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布氏杆菌病疫情诊断和处置措施

X u m u s h o u y i羊布式杆菌病属于人兽共患病,既可对羊只造成威胁,也可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分析以往的的病程表现来看,发病过程缓慢属于慢性病的一种,但对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主要是由于病症危害部位集中在生殖系统和关节部位,常见表现为母羊流产、不孕或者局部病变等。
对于雄性病羊来说,可能产生睾丸炎,进而导致不孕。
发病群体以成年羊为主,且母羊的感染率相对较大。
受到养殖业发展的影响,畜禽流动的频率较大,这也为病菌防治带来了加大难度,下面就针对其主要处置措施做出探讨。
一、临床症状表现根据发病病羊群体的不同,其临床症状表现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因母羊的发病几率较大,本次研究以母羊的发病表现为主。
对于怀孕期间的母羊来说,常见症状为流产,且流产时间多处于怀孕后的3-4个月之间,而在流产之前的症状表现为,食量降低,精神萎靡,且坐卧不安,常在羊舍内走动,睡眠时间也会相对缩短。
此外,在阴道部位会分泌出大量的黄色或者灰黄色黏液。
发生流产之后的母羊常伴随发生子宫内膜炎病症,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排除恶露。
流产之后,母羊身体将快速消瘦,很难恢复最佳的状态。
二、流行特点分析羊布式杆菌病的致病菌为布氏杆菌,其自身的生存特性决定了其可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且易感染群体较多,对于家禽、野生动物以及人类健康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以羊的感染几率最大,集中表现在母羊群体中。
病羊以及携带致病菌的分泌物均属于重要的传染源,对于怀孕母羊来说,其乳汁、精液以及羊水等在排除体外后,均携带大量的病菌,可被作为传染源。
一般在防护不当的情况下,养殖人员极有可能感染此类病菌。
此外,还可通过消化道和吸血昆虫进行病菌传播,在交配时的感染几率更大。
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特征,通常在春季会有少量发病表现,夏季为此类疾病发展的峰期,而在进入冬季会便会回落。
三、血清学检测羊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羊布氏杆菌病疫情诊断和处置措施

羊布氏杆菌病疫情诊断和处置措施1. 引言1.1 什么是羊布氏杆菌病疫情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给人类和动物。
羊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在羊群中更易发生。
患病动物体内布氏杆菌可通过分泌或排泄物排出,污染环境后被其他动物吸入或消化道感染,造成病情传播。
羊布氏杆菌病在人类中的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生感染,易引起高热、全身肌肉疲乏、头痛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炎、肝脏炎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了解羊布氏杆菌病的疫情情况,加强防范措施,对于预防疫情的扩散和控制至关重要。
1.2 病原体介绍羊布氏杆菌(Bruc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是引起羊布氏杆菌病的致病菌。
该细菌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对热和干燥的适应能力较强。
羊布氏杆菌可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等各类哺乳动物的感染,其中以牛、猪、羊等家畜为主要宿主。
人类感染通常是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食用感染动物的未熟肉或未经消毒的牛奶等途径传播。
羊布氏杆菌在体内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羊布氏杆菌具有潜伏期长、症状不具特异性等特点,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了解羊布氏杆菌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对于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控羊布氏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羊布氏杆菌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疫情的警惕性,减少感染风险,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1.3 病情传播途径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1.接触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用、饮水、进食被感染动物的肉或乳制品等食物,或者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粪便等而感染。
2.呼吸道感染: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和动物排泄物悬浮微粒中的布氏杆菌,可被呼吸道吸入感染。
3.性接触传播:罕见情况下,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能感染布氏杆菌。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布氏杆菌,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垂直传播。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背, 饮食减少 , 逐渐消瘦 , 失去配种能力 。少部分病羊
出现角膜 炎 、 乳房 炎 、 支 气管炎 、 关 节炎 等 。 人 感 染 本 病 时 较 为缓 慢 ,突 出表 现 为 寒 战 、 发
有淡 黄 色 或 白色粘 液 絮状 物 ,肠 胃和膀 胱 黏膜 及 黏
1流行和传播特点
母 羊 较公 羊 易感 性高 ,性成 熟 后对 本 病 极 为 易 感 。消化 道 是病 菌 的 主要 感 染途 径 ,也 可经 配 种感
染, 羊群一旦感染此病 , 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 , 开始 仅少数病羊流产 , 后逐渐增多 , 严重时可达半数 以 卜 。 多数病羊流产 1 次, 病羊排菌可长达 3 个月以上。 该病 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妊娠 的 母畜则极易流产或产死胎 , 所排 出的羊水 、 胎盘 、 分
人类 , 但人类之间互相传染的现象较为少见 。感染本
病的家畜不分性别、 年龄 ,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色2 0 秒, 冲洗后 , 用1 % 美蓝复染 2 O 秒, 镜检 。 布 氏杆菌染成红色 , 背景为蓝色 。布氏杆菌大部
分在 细胞 内 , 集 结成 团 , 少数在 细胞 外 。
2 I 临床症 状
热、 多汗 。发热平均为 2 ~ 3星期 , 再次发热时呈波浪 起伏 , 热型多为弛张热 , 少数伴有关节红肿或肌 肉疼 痛, 淋 巴结肿 大 主要 见 于颈部 及腋下 。男性 可能 患有 睾丸炎或附睾炎 , 女性可患卵巢炎 , 可导致孕妇流产。
3 病 理 变 化
病变 主 要 发生 在病 羊 生殖 器 官 ,胎盘 绒 毛 膜 下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影响羊、牛、猪等动物。
它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食用被感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感染的水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介绍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一、检测方法1. 血清学检测:羊布氏杆菌病的初级诊断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沉淀试验、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测定人和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从而确认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2. 细菌学检测:这种检测方法通过分离和培养布鲁氏菌来诊断病例。
从患者或动物的体液、组织和分泌物中收集标本,进行分离和培养,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免疫学测试来确定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感染。
3. 分子生物学检测:目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被广泛用于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PCR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布鲁氏菌的基因组,从而确定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二、防治策略1. 动物防控:针对患布鲁氏杆菌的动物,可以进行隔离、治疗和屠宰等措施。
在养殖场中,应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和监测,避免感染扩散。
饲养场的环境卫生应得到重视,定期对场所进行消毒。
2. 人员防护:对于与布鲁氏菌有接触的人员,应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
在处理患有布鲁氏杆菌感染的动物或与其体液接触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暴露在可能含有布鲁氏菌的物质中。
3. 食品安全:为了预防通过食物传播疾病,应加强对动物产品的检疫和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市民在饮用生牛奶或食用动物来源商品时,应选择经过检疫和合法销售的产品。
4. 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饲养员、屠宰工人和兽医等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布鲁氏杆菌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意识。
增加宣传活动,加强群众的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普及,提高防治效果。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物防控、人员防护、食品安全和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通过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和蔓延。
羊布氏杆菌病的病症分析、诊断及防控

羊布氏杆菌病的病症分析^p 、诊断及防控布氏杆菌病,又称为布鲁菌病、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等,民间一般称布病。
农业部将布氏杆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它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病。
布氏杆菌病菌微小、近似球状,分布广泛,且致病力较强,易感动物多,传染性强,一般以羊的感染最为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布氏杆菌病也主要来自于羊。
1传播途径布氏杆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主要是在母羊流产时大量随胎儿、胎衣、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排出体外,有时病羊代谢物(粪尿)也可以排菌。
因此,产仔高峰期以及羊群大批量发生流产时,也是布氏杆菌发病的高峰期。
羊一般是由于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而引发感染,还有就是通过昆虫媒介等间接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皮肤、黏膜及呼吸道。
人也可以感染发病,与家畜的接触、饮入被污染而未经消毒的乳制品、食入未熟或带有病菌的肉、吸入含病菌的尘土或病菌直接进入黏膜等途径,都会引发感染。
一般感染此病菌的人群多为接近性成熟的青壮年人。
2临床症状对于羊来说,比较典型的就是怀孕母羊感染,先期症状是精神沉郁,性器官水肿和充血,从阴道内流出黏性并带有黄褐色或淡红色的分泌物,以及乳房肿胀。
到后期,临床症状表现为流产,有时常常突发流产或产后羔羊很快死亡,且出现胎衣不下、子宫炎、关节炎、乳房炎,种公羊有时阳萎,伴发睾丸炎。
人感染布氏杆菌后,前期无明显症状,但是会感觉长期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痛,男性伴发睾丸炎。
病人还会由于细菌和内毒素的同时侵入可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急性症状。
3诊断针对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怀孕母羊流产及胎儿胎衣等剖检病变,胎衣停滞及不育,公羊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同群羊发生关节肿大并有炎症等典型症状表现可以得出初步诊断结果。
当人类出现对应病症并且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时,可以判断为疑似布氏杆菌病。
但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得出结论后,才能确诊。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不仅对羊群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对人类也具有潜在危险。
在养殖业中,预防和及时发现羊布氏杆菌病至关重要,本文将就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这一疾病。
1.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羊布氏杆菌病,养殖者需要了解该疾病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1)血清学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布氏杆菌引起的免疫反应,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羊布氏杆菌病。
(2)细菌培养法:采集疑似感染的动物组织或体液,进行细菌培养,并观察布氏杆菌的生长情况,以确认感染情况。
(3)PCR检测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布氏杆菌的存在。
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养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
在进行检测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实验室或检测机构,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除了及时检测和发现羊布氏杆菌病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羊布氏杆菌病防治策略:(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避免淤积的污物成为布氏杆菌的温床。
(2)控制疾病传播途径:加强羊群的隔离管理,控制疾病的传播途径,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3)定期检疫和疫苗接种:对羊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合理饲养管理:保证饮水和饲料的卫生安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5)针对患病羊的处理:一旦发现羊群中有患病的个体,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防止疾病扩散。
以上防治策略需要与兽医专家合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确保羊群的健康和生产。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需要养殖者高度重视,只有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并保障羊群的健康和产量。
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预防

羊 布 鲁 氏 杆 菌 病 的 诊 断 与 预 防
杜 德 利 ( 辽 宁省宽甸县宽甸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辽宁宽甸 1 1 8 2 0 0 )
布 鲁 氏杆 菌 病 是 由布 鲁 氏杆 菌 引起 的人 畜共 患 和胎 衣 排 出 。主要 通 过 采食 被 污染 的饲料 、 饮水 , 经
的慢性传染病 , 牛、 羊较为常见 ,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
以母 畜发生流产、 公畜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人被感染 后 表 现 为缓 慢 发病 , 长期 发 热 、 多汗 、 虚弱 、 全 身痛 和
关节 痛 , 严 重者 丧失 劳动 能 力 。
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 、 黏膜 、 呼吸道 以及生殖道 ( 交 配) 也能感染 。与病羊接触、 加工病羊 肉而不注意消 毒 的人 也 易感 本病 。不 分性 别 、 年龄 , 一 年 四季 均 可
纵 行切 开 皮 肤 及皮 下 组 织 6 8厘 米 , 暴 露 呈淡 黄 色 约 2厘米 宽 的膝 内直 韧带 , 用 弯止 血钳 挑起 , 用 手术 刀 或 剪完全切 断 即可 。韧带 切 断后 ,清 洗创 口, 撒 布消 炎粉 , 结 节缝合 皮 肤 , 涂擦 5 %碘 酒 。解 除保 定 后 , 牵 牛行 走 , 即可 恢 复 正 常 运 步姿 势 , 症
2 临 床 症 状
常 不表 现症 状 , 怀孕 羊 均 以流 产 为 主要 特 征 , 一 般是 隐性 经过 。在 自然 条 件下 , 流产 发生 于第 3 ~ 4个
多, 严重 时可达半数 以上 , 多数病羊流产 1 次 。传染 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 娠母畜 , 在流产和分 娩时 , 将大量病原随胎儿 、 胎水
状 消失 。
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及防控措施

502023.10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及防控措施刘先萍(青海省甘德县青珍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甘德 814100)牛羊布氏杆菌病是牛羊常见疾病,其能直接影响母畜繁育,降低幼畜存活率,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了解该病的诊断技术要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防护措施,实现对该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对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牛羊布氏杆菌病常见症状牛羊布氏杆菌病属于隐性感染疾病,其主要表现症状为流产。
怀孕三个月左右的牛羊若患有布氏杆菌病,则极有可能出现流产现象。
在患病母畜流产前期,会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者是坐立不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患子宫内膜炎,阴道还会排出污秽物。
此外,通过调研可以发现,部分牛羊在患有布氏杆菌病后会患上乳腺炎、关节炎等多种并发症,部分公畜在患病后还会患上严重的附睾炎与睾丸炎,导致其无法正常繁育。
因此必须要认识到该种疾病的严重性,并全面加大研究投入,以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在疾病发生时要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有效保障牛羊健康。
2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技术要点在发现牛羊出现上述症状时,养殖户可初步判断牛羊患有布氏杆菌病。
如要确诊,则必须在实验室实施检查,进而精准判断牛羊所患疾病,以免对后续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检查时,应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2.1 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是牛羊布氏杆菌病的常见诊断技术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需先在无菌状态下对流产牛羊胎儿的胎衣、胃内容物、淋巴结、患病母牛羊的脓肿脓汁及阴道分泌物等进行采集,并结合规范要求将采集的样本制作为涂片。
然后,对涂片进行干燥处理。
利用火焰对其固定,用2%的沙黄进行加温染色。
在完成水洗操作后,用1%的孔雀绿水溶液进行复染。
在确认上述各项操作均符合要求后,应及时开展涂片的清洗与镜检工作。
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涂片呈蓝色,即代表牛羊患有其他疾病;若发现呈红色,即代表牛羊患有布鲁氏杆菌病。
2.2 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对已有的布鲁氏杆菌抗原检测被检牛羊血清中存在的抗体进行利用,以此判断牛羊是否患有布氏杆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阴道分 泌 物作 抹 片 ,用 改 良的齐尔 一尼 尔森 石炭 酸复红 原 液 ( 碱性 复红 l , 于 l 克 溶 0毫升 纯 乙醇 中 , 加入 9 0毫 升 5 %的石 炭 酸 水 溶 液 ,混 匀 即成 ) 的
1 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为布 氏杆菌 属 。本 属 细菌 为非 抗 酸性 , 芽孢 和荚 膜及 鞭 毛 , 无 呈 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 且见于细 胞 内 , 养物 中多单个排 列 。 氏杆 菌在土 壤 、 中和 培 布 水 皮毛上 能存活几个 月 , 般消毒 药能很快 将其杀死 。 一
培 养无细 菌生 长 , 可报 告 阴性 。
6 预 防
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 的羊群 ,坚持 自繁 自 养 , 从疫 区引进 羊 只 ; 不 引进 的羊 只须在 隔 离条 件下
检疫, 确定 无感 染后 方可混 群 。 对 于受本 病威 胁 的羊 群 ,每年 用凝 集 反 应或 变
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 明显的季节性。
3 临床症状
多 数病例 为 隐性 感染 。怀 孕羊 发 生 流产 是该 病
的主要症状 , 多发 生在 怀孕后 的 3 4个 月 。有 时患 病
羊 发 生关 节炎 和 滑液 囊炎 而致 跛 行 ,少 数病 羊 发 生
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 色胶样浸润 , 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 其 胎衣
5 诊 断要 点
养殖技术顾 问 21. 007
增 厚 , 有 出血 点 。流 产胎 儿 主要 为败 血症 病 变 , 并 浆
膜 与黏膜 有 出血 点与 出血 斑 ,皮 下 和肌 肉问发 生 浆
态反应定期进行 2 次检疫 ,检出的阳性病羊立 即淘 汰 , 疑病 羊 应 及 时严 格 分 群 隔离 饲 养 , 待复 查 。 可 等
受 污染 的羊 舍 、 动 场 、 喂用 具 等 用 5 运 饲 %克 辽林 或
1 1 稀释液染色 1 分钟 , 0 %醋酸溶液脱色 2 :0 0 用 . 5 0
秒, 冲洗后 , l 蓝复 染 2 用 %美 O秒 , 检 。布氏杆 菌染 镜 成红色 , 背景 为 蓝色 。布 氏杆 菌 大部 分在 细胞 内 , 集 结成团, 少数 在细胞 外 。衣原 体 和胎儿 弧菌也 引起 流 产, 在抹 片 中染 成红 色 , 但形 态 与布 氏杆菌 不 同。
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 、 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将 山羊 或绵 羊赶 入室 内并关 闭 门窗 ,每 只 羊用 布 氏杆 菌猪 型 Ⅱ号 菌苗 2 O亿 活菌 用水 稀 释后 喷 05 雾, 保持羊只在室内 2 0分钟 ( O3 孕羊除外 ) 。 用 布 氏杆 菌 羊型 5号 菌苗 ,每 只羊 皮下 接种 1 0 亿 菌 , 内喷雾 2 亿 菌 , 用或 灌 服 2 0亿菌 。 室 5 饮 5
丸肿大, 后期睾丸萎缩 , 关节肿胀且不育 。
7 防 治
布 氏杆 菌猪 型 Ⅱ号 菌苗皮 下或 肌 肉注射 , 每只 山
4 病 理 变 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 。胎盘绒毛膜下组织
呈 黄 色胶 样 浸 润 、 血 、 充 出血 、 水肿 、 烂 和 坏 死 , 糜 胎 衣增 厚 , 有 出血 点 。胎 儿皮 下 和肌 肉有 出血 浸 润 , 布 真 胃中有 淡 黄色 或 白色粘 液 絮状 物 ,脾 和 淋 巴结 肿 大 , 脏 出现坏 死 灶 , 胃和 膀胱 黏 膜及 黏膜 下 有 出 肝 肠
时 兽 医断 与 防 治
邱德华 ( 贵州省兴仁县草地生态畜牧发展中心 520 ) 630
布 氏杆 菌病是 由布 氏杆 菌 引起 的人 、畜共 患 的 慢 性传染 病 , 主要 侵害 生殖 系统 。
病 原 检查 可取 胎 盘绒 毛 叶组 织 、流产胎 儿 胃液
急性 期采 集 血液 , 性期 采 取 骨髓 , 慢 接种 于双 相
2 流行特点
母羊 比公羊 易感 , 成年羊 比羔 羊易感 。病 畜和带
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病菌不定期随乳汁、 精液、 脓汁、 特 别是 随 流产 胎 儿 、 胎衣 、 水 、 宫 和 阴道 分 泌 物 羊 子 等排 出体外 。在 缺乏 消毒和 防护 的条件 下进行 接生 、
护理病 畜 , 易造 成 工作人 员 感染 和本病 的人 为 传播 。 消化道 是 主要感 染 途径 , 次 经皮 肤 、 其 黏膜 及生 殖 道 感染 也较 常见 。某些 吸血 昆虫也 可能传 播本 病 , 自然
肝浸 液 培 养 基 ( 半 斜 面 , 半 液 体 ) 3 ℃ 、0 一 一 置 7 1% 二氧 化碳 环 境 中培养 , 隔 2天 检 查 1 , 无细 菌 每 次 如 生 长则 摇 荡 培养 基 ,使 液体 浸过 斜 面上 ,有 细菌 生 长, 可依 鉴定项 目确 定是 否为 布氏杆 菌 。经过 1 个月
来苏儿溶液 、0 2 % 1%~ 0 石灰 乳 、%氢 氧化钠溶液等 2 消毒。流产胎儿、 胎衣、 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 布 氏杆 菌病 常发地 区 ,每年 应定 期 对 家 畜进 行 预防接 种 , 种过疫 苗 的不再进 行 检疫 。 接
液 性 浸润 , 脏和 淋 巴结肿 大 , 脏 出现 坏死 灶 。公 脾 肝 羊 患病 时 , 可发 生化 脓 性坏 死性 睾丸炎 和 副睾 炎 , 睾
羊 2 亿 菌 , 羊 5 菌 。处 理后 免疫期均 为 3年 。 5 绵 0亿 将 布 氏杆 菌 猪 型 Ⅱ号 菌 苗 拌 人 饲 料 中饲 喂 , 绵 羊 每 只用 量 10亿 活 菌 。在 喂药 前后 数 天 内应 停止 0
血斑点。公羊睾丸有 出血点、 坏死灶及组织增生。 通过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相互配 合 , 作 出正 确 的诊断 。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