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像不像

合集下载

怎样才能把人画得很像

怎样才能把人画得很像

怎样才能把⼈画得很像怎样才能把⼈画得很像这是我最满意的⼀幅油画⼈物写⽣⽼夫画了半辈⼦画,⾃诩⼈像画得还⾏。

也许在其它⽅⾯,⽐如风景、花卉,我要差⼀些,但画⼈像相对更好。

年轻时曾由画家舅舅领去拜谒名师哈定,哈定也奇怪,你怎么风景画跟⼈物画不在⼀个档次上啊?的确画⼈像有些体会,谈⼀谈供爱好者参考,即使不搞画画的,看看⼤概也颇有趣。

⼀,我是怎样学画的受家庭薰陶,我学画很早,两三岁就开始涂鸦了,⽗母有意识培养我成为⼀个画家。

上⼩学时乌鲁⽊齐还很落后,全市没有⼀个美术培训班,连正规美术⽼师都没有,所以我那时显得很突出。

进⼊中学,来了正规美术⽼师王健武,我进步很快,素描、⽔彩都学会了。

在内地上⼤学的哥哥给我带回来⼀本新疆还没见过的速写本,我⼜开始画速写,下课⼗分钟就画⼀幅,主要给同学画像。

画画的⼈都知道,少年⼉童和年轻⼥⼦最不好画,为什么?太光洁,太圆润,找不到轮廓线,抓不住关键点,分不出块⼉,脸颊上光溜溜⼉啥都没有,⾻骼、肌⾁块、皱纹、胡⼦⼀律看不到。

能把中学⽣画得个个都像,⾮常难。

但我有时寥寥⼏笔也能看出是谁,如果画得仔细⼀点⼉,就很像了。

就在这样的锻炼中度过了中学时代。

可惜⾼中毕业时,全国所有艺术院校⼀律下马,只好学了物理,好在对物理的爱好不次于美术。

WG中,跟新疆⼏位名画家⼀起猛画领袖像,整整⼀年,公家的油彩、⽊框、天⼭⽩布浪费了很多,最后这批像不知所终,但油画技艺学了不少。

⼤学毕业后,从事专业美术⼯作。

因在南疆,多画维吾尔⼈,令⼝⾥画家⾮常羡慕,⼝⾥画家都要专程来新疆画维吾尔⼈,为什么?⼈种不同,有画头⼉。

我们画的素描、⽔粉、⽔彩、油画等等都算“西画”,是从西⽅传来的,西画技法特别适合于画西洋⼈,我甚⾄认为,西⽅之所以会产⽣注重明暗的画种,与中国以线条为主的画迥然⽽异,正是因为东西⽅⼈种不同,国⼈的脸过于平⾯,缺乏⽴体感,⽽洋⼈凸凹强烈,亮暗分明,轮廓清晰。

因⼈脸结构不同⽽产⽣了不同的画种,这个观点参见我的另⼀篇博⽂《西洋画为什么是“半边⿊脸”?》。

如何看待儿童绘画中的像与不像??

如何看待儿童绘画中的像与不像??

如何看待儿童绘画中的像与不像?01很多人在点评画时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不错啊!画的挺像!”或者“画的这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像”与“不像”几乎是一般人评价一幅画好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尽管当代中国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已经多元到泛滥,但“画的像”、“画的逼真”这一古老的绝招依然可以在大众中秒杀一切其它形式。

尽管现在的人们知道的很多,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也经常去逛,凡高、毕加索、莫奈也常常挂在嘴边,抽象、具象、超现实各种流派也能如数家珍。

然而,绝大多数人心里感叹佩服喜欢的依然是那些非常具象的绘画。

“像就是好“”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对绘画评判的共识。

我们暂不讨论这种评价绘画的方式是否合理,重点聊一聊在儿童的绘画世界中如何看待“像”与“不像”。

首先,一般成人对绘画作品“像”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之上的,参照物就是客观真实存在的物象,绘画作品对客观物象的还原度越高就“越像”。

也因此,很多人对那些写实逼真的绘画作品会大加赞叹,“画的和照片一样!”是很多人对绘画作品的最高褒奖。

与此同时,现行的学院和应试体系美术教育也是以客观写实为基本要求,尽管比普通人对“像”的理解多了些学术和审美的要求,但“像”依然是学院体系美术的核心诉求。

学美术必须先学会画准画像几乎是全民共识。

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儿童绘画的时候,自然就会习惯性地沿用上述“像”的标准。

不同之处只是降低了些标准而已。

同时,我们也就很容易习惯性地在这个“像”的体系标准下进行一系列对孩子的绘画教育和培训。

儿童绘画教育中“像与不像”的问题,尽管已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却是一直以来困扰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个概念和认知搞清楚了,把这个观念摆正了,其他环节才能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有必要费点笔墨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02儿童的绘画中的像是“心像”而非成人眼中的客观“物像”画的像就是好,这种认知在普通大众中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共识。

对普通人而言,没有接受过宽泛深入的专业艺术教育,把对绘画作品好坏与否的标准停留在像与不像的层面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本能认知。

画人形容画得像的成语

画人形容画得像的成语

画人形容画得像的成语
1、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造句示例:该艺术家把她那温柔的笑容表现得惟妙惟肖。

2、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造句示例:他画的奔马,栩栩如生,极其神似
3、鬼斧神工(guǐ fǔ shén gōng):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造句示例:我确信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一个巨大的人工雕像。

4、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

造句示例:“北京之夜文化城”,一个让你激动,让5000年的中华文明活灵活现的大型组合式歌舞晚宴艺术剧场。

5、妙手丹青:指优秀的画家。

造句示例:这幅画的主人乃真真妙手丹青。

6、出神入化:极其高超的境界。

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造句示例:出神入化的结构艺术,令外国专家叹其为“神话建筑”。

7、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造句示例:这部怀旧兼黑色的温情喜剧,野心虽不及冯德伦前作《大佬爱美丽》,胜在轻松自若,故事与节奏都抓得恰到好处,更隐约传达承先启后的香港电影寓意,新一代做接班人的志气呼之欲出。

其他成语:笔底春风、笔精墨妙、笔墨横姿、不拘绳墨、丹青不渝、丹青妙手、点屏成蝇、点指画字、画龙点睛、画龙刻鹄、画若鸿沟、画沙聚米、画水镂冰、画脂镂冰、画中有诗、挥翰成风、挥毫落纸、挥洒自如、活色生香、落笔成蝇、眉黛青颦、描神画鬼、妙手丹青、润笔之绢、山节藻棁、山耶云耶、涉笔成趣、神工意匠、铁画银钩、下笔风雷、一挥而就、银钩铁画、银钩玉唾、匀红点翠、醉墨淋漓。

儿童绘画中“像”与“不像”的思考

儿童绘画中“像”与“不像”的思考

儿童绘画中“像”与“不像”的思考每当听到学生喊出:“美术老师,我画的像吗?”,我都会眉头紧锁,反问:“你认为画的像就是好画吗?”然而,另有一些家长看到他的孩子画的作品时,大吼:“你在画什么,乱七八糟的!”我们不能鲁莽的说,家长和孩子们的态度是不对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我们如何去正确把握孩子创作的方向,真的应该深深地思考一下了。

我认为,教师、家长和孩子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要转变观念,向更正确的艺术之路上发展。

一、教师审美价值的转变。

我认为,要想让孩子从“像”与“不像”的创作观念中走出来,首先要改变教师自身的审美取向。

可悲的是,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也经常说:“你画的不像”,“小孩的鼻子怎么没了”,“大象就三条腿吗?”我们说,孩子的想象是无拘无束的,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发现不同的美。

我们不要过分地强调他们无法达到的真实,完整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丰满是一种美,单纯也是一种美;整齐是一种美,潇洒杂乱也是一种美。

每一种画法都是心态与风格的表现。

我们要引导孩子能用各种风格画画,激发他们用最朴实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注意把握和控制,只会整齐认真的画画,也不是好现象,更要学会自己潇洒,随机自然,这样的儿童画才能活起来。

教师要想辅导学生创作出更鲜活的作品,改变学生“像”与“不像”的观念,我认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素养事在必行。

我在看鲍伯斯蒂尔教授(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导师)的一本题为《为我绘写一个故事》中写到,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是其指导的学生作品中找不到影响学生的外在痕迹,没有风格的模仿,也看不到传授技巧的迹象,他要知道儿童的绘画自有一套语言和浑然天成的技巧,使儿童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释放心灵,获得表达的情感,以及拓展的语言源头。

是的,我们要正视孩子们的创作灵性,正确把握艺术美的能量,提升审美意识,真正把他们的艺术潜能发掘出来。

二、家长的审美认同。

我们所处的时代,家长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多方面的培养,可家长的观念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画画的目的是能画的像,画的好,往往看到自己的孩子画得不是他印象中的事物时,会不满意甚至指点,这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丧失掉了,失去了主观想象,成人式地模仿以迎合家长,却失去了那份最可贵的意趣。

谈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像与不像

谈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像与不像

情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 品。艺术形 式的“ 意 味” 是隐藏在事 物表象背后 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 同意味 的东西 , 它 即可是具象 又可是抽象 的。艺术 作品的创造形式则应该充分 利用色 彩、 线条 、 体面、 明暗等表 现出来 , 变 异、 夸张和含蓄是其 内在 的手段 。 表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 , 不循 规蹈矩 , 不机械模仿 , 不求绝对真 实效果 , 而把扎实的基本 功隐藏在背 后 , 只充 分利用基 本功 而不会滥 用 基本功 。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符号形式去表达 自己的思 想意趣 , 由于 表现 艺术摆脱了服从客观物象 的束缚而得 以充分显 现它的意味 , 使之不 断能 创新 。 再现艺术—— 以客观物 象去描 绘, 虽然也 有加工 改造 , 也有 主观 表 现因素在 内, 但作 品 中的物象 与现 实 中的物象还 是基 本吻 合。画得 最 好, 功夫最深也不过是千篇一律 , 真可谓 画之辛苦 , 看之无 味 , 尤其 是那 些专事描绘客观物象平庸 的作 品中, 形式 意味甚至 是不存在 的 , 早 已被 客观事物表象所掩盖扼杀了。 由此可见 , 就艺术的感 染力 和表现力方 面 , 表现 性作 品更有其 意味 形式 , 更具有创新的空间 西方表现性 的艺术中的抽象 派 , 超 现实 主义绘画 , 同样取 材于之 中。 我们以毕加索作品《 格尔尼卡》 为例作品的内容选材于 1 9 3 8 年法西斯战 争, 由于战争 的灾难使格尔尼卡 镇无辜平 民遭受 迫害 , 毕 加索为 了对这 暴行进行痛斥 , 花了三年时间 , 完成 了壁画《 格尔 尼卡》 来 呼吁全世界 人 民热爱和平, 画面 中人物面 目全非 , 形 象怪诞 。 , 作者采取象 征的手法 , 进行物象的夸 张, 变形 , 来表 达 自己内心 的愤 怒。还有 蒙德里 暗对树 的 理解。作品中树 的变形 , 吴冠中《 松魂》 等作品都可以看出他们 由写实 的 生活 中到抽象作 品的变化过程。 如果没有康定斯所画的印象派画倒 放着的效果 , 就不会 产生抽象 绘 画的灵感。如果客观世界没 有星空 , 乱 麻和班 驳的墙 皮等 , 就 不会有 波 洛克滴彩抽象画及其他抽 象画 , 如果 人没有 对客观世 界反 因的梦 , 也 就 不会 出现怪诞的超 现实主义 的绘画 , 如果人没有对 客观对象引发情 绪和 移情也就不会创造出绘 画的意境 , 如果人没有对 自身姿态 的体验 和情感 体会 , 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 的形式感悟 。所 以无论 何种艺术都 是来源 于生活之 中, 并经过艺术处理 。从而创造 出优 秀的艺术形象 。这便 是不 同生 活原形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的理论 。 总之 , 艺术作品的欣赏不是一 件容易 的事情 , 美 术教 学时一定 要在 教 给学生一定的美 术理 论基础 知识 前提下 , 多 引导学生 进行 做 品的欣 赏,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 自己的审美素养。

(参考课题1)绘画中的“像”与“不像”-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参考课题1)绘画中的“像”与“不像”-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绘画中的“像”与“不像”-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绘画作品,了解“像”和“不像”的表现方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2.学会利用各种绘画工具进行表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3.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像”和“不像”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2.学习运用各种绘画工具进行表现。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像”和“不像”“像”是指画出的图形与实物相似度高,画面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

“不像”是指画出的图形与实物相似度低,画面具有抽象感和夸张感。

2.绘画作品中的“像”和“不像”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中运用“像”和“不像”的表现方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运用各种绘画工具进行表现通过手工活动和绘画实践,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绘画工具进行表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解法3.操作法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话题“绘画中的‘像’与‘不像’”,让学生了解“像”和“不像”的含义和特点。

2.通过板书或图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中的“像”和“不像”表现方式。

第二步: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各种绘画工具进行表现,如颜色、线条、画笔等。

2.讲解如何运用“像”和“不像”的表现方法和特点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步:操作1.让学生自由创作,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工具和方法进行表现。

2.交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发现不足之处,达到相互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第四步: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像”和“不像”的表现方法和特点,感受到绘画带来的美感和思维启迪。

2.鼓励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绘画比赛和活动,增强自己的绘画技能和才能。

六、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估,看是否能准确地表现出“像”和“不像”的特点和方法。

2.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的程度进行评估,看他们是否参与积极,表现好坏。

189.关于绘画的“像”与“不像”(我的民间收藏笔记)

189.关于绘画的“像”与“不像”(我的民间收藏笔记)

189.关于绘画的“像”与“不像”(我的民间收藏笔记)
有人说,除了工笔画,画什么像什么的绘画,都是没有收藏价值的。

其实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对工笔画的否定。

此种观点似乎在说,只有画什么不像什么的绘画,才具有收藏价值。

于是,有的画家就故意扭曲绘画对象,似乎是越怪异越说明自己画得好。

摄影一般来说都是摄什么像什么,但是并非都没有艺术收藏价值。

被称为艺术的摄影就是有价值的摄影,构图光线色彩等等能够表现一定的艺术美,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工笔画类似于摄影艺术。

绘画也是如此,不能说画什么像什么就没有收藏价值。

有的人写草书,标榜创新,结果即使是书者自己,有时也忘记并不认得自己写的是什么了。

(这里不说“丑书”了。

)而有的人写的草书,只要学过草书的人都能看懂。

草书有规律,只有写的像这规律,人们才能接受。

艺术品(绘画、雕塑等等)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不在像与不像。

“像”也许是写实艺术,“不像”也许是抽象艺术。

不管“像”还是“不像”,关键是作品是否能够传神。

好的作品有灵性,可以与观赏者心灵相通,一见钟情,一眼看上去就喜欢了,大概就是这意思。

不好的作品无论“像”还是“不像”,都让人感觉生硬呆板。

真品与赝品的区别也往往在此。

绘画一般来说“像”要比“不像”好,你说你画的是什么,观看者看了觉得“不像”,不尴尬吗?你故意画的“不像”,不能完全“不像”,这“不像”不能达到让人不能接受的程度。

绘画不能是只画给少数几个人看。

喜欢的人越多,这画家才越有生存空间,这画家的作品才越有收藏价值。

(蓝色心车20210802有感笔记)。

画得不像又何妨——说说小学低年级美术学生绘画的像与不像

画得不像又何妨——说说小学低年级美术学生绘画的像与不像

上系统知识学习的紧张, 美术课堂上孩子们特别轻松, 则认为非常漂亮,颜色搭配也好看……到最后,课堂
为低年级孩子识字不多,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画面里太阳是各种形状的各种颜色的。 孩子有些胆怯,
这么理解?这还得从笔者在上一年级上册 《圆的世界》 画得“好不好”,也不会再笑那些画得“不像”的作
·67·
艺 术 教 苑
们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尽情使用各种颜色, 让他们“敢想”“敢画”,并且“愿意画”,大胆表 现自己的感受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最终实现视觉、知 觉、审美三者共同参与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在绘画中 体验学习的快乐。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绘画过 程比成功地画出什么更加重要。 学习使用绘画材料, 意义。他们的小肌肉还不能做到与想法相协调,太 多在内容上的勉强都对孩子不利。透过孩子的眼睛 让他感到动作与画面的痕迹有联系,这样的乱涂乱 画对孩子来说,是个神秘的过程,是心智被启动的 过程,画得像不像,还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 绘画过程顺利完成,就相当于心理发展也是顺畅的, 那是一条看不见的线索。
想到这些,作为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心里的满足感油然 而生。 除了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从宋代苏轼的名 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和现代国画大师齐白 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都不难看出, 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表达内心 我们不能以画得“像”或“不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来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而是要用画得“好不好”来 代替“像不像”,要“读懂”他们的作品,要用多种 艺术评价观去认真评价。 小学美术低年级绘画就是涂鸦,整个绘画过程 也是一种高级学习过程,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很关键也 很重要。这个过程,教师不需参与太多,多了只会适 得其反。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为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并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像。

然而在我们这样的“教法”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孩子,孩子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中慢慢失去了,这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遗憾。

我们在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会画某种东西,而是要教会孩子思想、教会孩子情感、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感受美。

所以我认为美术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但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我在教学是这样做的:一、开放思维,尊重个性
儿童画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每个儿童天生就是画家。

对孩子的评价的标准,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以及闪光的点子。

每个孩子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望。

如果教师要把他个人的(成人化)想法硬是塞给学生,或者拿着一些“范作”让孩子去借鉴甚至是临摹,那孩子的思维一定会被局限与“范作”或教师的思维中,从而哪来的想象和创造?现代教育中有一个教育观点:“不教而教”。

“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过早地灌输给孩子;“教”,就是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尤其是自主的创造精神。

教师应该改变“灌输——接受”式教法,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

即使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儿童个性的体现。

只要画面中有儿童自己的想法,就应该适当地表扬。

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多样教学,培养个性
1、创作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

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孩子们的思维。

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孩子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们的思维潜能;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介绍一些国内、外儿童运用的比较优秀的创作形式来让一些喜欢思考的孩子进行选择,如:在背景的处理上突破传统的用油画棒平涂的形式,而用点、曲线、小色块来取代,处理完的背景活泼、生动;对于主体物的处理可以用渐变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涂色,这样,儿童的作品才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

2、工具的多样化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

”儿童画常用的工具是记号笔+油画棒,长时间只用这两种工具也会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工具的限制,即使孩子们就算有好的想象,也无法用合适的工具表现,孩子们的个性也会被限制。

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会了解、运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进行实践,使自己的画面看上去更生动。

在工具的准备上,一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如水粉(水彩)颜料、毛笔、粉笔等;另一部分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让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工具,而寻找工具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

如:各种彩色的纸、五彩的羽毛、蜡烛甚至是废报纸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材料。

三、合理评价,发展个性
艺术不像数学公式一样的标准。

如果问孩子们:你们的爱好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孩子会回答:“画画!”孩子们喜欢画画,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关心或热爱艺术,而只是喜欢游戏的一种天性。

但有些教师、家长却误解了这个天性。

走进各类的美术培训中心,你看到的可能是许多孩子在三心二意地画画。

当爱好变成责任的时候,这个爱好就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了。

而教师为了让出了钱的家长看到“成效”,有时候就会亲自代笔。

长时间这样,孩子们对画画失去了激情,产生了惰性,就会把他原来的爱好给慢慢抹煞掉。

儿童画是孩子们眼中、心中的世界,他和成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教师在评价一幅儿童画的时候,不能用教师指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品质,或者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了儿童的个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个性。

画画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

教师应当潜移默化的引导,顺应儿童的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这样美术教育的过程就会像春天的细雨,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并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像。

然而在我们这样的“教法”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孩子,孩子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中慢慢失去了,这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遗憾。

我们在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会画某种东西,而是要教会孩子思想、教会孩子情感、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感受美。

所以我认为美术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但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我在教学是这样做的:
一、开放思维,尊重个性
美术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每个学生的天生的画家。

对学生的评价的标准,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以及闪光的点子。

每个学生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望。

如果教师要把他个人的(成人化)想法硬是塞给学生,或者拿着一些“范作”让学生去借鉴甚至是临摹,那他的思维一定会被局限与“范作”或教师的思维中,从而哪来的想象和创造?现代教育中有一个教育观点:“不教而教”。

“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过早地灌输给学生;“教”,就是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尤其是自主的创造精神。

教师应该改变“灌输——接受”式教法,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

即使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只要画面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就应该适当地表扬。

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多样教学,培养个性
1、创作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

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学生们的思维。

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学生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介绍一些国内、外学生运用的比较优秀的创作形式来让一些喜欢思考的学生进行选择,如:在背景的处理上突破传统的用油画棒平涂的形式,而用点、曲线、小色块来取代,处理完的背景活泼、生动;对于主体物的处理可以用渐变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涂色,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不会出现“千人一
面”的结果。

2、工具的多样化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

”美术教学常用的工具是记号笔+油画棒,长时间只用这两种工具也会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工具的限制,即使学生就算有好的想象,也无法用合适的工具表现,学生们的个性也会被限制。

现在的学生应该学会了解、运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进行实践,使自己的画面看上去更生动。

在工具的准备上,一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如水粉(水彩)颜料、毛笔、粉笔等;另一部分由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让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工具,而寻找工具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

如:各种彩色的纸、五彩的羽毛、蜡烛甚至是废报纸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材料。

三、合理评价,发展个性
艺术不像数学公式一样的标准。

如果问学生们:你们的爱好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学生会回答:“画画!”学生们喜欢画画,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关心或热爱艺术,而只是喜欢游戏的一种天性。

但有些教师、家长却误解了这个天性。

走进各类的美术培训中心,你看到的可能是许多人在三心二意地画画。

当爱好变成责任的时候,这个爱好就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了。

而教师为了让出了钱的家长看到“成效”,有时候就会亲自代笔。

长时间这样,孩子们对画画失去了激情,产生了惰性,就会把他原来的爱好给慢慢抹煞掉。

画画是孩子们眼中、心中的世界,他和成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教师在评价一幅画的时候,不能用教师指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品质,或者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个性。

画画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

教师应当潜移默化的引导,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这样美术教育的过程就会像春天的细雨,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