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演唱风格浅析
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探究

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探究杨新平(周口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是一种扎根于本民族土壤、散发着浓郁国土芳香与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它的演唱风格多样,具有鲜明且特别的民族本色。
身为一名中国民族声乐演员,务必先准确认识和了解及把握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本文从演唱风格的多样化、风格的共同特性、演唱的个性三个视角出发,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做以探讨和研究。
演唱风格多样化风格特性演唱个性中外比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它是广大群众与民间艺人经过长年的演唱实践,慢慢形成与积累起来的且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召力与审美意义。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重要的特征是以民族语言作为根基,贯以民族情感,用情控声,声情并茂,拿字领腔,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唱演俱重,声情兼备,真切感人。
一、中国民族声乐表演风格的多样化民族声乐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方言文化缤纷,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性,就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音乐理论工作人员,依据我国民族声乐多样化的特性把民歌分为诸多色彩区。
这些民歌在演唱上,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浓厚的地方色彩。
像蒙古民歌的长调,曲风宽广绵长,节奏自由,末音拉长,情感炙烈奔放,真假声转换,有着浓厚的草原气息。
又如,山东民歌的特点是粗放,幽默、风趣、纯朴、吐字干脆利索,音色高亢明亮,行腔中多加有方言与卷舌音等。
我国的戏曲有近400个剧种,曲艺亦有近300种类,各类民歌、创作歌曲更是数不胜数,有多少种演唱风格也难以数计,每一风格的形成都有赖于它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
此外,民族声乐也将近现代作曲家们创作的,不单独突出任何一个地域或民族特点,而是表达整个中华民族的总风格、总气派的声乐作品与演唱方法谓作民族综合风格。
像黄水谣、我爱你,中国等中国艺术歌曲,此类风格的语音基于全国的通用语言普通话。
民族综合风格类风格共性多,具体学习初期,需要正确熟练的掌握21个声母的发声部位、方法、方式、挡气动作与吐字形象甭喷、飞放、打弹、咯砍、平舌、饶舌,让字头清楚、利落,有力量和弹性。
不同风格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分析

不同风格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分析起首,我们来看一首古典音乐作品《腊八小调》。
这首曲目源自中国民间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奇特的音域特点而著称。
演唱这首曲目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嗓音技巧和音乐理解力。
在演唱中,演唱者应该重视音色的柔美和行板的流畅。
同时,适当地运用各种声音效果,如颤音、外行和滑音等,可以增加曲目标表现力。
此外,演唱者还需要注意对曲目背景和意境的理解,以准确地沟通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转向流行曲目,例如《匆忙那年》。
这首曲目旋律简易易懂,歌词直接表达了现代青少年对于青春岁月的感慨之情。
在演唱这首曲目时,演唱者需要重视情感的表达。
通过准确把握歌词的意义和感情的变化,演唱者可以向听众传达出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
此外,语气和嗓音的处理也是演唱成功与否的关键。
演唱者可以通过细微的音色调整和嗓音的转折来表达曲目标情感层次,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除了古典音乐和流行曲目,中国声乐作品还有其他风格,如民谣和传统曲目。
例如,《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以其简易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而广受欢迎。
演唱这首曲目需要演唱者具备稳定的音准和明晰的发声技巧。
通过精通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呼吸控制,演唱者可以保证音准的准确性,同时通过适当的音色调整和发声技巧,可以将曲目中传递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
总之,不同风格的中国声乐作品在演唱上有着各自奇特的技巧和特点。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曲目仍是民谣,演唱者都需要通过对曲目标深度理解和技巧的驾驭,将曲目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演唱者还应重视嗓音的保卫和进步,通过不息的进修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呈现出奇特的魅力和个性,与观众产生真实而深刻的共鸣通过准确把握歌词的意义和感情的变化,演唱者能够向听众传达出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语气和嗓音的处理也是演唱成功与否的关键。
演唱者需要通过细微的音色调整和嗓音的转折来表达曲目标情感层次,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
声乐的“三种唱法”主要是指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假声唱法”、“共鸣唱法”和“混
合唱法”。
这三种唱法在声音的发出和控制上有所不同,每种唱法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
点。
首先是“假声唱法”。
假声唱法是指使用喉结和声带中的一部分来发声,以产生高音,让声带变得更加紧张。
这种唱法常用于男高音和女高音发声,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唱出高音。
假声唱法的特点之一是声音的明亮和尖锐,能够在高音区域产生强烈的穿透力。
假声唱法
还能让歌手表现出较高的音乐技巧,如鞠躬音和滑音等。
这种唱法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广泛
应用,给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觉。
声乐的“三种唱法”各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假声唱法强调高音的明亮和技巧;共鸣
唱法强调低音的浑厚和力量;混合唱法则能够在高音和低音之间流畅转换,展现出丰富的
音色和表现力。
这三种唱法在西方古典音乐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不同音乐作品中产生不
同的效果,为歌唱艺术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浅谈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特点

浅谈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特点民族音乐结合了各种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民族精神。
中国的民族声乐领域非常广泛,不同于传统民歌,也不同于现代歌剧或流行说唱。
其艺术表现力强,歌唱技巧可应用于多种歌曲风格,丰富了民族声乐表演形式。
标签:民族声乐;特点;风格前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声乐在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是根据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风格习惯和语气逐渐形成。
另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在歌手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技巧和表现方法后,创造出来的歌曲风格。
1 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民族歌曲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
其一直都以小骸为主的声音系统为代表。
作为一种充分吸收民间文化的方式,有必要在表演时采取优美的姿态,以表现口腔的表情的优美。
其演唱方式也非常重视歌手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唱歌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清晰的吐字方式,以便听众可以清晰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歌手也必须注入丰富的情感,以便观众欣赏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情感共鸣的效果。
1.1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1940年代,一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地区的艺术工作者研究了传统民歌。
为了向大众普及歌曲,他们根据民族音乐的特征和规律,努力学习,并参照西方演唱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戏歌唱法方式。
这种方法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结合民歌的自然本質和戏曲的韵味。
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声乐和歌剧,可以说开启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大门。
1957年的全国声乐会议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国情的声乐文化。
会议明确了声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为中国声乐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沉阳音乐学院率先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
同年,由文化部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任命的民族班被提出,并提出“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提高和发展歌唱能力”。
1964年,在周恩来同志的倡议和决定下,中国音乐学院成立。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声乐是指通过发声器官的运动和共鸣来演唱的音乐形式。
不同的唱法会带来不同的风格特点,下面对声乐的三种常见唱法进行浅析。
1. 抒情唱法抒情唱法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情绪的唱法,它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通过音乐的形式和演唱者的演绎来传递歌曲的情感色彩。
抒情唱法通常强调细腻的情感,通过柔和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和细致的声音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在歌曲的演唱中,抒情唱法更注重歌词的表达和情感的投入,演唱者会通过演绎、呼吸和音准等方面的处理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听众更容易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
2. 力量唱法力量唱法是一种注重力量和实力的唱法,它强调歌曲的震撼力和表现力。
力量唱法通常使用较高的音量和音域,通过高亢的声音和强烈的音乐表达来传递歌曲的力量和能量。
力量唱法常常需要演唱者具备较强的声音控制和抗压能力,能够通过调整声音的强度和气息的控制来表达歌曲的力量感。
力量唱法也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技巧和表现力,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来增强歌曲的力量感和情感冲击力。
3. 技巧唱法技巧唱法是一种注重声音技巧和音乐变化的唱法,它通过灵活的声音运用和音乐表达来展示演唱者的声音技巧和音乐才华。
技巧唱法通常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域、音准和音色掌握能力,能够通过高难度的音乐技巧和音乐变化来展示自己的声音才华。
技巧唱法在演唱过程中,会利用各种音乐技巧,如颤音、飞音、划音等,通过音乐的变化和音色的转变来增强歌曲的音乐表达力和表现力。
抒情唱法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力量唱法注重歌曲的震撼力和表现力,技巧唱法注重声音技巧和音乐变化。
每种唱法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演唱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和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适合的唱法来演唱,以表达出歌曲最真实的情感和音乐表达。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声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通常会使用三种唱法,即混合声、假声和头声。
这些唱法的风格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声乐表演的整体印象。
本文将对这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进行浅析。
混合声是最常见的唱法,通常被称为“正常声”。
在使用混合声唱歌时,歌手使用自己的胸部喉咙的声音去发出高音,同时又通过增加气息和发声技巧来创造出更高的音高。
这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是声音柔和,丰富而舒适。
混合声通常被用于演唱轻柔和抒情的音乐作品。
假声唱法是一种使用高度紧张和调整的声音,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对声带造成伤害。
在使用假声唱法时,声音被调高到一个极限,这样便可以唱出高音。
但是,由于高度紧张,声音显得非常单薄,连贯性不强。
因此,假声唱法只能在短时间内使用,不能持续太长时间。
这种唱法风格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非常遥远而空洞,我们可以听到唱者努力在发音时的吸气和呼气,是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唱法。
假声唱法适用于演唱那些需要爆发力的歌曲,例如摇滚和流行音乐。
头声唱法是一种唱法,它主要依靠头颈和喉头来进行调节。
这种唱法要求歌者使用头部的共鸣谐振去发声,从而创造出高音。
与假声唱法不同,头声唱法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但声音比假声唱法更脆弱。
头声唱法的风格特点是: 声音非常清晰而尖锐,是一种很具有穿透力的唱法。
这种唱法适用于演唱古典音乐和歌剧等需要演唱高音的作品。
综上所述,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各有所长,并且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
艺术家需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唱法,以创造出更加完美的音乐表演。
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

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
声乐演唱是一种用人的嗓音来表达音乐的艺术。
在古典音乐中,声乐
演唱有很多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其中一些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
以下
是一些典型的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
古典操唱:古典操唱是一种自然而古典的声乐技巧,由持续的抑扬节
奏性操唱组成。
它特别凸显出每个音符的完整性,强调每个音符的重音,
而且还要求唱者有非常平稳的音量,尤其是在表现流畅的旋律线上。
色彩咏叹调:色彩咏叹调是一种以咏叹调演唱开头的声乐技巧,它拥
有深刻的色彩变化。
它要求唱者充分利用音高和抑扬节奏之间的差异,用
不同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这种声乐技巧特别诉诸于表达情感,以及表现较为抒情的旋律线。
泛音和旋律:泛音和旋律是一种以和声和旋律组成的声乐技巧,它要
求唱者把握和音的轻重而旋律轻盈的特点,并且要能够把握所有和音的细
微差距,使它们与旋律相融合从而增强整体色彩。
腔调和节奏:腔调和节奏是一种以腔调和节奏组成的声乐技巧,它要
求唱者不仅要记住歌曲的正确腔调,而且要把握好节奏,用合适的腔调和
节奏进行演唱。
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探析与感悟

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探析与感悟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探析与感悟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其声乐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演唱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析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并分享我对其中的感悟和体会。
中国声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形式而享誉世界。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古代宫廷乐队演唱的雅乐、佛教音乐的咏唱、戏曲和民歌的表演等多种形式。
而在现代音乐中,中国歌剧、合唱和流行音乐也呈现出个性鲜明的演唱风格。
首先,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以表达情感为核心。
中国音乐强调情感的真实和深刻,演唱者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准确地把握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通过声音的升腾和落寞来真实地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唱者经常会以咬字慢唱、拖字加长的方式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世界。
其次,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注重技巧的运用。
演唱者需要具备出色的音准、音色和音域的掌握,以及良好的声乐技巧。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气”、“韵”、“声”、“品”四种基本技巧。
气指技巧与呼吸的配合,韵指节奏的把握和变化,声指音色的铺陈和处理,品指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
这些技巧的掌握不仅能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也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另外,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也注重个性与风格的塑造。
不同的演唱者会在演唱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这也是中国声乐作品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有些演唱者注重咏唱的柔美和婉转,使作品充满温情;有些演唱者则注重唱腔的豪放和激昂,使作品更富有激情。
通过不同演唱者的多样性表达,中国声乐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情与格调。
在我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与情感。
一首首歌曲都带着浓厚的中国风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沉淀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古老的宫廷雅乐,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乐的演唱风格浅析作者:裴引引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1期(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044)【摘要】民族声乐是一种依托民族语言进行歌唱的艺术表演,是传扬民族文化的强有力载体,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
可以说,声乐是我民族音乐苑坛中一朵盛开的奇葩,是推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精粹。
音乐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为了凸显出民族声樂的演唱风格,应实现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
基于此,文章就声乐的发展从《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出发,以《风萧瑟》作品为例,详述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声乐;演唱风格;《风萧瑟》【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民族声乐,是一种能够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音乐艺术形态,其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民族声乐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声乐风格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历经时间的洗礼,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上更具特色。
现如今的声乐是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兼备了诗歌元素和时代风尚。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作用下,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经济时代。
时代的变更促使文化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以充分发挥出民族声乐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一、民族声乐发展概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大自然赋予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物资资源。
在地域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都还处在民族文化氛围中,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民族声乐长期扎根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播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
可以说,声乐有着极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在经过上数十年的历史洗礼和锤炼后,声乐已成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财富,成为了传承与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以及语言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声乐和民族文化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民族声乐仍旧保持着原生态。
至今为止,各民族人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古朴民风,他们崇拜自然,同时也有着着自己的宗族信仰。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延续着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色。
伴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民族声乐文化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呈现出新的内容与特征,开始面临新的发展要求。
民族声乐自身具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特征,是多元音乐文化的根基。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加强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以实现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风萧瑟》的创作背景《风萧瑟》节选于《伤逝》,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同名爱情小说中改编而来,由王泉、韩伟填词,施光南作曲,是一出抒情心理歌剧。
施光南采用了新颖的演唱技法,巧妙地以音乐形象展现了青年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风萧瑟》这一歌剧讲述了涓生、子君相识、相恋、婚姻、离别的爱情历程,他们二人为了争取婚姻的自由,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极大摧残,在争取自由与美满生活的道路上,他们面临着重重困境,最终他们所得到的也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风萧瑟》是《伤逝》中一个关于“秋”的选段,也是涓生、子君美满幸福生活面临重重困境时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三、声乐的演唱风格浅析——以《风萧瑟》作品为例(一)《风萧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1.曲式特点《风萧瑟》作品为复三部曲式,降G调,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整部作品中,运用了和声配合主旋律,同时还依照了T——S——D——T的全终止结构,曲目的段落清晰、分明,情感走向明确。
首先,在引子部分,也就是曲目的前13个小节,情感的演绎配以琵琶音的进行,给听众带来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感觉。
如同秋的寂寥。
瑟瑟秋风,让人心中愁苦万分。
在呈示部,开头“风萧瑟”演唱由弱到强,这种沉思、忧伤感叹的情绪,极符合当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者能够将细腻的气息运用得当,表现出了主人公痛苦迷茫的心情;在“叶飘落”部分,运用得比较多的是中低音,这也是《风萧瑟》曲目中较为暗淡的地方;“令人迷惑”,再次把曲目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来。
整部曲目结构分明,把主人公那种悲痛、无声的控诉,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以及美好爱情破灭后的失落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旋律特点音的力度与音乐的紧张性成正比例关系,要想增强音乐的紧张性,演唱者就必须要在音的力度上进行变化,用音来控制力度。
在《风萧瑟》的演唱中,声音要有强度但不可以冲动,不仅要用到演唱者腰部横膈膜的力量、臀腿甚至是脚掌的力量,更需要演唱者具备强有力的气息支撑。
如在演唱“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
那斑斓多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剥落。
”这两句歌词时,演唱者必须要跟随曲目的旋律特点进行演唱,利用头腔共鸣将声音带出来,用低沉的声音发挥,把主人公那种手足无措以及紧张的情绪诠释出来。
力度减弱时,恰好能够表达主人公在理想破坏后的失落感。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风萧瑟》这一声乐作品张弛有力,尤其是在创作者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风萧瑟》演唱风格的解析1.音色的表现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演唱,如果缺乏了好的音色,再优秀的音乐作品都难以表现出来。
对于声乐演唱来说,它的音色主要是指演唱声音带出的感情色彩,能否打造优美动听的音色,则取决于演唱者的音色听觉和鉴赏力。
演唱者们应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修养、强化自己的演唱技巧,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才能更好地发出表情达意的乐音,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的导向性作用。
除此以外,气息和音准也与声乐演唱中的音色密切相关,演唱者往往需要运用胸腹联合式的呼吸法,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演奏时时气息顺畅、均匀,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意。
声乐歌唱者必须要抓好声线的练习,才能够把《风萧瑟》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就演唱的练习来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男声e、i母音的练习;女声u母音的练习;具有掩盖色彩的“o·u”母音训练等等。
此外,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促使音色饱满的重要基础条件。
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胸腹式呼吸方法的储气容量大,还能够有效控制腹部的肌肉,是当前较为常用的一种理想呼吸法。
要想真正地掌握住呼吸技巧,就必须要掌握胸腹式呼吸法的要领,并加以练习,这样才能够在演唱时运用自如,以达到声音、气息和感情三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感染观众情绪,让观众深入其中领悟《风萧瑟》的魅力,认识音乐艺术的内在价值。
2.演唱风格的把握(1)从《风萧瑟》的创作背景把握演唱的风格《风萧瑟》作品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这些时代背景因素的存在使得歌曲在细节上具有独一无二性,以及大的整体创作背景下的系统上的相似性。
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要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方面以及细节上把握演唱风格,从而为歌曲的演绎奠定一个主要的基调。
具体来说,演唱者应要充分考虑到《风萧瑟》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创作者处于什么利用创作了这样的一首歌曲、创作者想要借此歌曲阐明怎样的意图等。
在充分掌握到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演唱者在演唱相关句段时,就可以通过演唱呈现歌曲代表的风格。
譬如说:《风萧瑟》中“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的思索”这一句歌词,演唱者需要首先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所演绎的情节等,才能够把对于生活的无奈与再次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从《风萧瑟》的整体风格把握演唱的风格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风萧瑟》作品亦不例外。
歌唱者要想真正达到对《风萧瑟》演唱风格的把握,就必须要从整体风格角度出发,去感受歌曲。
结合《风萧瑟》作品来看,它的音域跨度极大,前面两个小段落一咏三叹,洋溢着细腻的声乐韵味,而后半段(即第三小段落)却有着声乐歌曲所特有的音乐张力。
细腻的韵味和音乐张力的融合,使《风萧瑟》更具感染力。
尤其是在第三小段落(63-117小节)中,“我想虔诚的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過错,我想虔诚的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反复的这部分歌词重复强调“不清楚自己的过错”,把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挣扎完美地呈现出来,尤其是三连音的重复,感情与旋律的结合,对感情地抒发起到重要作用。
(3)从《风萧瑟》的咬字吐音把握演唱的风格声乐歌唱者在演唱《风萧瑟》作品时,应要从语音入手,以准确、清晰、灵动的语音予以听众最直接的、美妙的听觉冲击,使歌词能够在其独有的旋律中清晰地传递给观众。
演唱者可以从如下两大方面强化训练。
声乐演唱的音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演唱者者要想把握好音色就必须要用自己敏锐的触觉、听力去辨析。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子说,演唱者所发出来声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演唱的音色,那么演唱者者要想出色地完成演奏,就必须要驾驭好音色,推动行腔作用的发挥;演唱者还可以看展具体的咬字吐音风格专项训练,将咬字吐音训练与形体训练相结合,通过明确地咬字与吐音,从而发挥高质量的音色。
(4)从《风萧瑟》的情感蕴含把握演唱的风格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总是蕴含着令人感动的信息,其不仅仅在于演唱形式的精炼,更多的是对于曲目自身对于曲词意境的选择。
民族声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唱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声乐最终是需要演唱的艺术,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只有当它赋予了声情的美,它才能真正传达出听觉的美感。
《风萧瑟》最终是需要演唱与表演的艺术,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
声,声乐中的声,是一种艺术化、规范化的艺术语言,它是演唱者运用演唱技巧所发出的。
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只有根据《风萧瑟》所蕴含的情感,,锻炼自己的声音,驾驭它,才能实现“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目的。
情,在整个演唱活动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其是依托于思想感情指导气息发生运动,从而产生能够传递情意的声音。
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作品中的神韵。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社会所提倡的是“百花齐放、百家齐争鸣”的发展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民族声乐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中国民族声乐也必将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显而易见,就声乐的发展出发,展开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风萧瑟》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阐释仅仅是声乐作品音乐风格体现的“冰山一角”,仍旧有待相关学术研究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管秀芬.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2(10).[2]齐菲.论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黄河之声.2012(14).[3]史春梅,史咏梅.歌剧《伤逝》中三首咏叹调艺术特征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于宪淼.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