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优秀ppt课件

微生物优秀ppt课件
目录
• 微生物概述 •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 • 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 • 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01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难以看见或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和藻类等。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类和 鉴定,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环境科学中,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 的监测和分类鉴定,可以评估环境的 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食品工业中,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 行分类和鉴定,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和 质量。
在生物技术领域,利用微生物的分类 和鉴定技术,可以筛选具有特定功能 的微生物资源,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 供支持。
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微生物学已广泛应用 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微生物 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02 微生物的形态与 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01
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此外,微生物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农业等领域,为人类生活带 来诸多便利和益处。
微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自17世纪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以来,微生物学经历了漫长 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 在某些病毒中作为遗传物质。
目录
• 微生物概述 •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 • 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 • 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01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难以看见或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和藻类等。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类和 鉴定,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环境科学中,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 的监测和分类鉴定,可以评估环境的 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食品工业中,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 行分类和鉴定,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和 质量。
在生物技术领域,利用微生物的分类 和鉴定技术,可以筛选具有特定功能 的微生物资源,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 供支持。
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微生物学已广泛应用 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微生物 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02 微生物的形态与 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01
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此外,微生物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农业等领域,为人类生活带 来诸多便利和益处。
微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自17世纪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以来,微生物学经历了漫长 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 在某些病毒中作为遗传物质。
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菌种筛选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步骤: 采集菌样:了解目标菌分布情况、首选样品是土壤 富集培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向所采土样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量的能分解利用该营养物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其在群体中的比例,使之便于分离。 纯种分离(参见第四章) 性能测定
(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 (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 (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研究意义:
(五)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工业产品上的霉腐 大量的工业产品都是直接或间接用动植物作原料制成的,例如木制品、纤维制品、革制品、橡胶制品、卷烟、化妆品、中成药等。 有些工业产品如塑料、建筑涂料等很多微生物可以分解、利用。 光学仪器上的镜头,建筑泥浆、钢缆、地下管道、金属材料等,各种电讯器材、文物、书画等也可被多种特殊微生物所破坏。
两种可独立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根际微生物(教材P242)
什么叫根际? 也称根圈,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包括根系表面至几毫米的土壤区域。 它是植物根系有效吸收养料和水分的范围,也是根系分泌作用旺盛的部位,因而是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界面。
淡水的pH值变幅从3.7到10.5,多数为6.5-8.5,因而适合于多数水生微生物的生长。
海洋微生物具有耐压、嗜冷和低营养要求的特点。
(三)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一)空气不是微生物良好的生存场所 没有营养物质、充足水分,有紫外线。 二)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水、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随气流运动被携带至空气中。
菌种筛选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步骤: 采集菌样:了解目标菌分布情况、首选样品是土壤 富集培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向所采土样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量的能分解利用该营养物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其在群体中的比例,使之便于分离。 纯种分离(参见第四章) 性能测定
(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 (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 (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研究意义:
(五)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工业产品上的霉腐 大量的工业产品都是直接或间接用动植物作原料制成的,例如木制品、纤维制品、革制品、橡胶制品、卷烟、化妆品、中成药等。 有些工业产品如塑料、建筑涂料等很多微生物可以分解、利用。 光学仪器上的镜头,建筑泥浆、钢缆、地下管道、金属材料等,各种电讯器材、文物、书画等也可被多种特殊微生物所破坏。
两种可独立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根际微生物(教材P242)
什么叫根际? 也称根圈,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包括根系表面至几毫米的土壤区域。 它是植物根系有效吸收养料和水分的范围,也是根系分泌作用旺盛的部位,因而是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界面。
淡水的pH值变幅从3.7到10.5,多数为6.5-8.5,因而适合于多数水生微生物的生长。
海洋微生物具有耐压、嗜冷和低营养要求的特点。
(三)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一)空气不是微生物良好的生存场所 没有营养物质、充足水分,有紫外线。 二)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水、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随气流运动被携带至空气中。
土壤里的微生物ppt课件

青 霉 的 形 态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青霉的种类很多,从有些青霉 中可以提取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 对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具有显 著效果。
阅读P111资料“青霉素和弗莱明”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阅读课本P102,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里的微生物主要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作用有哪些?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 菌等。
它们能够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 骸等,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用于酿酒、制作食品等。如用乳酸杆菌制作酸 奶、泡菜等,用酵母菌酿酒、蒸馒头等。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用于制药。已发现的抗生素中约85%来自放线菌。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玉米的黑粉 病等是由霉菌引起的。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食品加工、制药、农业病虫害防治以 及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方面,微生物有着重 要的作用。
腐生 指动植物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生,如蛆。
土壤微生物介绍PPT课件

❖ 每克土壤含有多于109个微生物(Torscik et al., 1990)。
❖ 虽然微生物本身仅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小部分,但它 是活着的有机体和物质转化的作用(Stevenson, 1986),有机质转化所需能量的95%以上来自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目前已定种的微生物只有大约15万种,远较 动植物为少,但一般认为目前为人类所发现的微生 物还不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
5/1 6/1 10/1
11/1 23/1 9/1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2、化学组成
我国主要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元素(%) HA FA
C 50-60 45-53
H 3.1-5.3 4.0-4.8
O+S 31-41 40-48
N 3.0-5.6 2.5-4.3
习惯上以58%为其平均值,故计算有机质的含 量时,一般以1.724为折算系数。
微生物 动物来源 植物来源 工农业副产品
土壤有机质 5%
0.5%
0.5-2.0% 7%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一、矿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
1、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酶 R—(C,4H,养分)+ 2O2
的养料和能量释放很少,对植物生长不利。
二、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一)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 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 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二)土壤特性
1、质地 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
2、pH值 中性、钙质丰富较好,pH6.5-7.5。
❖ 虽然微生物本身仅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小部分,但它 是活着的有机体和物质转化的作用(Stevenson, 1986),有机质转化所需能量的95%以上来自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目前已定种的微生物只有大约15万种,远较 动植物为少,但一般认为目前为人类所发现的微生 物还不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
5/1 6/1 10/1
11/1 23/1 9/1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2、化学组成
我国主要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元素(%) HA FA
C 50-60 45-53
H 3.1-5.3 4.0-4.8
O+S 31-41 40-48
N 3.0-5.6 2.5-4.3
习惯上以58%为其平均值,故计算有机质的含 量时,一般以1.724为折算系数。
微生物 动物来源 植物来源 工农业副产品
土壤有机质 5%
0.5%
0.5-2.0% 7%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一、矿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
1、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酶 R—(C,4H,养分)+ 2O2
的养料和能量释放很少,对植物生长不利。
二、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一)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 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 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二)土壤特性
1、质地 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
2、pH值 中性、钙质丰富较好,pH6.5-7.5。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微生物学的发展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改进和遗传学 、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 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 形成了系统的微生物学。
02
兽医微生物学基础
兽医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定义与任务
详细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学科,主要任务是诊断、预防和 控制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 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疫苗接种方式
包括注射、口服、喷雾等,应根据疫苗种类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 接种方式。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应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接种前应检 查疫苗的外观、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确保疫苗质量可靠。
分布广泛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动植物体内外、空气 中等各个角落都有分布,与人类生活密切 相关。
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
适应性强
微生物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如高温、低温、酸碱度变化大等。
微生物的发现与历史
微生物的发现
最早发现微生物的是荷兰科学家 列文虎克,他于1674年用自制的 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原生动物 。
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微生物学技术
病原分离与鉴定
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如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 动物疾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 体,可以了解动物感染的病毒或 细菌种类以及免疫状态,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参考。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耐药性检 测,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机制,为选 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改进和遗传学 、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 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 形成了系统的微生物学。
02
兽医微生物学基础
兽医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定义与任务
详细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学科,主要任务是诊断、预防和 控制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 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疫苗接种方式
包括注射、口服、喷雾等,应根据疫苗种类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 接种方式。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应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接种前应检 查疫苗的外观、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确保疫苗质量可靠。
分布广泛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动植物体内外、空气 中等各个角落都有分布,与人类生活密切 相关。
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
适应性强
微生物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如高温、低温、酸碱度变化大等。
微生物的发现与历史
微生物的发现
最早发现微生物的是荷兰科学家 列文虎克,他于1674年用自制的 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原生动物 。
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微生物学技术
病原分离与鉴定
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如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 动物疾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 体,可以了解动物感染的病毒或 细菌种类以及免疫状态,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参考。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耐药性检 测,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机制,为选 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微生物生态学》课件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家就开始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随后,随着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 认识逐渐深入。
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者开始关注微生物在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 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利共生
01
两种微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物质,
共同生长繁殖。
偏利共生
02
一种微生物因共生而受益,而另一种微生物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
寄生关系
03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
营养,并对寄主造成一定的损害。
寄生关系
内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 微生物体内,如病毒、细 菌和原生动物等。
在极地、高山等低温环境中,存在着 一些能够在低温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 物,如冰川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具有 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代谢机制和生物 化学特性。
在高盐环境下,如盐湖、盐碱地等, 存在着一些能够在高盐浓度下生存和 繁殖的微生物,如嗜盐菌等。这些微 生物具有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结构和 代谢机制。
生物体内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态意义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使得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得以循环利用 ,维持了生态平衡和地球上生物圈的 稳定。
微生物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
06
用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污水 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土壤里的微生物ppt课件

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多样,包 括分解有机物、固氮、促进植 物生长等。
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革兰氏 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芽孢 杆菌等。
真菌
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相对较少, 但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
真菌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 营养,同时它们也与植物形成共 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
分。
常见的土壤真菌包括霉菌、酵母 菌和蘑菇等。
土壤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物质循环与转化
碳循环
氮循环
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土壤中的有机碳转化 为二氧化碳,同时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 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碳。
微生物参与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包括氨化作 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实现氮素在 土壤中的循环和利用。
磷循环
硫循环
微生物通过分解含磷有机物和矿化作用,将 土壤中的磷素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
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
氮固定菌
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 氨态氮,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 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磷细菌
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土壤中的磷元素 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钾细菌
分解含钾矿物,释放出钾元素供植物 吸收。
有益真菌
如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 增加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微生物生态学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利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与土壤微生物细胞内的靶序列进行杂交,通过荧光显微 镜观察杂交信号,可以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原位鉴定和定位。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底物喂养土壤微生物,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物在微生物体内的转化 和分布,可以了解土壤微生物对特定底物的利用情况和代谢途径。
微生物技术及应用PPT课件-2024鲜版

生长曲线的调控与优化 讲解如何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或使用特定的生长因子等手段, 调控和优化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以满足实验或生产需求。
10
03
微生物代谢与发酵技术
2024/3/28
11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与调控
糖代谢途径
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 环等,产生ATP和还原
力。
2024/3/28
氮代谢途径
包括氨基酸、核苷酸和 蛋白质的代谢,合成细
2024/3/28
33
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生产抗生素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用于治疗 各种细菌感染。
生产疫苗
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生产疫苗,如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用于预 防传染病。
生产酶制剂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酶制剂,如淀粉酶、蛋白酶等,用于促进药 物合成和分解。
2024/3/28
研究微生物生长、底物消耗和 产物生成的动力学关系。
发酵设备与技术
包括发酵罐设计、传质与传热、 在线监测与控制等。
2024/3/28
13
发酵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预处理
去除发酵液中的菌体、杂质等, 提高后续分离纯化效率。
2024/3/28
分离方法
包括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根 据目标产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 离方法。
医学领域
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疫苗和诊断试剂, 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慢性病。此 外,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医 学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2024/3/28
农业领域
利用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等技术,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肥 料和农药的使用。
环境领域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和废气等环境污 染物,以及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等工 作。
10
03
微生物代谢与发酵技术
2024/3/28
11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与调控
糖代谢途径
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 环等,产生ATP和还原
力。
2024/3/28
氮代谢途径
包括氨基酸、核苷酸和 蛋白质的代谢,合成细
2024/3/28
33
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生产抗生素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用于治疗 各种细菌感染。
生产疫苗
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生产疫苗,如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用于预 防传染病。
生产酶制剂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酶制剂,如淀粉酶、蛋白酶等,用于促进药 物合成和分解。
2024/3/28
研究微生物生长、底物消耗和 产物生成的动力学关系。
发酵设备与技术
包括发酵罐设计、传质与传热、 在线监测与控制等。
2024/3/28
13
发酵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预处理
去除发酵液中的菌体、杂质等, 提高后续分离纯化效率。
2024/3/28
分离方法
包括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根 据目标产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 离方法。
医学领域
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疫苗和诊断试剂, 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慢性病。此 外,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医 学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2024/3/28
农业领域
利用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等技术,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肥 料和农药的使用。
环境领域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和废气等环境污 染物,以及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等工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2、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特征
①形体极其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能通过 细菌滤器; ②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 ③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④无细胞结构,仅为核酸包于蛋白质外壳中的病毒粒子; ⑤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 ⑥在宿主细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 式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和二均等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 ⑦具有双重存在方式,时而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时而在 细胞外以大分子状态存在; ⑧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形态
病毒形态多种多样,有球状、杆状、蝌蚪状、子 弹状和丝状、冠状等。
形态
形 态
病毒的各种形态
1、杆状或丝状 (大多为植物病毒) 2、多面体或球形 (大多为动物、真菌病毒) 3、蝌蚪状 (噬菌 体)
第一节 病毒的特性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病毒的结构
核衣壳(基本构造) 核心:由DNA或RNA构成
第一节 病毒的特性
二、 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大小
个体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必 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nm以下; 病毒:细菌:真菌 = 1:10:100
天花病毒 200×300nm
脊髓灰质炎病毒 28nm
口蹄疫病毒 10nm
最大的病毒与最小的病毒
病毒和细菌的相对大小
在本章中,我们将了解微生物的第五大类群— —病毒。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还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它广泛地寄生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
一、概述 2、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病毒(virus)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等物质组成的超显 微的非细胞生物,无细胞结构,每一种病毒只 含有一种核酸;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 生;在离体条件下,它们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 子状态存在。
8
发现
1952年,赫西-蔡斯 Hershey & Chase 的噬菌体 感染实验 ——证实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仅仅是DNA,开创了 病毒分子生物学。
发现
1971年后,陆续发现了各种亚病毒—— 类病毒、朊病毒、和拟病毒。
爱滋病病毒
乙肝病毒
流感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噬菌体
通常人们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 病毒称为微生物的五大类群。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 发 现 烟 草 花 叶 病 感 病 因 子 , 一 种 能 通 过 细 菌 滤 器 的 “细菌毒素”或极小的细菌。
发现
用“病毒(Virus)”来命名 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
1898,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
腺病毒(Adenovirus)
多瘤病毒 42个壳粒 (1个/边)
脊髓灰质炎病毒 32个壳粒(1/ 面)
若以一定数目的亚基排列成具有一定表面积的立方
对称体,以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能包装更多的病
毒核酸,所以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 的研究结果:
能通过Chamberland氏滤器; 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 测只能在活细胞中生活。
认为烟草花叶病感染因子是比细菌小的病原体,“有
传染性的、活的流质(Contagium vivum fluidum)”
获1951年的诺 贝尔医学和生 理学奖
1937,南非微生物学家蒂勒Theiler的发 现→生产黄热病病毒疫苗 —— 有毒力 的黄热病毒在鸡胚组织上经连续培养后会 减弱毒性
7
发现
1940年,德国考希Kausche首次用电镜观察到烟草花叶 病毒(TMV)的杆状外形,并在1943年成功拍摄到电镜 照片。
5
发现
获1946年诺贝 尔化学奖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
——从烟草花叶病病叶中提取出了病毒结晶,又证实了结晶 中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而只有核酸具感染和复制能力。
“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 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 (Science,1953)
发现
衣壳粒
烟草花叶病毒 (TMV)
ssRNA病毒,杆状 属于植物病毒—烟草、西红柿 ssRNA螺旋盘绕于蛋白质外壳内
(2)二十面体对称病毒
20个面 30条边 12个顶角
由蛋白质亚基围绕立方 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 边进行排列,形成一个 封闭的蛋白质的鞘。
一种动物病毒 外形呈典型的二十面体 有12个角、20个面和30条棱 核心是线状双链DNA(dsDNA) 只能培养在人的组织细胞上 能使宿主细胞形成包涵体
第七章 病毒(Virus)
第一节 病毒的特性
第二节 噬菌体
第三节 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第四节 病毒的可利用价值
重点:☆ 病毒的特点、化学结构及与细菌的差别 ☆ 噬菌体的浸染、增殖过程 ☆ 几种亚病毒的特性
第一节 病毒的特性
一、概述
1、病毒的发现 2、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3、病毒的种类
二、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四、亚病毒的组成
一、概述
1、病毒的发现
发现
19世纪末人类认识到有些 传染病不是由细菌引起
1886年,德国农业化学家 迈尔(Mayer)在荷兰进行烟草接 种试验,根据染病烟叶上出现深、浅相间的绿色区域,把这 种病害命名为烟草花叶病(tobacco mosaic disease,TMD)。
发现
存在一种比以前 所知的任何一种 都小的病原
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为病毒的基本结构。有些复 杂的病毒在衣壳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由脂类和多糖组成 的包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
2、病毒核壳的构型
三类典型形态的病毒: •二十面体对称 (球状) •螺旋对称 (杆状) •复合对称 (蝌蚪状)
(1)螺旋对称体病毒:病毒壳体呈螺旋对称,即蛋 白质亚基有规律地沿着中心轴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 高度有序的稳定结构。病衣来自: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
毒 包膜(非基本结构):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
刺突(非基本结构)
衣壳粒是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 位,衣壳粒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使病毒表现出不同 的构型和形状。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病毒的结构
核酸——位于中心,称为核心 基本成分 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