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_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与测度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与测度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与测度
王毓慧
【摘要】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方法有五分法、固定比例法、主观评价法和恩格尔系数法。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等收入者进行界定,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水平为26418.97元—41404.23元。
为提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升劳动者技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3
【关键词】中等收入者;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须合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但目前我国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测度方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测度。
一、中等收入者的概念
中等收入是以时间和空间为限制条件的可量化概念。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时期即使是相同的地理区域,中等收入的标准也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界定标准。
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分别定义中等收入者。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内收入及生活水平都稳定保持在中等或者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
从社会学角度定义中等收入者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带有政治意义和社会责任。
中等收入者主要靠工。
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

体的内涵也极为不同。
所谓绝对标准模式, 是基于维持相应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多少来设
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上限和下限。 也就是说, 依据一定的生活水平或消
费水平, 提出明确的收入标准, 根据确定的收入标准划分出中等收入群
体。 用绝对标准模式确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因适用范围不同而采用
两种策略: 一种是全球标准; 另一种是国别标准。 全球标准需要考虑全世
全球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 通常是以世界银行贫困线为参照 系, 日人均收入 (或支出) 2 美元以下是贫困人口, 2 ~ 9 美元是低收入群 体, 10 ~ 100 美元 ( 有些学者提出的是 10 ~ 50、 10 ~ 60、 10 ~ 80 美元等) 是中等收入群体, 100 美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 (Chen and Ravallion, 2010)。 2002 年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克和什洛莫·伊茨哈克在对全 球收入不平等进行分析时, 把年收入在 4000 美元 ( 巴西年平均收入) 至 17000 美元 ( 意大利年平均收入) 之间的人归类为全球中产使阶用 层。 虽然这
入群体 ( middle income group 或 middle income) 通常含义相同, 但由于在
英语世界中, middle income group 不像 middle class 那样为大众所熟知, 研
究报告的标题常常采用 middle class 这个词。 不过, 随着这种分类方法的流
出
全球发展报告 《2007 全球经济展望: 下一文波献 全球化浪潮的治理》 也采用这
学
一标准定义全球中产阶层, 并且指出 19会科93 ~ 2000 年, 全球中产阶层占全球
社
人口的比例一直没有变化 ( 约 8% ) , 但 2000 年以后中产阶层比例上升, 到 2030 年其比例将翻一番, 达到 16% ( World Bank, 2007) 。
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文献综述

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中等收入人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
中等收入群体在发达国家内,占有相当比例的人群。
同时,也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不同于贫困和富人的群体特性,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中等收入群体是人口最为庞大的人群之一,他们被划分到中间阶层社会群体中,有较高的收入、教育和社会地位,正逐步成为一种全新的群体机制。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及特征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很难定义,通常包括彼此相邻的收入阶层。
除了永恒的收入标准,也需要用诸如教育和社会地位等其他概念来定义。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生存水平和消费习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中等收入群体更多被定义为“海量消费者群体”。
截至2019年,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是每家庭年收入7.5万元-12万元。
据调查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生活消费投资是住房、教育、医疗、娱乐、洗浴等,消费占比相对较高;而另一部分则会选择更为稳定的投资方式,如购房、购车、投资基金,从而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因素1.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在中国,近年来政府多次提出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并以此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
其实,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与市场化经济、服务业发展、城市化加速等因素已有很大关联。
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驱动的经济向以服务业为主、依靠消费升级的经济转型,不仅提高了就业机会,还带来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新增。
2.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首要因素之一。
相对于其他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更高。
他们经常选择进入中高等教育机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竞争力和获得较高收入的能力。
因此,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群众教育水平对未来个人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全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方面的益处,均是巨大的。
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

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裙体的定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等收入裙体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然而,对于中等收入裙体的定义却并不一致,不同机构和国家对中等收入裙体的定义标准各不相同。
世界银行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监管机构,对中等收入裙体的定义备受关注。
一、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裙体的概念1.1 收入水平世界银行将中等收入裙体定义为每人每天收入在5.5美元至17美元之间的人裙。
这个标准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设定的中等收入阈值为基础,同时考虑了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等因素。
1.2 生活水平除了收入水平外,世界银行还考虑了中等收入裙体的生活水平。
中等收入裙体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能够享受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1.3 社会地位世界银行将中等收入裙体定义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稳定就业的裙体。
他们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裙体的特征2.1 经济实力中等收入裙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例如食品、衣物和住房等。
他们通常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通过工作和投资等手段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
2.2 教育水平中等收入裙体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他们通常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2.3 社会参与能力中等收入裙体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他们可能是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或者自由职业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裙体的影响3.1 经济发展中等收入裙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消费市场的主要推动力,还是创新和创业的重要力量。
中等收入裙体的不断壮大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社会稳定中等收入裙体的壮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所具备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够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倡导。
揭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超4亿,你处于哪个阶层?

揭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超4亿,你处于哪个阶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超4亿,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变迁和经济意义?你又是否属于这一群体呢?一、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与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与标准。
按照官方统计标准,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指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的三口之家。
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消费水平的差异,旨在全面反映中等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与意义1. 经济发展的见证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见证。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跨入了中等收入行列,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2. 社会稳定的基石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他们拥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消费能力较强,对社会的认同感较高。
这一群体的扩大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消费升级的引擎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还推动了消费升级。
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为我国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
三、你处于哪个阶层?面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你或许会好奇自己是否属于这一群体。
实际上,这取决于你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如果你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且拥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员。
当然,即使你目前还未达到这一标准,也不必过于焦虑。
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增加收入来源、合理规划消费等方式,你完全有可能在未来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四、如何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为了进一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
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

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一定范围内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他们不属于富裕阶层,但也不属于贫困群体。
在许多国家,中等收入群体被认为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因此,了解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和测算方法对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然后详细阐述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方法。
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构成和特征,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介绍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之后,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并展望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中等收入群体的面貌也在不断演变,因此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参考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以期提供一种可行的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认识,并为他们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支持。
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决策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在中等收入群体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清晰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的重要性进行简要概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我们会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并预告各个部分的内容。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中等收入群体定义和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两个部分。
中等收入群体定义部分将介绍我们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认识和界定,包括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考量。
而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方法部分将详细探讨我们如何合理测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数值和比例,包括数据来源、测算指标、统计方法等内容。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
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而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集体的总称概念,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衡量。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人口,达1.09亿名。
中国现在也是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国中等收入的标准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8年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05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一个中国公民所拥有的房产、股票、存款等资产,加起来只要个人财富在17万-176万元之间,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员。
“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

“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一、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与特点1.1 定义:中等收入群体,指的是相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而言,收入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一部分人群。
1.2 特点:中等收入群体通常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有一定的储蓄能力。
他们在社会中占有一定比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地位2.1 经济地位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地位相对稳定,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
他们通常有一定的储蓄和投资能力,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社会地位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
他们通常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享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待遇。
由于其经济实力较强,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影响。
三、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挑战与困境3.1 收入差距中等收入群体面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和收入分配不均,中等收入群体的层次和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一些中等收入家庭面临贫困风险,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2 社会保障中等收入群体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较高,但又相对被忽视。
他们既不能享受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政策,又无法获得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待遇,往往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群体,面临风险和挫折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3.3 教育和职业发展中等收入群体在子女教育和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由于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的不均衡分布,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更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和找到满意的职业发展路径,限制了他们进一步提高社会地位的能力。
四、加强中等收入群体地位的措施4.1 收入分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保障中等收入群体的合理利益和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4.2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救助和保障,提高其幸福感和社会安全感。
4.3 教育与职业发展加强教育公平,为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选择,增加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中等收入者不同于中产阶层
对于中等收入者的表述,在不同学术界是不同 “中产阶级” 的。 在国外都表述为 , 有其特定涵义。 国内 “中产阶层” “中间阶层” 社会学界表述为 或 。经济学界 则早有人主张:按收入的高低来划分是一种简明的办 法, 为避免使用阶层概念时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学 “中等收入群体 ” 术讨论中, 使用 这一概念不失为一 “ 中等收入人群 ” 。 种选择。 ! 现在还流行一种表述: “中等收入群体 ” 笔者赞成使用 这一概念, 它不 “中产阶层 ” 同于 。 简单讲, 两者在社会上都处于中间 状态, 但是中等收入群体只从收入角度划分, 而中产 阶层则既看收入还要看拥有多少财产、 职业种类、 教 育程度、 阶层意识等。 国内社会学界对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做了大
1 $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城 时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准; ( 世界银行 ) 1 3 2 国际参照标准 市化进程; 。 具体测算,首先,以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44#$ 元和农民人均纯收人 "345 元为基础, 城乡都用年均增长 56 70 的增幅外推,到 "#"# 年将 分别达 ""7## 元和 4"## 元。当年城市化水平可达 5#0 ,经过城乡加权计算,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可达 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测算出到 !5$8# 元。其次,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 元,农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8### 元 , 经 过 加 权 ( 城 市 化 , 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年收入为 !3### 元。第 5#0 ) 三, 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 全球中等收入层的人均 收入起点标准为 $34# 美元,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约 ("#"# 年 在现阶段 !37## 元人民币。综合分析结果, 以前 ) , 中国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为人均 ("### 年价 ) “下限 ” 左右, 这是 , 其 年收入 !7### 元 “ 上限 ” ( 经验分析, 为 "6 7 倍 如尼基系数较合理, 高 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的差距为 "6 7 倍 ) 即 $47## 元 左右。在 $47## 元以上, 则为高收入者水准。 ! 这种思路, 强调收入应有稳定性是非常正确的; “ ” 将 现阶段 定为目前至 "#"# 年之前, 一次认定标准 后可以使用 !7 年,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济快速 发展, 又有周期性波动, 实践中可能会要求以 7 年为 期, 不能这么长期; 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先求出下 限,上限为其 "6 7 倍,简单方便。但是,为什么以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作为中等收入标准的基数, 没有进行论证, 它们显 然偏低;而以每年 56 70 的增长率外推,增速又太 高,尤其在农村将无法达到。城乡虽然作了加权计 算, 由于城乡差距太大, 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 不如 先易后难, 先研究城镇这一块。 第二种,中等收入者的起点,略高于人均 9’: , 接近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狄煌认为:中 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 乡居民。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唯一的划分标准, 不必区 分居民在教育程度、 资产规模、 职业种类、 价值观念、 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 更没有阶级划分的色调。 对 于城乡居民, 只要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就可以 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 国际金融报 》 "##$ 年 !" 月 $# 日。
!!
现代经济探讨
"##$ 年第 !# 期
中等收入者的起点标准,应比目前我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略高一些, 接近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能 保证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低于 "$2 ,而且要适当 贴近国际平均的中等收入标准线。这样的家庭人均 收入水平,才能基本支持人力资源发展或人的素质 较全面提高。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 &### 元, 职 "##" 年, 工年平均工资约 !"### 元,能够支持 "$2 左右食品 消费的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也大致在 !#### 元左 右, 因此把标准定在 !#### 元以上比较适当。 世界银 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中等收入层的人均起点标 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约相当于人民币 准为 %10# 美元, !1$## 元,把我国中等收入者人均收入的起点标准 定在其 " 3 % 左右比较合适。上限则定在起点的 1 倍 ( 在我国居民收入调查中,最高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 , 为 1#### 元。这与世行 的人均年收入相差 1 倍左右) (按购买力 研究结果的中等收入层的高限为 ’### 美元 平价调整应在人民币1#### 元左右 ) 相当。 而将 1#### 元作为高收入者的起点标准,其户均年收入可在 !# 万元以上, 接近多数人对高收入者的认定标准。 作者提出“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唯一的划分标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近年 来, 国内媒体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扩大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途径, 都有所讨论, 看法相对比较 一致。但对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界定方法和划分标 准, 如何合理认定其收入的上下限, 各种看法出入很 大, 得出的结果差别也很大。本文汇集了理论界、 经 对所反映的不同概念、 方法、 济界的 !" 种研究成果, 标准和结果进行比较, 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比较见 长短, 比较出真知, 比较有益于博采众长。希望能由 此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展开讨论。
现代经济探讨
#""$ 年第 !" 期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 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顾纪瑞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当前理论界经济界、 在界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时, !" 种研究成果所反映的不同概 念、 方法和标准, 以及得出的不同结果, 并作了简要评论。作者在进行比较后, 阐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 界定方法, 认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和家庭年收入, 并提出了估算数。 关 键 词: 中等收入群体 界定方法和标准 比较研究
量调查研究工作, 展开了热烈讨论, 许多材料、 观点 和方法给人以启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 学艺,#""# 年在他牵头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研究 》 中, 提出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是对职业、 收入、 消费、 受教育程度的综合考量。后来, 在讨论中他强 职业是衡量中产阶层的基础。社 调, ’ 个衡量标准, 会 学所 李 春 玲 " 对 #""! 年全 国 抽样 调 查 有 效样 本 ( 排除在校学生后为 $(&" 份 ) 进行分析, 以职业、 收 分别计算出单个指标 入、 消费和主观认同 ’ 个指标, 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职业中产 !$) *+ ,收入中 消费中产 %$+ , 主观认同中产 ’&) (+ , 而 产 #’) &+ , 同时符合 ’ 条标准的现代中产阶层仅占调查总人口 的 ’) !+ 。她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仅是一种雏形。 讨论中普遍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不 仅是收入水平一项,应该包括职业特征、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 教育程度, 自我角色意识等; 比较一致地 认为, 中产阶层应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以及机 关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有人还将这两点称做中产阶 “ 中国特色 ” 层的 。对中产阶层是否已迅速崛起则有 不同看法,对未来 $ , !$ 年中产阶层将达到多大规 模也有不同预测。社会学界普遍不赞成只以收入标 准去划分中产阶层,有人甚至认为中产阶层是一种 思想状态, 而不是经济状态。 学科不同概念的内涵也 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学界专家们的理念, 让他们 去充分讨论,得出符合其学科规范的认识比较一致 “中产阶层 ” 的 表述。
二、 国内经济专家提出的中等收入 者的概念和收入标准
在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和方法时,有 几点较易取得共识: 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可以参 照国际上中等收入者的水平作比较,但不能照搬照 套。 二是中国城镇和农村差距很大, 应该分别研究城 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村农民中等收入群体,先 分开研究, 以后条件具备时再作对比研究。 三是现行 家计调查采用的居民收入五等分法,其比重是固定 “ 中等收入组 ” ( 各占 "#0 ) , 其中的 平均值是不断 的 上升的, 它在此处不适用。 ( 或群体、 国内经济专家对中等收入者 人群 ) 的 概念、 界定方法和标准, 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这里 扼要介绍的三种, 都是有观点, 有方法, 有收入数值 的, 笔者将提出初步看法, 分析其长处和不足。 第一种,以预测的 "#"# 年人均年收入,作为现 阶段中等收入标准的基础 常兴华认为: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和 生活水准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准的居民群 体。并强调指出, 中等收入者的概念, 不仅考察收入 水准,还必须与生活水准结合起来;中等或平均水 准, 是中位数概念, 不是相对多数人群的收入水准或 简单算术平均水准; 收入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以收入作为划分中等收入者的标准,考虑的因 1 ! 2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准; 1 " 中等收入群体 ” 》 《#! 世纪经济报道 》 , ! 赵人伟: #""# 年 !# 月 %! 日。 《 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重 》 《 中国人口科学 》 , " 李春玲: #""% 年第 & 期。
!"
%&’()* (+&*&%,+ )(-(.)+/
宏观视野
在经济学界,一般认为中等收入者,就是以收入 多少为标准,划分出在一定时期处于全社会中等收入 水平的个人和家庭,其集合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或中等 收入人群。由于收入水平是综合性指标, 中等收入者 必然具有相应的消费水平、 生活方式、 财产积累程度、 拥有各种要素的能力, 甚至思想观念倾向。 但这些是派 生的结果, 并不是划分中等收入者的前提条件。 可以认为, 凡能列入中产阶层者, 均应具有中等 收入水平;而中等收入者不一定能达到中产阶层的 “预 全部标准。不妨说, 中等收入群体是中产阶层的 备队 ” ,其中相当部分能列入中产阶层,另一部分人 与中产阶层还有差距。 差距不在收入水平、 消费特征 上, 差距在财产拥有量、 职业种类、 教育程度、 社会声 望、 思想意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