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验方案1
实验方案模板

实验方案1. 研究内容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取2种主要成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青杄(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利用所选择树种的年轮宽度指数与该地区长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树木年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寻找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上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并建立不同树木年轮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响应关系,为进一步反演气候变化做准备。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不同海拔所选取2个树种的年轮宽度年表;(2)分析火地塘林区油松、青杄树木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3)初步比较分析不同海拔不同树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差异;(4)重建秦岭火地塘地区历年气候限制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和特点。
2. 研究方法2.1 树木年轮资料的采集本研究主要是应用树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树木生长差异及不同树木生长主要限制因子的不同。
在位于海拔1500,1700,1900m 的油松林和位于海拔1900, 2100 和2300m的青杄林内,于同一坡向和坡位处分别设立6个采样点,并对采样点编号。
采样点一般选在土层薄、坡度较大、树木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地方。
在每个采样点设置2个规格为20m×20m的样方,在样方内选取树高大于3 m的样树,同时应注意对树木周围生境的选取,应选取周围无死树,且没有树木能够对其构成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保证所采取样本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
并记录采样点的基本信息(样地海拔、坐标、坡向、坡位、土层厚度等)。
选择的树木标本应是林缘木和孤立木。
尽量选取那些仅有单一主干的样树,以避免因为发芽和分支对树木主干年轮宽度造成的一定影响。
采用生长锥法,在树干的胸径约1.3 m处钻取树芯,每棵样树取2~3个树芯,每个样点至少采集20棵树的木芯,并记录样树的胸径、基径、冠径和树高等数据。
为了保证树木受到最小的伤害,采样时,采用较细的(直径5.5 mm)生长锥对活树进行样芯采样。
幼儿园大发现:户外自然探索实验案例分享

幼儿园大发现:户外自然探索实验案例共享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忽略了与自然的亲密通联。
而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的探索与认知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在幼儿园阶段注重户外自然探索,让幼儿们在这个阶段建立起对自然的认知与热爱,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二、户外自然探索的重要性1. 亲近自然:幼儿时期是孩子对世界认知的起点,自然界是最好的教室。
在户外自然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看到树木、草地、小动物等,从而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兴趣:通过户外自然探索,幼儿能够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和探索,从中感受到乐趣,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这种积极的体验将会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3. 发展智力:户外自然探索可以帮助幼儿开拓视野,激发好奇心,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接触到大自然的一切,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科学知识。
4. 健康成长:户外活动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增强体质。
在自然中奔跑、玩耍、观察,都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三、户外自然探索实验案例共享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们都尝试着让幼儿进行户外自然探索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一些户外自然探索实验案例共享:1. 《春天的脚印》这是一次春日郊游活动。
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去附近的郊外进行郊游,引导幼儿在郊外活动中观察周围的植物、昆虫等,并让幼儿充分感知春天的气息。
在回到幼儿园后,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和描绘出他们眼中的春天。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们在户外活动中享受大自然,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2. 《秋天的果实》在秋天,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去果园采摘水果。
在采摘的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果树,品尝新鲜水果,使幼儿们在快乐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感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还可以在采摘回来的水果中进行手工制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引言概述:野外实践活动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野外实践活动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标与背景1.1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 背景:- 选择适宜的野外实践地点,如山区、湖泊或森林等;- 确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持续周期;- 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3 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领导力。
二、活动准备2.1 确定活动主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主题,如生态保护、野外生存技巧等。
2.2 确定活动地点和时间:- 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适宜的野外实践地点;- 确定活动的时间,考虑天气和季节的因素。
2.3 筹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 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准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如帐篷、炊具、地图等;- 确保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活动实施3.1 介绍活动目标和规则:- 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标和规则,明确学生的任务和责任。
3.2 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和角色分工;-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互相支持和帮助。
3.3 实践操作和观察:- 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进行实践操作,如搭建帐篷、采集样品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活动总结4.1 学生经验分享:- 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互相学习和借鉴。
4.2 总结活动成果:- 整理和总结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形成报告或展示。
4.3 反思和改进:- 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活动做出改进。
学校春季野外实践活动方案

学校春季野外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快乐,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20XX年4月15日-4月17日(为期3天2夜)
地点:XX县XX森林公园
三、活动对象
本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四、活动内容
1. 野外定向越野
2. 野外生存训练(搭建简易帐篷、生火、淡水获取等)
3. 植树活动
4. 户外烧烤
5. 户外夜间观星活动
五、活动须知
1. 携带个人野外活动装备(背包、睡袋、水壶等)
2. 服从领队安排,遵守野外活动纪律
3. 保持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
4. 安全第一,遇险情况要及时报告
六、分工与经费
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
2. 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担任野外生存指导。
3. 活动经费由学校统筹安排。
七、工作流程
1. 召开动员大会,宣传活动意义。
2. 组织师生培训,熟悉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
3. 做好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
4. 开展为期3天的实践活动。
5. 总结评估,表彰先进。
通过这次春季野外实践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成长,增强综合素质。
同时也希望大家重视环境保护,热爱大自然,共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幼儿园探索大自然:户外科学实验课程安排方案

幼儿园探索大自然:户外科学实验课程安排方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探索大自然的方式来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课程,我特地设计了一套户外科学实验课程安排方案,希望能够对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有所启发。
一、观察大自然(观察力的培养)1. 活动内容:对植物、昆虫、鸟类等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观察2. 活动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能够发现自然中的微小美好3. 活动过程:带领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周围的植物、昆虫以及鸟类,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并记录下所见所感二、自然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1. 活动内容:通过自然实验,如生长实验、环境变化实验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并发现科学奥秘2. 活动目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验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规律3. 活动过程:根据孩子的芳龄和兴趣,设计简单有趣的自然实验,如播种实验、水的变化实验等,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三、自然探索(思考力的培养)1. 活动内容:组织户外探索活动,如野外拓展、户外拾贝等,让孩子们放眼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2. 活动目的:培养孩子的思考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中的规律和美好3. 活动过程:组织孩子们到户外进行自然探索,可以是山林、湖泊或河滩等地方,让他们自由地观察和探索大自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猜测答案并进行验证总结回顾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户外科学实验课程安排方案,我们可以看到,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热爱。
观察大自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自然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自然探索则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力。
这样的科学实验课程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孩子的文章写手,我深刻地理解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
集体野外活动实施方案

集体野外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兴起,集体野外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我们计划组织一次集体野外活动。
二、活动目的。
1. 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2.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3. 促进身心健康,释放工作压力,增强身体素质。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预计在下个月的第一个周末举行,具体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选择郊外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山区或湖畔作为活动地点。
四、活动内容。
1. 野外拓展活动,包括攀岩、绳索滑行、团队合作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挑战自我能力。
2. 野炊活动,团队成员自行组织烧烤、野炊等活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3. 野外运动竞赛,设置趣味运动比赛,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竞争氛围。
五、活动准备工作。
1. 活动物资准备,包括帐篷、炊具、食材、医疗急救箱等;2. 活动人员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任务分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 安全措施,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活动期间的安全。
六、活动注意事项。
1. 尊重自然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不随意破坏环境;2. 遵守活动规则,听从领队指挥,确保活动安全;3.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4. 增强环保意识,不随意丢弃垃圾,保持活动地点的清洁。
七、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活动总结,包括活动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八、活动宣传。
在活动前,通过内部通知、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活动宣传,增加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活动的热度。
以上就是我们组织的集体野外活动实施方案,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同时也能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期待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一)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一)田间试验设计方案资料一、背景介绍田间试验设计是农业科研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可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方案旨在介绍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以及提供一些常用的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技巧。
二、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化:合理地随机分配试验单位,避免产生偏倚,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重复性:同一处理组合进行多次重复,以减小误差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均衡性:控制试验设计的各因素水平,保持处理间的均衡,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和代表性。
•正交性:追求处理间的相互独立,减少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田间试验设计的步骤1.确定试验目的和研究问题。
2.确定试验因素和水平。
3.设计试验布局,包括块设计、区组设计等。
4.制定随机化方案。
5.安排实验要求的样本量。
6.实施实验,记录数据。
7.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和推断结论。
8.撰写试验报告。
四、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1. 三重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组合只重复一次。
•处理组合随机分配到每个区块中。
2. 完全随机化设计•每个处理组合在整个试验区域内随机分配。
•不设区块和常均区的概念。
3. 拉丁方设计•每个处理组合只出现一次。
•每个处理在整个试验区域内只出现一次。
4. 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进行两个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五、统计分析技巧1.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因素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2.LSD多重比较法:用于比较不同处理组合的差异性。
3.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
4.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5.主成分分析:用于提取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价。
六、总结田间试验设计是农业科研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有助于获得可靠和真实的实验结果,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遵循随机化、重复性、均衡性和正交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技巧,可以提高实验效果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实验题目】:枝角类的培养实验二、【实验设计思想】: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的动物。
通称水蚤或溞,俗称红虫或鱼虫。
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体不分节,头部具一个复眼。
第一触角小,第二触角发达,后腹部结构和功能复杂,胸肢4~6对。
枝角类大多生活在淡水中,仅少数产于海洋。
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成分,枝角类个体不大,运动速度缓慢。
枝角类营养丰富,生长迅速,是水产经济动物幼虫和鲢、鳙的重要天然饵料,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的生物。
三、【实验目的】:1、了解枝角类的生长环境。
2、学会培养枝角类的方法。
3、掌握培养饵料的操作过程。
四、【试验方法】:班塔法培养液喂肥泥1kg、牛粪(1周之久)170g、过滤池水10L。
将上述培养液放在15~18℃处,过3~4天,用细筛絹过滤;然后用过滤池水适当冲洗(1:2~1:4),便可使用。
培养液要经常更换,以确保饵料充分供给。
这种培养液培养的枝角类常呈红色,并产卵较多,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液。
五、【实验原理】:1、最初枝角类的来源:2、培养的选取:3、温度及培养是培养液的浓度:六、【实验材料】:1、器材:铁盆、电磁炉、烧杯、玻璃棒、过滤布、胶盆、标签、矿泉水瓶2、肥泥1kg、牛粪170g七、【实验步骤】:1、培养适宜枝角类生长的培养液⑴.班塔法培养的配方:⑵.称称取1kg(2斤)肥泥和170g(4两)牛粪。
将肥泥和牛粪都倒入装有10L的过滤池水的烧杯里。
⑶过滤:过3~4天之后将上述用品用玻璃棒在烧杯里搅拌均匀,用细筛绢过滤,然后用过滤池水适当冲洗(1:2~1:4)。
2、接种枝角类:农场生态池的枝角类作为这次实验的接种的枝角类。
3、培养:15~18℃的温度进行培养。
八、【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外调查采样方案
1 时间:2016年1月7日(星期四)
2 地点:宝鸡、杨凌
3 背景及意义:
季节性冻土区相对于永久性冻土区含有更加丰富的土地、森林和矿藏资源,它的存在及其演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生产活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此,依据我国冻融类型区划分与各区侵蚀特征,本文以我国存在典型季节性冻融交替作用地区(西北黄土高原中度冻融区、北方山地丘陵中度季节冻融区)不同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土壤初始含水量、冻融温度和冻融深度条件下褐土(宝鸡)、 土(杨凌)、黄绵土(延安)、风沙土(内蒙)、黑土(东北)内在性质的改变,探索冻融作用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并揭示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影响的内在机理,为构筑季节性交替冻融作用区侵蚀模型和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次野外实验,全方位调查冻结阶段研究区气象和地貌特征,观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实际地温,为以后室内模拟实验设置变量提供依据。
并将取回土样进行预实验,为室内实验做准备。
4 目的:
4.1 实地观测研究区气象特征和地形地貌;
4.2 测量不同冻土层含水量和温度;
4.3 为室内实验取样;
5 实验方法:
①观察地形地貌、植被状况、侵蚀特征和土壤冻结状态、照片,询
问当地人有关冻土深度、春季下雨是否水土流失严重等相关问题。
②用气温计测量近地表气温,用地温计测量0~5cm、5~10cm、
10~15cm、15~20cm、20~25cm和25~30cm深度的地温,用卷尺测量土壤冻结深度、覆雪厚度(如果有雪),在野外用分层采样采集不同深度(0~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和25~30cm)土壤,测定含水量及容重;
③应用14.10型袖珍剪切仪CL101头插牢,然后将剪切仪垂直按入
分层土样表层(0~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 和25~30cm);转动剪切仪之前将指针对准零刻度,然后水平转动,当土被剪断时记录此时指针指向的刻度;参照剪切仪说明书,根据实验记录数据,转换为土壤的抗剪强度T。
④在未翻耕的坡耕地按深度(10、20、30cm)用铁锹取一自封袋土
样,进行室内颗粒分析及基本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⑤并用塑料口袋采集土样(杨凌塿土、宝鸡褐土各10袋)进行室内
模拟冻结实验(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土壤初始含水量、冻融温度和冻融深度)条件下内在性质的改变,探索冻融作用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并揭示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影响的内在机理。
⑥取样过程向当地居民询问近年来温度、冻融和侵蚀等相关情况。
6 仪器设备:GPS、铁锹、环刀、铝盒、地温计、气温计、钢卷尺、塑封袋、记号笔、笔记本、保暖设备等。
7 人员安排:孙宝洋,肖俊波,李朝栋其他人自愿原则。
8 经费预算:
注:采样时间为一天,由于天气寒冷,防寒措施自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