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哲学复习提纲
2017年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_高二政治知识点

《2017年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_高二政治知识点》摘要: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看了2017年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的人还看了:高二政治需要记住的哲学知识点很多,学生需要有方法地进行记忆复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高二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运动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王夫之的“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学习完政治哲学内容后,高二学生要及时的进行巩固复习重点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一)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二)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三)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017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大全_高二政治知识点

《2017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大全_高二政治知识点》摘要:高二学生学习政治课程要掌握哪些相关哲学知识?下面是编给带高二政治哲学知识希望对你有助,、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实质),()人们对新事物认可也有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历漫长而曲折程高二学生学习政治课程要掌握哪些相关哲学知识?下面是编给带高二政治哲学知识希望对你有助高二政治哲学知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实质)新事物是合客观规律、具有强生命力和远前途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终走向灭亡事物发展实质是事物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发展普遍性然界是发展、人类社会是发展、人认识是发展3、什么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把握这观有何义?前途是光明()新事物是合客观规律、具有强生命力和远前途事物()它克了旧事物消极、和腐朽东西吸取了旧事物积极、合理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新容(3)社会领域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新事物发展总要历由到、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程()人们对新事物认可也有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历漫长而曲折程※义曲折道路上问鼎事业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充分思想准备克前进道路上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相关系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程两种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是种渐进、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性质变化是事物由种质态向另种质态飞跃是种根、显著变化※相关系()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3)质变又新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新质基础上开始新量变()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新质基础上开始新量变如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高二政治哲学知识唯物辩证法系观、什么是系?所谓系就是事物以及事物部诸要素相影响、相制约和相作用、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义方法论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性多样性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和发展各种条件※3、整体和部分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方法论义含义整体是事物全局和发展全程从数量上看它是;部分是事物局部和发展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区别又相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系统含义、基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义含义系统是由相系和相作用诸要素构成统整体基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部结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方法义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高二政治哲学知识舸争流思想、什么是哲学基问题?它包括哪些容?哲学基问题是思维和存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容①思维和存何者性问题②思维和存有没有性问题、什么思维和存关系问题是哲学基问题?①哲学基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关系问题是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观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先有物质有识物质定识唯心主义识是原物质依赖识识定物质※、唯物主义三种基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三种基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认世界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方向质上是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知识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具体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总结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然科学义上原子认原子是世界原原子属性就是物质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威信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要反映了广人民群众根利益它是现代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伟思想武器看了07高二政治哲学知识全人还看了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0707高三政治哲学知识汇总307高政治知识汇总07政治会考《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归纳507高二政治哲学简答题模板607高政治重知识归纳。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基础知识部分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释、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解释、比较)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特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世界上只存在已被认识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3)从意识的本质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解释)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l)区别:①二者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地特殊状态。
②二者性质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规律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基本特征:客观的物质活动;自觉、能动的活动;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高二哲学提纲完整版文科用

生活与哲学一.哲学的产生、任务、本义:哲学产生于社会实践,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史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的指导。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一意识和物质谁为本原(意识和物质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五、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错误在于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在于把哲学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本原)②客观唯心主义(客观观精神是本原)六.哲学与政治、经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1.哲学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础:A、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进步C、理论来源:国古典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哲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7.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①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落后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①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一、哲学统论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7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9.1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P4-6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P7-9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世界观和哲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问题的两个方面。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两者的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 4、关于哲学的整体表述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⑤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2★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1、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三、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P12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②进步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或者叫唯心史观)。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意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P13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神鬼、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五、哲学发展史的思想斗争:P14①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独立的哲学体系;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既可以与唯物主义结合,又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P16-181、哲学来源于时代①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表现在①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18-20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前提: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20-21①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得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21-23①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9(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什么是物质?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③注意三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0(1)从人类社会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2)从人类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人类社会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们是客观的。
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方式。
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主观和客要求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使观相符合。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 31-32(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P33-34(1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又是普遍的。
要求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要求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一、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P35-37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注意: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
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P37-41(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