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引言: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健康锻炼的场所。
本文将探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绿地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源等,对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此外,绿地还是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场所,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原则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与绿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使绿地系统与城市的交通、商业、居住等功能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2. 强调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在绿地规划中,应注重生态保护,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同时,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提升绿地的美观性和吸引力,为市民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3. 强化公众参与与社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使市民能够参与到绿地规划和建设中来。
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市民对绿地的使用和管理意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具体措施1. 多元化的绿地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应包括多种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广场、绿道、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绿地可以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和活动,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
2. 绿地布局的合理性绿地的布局应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
应优先考虑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和城市功能中心设置绿地,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
3. 绿地的连通性和通达性城市绿地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和通达性,方便市民的出行和活动。
通过建设绿道、步行街等,将不同的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

T i o cl [】 G o p i R sac az u t J h y e ga hc e e h r r
2 05 2 ( ) 6 -7 0 4 1 :9 5
.
【3 i hn J rs M.F n J Gen y 1】Ln a ,Gos e i r wa n e
. 障游 憩活 动正 常进行的一般 物质 条件。在城 市建设
中,基 础设 施 系统 规 划应该 先行。基
[4 oi s 1】C n e A.Xi g n a WN Y ug e n on J t
a P a n n f r l ln ig o mu t up s ge n y n l —p r o e r e wa i i
服务点主要为 绿道 中的游 客 提供便 民 服务 j管理设 施服 务点 主要为绿 道 的 日常管理服务。游览设施服务点包括信 息咨询亭 游客 中心、医疗点、露营点 烧烤点 垂钓点等。管理设施服务点包 括治安点 消防点等。
4, 4 基础 设施 规划 3
.
在更 多以城市 为背景的绿道 系统 规划中,绿道与城市和市民生活的结合 日益紧密,规划需要增加人的需求的权 重值 规 划模式也需要 从绝 对生态主
e a An p r a h o g e n y utbit t l a p o c f r re wa s i l v a I
标 识系统 由指示标 志 信息标 志 教 育标志 与警示标 志组成 。在 布局 上 主要充分考虑游人的需求 均匀分布。
433 服务设 施规 划 .
分别 进行三类慢行 道系统 规划 : 步行 系统 规 划 自行车道 系统规 划 水上 慢行系统规划。
43 2标 识系 统规 划 .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与规划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与规划1. 绿道的概念和发展背景绿道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绿色廊道,通常用于连接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通的场所。
绿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意识的提高,绿道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绿道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2.1 促进生态保护绿道作为一种廊道式景观设计手法,可以连接起城市中分散的自然资源,并提供一个连续、完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保护并恢复自然环境,并提供适合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2.2 改善空气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空气质量成为了现代都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绿道作为一个开放空间系统,在城市中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绿道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2.3 促进社区互动绿道不仅仅是一个绿色廊道,更是一个社区互动的场所。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在绿道上设置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和社交互动的场所。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促进社区凝聚力和邻里关系。
3. 绿道设计与规划原则3.1 环境适应性原则在进行绿道设计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并根据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
例如,在山区地区可以利用山体起伏进行步行道路、自行车道等设置,在河岸地带可以设置人行步道、观景平台等。
3.2 多功能性原则绿道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廊道,还应具备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可以在绿道上设置公园、游乐设施、休闲广场等,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可以设置健身设施、运动场地等,满足人们的健身运动需求。
3.3 连通性原则绿道应具备良好的连通性,能够连接起城市中不同的区域和景点。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绿道与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并与周边景点相连。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 城市绿地:城市的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2,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3,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利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总称。
5,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是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用事业设施、园林绿化、城市人防工程和其他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6,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不同功能的用地之间的相互管理关系,并以政治决策为保障。
7,城市规划的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8,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三类:大城市:指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指人口在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9,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10大类: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10,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动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景观变化原理、景观稳定性原理。
11,绿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
包括: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等)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任何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链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群落的开放空间;一些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
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中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以绿色植物为主,以建成环境为依托的、符合人们活动和生产需求的、开放的绿化线性空间。
城市绿道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健身、交流的场所,同时也对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今天,本文将探讨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一、主题设置与规划目标城市绿道的主题设置应基于城市的气候、地形、植被、环境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生活需求。
主题设置要注重创新,充分融入本地和时代的特点,体现出文化、历史、人文等元素,尽量贴近当地居民,让城市绿道成为人们热爱的公共场所。
规划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造用地多元化,增加人们的用地选择,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二是达到城市景观的绿化美化和绿地水源涵养的生态复育效果,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和生存条件;三是构建便利通达,增强城市交通枢纽的性能和空间连通性,方便市民通行,促进城市旅游和经济商业的发展;四是强化城市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精神,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和居民的综合素质。
二、绿道线路选择选择城市绿道的线路应考虑到城市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绿地系统布局等各个方面因素,确定绿道的线路走向和规模框架。
绿道的线路应穿梭在城市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域,贯穿公园、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线性绿地区域,并尽量沿山、沿河、沿海等自然地形,吸纳周边自然景观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格局。
绿道的线路设计应根据城市居住区的分布情况、城市公园、娱乐区、商业中心等生活场所布局,综合考虑绿道线路的环境质量、吸引力、通达性等因素,确定分段路线,逐步实现城市绿道的连通和完善。
三、绿化设计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部分之一,具有很强的景观美化功能。
需要在绿化设计上花费更多精力,从植物的选择到布局设计,都要以美化为目的,使城市绿道成为吸引人眼球、引导人们走路的绿色走廊。
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绿道是城市里的一条绿色走廊,它是一种类似于公园的城市绿地,以绿色植物为主,它与公园不同的是,它可以形成一条贯穿城市的绿色带,可以与城市其他文化设施、商业设施等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环保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城市绿道的优势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化的一种形式,在城市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城市绿道有以下优势:一、绿色环保城市绿道通过植物的吸纳和净化空气,保护土壤水质等方式,为城市环境提供了一个生态保护的绿色通道和廊道。
二、文化建设城市绿道可以有助于城市和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绿道的存在和作用,形成“绿色文化”的共识,加强市民环保的意识。
三、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绿道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可以为城市的形象加分。
通过建设城市绿道,可以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含金量,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游玩、购物等,给城市带来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促进健康城市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平台,使人们能够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城市绿道建设的注意事项城市绿道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着想,因此,在建设城市绿道时,应该有一些注意事项:一、提前做好规划在建设绿道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规划工作,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包括建设的地点、建设的时间、建设的范围及建设的经费等方面的内容,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方案,以便后续的工程实施。
二、选择合适的地点城市绿道的建设地点应该是市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在交通便利和人口密集的区域开辟城市绿道,这样可以为市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利。
三、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城市绿道的建设需要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这样可以保证绿化效果更好。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应该考虑到目标人群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和数量。
四、统筹规划在城市绿道建设过程中,不要忽略了其他的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应该与公共交通、城市文化设施、商业设施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生态、环保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的要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绿地日益减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绿道的功能定位、规划原则、设计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道的功能定位绿道的功能定位是绿道规划的首要任务。
绿道的功能可以分为休闲娱乐、生态保护、交通连通、文化传承等方面。
首先,绿道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其次,绿道还应该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供栖息地和通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此外,绿道还可以作为交通连通的纽带,连接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最后,绿道还可以承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文化交流和教育的场所。
二、绿道规划的原则绿道规划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绿道的功能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道规划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相契合。
其次,绿道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同时,绿道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绿道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绿道设计的要点绿道设计是绿道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绿道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首先,绿道设计应该注重景观的营造,通过植物配置、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布置,打造出美丽宜人的环境。
其次,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交通的便利性,通过合理的道路布局、交通设施的设置,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同时,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人性化的设施,提供舒适的休息点、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生态修复和水体处理,提高绿道的生态功能。
绿道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68YAN JIUJIAN SHE绿道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的应用Lv dao zai cheng shi lv di xi tong gui hua zhong de ying yong王亚雯绿道是以绿化为特征,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为基底构筑的,可供行人和自行车进入的线形绿色慢行,开敞空间,是保护和串联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地方风貌的绿色廊道。
绿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日,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指引而建设的城市绿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路,折射了绿色发展理念。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绿道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绿道建设的生态意义1.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绿道通过影响水系区域系统内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类别而影响着整个区域内街道、社区和公园的生态系统,通过绿道建设避免区域生态系统的破碎化,通过绿道的建设,可以增加该区域的人流总数,也使得该区域的生物种类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旨在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生态平衡系统。
2.多种生态技术的成功应用绿道在自身修建当中,所强调的便是注重生态修复。
植物的不同习性、形态、色彩及质地等,营造出不同区域特色的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系统,调节区域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构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绿道还可以作为廊道,对原本分割的绿地系统进行衔接,彰显其复合景观的独特性;又能够将系统中的斑块整合起来,减少对一些局部景观的破坏。
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将一个城市视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则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将作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
正是因为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正意识到了珍惜水源、爱护以及保护水文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这恰恰是对地区的一种爱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其经济、人文、自然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的人与自然的环境构建才能为地区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
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1、近期2014~2020年;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15)《中国21世纪议程》2、主要技术标准、规范:(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号)(2)《国家园林县城标准》(3)《安徽省园林城市标准》(安徽省建设厅文件建城[2006]263号)(4)《安徽省园林县城暂行标准》(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7)《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l-2002)(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93)(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1)《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3、相关资料:(1)《安庆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2)《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3)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安庆市园林绿化现状资料等。
第七条规划目标与指标1、规划目标“城山相隈,绿水嵌城”——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把握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形成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努力将安庆市建设成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和谐统一的滨江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近期通过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等措施,达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目标。
2、规划指标近期(2020年):达到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评价标准。
人均公园绿地11平方米/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
远期(2030年):在实现近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大环境的协调,形成科学、完整的大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人,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5%。
第二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八条市域绿地系统结构结合安庆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规划安庆市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可概括为“一江引八河、群山衬天柱、两环连三片、七廊十三景”。
“一江引八河”安庆境内主要水系为南部长江干流、中部长江支流(长河--潜水--皖河)、西南部二郎河及东北部挂车河--大沙河--龙眠河--孔城河。
强化“一江八河”滨水生态景观,建设沿岸风光绿化带。
“群山衬天柱”依托大别山脉绿色斑块形成整个市域北部生态环境的承托基底,重点打造和突出以天柱山为核心的绿色山水斑块。
“两环连三片”两环,分别为在市域山水人文休闲绿道(市域主要环形旅游线路)和市区康体健身环城绿道(近郊主要环形旅游线路)。
三片,依托市域北部大别山脉和南部两大湖泊群(由泊龙湖、龙感湖、泊湖、黄湖、武昌湖、大官湖等组成及由菜子湖、白兔湖、西子湖、破罡湖、石塘湖、连成湖、嬉子湖等组成),形成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南部两个沿江湿地水禽保护生态区。
“七廊十三景”七廊: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利用市域主要交通绿色廊道,并结合旅游路线,形成环形放射状的七条绿廊。
十三景,市域内具有重要生态服务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地质公园等十三处生态节点。
第九条市域生态斑块系统市域内生态斑块主要由山林绿地斑块和滨水绿地斑块构成。
1、山林绿地(1)自然保护区市域范围内山林绿地型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为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岳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潜山板仓自然保护区,其中鹞落坪自然保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市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78.2km2。
——建设要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除法律、行政法规定除外,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2)风景名胜区安庆市域现有各级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潜山县的天柱山和太湖县的花亭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他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累计总面积达886km2。
——建设要求风景名胜区内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
在核心区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以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
重要景点和珍贵景物周围,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切实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保护好动植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
严禁砍伐古树名木。
(3)森林公园市域范围内有大型森林公园6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总面积达134.2km2。
2、滨水绿地(1)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区共划分4个核心区,分别为泊湖枫林核心区、黄大湖核心区、龙感湖核心区、菜子湖核心区。
——建设要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除法律、行政法规定除外,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禁止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和旅游项目。
自然保护区内未分区的,遵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2)湿地公园规划拟建区域级湿地公园9处。
分别为龙湖湿地公园、大官湖湿地公园、泊湖湿地公园、武昌湖湿地公园、石塘湖湿地公园、破罡湖湿地公园、菜子湖湿地公园、白兔胡—嬉子湖湿地公园和白荡湖湿地公园。
——建设要求在湿地保育区内,需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
第十条市域生态廊道系统全市的生态廊道由河流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组成。
1、河流水系廊道(蓝带)规划沿长江、皖河、长河、二郎河等九条河道两侧控制滨水林带。
——建设要求①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系廊道:主要河道两侧绿化廊道,规划市域非建设用地范围内两侧控制50--200米宽、建设用地范围内两侧控制20--50米宽。
②位于河道保护控制线内的土地,将作永久性保护和限制开发,不允许建设新的建筑物,原建筑尽量逐步迁出。
③河流经过建成区地区应尽量结合自然的河岸线,规划设计沿河带状公园,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塑造城市的亲水景观。
④坚持生态治河的理念。
2、交通廊道(绿带)结合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一、二级城市干线,两侧各控制相应绿化带宽度,植树造林形成绿色通道,在起到道路防护林带作用的同时,满足城市景观建设的要求。
表3-1 绿色生态廊道控制指标第十一条安庆市城镇绿地建设控制性指标各城镇的具体控制要求详见下表。
表3-2 安庆市城镇绿地建设控制性指标(2030)第三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第十二条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规划形成“一江两山三湖,两环六揳十脉”的空间结构。
“一江两山三湖”为规划区内主要生态斑块,分别为长江、龙山、柏子山西部石门湖水系、东部破罡湖水系和北部菜子湖水系。
“两环四揳十脉”为规划区内重要生态廊道和城市主要通风口,两环分别为主城区内部生态宜居环和外围近郊康体健身环,四揳指外围主要生态斑块楔入中心城区的四条绿楔,十脉指结合规划区内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兼具休闲旅游十条重要绿道。
第十三条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1、生态斑块(1)长江斑块规划结合现状条件及旅游开发、生态保护需求,城区外围长江沿线控制空度不小于200米的防护林,城区内部结合城市防洪要求和城市人文景观打造特色滨水生活岸线。
新洲和西江可结合农业开发建设农业主题公园。
(2)龙山斑块包括大龙山森林公园、巨石山旅游度假区和灵山石树风景区。
(3)柏子山斑块位于安庆市西部山口乡,为安庆市化工集中区重要绿色隔断。
(4)七里湖—石门湖斑块七里湖—石门湖水系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为主体,沿岸建设环湖绿带,形成以湖泊为主体的开敞绿化空间;湖区南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