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 - 中国林业网

合集下载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是中国重要的岩溶山区之一,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导致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地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治理石漠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应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禁止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力度,及时掌握石漠化问题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推动植被恢复和改良植被是防止石漠化发生和加剧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改良。

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和天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和培育毕节岩溶山区的植被。

在植被恢复的也可以通过引进适应性强的植物物种,改良土壤质量和保水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在毕节岩溶山区实施石头堆肥、石块固定、陡坡防护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的发生。

还可以修建梯田、水土保持林带等工程,提高山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的风险。

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是有效利用毕节岩溶山区资源、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还可以开发和推广山地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综合治理和科技创新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探索适应当地条件的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治理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石漠化问题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

要想有效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植被恢复和改良,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强综合治理和科技创新。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张楠;吕文龙;韦旻【摘要】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was analyzed , the control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of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projects were studied .%浅析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所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石漠化;生态失衡;岩溶区;综合治理【作者】张楠;吕文龙;韦旻【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石漠化是岩溶(喀斯特)区水土流失过程的伴随产物,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1]。

它是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并以地表基岩大面积裸露为标志的土地荒漠化过程[2-3],20世纪80年代末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砂页岩、红色岩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2]。

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贵州[4]、云南[5]、广西[6]、湖南[7]、四川[8]、重庆[9]、广东[10]、湖北[11]西南8个岩溶省份。

同时,这一区域也是珠江、长江和流向东南亚诸多国际河流的源头区或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其水土保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2]。

截至2005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8.29万km2增加至12.96万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2.10%和区域喀斯特面积的28.70%;尤其以滇、黔、桂三地较为严重,三者石漠化面积达8.58万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66.13%[13]。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第16卷第2期2002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V ol .16N o .2Jun .,2002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Ξ苏 维 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摘要: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3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 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岩溶山区; 中国西南中图分类号:S 157.1;X 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2)022*******Con troll i n g M odel for Rocky D eserti f i ca ti on of KarstM oun t a i n ous Regi on andIts Preven ti n g Stra tegy i n Southwest ,Ch i n aSU W ei 2ci(Institute of M ountain R esources ,Guizhou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Guiy ang 550001)Abstract :T he types and the curren t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analyzed ,s pecifically exp l ored the causes and for m ing m echan is m of karst eco 2environm en tal fragility from the foll ow ing as pects such as w eathering 2resistance of carbonate rock ,the s oil 2fo r m ing p rocess of carbonate rock ,surface structures of karst landfor m s ,two different k inds of boundary face in karst s oil p rofile ,overl oaded p ressure of populati on and back 2w ard far m ing m ethods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eco 2econom ic model of contro 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 on from th ree levels of p roducti on (techno l ogy ),ecol ogical (vegetati on rehabilitati on ),lives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 op 2m en t and five p ropo sals to harnes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 ons ofGuizhou karst moun tainous regi ons.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con tro lling model of eco 2econom ics ;karst mountain regi on ;s outhw est of Ch ina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和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2nd national rockydesertification(RD)monitoring,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RD Land at Karst area in southwest China,analyze the trend of RD and its causes,fo-cuses on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RD control.Finally,this essa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combating RD.%以国家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阐述了石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了石漠化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5页(P4-7,13)【作者】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714;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714;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4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5;P941.73【相关文献】1.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林业防治措施 [J], 关健超;覃良伟;陈丽;韦立权;莫剑锋2.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及对策 [J], 李林立;况明生3.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 [J], 董宾芳4.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研究 [J], 李林立;况明生;蒋勇军5.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J], 李梦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邵阳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与建议

邵阳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与建议

邵阳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与建议□赵单(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介绍邵阳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现状与分布,以及综合治理的成效,分析邵阳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从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建设和管护投入力度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建议文章编号& 1004-7026(2018)16-0104-02中国图书分类号&X 171; S 728文献标志码:A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一半湿润气候条 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 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 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岩溶地区石漠化严 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 关注,启动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邵 自2011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了 成。

1石漠化现状与分布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第二次监数,邵 岩溶地区 在10 1国有林场, 63作拆P 1个区。

邵P 眼岩溶地区总面积146 332.2 hm 2,其 中石漠化土地41 114.1 hm 2、在石漠化土地25 918.2 hm 2、 石漠化土地15 195.9 hm 2。

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19 364.7 hm 2,占石 漠化土地面积的47.10%;中度石漠化16 939.0 hm 2, 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1.20%;重度石漠化4 317.0 hm 2, 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050=;极重度石漠化493.4 hm 2, 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20>。

2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情况2011—2017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岩溶面积29 059.6 hm 2、治理石漠化面 积 11 673.7 hm 2, 治理 7 , 成6 105.11 ,其中,中央 5 575.00、地 530.11 。

永善县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永善县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4年第12期现代园艺度。

标识设施泛指游憩空间内的景区平面图、路标、文化展示栏、安全警示牌等。

影响标识设施的因素有标识设施的数量、布局的合理性、可读性及维护程度。

5游憩形象分析游憩形象包括物质景观形象与非物质景观形象。

图3城市天际线图4武汉江滩历史文化雕塑图5狮头鱼尾像图6巴黎旅游商业logo永善县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胡朝会(云南省永善县林业局657300)通过分析永善县石漠化分布现状、成因,提出永善县石漠化治理的措施。

岩溶山地;石漠化;防治59093.8hm 2,疏林地43.9hm 2,灌木林地57911.1hm 2,未成林造林地2934.9hm 2,苗圃地3.1hm 2,无立木林地12440.1hm 2,宜林地19716.7hm 2。

2石漠化成因通过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数据表明:导致永善县石漠化土地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人为活动。

因人口过快增长,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超负荷。

人们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大量毁林毁草开荒,甚至陡坡开垦,顺坡开墒种植;高寒山区的乡、村搞轮耕撂荒,过度放牧,使本身植被就差的地区雪上加霜,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

其次,永善县是个贫煤县,燃料十分紧缺,当地居民以农作物秸秆和柴禾作燃料,林草植被严重过伐,植被破坏严重。

再次,对水保设施的建设性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急;一些矿山、采砂场、砖厂、道路等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周围植被造成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溪洛渡电站建设的有永善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贫困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全沙江下游,属云贵高原北缘向四川盆地倾斜的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1′~28°31′之间。

境内有大面积的岩溶山地,碳酸盐岩出露广泛,类型多样,是永善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是我国岩溶山区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已经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生态灾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

石漠化是长时间剥蚀作用下,石质地表物质逐渐失去受固土及植被覆盖,形成了裸露、疏松、岩石暴露的一种土地类型。

针对岩溶山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土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

因此,贵州毕节地区应该采取多种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农林特种产业发展等方面。

其中,生态修复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梯田种植、草本植被覆盖、树木种植等措施。

对于一些困难地带,可以采用人工植树造林,有计划地培育草本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水土保持也是综合治理方案的一部分。

石漠化地区由于植被覆盖极度缺乏,地表水热的蒸发能力增大,土壤容易流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和重塑土地。

可以利用人工沟渠、拦沙坝、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增加水源,防治冲刷;在山地裸露处堆石、石条缓压,增强土体抗冲性和防风力。

最后,农林特种产业发展是当前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农林特种产业发展,可以引导和促进当地居民在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从事生产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从生态上来说,这有助于恢复石漠化土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建立生态平衡。

总之,贵州毕节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用多种有效的措施。

通过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农林特种产业发展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石漠化的恶化,实现石漠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

参考内容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 挑战。特别是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次演 示旨在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规划,以期实现生 态与经济的双赢。
五、结论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 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本次演示通过对石漠化特征和成因的探讨,为制定 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的生态 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政府和企业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 治理措施。首先,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严格限制对岩溶地区的过度开发,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其次,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加强了对石漠化地区的 治理。例如,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工作,改善了农业 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生态和经济 意义。通过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果。然 而,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仍需不断加强探索与创新,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 赢。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共同为建设美丽广西、推动地区 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岩溶地貌 的形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导致岩 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石漠化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减少了土地资源,还 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岩溶 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石漠化①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

针对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地块破碎,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对于植被覆盖下的地类判别的局限性,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方法。

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

参与监测的技术人员达3600人,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1.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5000多万条。

主要监测结果如下:一、石漠化土地现状1、石漠化土地面积。

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上述八省区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总面积的12.1%,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按省分布状况。

在这八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①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万公顷、广西237.9万公顷、湖南147.9万公顷、湖北112.5万公顷、重庆92.6万公顷、四川77.5万公顷和广东8.1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18.4%、11.4%、8.7%、7.1%、6.0%和0.6%。

按流域分布状况。

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为732.1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5%;珠江流域次之,为486.5万公顷,占37.5%;其它依次为红河流域52.3万公顷,占4.0%;怒江流域17.7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7.6万公顷,占0.6%。

按程度分布。

轻度石漠化356.4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591.8万公顷,占45.7%;重度石漠化293.5万公顷,占22.6%;极重度石漠化54.5万公顷,占4.2%。

2、石漠化土地分布特征。

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二、潜在石漠化土地状况潜在石漠化土地是一种非石漠化土地,其岩性为碳酸盐岩类,基岩裸露度(或砾石含量)在30%以上,目前虽然尚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或已经修为梯田,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有可能变为石漠化土地。

经监测,监测区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34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土地面积的27.4%。

按省分布状况。

潜在石漠化土地在八省区都有分布,贵州省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98.4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4.1%;其后依次为湖北236.5万公顷、广西186.7万公顷、云南172.6万公顷、湖南143.8万公顷、重庆85.8万公顷、四川73.7万公顷和广东省40.5万公顷,分别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1%、15.1%、13.9%、11.6%、6.9%、6.0%、3.3%。

按流域分布状况。

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为835.3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7.5%;其它依次为珠江流域355.4万公顷,占28.7%;红河流域21.0万公顷,占1.7%;怒江流域17.5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8.6万公顷,占0.7%。

三、石漠化成因分析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因素所致。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

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

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是过度开垦。

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是乱砍滥伐。

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五是乱放牧。

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

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经过统计分析,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四、石漠化防治形势分析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依托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坡改梯等工程,在石漠化地区累计完成营造林340万公顷,实施坡改梯和低产田改造80余万公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为开展石漠化治理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积累了一批适用技术,总结了许多成功治理模式,培育了一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石漠化防治的先进典型,积累了一定的治理经验。

但是,当前的石漠化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一是面积大。

根据监测,石漠化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需要加速治理;此外,还有12.4万平方公里的潜在石漠化土地,占岩溶面积的27.4%,如果不尽快实行保护,很容易转化为石漠化土地。

因此,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目前石漠化仍呈扩展趋势。

通过对云南、贵州、广西、湖南这四个重点省区的部分区域进行监测显示:1990-2002年的十多年间,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呈扩展趋势,其扩展速率在0.8%~3.2%之间。

三是防治难度大。

岩溶地区虽然雨热条件好,但由于土壤流失殆尽,肥力极差,治理难度大。

同时,区域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大、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频繁,石漠化防治难度很大。

四是区位特殊。

岩溶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有45个民族、近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

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有152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人,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4.6%。

五是危害严重。

据调查,由于土地石漠化,70年代后期贵州省年均减少耕地近20万亩,2000年前的25年间广西岩溶区耕地减少约10%。

黔、桂、滇三省每年约有300万人饮水发生困难,缺水达4、5个月,许多地方丧失了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

石漠化还造成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1999年黔桂滇3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1亿元。

可见,石漠化危害严重,形势严峻,已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照此下去,在未来的发展中,地区间的差距势必拉大。

加快石漠化防治,刻不容缓。

五、石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

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加强法制,严格保护。

石漠化的防治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

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3、设立专项,综合治理。

国家应把石漠化防治纳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构架之中,尽快编制石漠化防治工程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石漠化防治专项工程。

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以及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综合治理,迅速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

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

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

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5、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以本次监测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5年为一个周期的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