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合集下载

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喀斯特变化及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一石漠化成因:根据罗甸县石漠化现状,其形成的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一)自然因素:罗甸县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6.5%,碳酸盐岩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母质基础,抗蚀能力弱,在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土层厚度多在0.5m 以下,极易形成石漠化。

罗甸县处在珠江流域十分重要的生态区位,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地面破碎。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呈阶梯式下降,边缘地带为环形山地,似“撮箕口”朝南地形。

境内山峦起伏,沟河纵横,地形以山地为主。

正是由于这种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极易形成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在罗甸县北部、东北部、西北部的喀斯特地区,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石砾含量较高,土质贫瘠,土石间存在着明显的软硬界面,土石粘着力差,遇到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发生水土流失后极易形成无土可流失的石漠化。

年降雨量为1100-1200mm之间,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容易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侵蚀土壤,形成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罗甸县喀斯特山区植被覆率低,喀斯特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表水下渗很快产生径流,使得松散土层被地表径流所侵蚀,土壤流失后,母岩出露,形成石漠化。

(二)人为因素罗甸县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由于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相对落后,社会经济薄弱。

受外界影响较小,生产生活当中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中长期利益,以牺牲环境利益以求眼前利益,陡坡开荒,顺坡载种,石山放牧,砍伐林木作燃料,偷砍滥伐林木,乱采乱挖矿、铲地皮、烧火土、常常引起火燃山的现象还时常发生,导致大量林草植被毁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严重,石漠化发生发展。

喀斯特地貌及石漠化

喀斯特地貌及石漠化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 长期相结地作用,形成坡立 谷和天生桥
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
环教小游戏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石漠化,在这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石漠化 的小游戏。 规则:三到四个小朋友扮演树木,六到八个小朋友扮演小草,一 规则 个扮演伐木工,一个扮演风,一个扮演水,剩下了都扮演土壤。 首先,由一个组织者即兴旁白,描绘森林的美好和祥和,其余组 织者带领土壤靠在一起,然后让树木围在他们周围,双手举起握 在一起表示交叉的树干,小草两个一组蹲在树干下。第二步,由 旁白再介绍森林的情况,再后引入伐木工,先砍去一颗树,同时 引入风和水,试图把被树和草包围的土壤拉出来,树木和草极力 阻止,结果风和水的计谋没有得逞。第三步,伐木工继续砍伐, 风水卷土重来。就这样,由组织者讲解山林是如何一步一步石漠 化的。
发展阶段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 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 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 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 成石柱或石笋。
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 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 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 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 塘。
•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 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 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 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 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 网。
•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 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 风化。岩溶作用的进行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形成碳酸 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氢离子 第三步:氢离子与碳酸钙反应使碳酸钙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受到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的限 制,而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当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就有利于碳酸钙 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摘要: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尤其是贵州地区。

近年来,贵州土地开发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基岩裸露面积增大,这些问题直接加速石漠化的形成,严重威胁到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寻求贵州土地石漠化治理对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首先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的现状及危害,然后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最后研究其治理对策,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危害;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石漠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更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地域环境问题。

加大石漠化治理对实现本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为例,深入剖析了土地石漠化治理的对策,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1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及危害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一般在云南、贵州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地域最为广泛的便是贵州省。

其喀斯特面积几乎涵盖每个县,全省86个县有76个的喀斯特面积比例在30%以上,而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84%,各类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面积详见表1。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在贵州省各个市县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表2列举出来的几个地区。

该地区石漠化的推进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非常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1.1缩小耕地面积加剧了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石漠化容易在坡度较陡的旱作区出现、扩张,因此石漠化面积的扩大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耕地面积的缩小,激化人地矛盾。

1.2阻碍人畜饮水石漠化地区的地表土层水分逐渐减少,植被生长困难,导致土壤的储水功能大大降低,因此人畜饮用水极度缺乏。

1.3旱涝灾害不断发生土地利用率低下。

由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缺乏,不能缓冲地表径流,在地势较低处容易积聚雨水,而在地势较高、裂隙较大、地下河网发育的地方容易出现干旱。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喀斯特的特点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

喀斯特石漠化介绍

喀斯特石漠化介绍

严酷的生境治理
•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 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 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 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 • 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 的生存问题。 • 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 石漠化治理步伐。
非石漠化地区喀斯特山区景观
世界自然遗产——贵州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
石漠化的山区
石漠化的形成
• 地质背景——碳酸盐岩分布广,成土缓 慢。 • 潜在动因——降雨产生径流,水土流失 严重。 • 人为驱动——人口增长和土地超载导致 长期乱砍滥伐和陡坡开荒是造成石漠化 的最重要因素,并陷入人地矛盾的恶性 循环。
贵州普定陈旗小流域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
普定喀斯特山区实验性新型蓄水池
贵州石漠化地区坡改梯工程
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恢复的灌丛
中国喀斯特分布——云南、贵州、广西最多
坡地垦荒
石漠化的危害
• 水土流失——喀斯特地区一万年间形成的土 层在一年之中就能全部流失。 • 失去土地——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土地呈盆 景状零星分布在裸岩中,称为石旮旯地。 • 干旱缺水——石漠化地区植被稀疏,岩石裂 隙发育,保水能力差,使径流减少,井泉 干枯。 • 贫困加剧——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 现有的109个贫困县中,有73个在石漠化地 区。
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癌症” —— 石漠化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的形成 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的治理
石漠化的概念
• 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喀斯特 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 影响,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 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壤肥力严 重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的景 观和过程。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通常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其特点是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可溶解的岩石上形成了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等地下空洞。

这些地下洞穴和溶洞会
导致地表的不稳定性,容易形成坍塌和崩塌,使土地无法
维持稳定的覆盖层。

2.严格的水文条件:喀斯特峰丛山地区的降水通常是间歇性
和不均匀的。

降水很快进入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中,形成
了瞬时的、毫无效益的地表径流,难以充分滋润土壤,导
致土壤干燥。

3.养分贫瘠的土壤:在喀斯特地区,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
活跃,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使得土地贫瘠且
容易腐蚀。

4.高岩溶度和碱性: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溶解
性和碱性,容易导致土壤碱化。

碱性土壤对许多植物生长
不利,限制了植被的繁茂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不稳定的地质构造、降水不均、土壤贫瘠以及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都是导致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土地容易受到侵蚀和不利生存条件的限制,形成了石漠化的特征。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喀斯特地貌是中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其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石灰岩地表,被誉为“石漠化”的代表。

由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加剧,植被枯死,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给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引导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是当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减轻土地退化的程度,维护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水资源,能够提高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退化严重,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造成了生态系统崩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质量,恢复植被,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深入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以提高地表覆被和水土保持效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并最终实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现有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局限性,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升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意识,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

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

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