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规划及案例解析

合集下载

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解析

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解析

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解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道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绿道的定义、功能、规划和建设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城市绿道建设。

一、城市绿道的定义与功能城市绿道是指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边规划建设的一条或多条绿地廊道,用于连接城市中的各个绿地节点,并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通出行的场所。

城市绿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功能:城市绿道可以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绿道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热岛效应,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

2. 交通功能:城市绿道可以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人们步行、骑行和慢行的便利通道。

通过绿道的连接,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环境。

3. 休闲功能:城市绿道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绿道上散步、跑步、骑行,与家人和朋友共享自然的美景,享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4. 文化功能:城市绿道可以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景观。

通过在绿道上设置公共艺术品、文化展示和活动场所,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二、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因素。

以下是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的一般步骤:1. 规划调研:首先,需要进行城市规划调研,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现状和人口分布等情况。

同时,还要了解居民对绿道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要求。

2. 绿道网络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城市绿道的整体规划方案。

这包括确定绿道的起点和终点,规划绿道的走向和长度,以及确定绿道的主要功能和服务设施。

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一、绿道建设的实践1. 实践案例一:上海外滩绿道上海外滩是上海市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也是外滩地区许多市民的休闲场所。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上海外滩绿道建设成为了市民和游客关注的焦点。

在实施绿道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市规划部门充分考虑了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和改善交通环境等方式,成功打造了一条贯穿外滩地区的绿道。

如今,上海外滩绿道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成为了上海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2. 实践案例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绿道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所在地,也是北京市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地点。

为了满足市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北京市政府在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建设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绿道。

在实践中,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专业团队对绿道进行规划设计,并充分考虑了公园内部景观和周边交通情况,使绿道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现如今,奥林匹克公园绿道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去处,也成功提升了周边的城市形象。

1. 绿道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在进行绿道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

绿道不仅仅是一条休闲的步行道路,更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设计绿道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绿道的轴线、长度和连接性,使得绿道可以与城市的其它绿地、休闲设施等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体系。

2. 绿道建设要关注生态环境在进行绿道建设时,必须充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绿道通常沿着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地形建设,因此在绿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地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在绿道沿线也要适当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设施,提升绿道的生态环境品质,使市民能够在绿道上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3. 绿道利用要考虑现实需求绿道的利用不仅仅是提供市民休闲的场所,更要考虑到市民的现实需求。

在绿道沿线应该设置适宜的运动器材、休息亭、公共卫生间等设施,以提升绿道的使用舒适度。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1. 新加坡绿道(公园连接道)系统概述1991年新加坡正式提出修建公园连接道系统,公园连接道被定义为公园及开放空间的一种重要类型,联系人口密集区、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及其他自然开放空间,使公众可以通过无间断的绿色网络探索新加坡全岛。

由于新加坡岛国的特殊情况,其绿道主要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需要兼顾公众密集的休闲使用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

新加坡政府通过绿与蓝计划(Green & Blue Plan)、ABC水域计划(“活跃、美丽、干净”的水域计划)等,优化利用河流(排水道)缓冲带、道路缓冲带(车行道旁的空间)及其他类似的低效用地,使土地征用降至最低,逐步将绿地和水体串联成网络。

新加坡绿道的生态效益及休闲游憩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提升了公众的自然亲近感,是新加坡迈向“花园里的城市”(City in the gardens)的重要举措。

2. 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规划思路2.1 土地来源:充分利用低效土地新加坡的公园连接道的选线充分利用了现有低效土地,将土地征用减至最低,保证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例如河流缓冲带主要是季节性的行洪清淤场地,平时利用率很低。

通过绿道改造,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同时,将低利用率的缓冲带转变为干净、安全、舒适的户外休息空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河流缓冲带都可以用来修建绿道,这些河道与周边公园的连接关系,以及河道两侧可以获得的土地量成为是否修建绿道的决定性因素。

2.2 规划结构:多层级的环线结构新加坡的公园道系统是建立在“环形城市”(Ring Concept)概念基础上的。

因为新加坡的中心是由3000余公顷热带次生雨林构成的,它們是这个国家的绿肺也是最主要的水源收集地,城市各分区围绕着森林呈环状分布。

新加坡的11条主要河流从森林发源,穿过城市各分区连接入海,这样的布局结构使得河流缓冲带具备成为联系中心绿地和各个城区的绿色纽带(廊道)的基本条件,构成新加坡绿道网络的骨架。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案例1: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项目背景波士顿公园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

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

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

项目概况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英亩。

这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 由相互连接的9 个部分组成。

林荫道宽60米,中间有30米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

① 波士顿公地(Boston Common)② 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③ 马省林荫道(Commonwealth Avenue)④ 滨河绿带(Esplanade), 又称查尔斯河滨公园⑤ 后湾沼泽地(Back Bay Fens)⑥ 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又称浑河改造工程(Muddy River Improvement)⑦ 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⑧ 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⑨ 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绿道特点复合功能,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经验借鉴第一:他们已经将群体的需求与个体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

园林景观的服务主体经历着个人——群体——个人和群体兼顾的历程,波士顿不同类别的园林景观是在以公众为服务主体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关怀。

第二:将科技尖端化的手法与生态化自然化的目标结合起来。

这也正是世界园林景观的两大发展趋势,尤其在处理工业化的种种显性或隐性破坏时,一切表面的和谐常常有赖于高科技支持。

第三: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破坏性景观的坚决改造结合起来。

内涵表征特色,保留和再现历史不仅是捷径,也是对景观建筑师协调能力的挑战,须得有慧眼和缜密的考虑,保证了一种崭新的吸引力同时也减少旧风貌的流失。

城市绿道规划方案

城市绿道规划方案

城市绿道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绿道作为一种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绿道的定义和意义城市绿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保留和利用城市绿地、河道、湖泊等自然资源,打造出一条连贯的、具有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绿色通道。

城市绿道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道的规划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绿道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城市绿道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选择。

其次,城市绿道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绿道还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吸引人才和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绿道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制定城市绿道规划方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要注重生态保护。

城市绿道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规划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要注重社会效益。

城市绿道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规划要紧密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的交通、水利、绿化等设施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规划要注重绿道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绿道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确保绿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注重创新和实践。

城市绿道规划应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旅游小城镇慢行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以浙江乌镇为例

旅游小城镇慢行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以浙江乌镇为例

旅游小城镇慢行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以浙江乌镇为例王辰琛,赵博,欧阳鹏摘要:旅游特色小城镇本身普遍具有发展慢行交通的先天优势。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机动化交通的冲击下,慢行交通体系破碎、不连贯、慢行空间品质低下,游客休闲游憩体验大打折扣。

慢行系统建设的落后成为城镇空间品质和吸引力下降、阻碍旅游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乌镇为例,通过构建三大慢行绿道网络及无缝换乘接驳系统,营造彰显水乡休闲魅力的特色慢行空间,引导人们重新回归绿色出行,旨在为同类旅游小城镇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慢行系统,绿道网络,绿道规划1引言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快速推进,短短十几年内机动化浪潮便席卷了各类城市。

城市机动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城市交通病还正在从大城市向小城镇快速蔓延[1],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小城镇。

伴随着本地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一方面旅游小城镇由于吸引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从而受到来自本地及外来机动车的双重冲击,使得原有道路系统更加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交通出行效率;另一方面,近年来过度重视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忽视慢行交通,导致慢行体系破碎、不连贯[2],游客休闲游憩体验大打折扣,城镇空间品质和吸引力下降,成为阻碍旅游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发展的主要因素。

慢行绿道系统作为一种安全、低碳、舒适,具有生活和休憩氛围的交通方式,同时也是重塑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将在城市系统中越来越重要,从而引发出行方式的变革[3]。

一方面,近年来住建部接连出台了步行、自行车交通相关的规划设计导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甚至多个中小市镇也各自编制了不同形式的慢行专项规划;另一方面,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很好的解决了城镇内短途出行问题,短时间内便掀起一股绿色出行的时尚风潮。

可以看出不论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视角,亦或自下而上的现象视角,均体现出绿色慢行理念重新回归的趋势。

城市建设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

城市建设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

城市建设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咱先来说说成都的天府绿道。

这可真是一个超棒的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

一、规划与布局。

1. 长度和范围。

天府绿道那是相当有气魄,它的规划总长度有1.69万千米。

这就像是给成都这座城市戴上了一条超级长的绿色项链。

它几乎串联起了成都的各个角落,不管你是在市中心还是在郊区,只要你想骑行,总能找到绿道的身影。

就像你在地图上看,它像一张绿色的大网,把公园、湖泊、社区等都网罗其中。

比如说,你可以从锦城湖附近出发,沿着绿道一直骑,途中会经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区域。

2. 与周边环境融合。

这绿道可不是那种孤零零的骑行道。

它巧妙地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比如说在有河流的地方,骑行道就沿着河岸蜿蜒前行。

你骑着车,一边是潺潺的流水,可能还能看到水里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另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叫着,就像在给你加油打气。

而且它还穿过很多公园。

像桂溪生态公园,你骑进去之后,就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公园里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在草坪上休息一下,看看风景,然后再继续骑行之旅。

二、设施建设。

1. 路面状况。

天府绿道的路面质量那叫一个好。

它的路面很平坦,没有那种坑坑洼洼的地方。

不管你骑的是公路车还是山地车,都能感觉到如丝般顺滑。

而且路面的宽度也比较合适,足够让两个骑行者并排骑行,这样你和朋友一起出去骑行的时候,还能边骑边聊天,分享路上的趣事呢。

为了适应不同的骑行需求,在一些路段还做了特殊的设计。

比如在有坡度的地方,会有缓坡和陡坡的区分,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的骑行爱好者来说,陡坡就是他们展示技术和体力的好地方;而对于休闲骑行的人来说,缓坡也能轻松应对。

2. 休息与服务设施。

沿途的休息设施那是相当齐全。

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那种造型别致的休息亭。

这些休息亭不仅能给你遮风挡雨,而且还设计得很人性化。

里面有长椅供你休息,你骑累了就可以坐下来,把自行车靠在一边,喝点水,吃点小零食。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绿道作为一种线形开敞空间,不仅承担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生态功能,更是串联城市景观节点,链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融合了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文章通过案例研究,明确绿道的分级分类和定义,通过解读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城市绿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道,三河一山,生态修复1绿道的发展进程1870年,游历欧洲归来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厌恶了美国格子状复制的街区规划,认识到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修建了伊斯顿公园路。

20世纪90年代当国外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绿道活动时,我国才慢慢尝试着引入绿道的概念。

2010年前后,我国绿道建设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随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广发展,10年间,绿道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规模。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2018年后至今,全国各地多措并举推动绿道建设。

2绿道案例研究2.1珠三角绿道珠三角绿道是我国城市群绿道规划的初次探索,由区域绿道串联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由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提升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这些绿道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珠三角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融合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

2.2成都天府绿道天府绿道不只是一条绿道那么简单,它“可进入,可参与”,天府绿道兼顾颜值和内涵,其功能包括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是城市发展多功能复合、多功能叠加的载体。

2.3浦阳江生态廊道项目通过水生态修复和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拯救了一条曾经被抛弃的母亲河,并唤起了浓浓的乡愁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解决之道——从 “田园城市”到 “绿道建设”
2.1霍华德提出 “城市—乡村”结合的“田园城市”模式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
--针对当时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的 田园城市》,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 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 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 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城市与乡村应有便捷的联系,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 。 -- “田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 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 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 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
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之一,修建中国第一条区域绿道势在必行、 理所当然。
新加坡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
3、成功的经验 ——各国的绿道建设
3.1 美国:通过复合功能的绿道建设, 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东海岸绿道
• 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 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想“ 逃离城市”。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结合,“死保”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普遍重视对于生态要素的保护,忽视其生活功能。 ——普遍重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硬性指标的约束,忽视提升生活品质、增强 居民“幸福感”等软性要求。
2.2政府对城市开发与管理的关注重点有偏差:
—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型政府、以经济目标为根本内在驱动 力。
—地方政府往往更重视国土空间支撑经济增长的功能, 忽视其生活服务与生态之功能,生产空 间建设强度往往重 于生活、生态空间,其开发利用也长期优先于后者,导致 生态空间质量呈逐步下降趋势。
— 城市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得不到获得政治家的全力支持。
二、国外经验和绿道理念
城市化质量亟待提高
1.2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问题
生态绿地少而零散,城市居民 提升生活品质对休闲生态绿地的需 求却在不断增长中,
需要为居民提供集健身、游憩、 娱乐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营造 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 汪洋痛陈城市发展三大弊 病:建筑洋了,特色没了 ;城市大了,空间小了; 人口多了,交往少了。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 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 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 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 “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19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 德的思想。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 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新城 (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美各地纷纷效法;
1、相似的困境 ——十九世纪末的伦敦
• 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 全球闻名的“雾都”,城市环境
恶劣 • 当时伦敦郡的议长罗斯伯里伯爵
说: “非常严酷的事实是,几百万人 在这条壮丽的河边(泰晤士河)犹 如遭受灾难般地沮丧……,住房 非常拥挤,城市被毫无顾忌地糟 蹋,变得肮脏、污水横流,日复 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 。

第三部分 实践篇 一、综述 二、区域绿道网规划
三、城市绿道网规划
四、社区绿道网规划
总结与展望
第一部分 理念篇
一、发展困境 二、国外经验与绿道理念 三、展困境
1、目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1.1粗放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城乡快速扩张、无序蔓延、经济粗放发展,城 市缺乏绿色空间、自然生态空间总量逐年减少 ,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空气、水等人类赖以生存的 要素已到了危机的边缘,自然灾害频发,各类疾 病丛生,“城市真的让生活更美好”吗?
2.2 1940年代,大伦敦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络, 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外正在大规模建设的“绿道”。
绿道是社会经济文明到达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 主动平衡方式。
原始的人与自然平衡是一种被平衡,在 原始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的时代,人类无法 改变自然。而当进入工业革命,社会意识相 对比较低下的时代,人类无法意识到保护自 然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当进入现代文明, 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 今天,人类才会主动意识到人与自然平衡的 重要性,是一种主动的平衡。而如今,当中 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在某些城市已经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绿道这种人与自然主 动平衡方式则顺势而生。
绿道引领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前上 班开车,现在通过地铁转绿道的方 式。从前吃完饭打麻将,现在沿绿 道散步。从前周末呆在家里面看电 视,现在去郊外踏青……
第一部分 理念篇
一、发展困境 二、国外经验与绿道理念 三、广东应对 四、绿道规划理论与方法

第二部分 标准篇 一、综述
二、工作组织

三、规划建设

四、长效管理
• 该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 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 化遗迹。
绿道规划——理念 标准 实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九月
绿 道 引 领 新 生 活
绿道引领新生活
绿道串联了广州10区2市著名的自 然人文景观,基本覆盖了广州市热 点的经济圈和文化圈,并实现了与 地铁公交的无缝对接,已成为与市 民吃、住、行、游、购、娱息息相 关的绿色通道。
绿道作为广州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 亮点,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生活方 式,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