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应用

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应用一、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1. 传统礼仪文化的起源传统礼仪文化作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古代,礼仪文化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也是道德行为的准则。
2. 传统礼仪文化的特点传统礼仪文化以孝道、忠义、诚信、仁爱为核心,它注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际交往的顺序和规矩,以及对他人的敬重和体谅。
二、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及作用1. 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人品德培养的影响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恪守规范、秉持善意,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对个人进行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培养人们的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和孝老爱亲之情。
2. 传统礼仪文化对社会秩序稳定的促进作用礼仪文化强调尊重和谦和,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间的和谐互动和相互尊重。
这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
三、如何将传统礼仪文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中1. 加强礼仪文化的教育在教育领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和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2. 倡导礼仪文化的传承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倡导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它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1. 传统礼仪文化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传统礼仪文化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 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困难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不良导致很多传统礼仪得不到传承和发展,致使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应用的意识也不够强烈。
五、怎样应对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挑战1. 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在现代社会,应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左玮玉108389 工业C101班内容提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至今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现状与历史上中国的道德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塑造也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研究,重要意义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
“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
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放射着光彩夺目的思想光芒。
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现实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
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而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和以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解决如何做人、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的问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内而外的修养路线。
儒家道德中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行为作为人生修养的准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
可以说,重道德、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
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平和而有理性,不至走向偏激与迷狂。
和而不同、即凡即圣、动态平衡的中庸之道,具有深层的智慧,也是重要的中国元素。
当今世界,对抗与冲突不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家国天下提供相处共存之道。
西方的价值观——以强力、功利、竞争横决天下为背景的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以天、地、人、物、我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际上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道德,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范围。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被称为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学说提出了多种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讲了两千多年,发挥了两千多年的作用。
然而在今天它们并没有过时,它们还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首先要说的就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敬仰。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传统道德。
今天中国能逐步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可以说爱国主义的传统道德是其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它同样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正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爱国道德作为根基,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作为血液,内涵才会如此丰富,价值才会如此巨大。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还有很多重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精神。
它们像爱国主义道德传统一样被传承到今天。
它们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们中间存在着,发展着。
尽管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具体的道德准则不同,甚至互相对立,但优良的精神却被人们共同接受,成为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例如,尽管人们对于做人的标准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忠于理想,重视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重视道德人格,强调学会做人的精神;以义制利,不取不义之财的精神等等,却是人们共同提倡的。
把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把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传统美德是指长期以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良好道德价值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在各国和不同民族中存在着不同的传统美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需要传统美德的继承,还要结合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为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撑。
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融入传统美德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首先,融入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和弘扬诚实守信的品德。
在新时代,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行为屡见不鲜,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传统美德强调诚实守信的价值,弘扬了诚实、守信、守法的精神,塑造了诚信之风。
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要推崇诚实守信的品德,不仅要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线,还要积极为社会秩序和稳定做出贡献。
其次,融入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和弘扬勤奋努力的精神。
勤奋努力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努力工作来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传统美德传承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崇勤奋努力的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融入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和弘扬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价值观念。
在新时代,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挑战,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加重要。
我们要推崇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通过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和孩子,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另外,融入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和弘扬家教的重要性。
传统美德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推崇孝敬父母、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等家教观念。
在新时代,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家庭关系的变迁,家教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我们要推崇家教的价值,通过严肃监管和引导,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健康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使家庭成为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场所。
最后,融入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和弘扬社会责任感。
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通过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等行为,弘扬了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善良、诚信、勤劳、谦逊等优秀品质的精神追求。
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能够塑造人们的道德品格,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项,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做人守信。
这种诚信的精神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弘扬诚信,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能够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关系。
以孝顺为例,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子女对父母孝顺敬爱,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孝顺的精神不仅体现了家庭伦理的核心,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当人们尊重和关心彼此时,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和谐美好,社会关系也将更加融洽。
因此,通过弘扬孝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我们能够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关系,为公民道德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能够培养和践行公民责任意识。
忍让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懂得忍让和宽容。
忍让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和支持的信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和践行忍让,我们能够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福祉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传统美德面临着一些挑战。
然而,传统美德依然是我们坚守的道德底线和信仰支点。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践行传统美德,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美德对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关系,培养和践行公民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作者:邹燕来源:《卷宗》2019年第20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方法、智慧以及经验可以借鉴。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有着优秀的文化精髓,在道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因此重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古代道德要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的精华,使当代公民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史为鉴,汲取“德”的养分,重树良好的道德风向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现代启示1 “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1 中国自古历来都将“德”作为立身之本在古代,不管从事哪一行,都强调“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
中国古代对人的要求将“德”作为立身之本。
有没有品德,有没有道德,是立身的根本。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三不朽,这里强调的是,不管有多大的作为,都应当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放在首位。
《大學》里说:“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修身为本”,不管权利至上的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有一句古训:“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让我想起了德与财的关系,古人将德与财的关系看的很透彻,反而是在物质基础雄厚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缺乏了对德与财的最基本判断。
《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句话强调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而钱财是身外之物,所以一个人要想往好的方面发展,不要舍本逐末追求物质利益,而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句话也揭示出一个本质,那就是如何保持长久的富贵,德行是人生大树的根基,而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等是德行的枝叶、花果,所以一棵树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的根基必须要扎的足够深,足够远。
[1]1.2 中国官场文化强调“德”是为政之要中国历代王朝在吏治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要求为政者必须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其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德”是为政之要。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越发凸显。
这些传统道德价值深受人民民族的喜爱和推崇,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国家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孝顺尊老在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孝顺尊老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孝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美德。
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孝敬父母始终被我国人视为至高无上的职责。
尊老敬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长者和孩子们之间的代沟也日益加深。
许多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很难花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年长的父母。
而孝顺尊老传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但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更能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孝顺尊老传统也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尊老爱幼的精神正是这个个人主义凌驾一切的时代所缺乏的。
返璞归真、重视传统,不仅能够增进亲情、友情,还可以使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对于年长者的关爱和尊重,不但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勤劳俭朴中华民族的勤劳俭朴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勤劳俭朴是我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勤劳俭朴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勤劳俭朴的精神可以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更有敬业精神、更有奉献精神、更有责任心,从而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更多的奉献社会、关爱社会。
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对于社会的繁荣昌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左玮玉 108389 工业C101班内容提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至今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现状与历史上中国的道德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塑造也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研究,重要意义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
“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
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
“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
《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知报”就是知恩必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训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说的就是人要感恩、要知恩图报的道理。
我们的祖先在推崇感恩的同时,也十分谴责忘恩负义之徒,比如他们说,“人而负恩,不如禽鸟”,“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感恩是做人的一种起码道德,也是对道德的褒扬和肯定。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心。
其实,即便是动物,羔羊尚跪乳、乌鸦还反哺,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组织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成长之恩,我们怎能忘恩、怎能不感恩呢?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
我们大学生更要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
4.精忠报国:“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
报国即为报效祖国。
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
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应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工作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使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困惑。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家仍是本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只要国家仍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
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也一直未改变,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
祖国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个人创造的业绩和成果需要得到祖国的评价和认可。
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
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要从集体利益。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
这个思想更加符合当前阶段党的思想路线。
6.修己慎独:“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
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独”。
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可见慎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在上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强大。
7.见利思义:“义”指义气,正义。
自古以来“舍身取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的屈原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文天祥曾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诠释了“舍生取义,死而无憾”的人生态度。
8.勤俭廉政:即勤劳节俭、谦明正直。
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官清正廉明。
白居易曾怒打行贿人,而朱元璋更是体恤群众从而每天“四菜一汤”,不铺张浪费。
只有这样的君主,这样的臣子才会有所作为,并被后人牢记。
9.笃实宽厚:“笃实”即为忠诚老实。
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宽厚”即为待人宽宏大量。
李世民不仅以史为鉴,还宽厚待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一名被后人称赞的明君。
10.勇毅力行:“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力行”就是身体力行。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都是以坚毅、勇毅为基础和前提的。
(二)道德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
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
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我们知道“历”是时间,“史”是事件,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相习流传甚广,谁也割不断历史。
像“文革”浩劫冲击,企图一概排斥民族传统道德,诬之为四旧,但结果是否定了他们自己。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
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对做好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依靠传统美德来解决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在民间大多数人是保持良好的,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是起积极的作用。
但亦有不少人受到国内外社会文化消极方面的不良影响,存在误区,影响甚坏。
1.有人说:“外国人养子女到18岁便不管了,子女也不用瞻养父母。
前些时期中国媒体不也刊登麦某的父子协议吗?”笔者到过不少国家实地考察,其实西方世界也非如此。
他们父母子女间的伦常之爱并不逊色于我们,他们的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热闹情景就是证明。
至于一些老人托养于私人老人院,生活照顾得也不错。
而我们传统美德孔夫子提倡的仁爱,“要求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况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呢?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亲情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瞻养父母,爱护兄弟,尊重妇女,养育子女,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
那些向往所谓外国人18岁便赶出家庭以及不瞻养父母的说法,既不近人情,也不符事实,亦无代表性,更有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违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我们传媒应更多宣传公民的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使社会和谐。
2.人际关系造假泛滥不讲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
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立身之本,认为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在世上无信则寸步难行。
然而现在社会各方面都有一些人热衷造假。
政绩造假(虚报浮夸)、文凭造假(买的)、产品造假(假奶粉假药)、说话造假(说空话大话)、文章造假(随意捏造)、考试造假(买试题,请枪手)等等,这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毒害至深,所以我们要提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曝光和批判造假者,严重的还要绳之于法。
3.说学雷锋过时。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提倡“仁爱”(孔夫子)、“博爱”(孙中山),主张从仁爱的“仁”到博爱之“仁”,主张“天下为公,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