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宏观经济数据:0306-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和谐荆州”建设力度加大。
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据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创十年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158元提高到6844元。
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8:31.6:38.6调整到28.9:32.4:38.7,三次产业在当年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2.9%、41.0%、46.1%。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
其中,食品、家庭设备、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4.3%、1.0%、0.2%、5.5%,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分别下降0.8%、0.8%、1.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3.4%。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
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4.2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6.4万人,农村劳动力211.5万人。
据工商部门统计,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31.58万人,比上年增加6.3%。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6万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4886户。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资源约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投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有待改善。
湖北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及变化趋势

湖北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及变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湖北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它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湖北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这得益于湖北经济的稳步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
从整体来看,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湖北经济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从而推动了工资水平的提升。
然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等因素,从业人员的工资增长相对缓慢。
而金融、互联网、科技等新兴行业,凭借其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创新能力,员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这种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居民的消费能力。
除了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也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投身于创业和个体经营。
特别是在一些特色商业街区和电子商务领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蓬勃发展,为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营收入。
但同时,经营活动也面临着市场风险、资金短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净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财产净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不断增加。
同时,房屋租赁市场的活跃,也为居民带来了一定的财产性收入。
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北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和规范,提高居民的财产管理能力。
转移净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投入,养老金、退休金标准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这些都为城镇居民提供了稳定的转移性收入。
特别是在应对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及时出台的一系列帮扶政策,有效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全国各省平均工资情况表

2022年全国各省平均工资情况表2022年全国各省平均工资情况表1,北京:92272,天津:57293,河北:45114,山西:32995,内蒙:45386,辽宁:46547,吉林:49308,黑龙江:49819,上海:866410,江苏:486211,浙江:530112,安徽:429413,福建:466414,江西:378715,山东:488016,河南:438217,湖北:448618,湖南:402519,广东:467020,广西:382621,重庆:618122,四川:515023,贵州:404124,云南:496225,西藏:555026,陕西:503427,甘肃:531228,青海:529029,宁夏:526430,新疆:5524从各省平均工资看,最高是北京,最低是山西。
金融业年平均工资最高从全省范围看,金融业仍然是“收入冠军”,其工资水平稳居各行业门类首位。
数据显示,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7704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8倍;私营单位金融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3586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6倍。
在非私营单位中,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工资水平仅次于金融业,就业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77796元,IT业“屈居”第三,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6123元。
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2.94:1。
在私营单位中,IT业、教育业工资水平均高于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批发和零售业是工资最低的行业,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87:1。
重庆20XX年平均工资5月27日,市统计局发布20XX年我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5545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3%;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7345元,同比名义增长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2%。
2023年武汉薪资报告

2023年武汉薪资报告引言薪资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为中国内地的重要城市之一,武汉的薪资水平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受到广大求职者和雇主的关注。
本文将对2023年武汉的薪资水平进行分析和报告,帮助读者了解武汉薪资的现状和趋势。
武汉薪资概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的薪资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与过去几年相比,今年的薪资增幅略高于平均水平,显示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活跃。
行业薪资对比1. 互联网行业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武汉作为内地重要的互联网产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也在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互联网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约为XX万元/年,相比去年的XX万元/年增长了XX%。
这一增长主要源于互联网行业的高需求和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
2. 制造业作为武汉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制造业一直是武汉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新经济形势下,武汉的制造业正在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更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2023年武汉制造业的平均薪资水平约为XX万元/年,相比去年的XX万元/年增长了XX%。
尽管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但制造业仍然是武汉就业市场的主要动力之一。
3. 金融行业近年来,金融行业在武汉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武汉市场,带动了金融行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薪资水平的提升。
2023年武汉金融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约为XX万元/年,相比去年的XX万元/年增长了XX%。
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在武汉市场中属于较高水平,吸引了大量从业者的关注。
不同层级薪资对比1. 高级管理岗位高级管理岗位是企业的核心职位之一,通常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度的专业素养。
在武汉,高级管理岗位的平均年薪约为XX万元,是整体薪资水平中的高位。
2. 技术岗位技术岗位是当前市场上的抢手岗位之一,具备技术实力的人才受到企业的追捧。
武汉的技术岗位平均年薪约为XX万元,高于整体薪资水平。
武汉市历年社会平均工资

武汉市历年社会平均工资•相关推荐武汉市历年社会平均工资武汉市历年社会平均工资一览表历年武汉市社会平均工资一览表起始年月社会平均工资(月) 1994年01月 294.4 1995年01月 1996年07月 1997年07月 1998年07月 1999年07月 2000年07月 2001年07月 2002年07月 2003年07月 2004年07月 2005年07月 2006年07月 2007年07 月 2008年07月2008年07月 2009年07月 2010年07月 2011年07月382.4 445.8 498.4 533.8 562.2 590.9 635.8 756.7 836.6 976.6 1151.5 1354.6 1646.6 1916.582094.7 2369.3 2776.7 3275.3根据2010年统计结果,现将全市有关统计数据公告如下:经湖北省统计局核定,2010年武汉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303元。
201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32元。
201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490.07元。
2010年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94.81元。
2010年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30.98元。
特此公告武汉市统计局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武汉中心城区最新社保基数 2010-06-08根据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险局武劳社养函〔2010〕号文件精神,2009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3320元,从2010年7月1日起,2010年度市本级统筹范围内参保职工个人缴费标准作如下调整,详见下表:2009年度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3320元(月平均工资为2776.7元);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429元(月平均工资为2702.4元);2009年度中心城区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 1666元,300%为8330.1元;中心城区单位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1621.4元,300%为8107.2元。
200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7.03.08•【字号】•【施行日期】2007.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3月8日武汉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9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4.00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09亿元,增长13.0%。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5%、46.1%和49.4%。
全市财政收入50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地方财政收入231.85亿元,增长36.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60亿元,增长28.7%。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涨幅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回落0.2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3%,涨幅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4%,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2%,涨幅回落5.4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9.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0.00万人,增加7.10万人。
全市下岗失业职工人员再就业8.3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4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
二、农业全市农业总产值19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其中,种植业产值112.29亿元,增长5.6%。
粮食产量135.67万吨,下降1.3%;棉花产量3.07万吨,增长10.8%;油料产量18.41万吨,下降3.3%,蔬菜产量594.55万吨,增长3.2%。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第十三大省份,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湖北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湖北省最新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视角。
一、经济总体情况湖北省2019年GDP总量达到2.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2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68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342亿元,增长6.1%。
这一数据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并且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湖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高速铁路里程超过54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96%以上;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些改善了湖北省居民生活质量,也为湖北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产业发展湖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产业结构。
在汽车制造、冶金建材、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19年,湖北省汽车产量达到320万辆,位居全国前列;钢铁、水泥、化肥等传统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湖北省今后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能。
四、人民生活水平湖北省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019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4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83元,分别增长8.2%和9.4%。
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民的幸福指数增添了不少亮色。
五、外贸进出口湖北省的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
2019年,湖北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725亿元,其中出口4341亿元,进口4384亿元,分别增长9.5%和17.5%。
023年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一览表)

2023年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一览表)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
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关数据。
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的非私营法人单位,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
整体上,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大幅高于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
数据显示,16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10万元,其中浙江和江苏超过了12万元。
此外,重庆、云南、山东、四川、内蒙古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都超过了10万元。
同时,省域内各地的平均工资,差异也比较大,相当多省份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中小城市。
如南宁、山西省会太原,分别是该省唯一一个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10万元的设区市。
南宁市(103755元)比广西排名最末的玉林市(78348元)高出2万余元。
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不小。
从全国来看,2023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但从各地来看,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前三位的行业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中,浙江、江苏、重庆、湖北、河北、陕西、山东的城镇非私营单位19个行业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位居第一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其中,浙江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28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杭州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258.8亿元,占全省的87.9%。
2023年,浙江全省软件业平均用工人数达50.5万人,人均工资达31.9万元。
金融业和采矿业的工资也比较高。
在16个省份中,金融业在2个省份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平均工资中位居第一,在3个省份位居第二,在2个省份位居第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2
103.9
106.1
116.0
115.9
116.4
108.6
108.5
109.0
111.7
107.6
107.1
107.1
107.8
108.3
104.4
103.9
113.9
114.4
110.5
109.0
103.1
103.5
100.0
98.7
123.8
124.1
118.8
126.1
106.6
106.8
109.2
109.6
110.7
109.5
113.8
115.6
113.7
113.2
112.0
113.8
111.9
111.4
114.7
128.7
131.2
128.5
109.4
122.8
125.2
122.6
112.6
112.7
114.9
120.6
106.0
106.0
108.0
113.4
121.0
121.3
Year 1978
合计
国有经济单位
城镇集体经济 单位
其他经济单位
城镇私营单位
Total
State Owned Units
Urban Collective
Owned
Other Units
Urban private units
581
592
532
1980
719
744
619
1990
1903
2045
1467
2259
102.3
108.6
138.1
138.4
130.3
134.0
108.7
109.0
102.6
105.5
115.7
114.8
116.3
117.0
96.3
95.6
96.8
97.4
108.8
108.4
108.5
113.0
95.1
94.0
95.3
99.9
105.9
106.1
103.9
99.8
97.6
96.6
95.9
43438
33551
38675
23037
2013
38720
46126
34181
43975
25898
2014
43217
55071
37599
48163
28534
2015
47320
60615
41152
52060
31051
2016
51415
68983
44154
56461
34167
2017
55903
78423
9848
13098
2007
17397
21971
12921
16829
2008
19597
24756
14840
20293
2009
23709
30032
19181
23528
15615
2010
28092
35981
24429
28799
18626
2011
32050
40345
26988
34354
20788
2012
35179
5001
6681
2000
7565
7989
5090
7327
2001
8619
9133
5677
8035
2002
9611
10403
6534
8180
2003
10692
11806
7137
8698
2004
11855
13096
7608
10270
2005
13330
14774
8663
11572
2006
15172
17078
Owned
OtherUnits
Urban private units
104.5
104.5
106.4
实际工资
国有经济单位
城镇集体经济 单位
其他经济单位
城镇私营单位
Real Wages
State Owned Units
Urban Collective
Owned
OtherUnits
Urban private units
3-6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AVERAGE WAGES AND INDICES OF STAFF AND WORKERS
年份
平均货币工资(元) Average Money Wages (yuan)
指数(上年=100) Indices(preceding year=100)
指数(上年=100) Indices(preceding year=100)
107.9
108.4
107.8
106.5
107.2
108.7
113.8
107.3
108.5
110.0
106.3
111.4
105.0
106.1
107.7
108.7
113.7
111.1
108.5
108.7
107.1
112.0
109.5
106.9
107.1
108.3
109.3
107.0
115.1
108.0
96.6
108.7
109.1
109.2
99.1
110.2
110.2
110.8
100.5
108.6
108.8
105.3
108.4
110.0
111.0
107.4
110.6
108.2
108.2
101.8
109.7
109.3
109.3
102.7
110.8
113.9
114.3
111.5
109.7
113.6
114.0
106.4
107.4
105.1
113.2
106.1
Note:Data after 1998 refers to average wages and indices of employed staff and workers.Statistics of 2007 involves all the private run
129.3
115.9
121.8
122.2
130.2
116.8
118.5
119.8
127.4
122.4
119.3
115.1
116.4
123.8
119.0
115.9
114.1
112.1
110.5
119.3
111.6
107.8
106.0
104.4
112.8
105.5
109.8
107.7
124.3
112.6
110.8
106.7
104.6
120.8
109.4
107.7
110.1
106.2
101.9
113.7
112.4
107.1
103.3
99.1
110.6
109.4
111.6
119.4
110.0
109.5
110.2
109.4
117.1
107.8
107.4
108.0
109.5
110.1
109.4
108.1
108.8
1992
2370
2532
1837
2575
1993
2933
3141
2183
3248
1994
4050
4348
2845
4352
1995
4685
4991
3308
5093
1996
5099
5411
3590
5754
1997
5401
5741
3731
5740
1998
6436
6783
4748
6166
1999
6991
7381
111.2
109.3
111.5
113.9பைடு நூலகம்
115.1
101.8
112.0
114.4
115.6
102.2
111.2
113.5
109.2
106.3
108.8
111.1
106.8
104.0
110.9
110.9
106.6
118.1
105.7
105.7
101.6
112.6
112.4
112.8
113.9
112.7
49064
61286
37142
2018
60561
85712
52514
70512
40126
注:1998年以后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7年以后统计范围含城镇全部私营单位。
货币工资
国有经济单位
城镇集体经济单 位
其他经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