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圣才出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圣才出

第七章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一、概念题1.“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s of Franklin D.Roosevelt)[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 答:“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s of Franklin D.Roos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

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

”于是就此定名。

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2.巴西环球集团公司[人大2009年研]答:巴西环球集团公司是巴西规模最大的跨媒介经营的私营广播电视公司,为巴西首富马里尼奥家族所有,集团还拥有著名的《环球报》等产业。

环球广播公司的环球广播电台(Radio Globo)创建于1945年,总部在里约热内卢,每天24小时向全国广播,它还拥有当地5家电台和各地30多家地方台。

环球广播公司所属的环球电视网(TV Globo),1965年开办于里约热内卢,有9个直属台和68个附属台,联结成环球电视网,1983年起通过卫星向全国播放,信号已覆盖全境,拥有全国60%以上的观众。

环球广播公司设有庞大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它生产的节目享誉国内外,远销世界上130多个国家,遍及欧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

3.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圣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圣

第一章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一、概念题1.《波士顿新闻信》[南京师大2009年研]答:《波士顿新闻信》Boston News Letter 1704年4月24日由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

该报每周发行一张到数张,双面印刷。

内容以摘登英国报纸新闻为主,本地新闻均先送殖民当局审阅,早期读者对象主要为公职人员。

在1719年前,该报在北美殖民地处于独家垄断地位。

1776年2月因反对美国独立而被毁,共出版3500期。

2.《每日纪闻》答:《每日纪闻》是公元前古罗马官方的每日公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由古罗马统治者恺撒于公元前59年下令创设,原名为“阿尔布(Album)”,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该手写公报断断续续,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才终止。

《每日纪闻》是古罗马时期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公报除了刊登在街中心的布告板上外,还由书记员抄送给各地行政官员和驻军首长。

3.威尼斯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9、2007年研]答:威尼斯小报是指发源于威尼斯的手抄小报。

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的小报,称为“手抄新闻”。

这种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

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Cazzetta(威尼斯小报)。

而Gazzetl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

4.印刷术答: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真正使它服务于信息传播活动却不在中国。

在公元6世纪,由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时的印刷术由于比较专业,没有被大量的应用于新闻传播;直到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为规模新闻传播提供了新技术条件。

5.商业报刊时期答:商业报刊时期一般以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为到来的标志。

新闻学硕士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篇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旳历史发展轨迹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来源旳五个互相依存旳条件现代: 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旳历史称为“现代史”, 包括了我们所说旳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1)根据恩格斯旳分析, 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旳原因如下:2)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旳欧洲旳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 因此导致对新闻传播旳规模化需求。

(严格地说, 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旳开端, 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旳顶点, 之后则示衰落。

)3)此时, 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旳文明地区, 地理上进行贸易旳关卡减少, 传递信息旳障碍也随之减少。

(15~16世纪, 欧洲大陆王权减弱诸侯势力旳高涨时期, 相对统一旳国家, 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旳空间条件。

割据减少旳趋势, 对于现代报刊来说, 无论怎样市一种必要旳生存条件。

)4)六个重要旳欧洲民族(意, 西, 葡, 德, 法, 英)通过文艺复兴运动, 自然形成了各自旳原则语言和文字, 奠定了规模化新闻旳语言文字基础。

(报刊旳规模化传播, 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旳使用区域内, 采用通行旳原则语, 而相对应旳文字又要以通行旳原则语作为前提。

)古登堡印刷术旳发明, 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旳新技术条件。

文艺复兴后, 问你话从僧侣阶层旳垄断下逐渐解放出来, 转向世俗社会, 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旳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 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旳三个环节现代报刊旳来源与其说是一种详细旳“点”, 不如说是一种在全球旳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旳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旳经商中, 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朴旳公报式旳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 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渐替代了西、葡、荷等国, 有目旳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 发展工商业, 传播西方文化, 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本章目录: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二、“网络原生媒体”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四、“跨媒体”第三节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其媒介观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三、鲍德里亚企及媒介观本章笔记: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称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机”——ENIAC。

2.198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自己的微电脑,即现在常说的所谓的PC机——个人电脑。

3.中央控制网络:“智者”是第一套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成为进行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鼻祖。

到60年代,类似“智者”的电脑网络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军队、民航和银行等系统。

称为“中央控制网络”。

4.分布式网络5.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6.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军移民”2.“伊妹儿”效应(考点2013年简答题:“伊妹儿(E-mail)效应”)(1)1972年,雷·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

(2)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

第二封电子邮件,是发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

(3)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告诉人们,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还需加上收信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4)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E-mail”,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

(5)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真正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BBN公司的雷·汤林森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的三大板块分别是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探索新闻传播,就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上去架构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无疑是当前学科内水平颇高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大有裨益。

整本书并不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而是将历史关联通过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让人在读的时候既通俗易懂又深感新闻传播的有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我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都颇为受益的。

李彬老师的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这本书也一样,没有用一些艰深晦涩的词以及故作高深的专业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距离感。

并且他常常采用诙谐有趣的例证让其理论更生动形象,这就避免了很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缺憾。

其次是本书内容全面,开始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时就知道本书涵盖内容的全面,也确实如此,本书虽然是新闻传播学的书,但兼顾文学、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完不禁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的史学观。

本书内容虽多,但由于其通俗有趣,因而读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并且由于其中大量的观点和知识通过历史的主线汇聚,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聚沙成塔的快感,因而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由于这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因而其历史观是非常突出的,以历史的主线关联新闻的发展,使得历史的演化同当前新闻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让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闻演化、技术背景,内在逻辑同当前新闻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层次的结合,架构出一个全面的全球新闻传播全景,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参见意义。

不过在读完本书后,也还是有一些觉得不满足的地方。

本书在阐释新闻事业发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关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没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即使是在提到中国的地方,也仅仅浮光掠影般带过,既没有太多中国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又没有建立一种与西方新闻发展的联系,因而缺乏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通讯社概述
1.通讯社的成因
(1)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2)通讯社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

它和商业报刊一样,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3)通讯社的出现,为报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从而使以新闻为主的商业报刊获得长足发展。

尤其是世界性通讯社的拓展,才使全球新闻传播开始真正形成。

新闻传播领域的生产和消费,也开始呈现彼此分离的趋势。

(4)伴随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步化、标准化、一律化等趋势,新闻传播也告别小农时代的各行其是,而越来越趋于统一一律的专业化操作,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日渐盛行的所谓“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其中包括一系列专业理念、职业操守、行业技能等。

2.通讯社的种类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讯社分为三类。

①国际通讯社。

比如,过去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等所谓四大通讯社。

②国家通讯社。

比如,新华社、德新社、安莎社、共同社等。

③专业通讯社。

(2)专业通讯社中最典型的,当数美国的“辛迪加”——又称为“特稿辛迪加”、“报业辛迪加”等。

①辛迪加是英文syndicate的音译。

所谓syndicate,是指向若干媒体同时出售特稿供同时发表的组织。

②它与一般通讯社的最大区别在于:辛迪加主要提供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特稿,故有“特稿辛迪加”之称;而一般通讯社的主要产品是新闻,以及新闻类材料如背景分析、人物专访、新闻评论等。

③辛迪加必须获得材料,然后把材料进行编辑(指书写材料和连环漫画),再送去制作。

制作人员将稿子准备就绪,发送各媒介机构。

④专业通讯社主要仰仗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姑且称之为“精英型”(elite),另一类姑且称之为“大众型”(mass)。

精英型的专栏作家,以沃尔特·李普曼等为代表。

二、法新社(AFP)
1.哈瓦斯与哈瓦斯社
(1)1825年哈瓦斯在巴黎创办了一家新闻社。

其业务就是从外国报刊上选出法国人感兴趣的报道,然后译成法文,卖给巴黎的各家报刊。

(2)1835年,哈瓦斯吞并几家新闻社之后,正式亮出“哈瓦斯通讯社”的招牌。

于是,哈瓦斯通讯社便成为全球第一家名正言顺的通讯社,哈瓦斯也成为通讯社鼻祖。

(3)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哈瓦斯社瓦解分裂,不复存在。

1944年,巴黎光复后,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家新的通讯社,这就是今天的法国通讯社——法新社。

2.《通讯社条约》(1870)
(1)1870年的一组《通讯社条约》。

这组条约,实际上是一张瓜分世界新闻市场的路线图。

根据这项条约,三大通讯社在全世界划分了各自采集新闻与发布新闻的势力范围,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三大通讯社都拥有新闻传播的垄断权。

(2)1934年,世界各通讯社在里加开会,宣布正式废除《通讯社条约》以及其他所有垄断性的协定。

19世纪三大通讯社三分天下的局面至此宣告结束,三大通讯社的“三国演义”至此落下帷幕。

三、路透社(Reuters)
1.路透与路透社
(1)1848年,路透随大批德国流亡者来到巴黎。

他找到哈瓦斯,想在哈瓦斯社谋个差事。

哈瓦斯收下路透做翻译。

1849年,羽毛未丰的路透迫不及待地自立门户,同师傅哈
瓦斯唱起对台戏。

(2)1851年,路透告别亚琛,来到英国,在伦敦办起一家门面不大的“电报办事处”,正式亮出“路透通讯社”的招牌。

凭借大英帝国的赫赫声威,路透社的触角得以伸展到世界许多角落。

2.关于路透社需说明的三点
①路透社首先是商业资讯社,其次才是新闻通讯社。

今天路透社最强的业务领域依然是国际金融报道方面。

②路透社是个纯粹的国际通讯社。

它只从事国际新闻的采访报道,至于英国的国内新闻,则由另外一个专门的国内通讯社负责,即报纸联合社。

③同《泰晤士报》一样,路透社的崛起与大英帝国的命运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大英帝国为路透社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而路透社的海外信息网络,又为大英帝国建立了迅速而高效的神经传导系统。

四、美联社(AP)
1.形成时期(1848—1900)
(1)电报的发明与电讯的意味
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时空的距离被大幅度压缩,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诞生。

(2)港口新闻联合社
电报的发明通讯社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848年,纽约的6家报纸联合成立“港口新闻联合社”。

2.发展时期(1900年以来)
(1)美联社的真正崛起,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2)一战后,三大通讯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名存实亡,美联社也随星条旗一道向海外迅速拓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联社的庞大网络已经遍布全球。

3.美联社与客观性法则
(1)由来
①客观性法则(objectivity),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力求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的一套报道原则以及一系列相关手法。

②一般认为,客观性法则是由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加倡导的。

美联社是个合作性质的组织。

正是“合作”这一性质,使美联社不得不打出“客观中立”的招牌。

③至于“美联社之父”斯通,更是将客观性法则具体化为“5W1H”的导语格式和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而且这些都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模式,风行全球。

(2)剖析
①“客观性”是神话——美妙而虚幻;
②“客观性”是盾牌——维护现状,弃绝异端。

(3)新的报道尝试
后来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报道尝试,以求更加准确、全面、深入地反映现实及其变化,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倡导式新闻”、“精确新闻”、“新式新闻”等。

①解释性报道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它突破了新闻只讲“是什么”的窠臼,开始关注新闻背后的“为什么”,即强调对新闻背景的交代和来龙去脉的说明。

②调查性报道始于20世纪初美国报刊的许多“黑幕调查”与“揭丑报道”,如“耙粪记者”林肯·斯蒂芬斯对当时美国社会严重腐败现象的深入调查与报道。

③倡导式新闻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它允许记者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诸如女性主义等问题上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写进新闻报道,在倡导式新闻中,记者可以表明观点,是否赞成某个事业或目的。

④精确新闻也开始兴起。

所谓精确,其实就是将社会科学的抽样分析、定量统计等方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以使新闻看上去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传统报道的随意性。

⑤新式新闻,最早是由19世纪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所倡导,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提出。

不过,后来的新式新闻同普利策所说的新式新闻不是一回事。

普利策说的是一种报业经营理念,而后来的新式新闻则是一种新闻报道模式。

新式新闻的代表人物有《华盛顿邮报》记者汤姆·沃尔夫等。

主张用小说的手法写新闻,在不背离事实的基础上,突出叙事、对话、情景描写、心理刻画等,从而使报道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5.2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通讯社?通讯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1)通讯社的含义
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

它和商业报刊一样,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2)通讯社的主要功能是采集新闻、供应新闻。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L.德弗勒与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