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田祥东韩景红韩依水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4期

摘要: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子,全球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直接受控于气候要素和气候系统。近10a来,我国平均气温更是明显增加,增幅在0.5~0.8℃。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已使得部分地区冰川融化、全国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并且温室效应将继续造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浅析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新品种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子,全球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直接受控于气候要素和气候系统。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我国近百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环境剧烈恶化,近10a来,我国平均气温更是明显增加,增幅在0.5~0.8℃。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已使得部分地区冰川融化、全国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并且温室效应将继续造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靠天吃饭” 的农业是必然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

1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1.1 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气候变暖,区域性水热平衡和季节分配失调,各种病虫害将会激增,暖冬为越冬害虫及虫卵提供了温床,使其死亡率降低,存活数量上升,易造成常发性病虫持续出现大发生;次要或潜在性病虫不断上升;一些原已控制的病虫再度严重回升;同时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增强。从而导致防治难度增大,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威胁,尤其在小麦种植区和棉花种植区更为明显。以小麦种植区为例: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小麦病虫害暴发严重,同时由于农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将对小麦病虫害的越冬繁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导致病原虫源基数增多。特别山东冬春麦区,随着农田水肥条件的改善,灌概面积和化肥施用量的扩大,小麦生长茂盛,必然将导致发生麦蚜的程度明显加重,今后麦蚜可能呈上升趋势,乃至普遍发生。

1.2 农业成本大幅提高

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研究表明在温度升高1℃的情况下,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的

释放量增加约4%,释放期缩短3.6d。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须加大施肥量,相应每次的施用量需增加4%左右。在高CO2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可能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害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可能不得不大量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

1.3 对农作物的影响

温室效应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同时CO2又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不同作物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不一。C3植物(小麦、水稻、豆类等)通常比C4植物(玉米、甘蔗等)对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更敏感,C4植物适应高温下的低CO2浓度环境,而C3植物则适应低温下的高CO2浓度环境。随CO2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将增加。高CO2浓度环境增加了细胞内外的CO2浓度差,通常会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使水分利用率升高,但气温升高使蒸发量增加,又会减小水分的有效性。如果气温升高而水分减少,农作物将减产;如果气温升高和水分增加相匹配而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果气温升高而水分无变化,冷凉湿润地区作物将增产。

气候变化还将影响土壤肥力,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变土壤结构、水平衡和营养状况,大多数非灌溉耕地受到的影响将更加严重;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的品质产生影响。以水稻为例,气候变暖将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和品质,开花至成熟阶段的高温可显著缩短水稻的成熟天数,造成成熟后的稻米籽粒充实不良,胚透明度低,精米率降低,米粒无光泽。

2 应对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影响的措施

2.1 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

应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避开或减轻气候变暖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有目的的针对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深入分析温度、水分、温度等的可能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作物品种,达到有计划的培育和选育抗旱、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以应对气候变暖的挑战,从而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仍能做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山东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提前挖掘气候资源,做到防患于未然,已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2 通过引种提高单产

通过从外地区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的方式,在气候条件或主要气候因素相同的地区之间相互引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区推广利用,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的优点。

2.3 技术革新、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育种机构应选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以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选育作物的抗逆性应该达到以下几点:抗紫外线,特别是要增强对UV-B的抗性;耐盐碱,目前海平面正日趋升高,沿海农作物土壤盐碱加重;耐高温、耐干旱和抗病虫害。选育优良品种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

3 结语

总之,气候变暖必然对农业格局与分布产生深远影响,需要科学地把握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系统中水热资源条件、土壤肥力、品种资源等变化趋势和规律,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的影响,并努力做好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避免发生由于环境变化造成对农业生产无法挽回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