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撤点并校”工作的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摘要】“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高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逐渐凸显。
资源聚集于少数名校,导致各地区高校发展不均衡,学生面临心理压力增加,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政策调整方面,应加强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育公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未来,应该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撤点并校政策、高校资源、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地区经济、调整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撤点并校政策在中国教育领域被广泛实施,旨在优化高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撤点并校是指将两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合并,撤销冗余的学科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高校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也希望借助撤点并校政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争议,如高校资源不均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需谨慎考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可能的不利影响。
1.2 政策内容“撤点并校”政策是指校点结构调整和学校合并的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政策规定,学校应根据学生数量、教学质量等因素,适时撤销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校点,进行学校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学校合并可能导致高校资源不均衡。
撤并学校的利弊分析

撤并学校的利弊分析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农村。
在国家很难一下子大幅度提高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一直是各级政府深切关心的问题。
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这几年集中办学在部分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阶段性的思考总结如下。
集中办学的益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整合有限资源,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仪器、设备、手段。
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学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奇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学对象过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
而集中办学,有利于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原来的学校大多规模小,但按要求又必须“五脏俱全”。
因此,有时候难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部分资金投入后没有效益,改善条件也难以到位。
适度集中办学,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资金,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进程,尽快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和办学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原来分散办学,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的、有效能的集体生活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集中办学,能改变学生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有助于整个家庭、整个村屯、整个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让现代化更先进的理念更加迅速有效的普及到最边远落后的地区的每个人,从而更深度的提高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国家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优化农训教育资源、缩进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文章从学理上分析了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实行原因,并且将政策实行的整个过程分为酝酿、起步、调整、暂定四个阶段,探究政治的演变历程,进一步掌握政策整体,从而基于相关主体对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政策实施的十余年进行审视反思,为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基础教育;审视与反思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也加速发展。
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这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不仅能使个人学习到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德和素养,更是能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党和政府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减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
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教育部门致力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或者省城和县城迁移,随着而来的是农村的适龄儿童也大量涌入城市,这不仅仅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源的骤减,更加重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及反思

教育研究79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及反思吴喜仓 高 艺(庄浪县第四中学 甘肃 庄浪 744600)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庄浪县便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以“撤点并校”为特征的所谓“布局调整”,十多年来,庄浪好多村小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被撤销办学资格,而今,留在偏远山村的只有一座座杂草丛生,破败倒塌的院落。
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消失了,现代化、城镇化不但带走了乡村文化标志的学校,更使当下的乡村越来越被边缘化。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历时十年的“撤点并校”被叫停。
学界普遍把这十年之后农村教育所处的阶段叫“后撤点并校时代”。
一、“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2001年起,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一举措俗称“撤点并校”。
庄浪县2000年、2010年、2012年小学教育情况一览表年份学校数在校学生教职工人数平均师生比计完小初小村学2000年397183119956214822411:232010年27017553434369125101:182012年2524005124201:19(以上数据来自平凉、庄浪教育年鉴)从上表可以看出,庄浪县2000年至2012年12年间,学校总数减少145所,其中完小减少8所,初小减少66所,村小减少52所,学生减少22097人。
在这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学生人数锐减是教学点被撤并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十年间初小和村学消失的最快,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初小和完小几乎各减了一半。
2011年庄浪县岳堡教委撤消了蒋寺、蔡家、下闫小学五、六年级的办学资格,三所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并入岳堡小学。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及反思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及反思本文在分析庄浪县“撤点并校”十年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反思了庄浪“撤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理性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庄浪今后教育发展的影响。
撤点并校教育公平现状反思【课题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8]GHBZ089。
G521 A 2095-3089(2018)09-0079-01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庄浪县便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以“撤点并校”为特征的所谓“布局调整”,十多年来,庄浪好多村小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被撤销办学资格,而今,留在偏远山村的只有一座座杂草丛生,破败倒塌的院落。
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消失了,现代化、城镇化不但带走了乡村文化标志的学校,更使当下的乡村越来越被边缘化。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历时十年的“撤点并校”被叫停。
学界普遍把这十年之后农村教育所处的阶段叫“后撤点并校时代”。
一、“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2018年起,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一举措俗称“撤点并校”。
从上表可以看出,?f浪县2000年至2018年12年间,学校总数减少145所,其中完小减少8所,初小减少66所,村小减少52所,学生减少22097人。
在这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学生人数锐减是教学点被撤并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十年间初小和村学消失的最快,2018年与2000年相比,初小和完小几乎各减了一半。
2018年庄浪县岳堡教委撤消了蒋寺、蔡家、下闫小学五、六年级的办学资格,三所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并入岳堡小学。
当年蒋寺、下闫、蔡家三个小学的在校学生数锐减,除一些低年级学生随高年级学生转入其他学校外,也有一些学生因学校撤并而辍学。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撤点并校”工作的反思
作者:谭发礼谭正权谭发东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2期
文/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谭发礼谭正权
重庆市巫峡中学谭发东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村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逐年趋多,子女随父母到务工地就读;部分家长追求优质教育,送子女进城择校就读;农村青年生育观
的变化致使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等),有的校点出现多级复式教学,一个年级几个学生,两个年级或三个年级在同一教
室由同一老师任教,老师的工作并没有因为学生少而减轻,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2001年以来,伴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的出台,全国掀起了“布局调整”热潮,“小学就
近入学”格局基本被打破。
当时我任抱龙小学校长,也随波逐流,投身到浩浩荡荡的“撤点并校”工作中,12所村校整合
成3所。
原本,辖区内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学校,地域较宽的云雾等村还拥有2个校点,孩子入学很方便,而无需乘坐校车。
我们身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能让孩子“有学可上”是每个村民的梦想,借“普六”东风,村
民投工投劳,好不容易建起了自己的学校,自然是倍加珍惜。
关于“撤点并校”,说实话,没有一位村民愿意。
一次,我
与工作组的同志一道进入马坪村,计划将这个村的两个校点合并为一个。
原本打算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村民的意
见并做好解释工作,没想到全村每家每户都派来了代表,有的家庭甚至男女老少齐动员。
有位老大爷紧紧握住我的手,半天才哽咽道:“校长!学校撤不得,我家现在虽然没有孩子读书,但子子孙孙都要读书啊!”等到会议结束后仍未达成
统一意见,“二合一”的方案因此搁置。
我们那里的村校校舍,墙是泥土垒起来的,墙体极易产生裂缝,房顶是瓦片,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子寿命相对较短。
2001年秋,县里组织危房鉴定,我们辖区的村校校舍全部属D级危房,必须推倒重建,学生只能在暂时租用的民房上课。
在综合权衡“危房、规模效应、资源整合”等的利弊后,村民接受了“撤点并校”的现实。
试读几天后,条件好的家庭,纷纷让孩子转学到县城;条件差的家庭则将孩子送到镇上去读书。
校点离家太远,每天接送孩子要耗费家长大量的时间,不接送又实在不放心。
在山村,没有班车,更没有校车,条件好的家庭有摩托车接送,但安全始终没有办法保障;也有家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
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谁又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条件差
的学生只能步行。
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为止,全县还没有开通真正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
与其将时间耗费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不如进城镇租房让孩子就近读书。
陪读因此盛行,陪读者大多是爷爷奶奶,
孩子的父母则外出打工挣钱。
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了城镇。
2006年,我考调进城工作,每天都面对80多人的大班额。
细细想来,“撤点并校”正是城镇大班额形成的原因之一。
那时也曾规划过建寄宿制村校,但因建宿舍的饮水、用电等设施设备所需资金无法筹集到而没能启动实施。
即使
建成寄宿制学校,试想,一个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就离开父母在学校生活,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再好,终究不
能替代家庭的温暖,不能替代父爱、母爱。
小学、初中到高中漫长的12年,还有大学,长期的寄宿生活,孩子在收获
同学情谊、师生情谊的同时却让亲情逐步淡化。
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却缺失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童年期是孩子心理
发展的敏感期,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又离开自己的祖辈,他们的心理会健康吗?他们的人格能健全吗?
学校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村校也不例外,乡村因学校而美丽,因学校而更富生机。
学校、村民、乡村文化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
“撤点并校”让飘着朗朗书声和欢笑的乡村变得沉寂,变得失落!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
但因为功利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会苦了孩子与家长。
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