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劳动实践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肯定自己,在劳动中感到幸福、愉悦,而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对人的否定,结果,人的类特性不再属于人,而是“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要克服劳动异化,需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完成。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是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的行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的畸形发展、个人主义的盛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
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这种共产主义,就是科学的人本主义,真正的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马科斯队伊璧鸠鲁的“原子偏斜说”给予了高度肯定,将“自由”当成了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崇高价值。
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客观批判。
马克思凭借自己的独特方式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为著名的黑格尔哲学,其重点关注了哲学的根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有效运用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主导作用,人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
而人文历史也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而创造的,我们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程度也必须要从这一角度进行把握。
马克思在思考人类发展阶段时,则是将历史主体的发展当成了一种客观的价值尺度。
唯物史观中提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其主张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人的解放等方面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以人为本”出发,人在促进生产力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维护好人们的自身利益。
在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标准中,要从人的价值大小展开衡量。
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标。
最终目标仍然是为了人。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
马克思在研究思想时主要是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综合分析了社会历史、哲学、人文价值等。
人与人文关怀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者,其能够科学地调整人与自然间的物质转化关系,使其得到人的有效控制,避免将当成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同时要以最少的力量消耗,在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来促进这种物质转换。
这些内容都充分展现出马克思本人对人类自由、人文关怀的高度重视。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思想。
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终点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人本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其目的是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解放。
使我们的社会和人的实践真正关心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升人和发展人。
参考文献
[ 1]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