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初同志生平介绍(兴文县)
兴文文化名片——贾子谦(修正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兴文文化名片—贾子谦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近日,县作协主席、《石海》编辑部主编刘大如先生嘱吾写一篇关于贾子谦先生的专题文章,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囿于本人文字根基浅薄、信史资料贫乏的因素,兼之涉及的题目是兴文赫赫有名的文化界泰斗,我顾虑颇多,犹恐担当不起,故迟疑未定。
最后,我回复刘主编说:“只能写来看看,未必好。
”时日晚上,沉思良久,想到作为贾老这样的知名文化人,无论是他对兴文文化事业的推动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也好,还是为人师表、桃李天下也好,甚而是做人做事的人品方面,都堪称楷模,值得一书,我不妨抄刀捉笔一试。
谈到贾子谦先生,还当从一九九五年认识说起,那是立夏后的一天,从县城古宋来了一拨凌霄文萃与香山书苑文学社团的耆宿和精英。
当时,我还在大坝政府任职,仅认识县政协主席罗少源、县政府副县长周德康和香山书苑的王颂诗、罗声远、向启源几位前辈。
通过介绍,认识了贾子谦先生,以及袁永湘、刘永言、罗必光、石昭辉、庞瑞琳、严徽敬、肖昌龄、陈正枢等人。
上午九时,在镇上稍俟休息后,我随即陪同他们一道去沙坝“一线天”(又名“沙沟子”)进行文化采风。
到了沙坝后,由蒋朝戎(时任沙坝乡党委书记)作向导,陪同一起去。
整个上午活动,大家很高兴,对“一线天”风光惊羡不已,赞叹不绝。
下午两点,返回大坝后,又一起去看了大小鱼洞、“朝阳洞”、“青龙寨”等景点。
经过这次大坝采风,他们回去后不久,老先生们以饱满的激情写了百余首韵律优美、词章隽永,意蕴丰厚的大坝山水田园风光的诗词、散文,都是荟炙人口的佳作,名曰《鲵乡行》。
从此,贾子谦先生那风度翩翩,彬彬有礼,平和谦冲,乐观而又不乏其幽默的神态,便深深地印烙在心。
之后,时常得到贾老托向启源先生带来的《凌霄文萃汇编》,里面都是他们收集整理的兴文自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文人墨客的诗词散文佳作,以及今人之作。
其中,贾老作为当今兴文的文化巨臂,所占篇幅也不少。
我很喜欢读他的文章,在他的散文随笔《人生》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小城忆事》篇之《暮鼓晨钟忆古城》、《城墙上的故事》二则,将民国时专司更炮的龙三伯爷和专管团防的团练局长庞兆华写得神气活现,栩栩如生,其叙事状人有如鲁迅笔下《祝福》、《孔乙已》之风韵神采。
红岩与川东游击队

红岩与川东游击队1960年左右,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党史小说《红岩》相继出版,剧中人物成为轰动全国的革命经典。
如今红岩精神已成为重庆直辖市最重要的城市精神,但有谁知道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它竟然把江姐生前唯一在奉节开展的游击武装斗争经历,胡编乱造到1000里外的重庆华蓥山!一1947年秋,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控扼三峡夔门,阻止国民党把四川兵粮运出川,派彭咏梧【《红岩》中江姐爱人彭松涛,中共南方局重庆市委主要领导,负责编辑《挺进报》】去下川东,组建游击纵队【《红岩》中华蓥山游击队原型】,开展武装斗争。
同时派其爱人江姐和《挺进报》的吴子见、曾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蒋仁风去协助开展工作。
彭咏梧带领江姐和吴子见,来到奉节县青莲乡后,主持成立了党的奉大巫【即奉节、大溪(现为巫溪)、巫山3县】工委,书记蒋仁风、副书记卢光特,吴子见为委员,【真实历史中,江姐只是川东临委和下川东地工委的联络员,党内地位并不高】,开始组织奉大巫支队的武装起义。
青莲乡离奉节县城大约100公里,抗战胜利后,党员雷寄萍、南方局青年组奉大巫农村工作组贺德明都先后在青莲中学任教。
校董肖和中是该乡大地主,有100多条枪,为奉节有名的实力派乡绅。
其儿子肖克成倾向进步,为准备武装起义打下了一定基础。
党组织决定由江姐、吴子见负责奉节青莲乡,张休甫、王楚珩负责奉节的大寨、公平、昙花等乡,邹予明、卢少衡、卢光福负责奉节的黄村乡、巫山的长溪河、巫溪的上磺乡,王庸负责巫溪的檀木坪、汤家坝等地。
在发动群众中,江姐、王庸、吴子见以保为单位召开农民大会,给农民读《挺进报》、《中国土地法大纲》,宣传农民当家作主。
农民积极分子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游击队,仅奉节青莲乡一保和十五保,就有50多人,奉节大寨乡有100多人,奉节公平乡要求参加游击队的更多,12月中旬,张休甫、王楚珩在奉节公平乡木瓜坪匡裕凯家召开誓师大会时,有200多人赶来参加。
起义前夕,奉、大、巫三县已串连和发展了工农游击队员和积极分子近1000人。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人物

红军长征为何从不中埋伏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从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总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提前开始培训电讯人员 掌握破敌密码独特方式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中,有一批侦察兵,抓舌头、化装探路立下了大功。不过这类侦察一般只具有战术价值,很难了解到敌军高层计划和整体部署。在长征途中不间断地侦破国民党的密码,才是红军侦察工作最出色之处。1976年深秋,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当时的中央调查部长罗青长谈起了情报工作:“《长征组歌》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错,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做基础的。”长征期间,红军能在无线电侦察中取得杰出成就,应该归功于中共中央对电讯工作早有远见。1929年,周恩来便在上海秘密组建无线电人员培训班,并委托苏联帮助训练了一批电台工作人员。打入国民党高层和特务机关内的中共中央特科人员,也智取了敌核心部门的一些密码本,不仅以此译出了许多重要情报,还掌握了其编码规律。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中央在苏联和国内培训的电讯人员被分派到各支主力红军中,他们结合学到的技术和获取的敌情,又结合实践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破译敌人密电码的独特方式。破译成功率达百分百 红军多次避过口袋阵红军从1931年的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便开始截获、破译国民党军的电码,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指挥反第二、第三次“围剿”时对敌情了如指掌。不过到了第五次反“围剿”,国民党军各部大都在苏区周围相对固定的位置作战,主要靠有线电话指挥,红军便难以全部掌握敌军的指挥和部署情况。长征开始后,敌我双方的军队都在时时运动之中。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蒋介石对国民党军各军
兴文县基本情况介绍2

兴文县基本情况介绍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属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攀西——六盘水能源矿产开发区的重叠地带。
全县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其中有苗族乡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人的乡镇6个。
全县总人口48万人,其中苗族人口5.05万人,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省级规划县。
兴文矿产资源富集配套。
兴文县已探明矿种28个,其中硫铁矿资源储量14亿吨,煤炭资源储量11亿吨,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盐矿资源储量48亿吨,石灰石资源储量100亿吨以上。
兴文旅游资源神奇独特。
兴文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最美世界地质公园、全国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兴文石海,集世界特大天坑、地表石林、地下溶洞、卧虎景观为一体,被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赞为“天下奇观”。
同时,兴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消亡之地,僰苗风情浓郁厚重,红色文化深远,地方特色文化鲜明。
兴文交通区位独具优势。
兴文县地处三省三市结合部,是宜宾市南大门、四川省西南出海重要通道,成贵高铁过境兴文并在兴文县设立全程最大县级编组站——兴文石海站,隆黄铁路在兴文设金鹅池站,宜遵铁路在兴文工业园区设站,宜叙高速公路在兴文设立三个互通,为兴文未来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兴文将成为川滇黔结合部重点交通节点和四川突出南向、通江达海的“桥头堡”,交通区位优势独特。
兴文发展思路清晰明确。
“十二五”期间,兴文县委、县政府围绕富民兴县根本取向,突出项目建设重要抓手,明确了“壮产业、兴城镇、夯基础、强保障、构和谐”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的发展战略,把握“两化”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突破重点,紧扣“四化”联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基本路径,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
四川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好戏连台

贵 的革命斗争历史 图片和部分资料 , 是一处 很有特色的爱 国主义教 育基地 。 图
为刘复初 、 王斌 两位 老红军 的骨灰安放仪式在该馆进行 。 金萍 何德 江 罗剑 ) (
宣汉 “ 将军纪 念馆”开馆迎 宾
经过 5 个多月精心筹备 , 坐落于宣汉县 “ 巴山红军公 园” 内的 “ 将军纪念馆” 布置 就绪 , 9 1 于 月 8日正 式开馆迎宾。宣汉 县是 一块红色土地 。 土地革命 战争
时期 , 万多宣汉儿女参加 红军 。 5 徐向前、 李先念 、 许世友 、 陈再道 、 陈锡联 、 张
爱萍等 2 0 5 多名元帅、 将军都在宣汉这块土地上 留下深深 的战斗足迹 。 为了展示
宣汉这块土地的红色魅力 和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 , 县老促会 和文化局提出设置
“ 将军纪念馆” 的建 议, 县委、 县政府高度重视 。 县委书记张礼忠亲 自调研 , 现场
指 挥 中心 。 论坛 由广元市委 常委 、 宣传部 长王振会 主持 , 广元市长 马华致 辞。
中央党史研 究室 副主任张启 华 、四川省 老促会 副会长孙 同川等领 导讲话 。 来
自全 国各地近 1 名专家学 者在会上发言 。 ( 0 李力 )
举行 中国工农2 月 6日,四川省 旺苍 县红军 城红 旗如林 , 鲜花 似锦 , 自各地 红 四方 来
面军 的老红军 代表 , 以及他们 的后代 5 0 人齐聚一 堂 , 中央党史研究 室 , 0余 与
中央党校 ,中央 文献研 究室 ,中 国老促会 ,中国人 民解 放军有 关红 四方面军 研究 的专家学 者 、 共商 中国 . 广元红 色旅游发展 大计。1 3 年 1 月至 1 3 年 94 1 95 4月 , 川陕 苏区党 政军领 导机关 迁驻 旺苍 县城 ,旺苍遂成 为川 陕苏 区后 期 的
兴文旅游资源概况

兴文县旅游资源概况兴文基本县情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属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攀西--六盘水能源矿产开发区的重叠地带。
全县幅员面积1373平方千米,全县辖9镇6乡,其中有苗族乡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人的乡镇6个。
全县总人口47.06万人,其中苗族人口5.05万人,县内多民族杂居,以汉族为主,有苗、回、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
兴文县是民族地区待遇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是革命老区县,是川南游击纵队的诞生地和主战场,率先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馆暨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宜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卫生部副部长、老红军王斌,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刘复初诞生于此。
兴文县矿产资源量大而质优,富集而配套,是正处于开发热潮的矿产资源大县。
兴文县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绿色名县、大鲵之乡,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境内有走兽类、飞禽类、爬行类等动物150多种。
乔、灌、草等植物资源170多科,1800余种。
县内分布最多的野生动物是白鹭,僰王山景区随处可见踪影;僰王山景区内有2万多株珍稀植物桫椤,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许多资源尚未开发,保持完整,十分珍贵。
旅游资源神奇独特兴文是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以喀斯特地貌、山岳峡谷、溪泉湖潭、高山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僰人文化、苗族风情、宗教文化、红军长征革命遗迹等人文景观组成。
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等旅游品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乡村旅游省级示范镇1个。
兴文喀斯特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片石林10余处和溶洞260多个,漏斗、洼地星罗棋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海核心景区1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国内最大规模地表石海景观、规模巨大的地下溶洞群、世界级的大漏斗,被专家誉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僰王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20平方公里内有5条清澈的溪流,高低悬殊、大小不一、气势各异的瀑布达68条,瀑布之多、之奇、之美,为川南和省内所罕见,堪称梦幻山水世界。
兴文县革命斗争史简介

刘复初、王斌同志是党的优秀儿女,是我们兴文人民的革命先辈和杰出代表,他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在纪念两位老红军、老革命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我们决心学习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进一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全县人民热爱兴文、建设兴文的豪情壮志,抢抓成贵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和钢城集团、攀钢集团、地奥集团等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百亿元企业入驻我县投资开发的大好机遇,加快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县,以突出的发展成效告慰革命前辈的英灵!
王斌同志生平介绍(兴文县)

王斌同志生平介绍王斌同志,1909年5月出生于今兴文县麒麟苗族乡,14岁离开家乡去成都读书,1932年毕业于成都医学专科学校,1933年在江西井冈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斌同志参加红军后,历任红一军团医院医生、中央军委卫生学校教育主任、中央军委卫生学校校长兼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延安卫生学校校长、十八集团军卫生部医务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校长、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
全国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兼党组成员、内蒙古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科学院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是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
土地革命时期,王斌同志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王斌同志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坚持在苏区开展医疗工作,抢救了大批红军战士,竭尽全力保证了中央军委领导的健康。
在长征途中,王斌同志亲手为负伤的王稼祥、胡耀邦等领导做过手术。
特别是在长征途经毛尔盖地区时,周恩来身患重病,在缺医少药、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王斌同志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精心治疗护理,使周恩来同志很快恢复了健康。
周总理晚年深情地对王斌同志说:“感谢你,你让我多活了四十年。
”抗日战争时期,王斌同志于1937年带领全体医校师生出征抗日前线,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抢救大批伤员,并及时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方。
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中,他率领全校师生开赴抗日前线,创造性地建立千里伤员转运线,为消灭日寇板垣师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在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时,总结、创造了一套办学方法。
1941年7月,毛泽东主席参观医大成立十周年展览时,题写了“办得很好”四个字,表彰和肯定了王斌同志为医学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同时,受到毛主席对学院“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的鼓励。
解放战争时期,王斌同志带领全校师生参加辽沈战役,解放锦州、沈阳等大城市,鼓励学生既当医务工作者又当战斗员,深入前线抢救大批伤员,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复初同志生平介绍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副省级离休干部刘复初同志,1910年10月1日(农历8月28日)出生于今兴文县古宋镇。
少年时期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32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武装斗争、地方政权建设和党的教育工作。
刘复初同志1岁时丧母,4岁时丧父,幼年饱尝了孤苦的煎熬,苦难的童年和艰苦的环境培养锻炼了他不屈不挠和敢于抗争的品格。
15岁时,他就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
刘复初同志在1929年春起参加组织“红军之友社”、“苏联之友社”、“苗族之友社”活动。
1930年春,中共古宋地下党支部派他到古宋县南区宣传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丁、抗苛捐杂税”的革命斗争,他带领农民组织农会开展了革命斗争,并领导群众斗垮了南区的旧团总,被群众推选为民团大队长,控制了武装。
1932年7月1日经文光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将个人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年冬天刘复初同志任中共宋兴特支宣传委员,1933年夏任特支书记,1934年春去叙永县两河特区委筹建游击队后被中心县委派往成都国民革命军二十八军特科旅搞兵运,组织官兵“兵变”,由于活动被泄密,与杨介中一起携枪回乡,在江安红桥组织“江长游击队”,与“红军之友社”社友郭平安、杨泽久等人创建宋兴游击队,在古宋、兴文、江安、长宁等地开展游击活动。
1934年冬天“江长游击队”与“宋兴游
击队”合并成立“南六游击队”,刘复初同志任政委。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兴文境内,在兴文五村场宿营,刘复初同志派人找到跟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同志,要求参加长征,因长征任务紧迫,李富春代主任叫他们留在地方配合红军行动。
1935年2月,中央在扎西决定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随后游击纵队来到兴文建武时,刘复初同志闻迅只身去建武,汇报川南敌情和南六游击队情况,经研究南六游击队被编入纵队,为红军川南游击支队,刘复初同志任政委。
1935年7月,刘复初同志任中共川南特委委员、纵队参谋长。
1935年8月,刘复初同志带领支队全体人员到兴文博望山(现僰王山)与纵队汇合,编为第三支队,兼任支队政委。
1936年2月,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兼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政委。
1936年9月,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兼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
1936年11月底,刘复初同志在云南大雪山受伤患病被俘,关押在泸州监狱,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
1938年2月赴延安,进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兼陕北公学民族部教员、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视察团副团长,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夏,刘复初同志从延安出发,同随去的东北干部队伍穿越敌人封锁线,步行数千里到达哈尔滨,由东北局西满分局分配到内蒙古满洲里开辟工作建立人民政权,任市委书记兼市长。
担任满洲里领导期间,积极带领和团结民族兄弟建设边疆,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并担负从苏联转运的大批军需物资的运送任务,支援全国的解放和抗
美援朝战争,从而获得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特等纪念章,后任呼盟市党委常委兼秘书长。
1953年任中共内蒙古东部区党校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
1956年1月参加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建院工作,任党委常委兼副院长。
1958年创建内蒙古林学院,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在教育事业中为人师表、实事求是、办学有方、育人有道,为内蒙古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内蒙古林学院的创建、恢复、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敬重。
在1983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为副省级待遇。
在内蒙古第四次党代会上被选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离休。
2000年9月26日逝世。
刘复初同志不论在什么领导岗位上,都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民族政策,模范地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已奉公,忍辱负重,赤胆忠心,从不居功自傲,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文革”期间,刘复初同志屡遭迫害,但他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信党和人民的事业必定胜利,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纵观刘复初同志革命的一生,可以用以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川南苦战顽敌,掩护主力长征;延安学习深造,培养民族干部;满州里建政权,支援全国解放;内蒙古办教育,培养国家栋梁。
刘复初同志不愧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民族教育的开拓者和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