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清热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清热剂讲诉课件

04
CATALOGUE
清热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清热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温病初起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温病初起 的症状。
热毒证
用于治疗疮疡、痈肿、丹毒、痄腮、瘰疬等热 毒证。
肝胆湿热
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证,如黄疸、胁痛、口苦等症 状。
胃肠湿热
用于治疗胃肠湿热证,如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
泌尿系感染
清热剂的定义
01
清热剂是指以清热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02
里热证是指邪热内盛,脏腑火热 炽盛,或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证候 。
清热剂的分类
清气分热剂多由辛寒或甘寒的药 物组成,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 如白虎汤。
清热解毒剂多由清热解毒药物组 成,用于治疗热毒炽盛证,如黄 连解毒汤。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进一步拓展清热剂在临床 上的应用范围,为更多疾 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清热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特 点,一般可分为清气分热、清营 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等类 型。
清营凉血剂多由苦寒药物组成, 用于治疗营分或血分实热证,如 清营汤。
养阴清热剂多由养阴药物组成, 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证,如六味地 黄丸。
清热剂的功效与作用机制
清热剂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等作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治 疗里热证的目的。
清热剂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 趋势
深入研究清热剂的作用机制
总结词
了解清热剂作用机制是推动其研究和应用的 关键。
详细描述
深入研究清热剂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病因、 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更好 地掌握清热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为新 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方剂学之清热剂教学PPT

05 清热剂-清营凉血-清营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黄五钱(15g) 元参三钱(9g)竹叶心一钱(3g)
麦冬三钱(9g)
丹参二钱(6g) 黄连一钱五分(5g) 银花三钱(9g) 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 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温热暑疫,邪人营血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
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一两(30g) 知母四钱(12g) 生甘草三钱(10g) 玄参三钱 (10g) 犀角(水牛角代)(60g) 白粳米一合(9g) 水八杯,煮 取三杯,日三服。滓再煮一盅,夜一服。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热,或身热夜甚,外 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石 膏一斤(50g) 苍术 粳米各三两(各9g) 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 汁,温服。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 ,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 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05 清热剂-清气分热-竹叶石膏汤 组成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用犀角为君,臣以生地,凉血滋阴生津。赤
运用
芍与丹皮共为佐药。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 1.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
Hale Waihona Puke 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 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功用与主治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 件
目录
• 清热剂概述 • 常见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药理作用及机制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定义与分类
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类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 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 剂、清虚热剂。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成分、剂量、用法等。
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体质等。
合并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
长期用药
药物蓄积、慢性毒性等。
预防措施和建议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清热剂。 注意药物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治疗方剂
五味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有金银花、野菊 花、蒲公英等。
治疗效果
患者服用5天后红肿消退,疼痛感消失。
05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肾损害
尿频、尿急、尿痛、肾功能异常等。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肝损害
肝区不适、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通过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 、安全、便捷的清热剂新剂型,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如黄芩、黄柏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也有 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清热解毒类中药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 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有治 疗作用。
目录
• 清热剂概述 • 常见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药理作用及机制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定义与分类
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类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 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 剂、清虚热剂。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成分、剂量、用法等。
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体质等。
合并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
长期用药
药物蓄积、慢性毒性等。
预防措施和建议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清热剂。 注意药物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治疗方剂
五味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有金银花、野菊 花、蒲公英等。
治疗效果
患者服用5天后红肿消退,疼痛感消失。
05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肾损害
尿频、尿急、尿痛、肾功能异常等。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肝损害
肝区不适、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通过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 、安全、便捷的清热剂新剂型,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如黄芩、黄柏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也有 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清热解毒类中药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 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有治 疗作用。
中医方剂学第2讲清热剂ppt课件

5、现代用于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 性白血病,急性再障,流脑,溃疡病出血。
23
五、温病治疗大法及代表方归纳 1、卫分热证—在卫汗之可也—银翘散 2、气分热证—到气方可清气—白虎汤 3、营分热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 4、血分热证—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24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中病即止。 3、阴虚火旺者禁用。 4、现代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肺炎,泌尿
系感染,流脑,乙脑。
32
凉膈散
《和剂局方》
一、主治:中、上两焦邪热炽盛之证。
热聚于上,内扰胸膈
身热口渴,胸膈烦热
火热上攻
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
热伤血络,迫血上行
吐血、衄血
热在于胃,燥热内结
便秘尿赤
一、来源: 二、组成:14药,重用芩连5钱(15克),
余药2钱—7分。 三、主治:大头瘟(大头天行、大头风、
大头伤寒) 1、特点 2、病机 3、主症: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
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 脉浮数(可发热恶寒) 25
四、方解:
1、治法:清热解毒泄心肺,辛凉疏散除风热。 2、配伍
芩、连:清泄上焦热毒(酒炒)
内热炽盛
舌红苔黄,脉滑数
33
二、治法: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三、配伍结构:
疏外 连翘、竹叶、薄荷 疏散热邪
清内 黄芩、栀子
清泻里热
泻下 大黄、芒硝、甘草、蜜 通便泄热
l 配伍特点:清上泄下,内清外疏
34
四、应用: 1、辨证要点: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 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2、加减: 上焦热盛,心烦口渴 天花粉、芦根 心经热盛,口舌生疮 黄连、莲心 咽喉肿痛 桔梗、山豆根、马勃 吐衄不止 鲜茅根、鲜藕汁 小儿急惊风 钩藤、羚羊角
23
五、温病治疗大法及代表方归纳 1、卫分热证—在卫汗之可也—银翘散 2、气分热证—到气方可清气—白虎汤 3、营分热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 4、血分热证—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24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中病即止。 3、阴虚火旺者禁用。 4、现代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肺炎,泌尿
系感染,流脑,乙脑。
32
凉膈散
《和剂局方》
一、主治:中、上两焦邪热炽盛之证。
热聚于上,内扰胸膈
身热口渴,胸膈烦热
火热上攻
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
热伤血络,迫血上行
吐血、衄血
热在于胃,燥热内结
便秘尿赤
一、来源: 二、组成:14药,重用芩连5钱(15克),
余药2钱—7分。 三、主治:大头瘟(大头天行、大头风、
大头伤寒) 1、特点 2、病机 3、主症: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
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 脉浮数(可发热恶寒) 25
四、方解:
1、治法:清热解毒泄心肺,辛凉疏散除风热。 2、配伍
芩、连:清泄上焦热毒(酒炒)
内热炽盛
舌红苔黄,脉滑数
33
二、治法: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三、配伍结构:
疏外 连翘、竹叶、薄荷 疏散热邪
清内 黄芩、栀子
清泻里热
泻下 大黄、芒硝、甘草、蜜 通便泄热
l 配伍特点:清上泄下,内清外疏
34
四、应用: 1、辨证要点: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 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2、加减: 上焦热盛,心烦口渴 天花粉、芦根 心经热盛,口舌生疮 黄连、莲心 咽喉肿痛 桔梗、山豆根、马勃 吐衄不止 鲜茅根、鲜藕汁 小儿急惊风 钩藤、羚羊角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南通医学院学报.1982,(2):75)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病热毒炽盛证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本方要点
集大苦大寒之品于一方,直折火毒之邪
三焦并治 配入清气、凉营、凉血剂中,以增清热解 毒之效。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要点
组成:重用连翘清热解毒
(《伤寒论》)
何谓痢疾?
治痢法之沿革?
宋以前沿用白头翁汤
金· 刘河间提出“泻而便脓血,行血则
甘草——兼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清散同用,升降并行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临床应用]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部 主症: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舌 红苔黄脉数。
吴瑭:“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
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去黄芩、
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 生地黄 芍药 丹皮
[主治]原书
1.热伤血络证
2.蓄血留瘀证 后世用于热入血分证
为什么?
[制方原理]
病机:血热血瘀
立法:凉血散瘀
配伍意义
犀角 生地 芍药、丹皮 清热凉血止血 解毒 养阴 化瘀
(君) (臣) (佐)
[ 功 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凉血散瘀
临床应用
此时产妇已高热达41.6℃,烦躁异常,辗
转不安,喊叫不息,周身大汗淋漓,极渴
而善饮。以手扪其头额、肌肤,灼若燔炭。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洪大滑数。证属阳 明白虎证。即处白虎汤,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15g,甘草6g,粳米1撮。1剂。先煮粳 米,去渣,后纳诸药,煎成约300ml,1次 顿服,药后不过30分钟,诸症渐次消失。 随即宫口开全,胎儿顺产而下。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病热毒炽盛证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本方要点
集大苦大寒之品于一方,直折火毒之邪
三焦并治 配入清气、凉营、凉血剂中,以增清热解 毒之效。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要点
组成:重用连翘清热解毒
(《伤寒论》)
何谓痢疾?
治痢法之沿革?
宋以前沿用白头翁汤
金· 刘河间提出“泻而便脓血,行血则
甘草——兼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清散同用,升降并行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临床应用]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部 主症: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舌 红苔黄脉数。
吴瑭:“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
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去黄芩、
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 生地黄 芍药 丹皮
[主治]原书
1.热伤血络证
2.蓄血留瘀证 后世用于热入血分证
为什么?
[制方原理]
病机:血热血瘀
立法:凉血散瘀
配伍意义
犀角 生地 芍药、丹皮 清热凉血止血 解毒 养阴 化瘀
(君) (臣) (佐)
[ 功 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凉血散瘀
临床应用
此时产妇已高热达41.6℃,烦躁异常,辗
转不安,喊叫不息,周身大汗淋漓,极渴
而善饮。以手扪其头额、肌肤,灼若燔炭。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洪大滑数。证属阳 明白虎证。即处白虎汤,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15g,甘草6g,粳米1撮。1剂。先煮粳 米,去渣,后纳诸药,煎成约300ml,1次 顿服,药后不过30分钟,诸症渐次消失。 随即宫口开全,胎儿顺产而下。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

因此,在现代临床上清热剂 常用于治疗多种急性传染性、感 染性热性疾病,同时还治疗一些 非感染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 病、白血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中医辨证属里热证者。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 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以气分无形邪热弥 漫为其特征,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津耗伤。 邪入气分,里热正盛,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 恶热,脉洪大等,治宜清热、除烦、保津为法。 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苦寒质润的知母等药为 主组方。由于邪热易伤气阴,故常配伍益气养 阴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粳米等。代表方 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余热未尽 身热汗多、口干喜饮 阴津亏损 舌红苔少、脉虚而数 邪热内扰—心胸烦闷、虚烦不寐 胃失和降—气逆欲呕 气虚失养—虚羸少气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方义分析
君 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止渴 臣 人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 佐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使 甘草、粳米—和中养胃调药
1.辨证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 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 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 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 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沙参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 饥,舌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 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三、分类 里热证的治疗,根据病邪的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
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清热方法,选择 不同的清热方剂。主要分五大类:
气血之分 气分——清气分热 血分——清营凉血
虚实之别 虚热——清虚热 实热——清热解毒
五脏——清脏热
脏腑之殊
清脏腑热
六腑——清腑热
四、使用注意:一是要辨别热证所在部位。二是辨 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如为真寒假热,不可 误用寒凉,以免雪上加霜,益增其寒。三是辨别热 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 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 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清热剂在遣方 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 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此即反佐法,正如 《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治热以寒,温而行 之”,意在消除寒热格拒的现象。五是要注意苦味 寒凉药物久服每易伤阳败胃劫津,必要时可配醒脾 和胃,护阴生津之品,防生他变。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03
04 联用
与解表剂联用:清热剂常与解表剂联用治 疗感冒等病症。
05
06
与利湿剂联用:清热剂常与利湿剂联用治 疗湿热病症。
THANKS 感谢观看
效。
05 清热剂的合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清热剂的合理应用
适应症
01
清热剂主要适用于热毒、火热病症,如急性感染、急
性炎症、急性传染病等。
使用方法
02 清热剂一般煎煮后口服,也可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
使用。
剂量与疗程
03
清热剂的剂量和疗程因个体差异而异,应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进行合理调整。
清热剂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白虎汤
总结词
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详细描述
白虎汤是一种经典的清热剂,具有清热生津 、解肌发表的功效。它主要由石膏、知母、 甘草、粳米等组成,能够治疗阳明经症,如 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白虎汤在中医临 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外感高热的重要方剂
之一。
龙胆泻肝汤
总结词
清肝利湿,泻火解毒
详细描述
龙胆泻肝汤是一种清肝利湿、泻火解毒的方剂,主要 成分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它能够 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头痛、目赤、胁痛、口 苦、尿赤等。龙胆泻肝汤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对 于肝胆湿热证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 方剂学基础 • 清热剂概述 • 经典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的现代应用与案例分析 • 清热剂的合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方剂学基础
方剂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成、变化、制备、临床应用和加减化裁的学科。
方剂学的重要性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剂前需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
清热剂ppt课件

暑热甚,石膏,金银花,连翘; 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参、 石斛、麦冬。
3、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54
第六节
清虚热剂
55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6
主治 病机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 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余热深伏阴分
22
清 热 泻 火 凉 血 解 毒
石膏、知母、甘草 —取白虎汤之意清热保津 黄连、黄芩、栀子—仿黄连解毒汤之意 清泻三焦之火 犀角、生地 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 凉血散瘀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桔梗—载药上行 竹叶—利尿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23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24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5
木通 生地
29
功用 主治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 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痒, 阴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 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两(15g) 炙甘草一钱(3g)
君
清热泻火
20
臣
牛蒡子 连翘
薄荷 玄参 僵蚕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马勃 板兰根 甘草
佐
桔梗
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散壅滞
使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火郁发之
甘草(兼):调和诸药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21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气 大热烦渴,头痛如劈 热毒化火 热 血 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火毒充斥阳明 毒 两 脉浮大而数 (气分) 充 燔 四肢抽搐—热盛津伤,筋脉肌肉失养 斥 之 或厥逆—邪热郁遏,阳气不达,热深厥亦深 证 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 热迫血燔 舌降唇焦或脉沉细数 血热妄行(血分)
3、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54
第六节
清虚热剂
55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6
主治 病机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 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余热深伏阴分
22
清 热 泻 火 凉 血 解 毒
石膏、知母、甘草 —取白虎汤之意清热保津 黄连、黄芩、栀子—仿黄连解毒汤之意 清泻三焦之火 犀角、生地 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 凉血散瘀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桔梗—载药上行 竹叶—利尿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23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24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5
木通 生地
29
功用 主治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 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痒, 阴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 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两(15g) 炙甘草一钱(3g)
君
清热泻火
20
臣
牛蒡子 连翘
薄荷 玄参 僵蚕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马勃 板兰根 甘草
佐
桔梗
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散壅滞
使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火郁发之
甘草(兼):调和诸药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21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气 大热烦渴,头痛如劈 热毒化火 热 血 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火毒充斥阳明 毒 两 脉浮大而数 (气分) 充 燔 四肢抽搐—热盛津伤,筋脉肌肉失养 斥 之 或厥逆—邪热郁遏,阳气不达,热深厥亦深 证 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 热迫血燔 舌降唇焦或脉沉细数 血热妄行(血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热 余热 未清
或虚烦不寐 气逆欲呕
气津 口干喜饮
两伤 脉虚数
证
舌红苔少
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
余热内扰,胃气上逆。 热伤阴津。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伤热 病 之 后 余 热 未 清 气 津 两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解:
清 热 生 津 益 气 和
胃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君
热在营分
热
热在血分
内伤— 五志过极
证
化火 — 里热偏胜
脏腑偏胜
虚热— 阴虚发热、 阴虚火旺
四、分类及适用范围
1、清气分热:适用于热在气分之证。表证已罢,里热渐盛 之证。代表方剂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
2、清营凉血: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代表方 剂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胸膈热盛;或风热疫毒发于头面等证。代表方剂有黄连解 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
4、气血两清:适用于疫毒火热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 代表方剂有清瘟败毒饮。
5、清脏腑热:适用于邪热偏胜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候。代表方剂有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 芍药汤。
6、清虚热: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或肝 肾阴虚,阴虚火扰之证。代表方剂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方解:
君 黄连—苦寒泻心火于上焦,心火得清,
泻
诸经之火自平,兼泻胃火于中
火
焦。
解 臣 黄芩—清泻肺火于上焦。 毒 佐 黄柏—泻下焦之火。
使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症状分析:
解
阴生津,既可复失之阴血,又可助君药
毒
解血分之热,且能止血。
凉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
血佐
营泄热。
散 使 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瘀
二药伍用则能凉血以助犀角、生地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又能散瘀防止血止而留瘀,更能防止热与血结成瘀。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燥狂大热呕不眠,吐牛斑黄均可为。
清热剂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 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 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三、病因病机
1、病邪性质 温甚为热 热极似火 火热壅盛化毒
2、病因病机
里 实热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热在气分
火热之邪欲从外泄阴阳不济
热
内
传
证 口渴
气分之邪未尽解,邪热伤阴
营
或不渴
热蒸营阴上奉
阴
斑疹隐隐 营热波及血分
已
舌绛而干 邪热入营且亦伤阴之象
伤
脉细数
方解:
清营汤《温病条辨》
君 犀角—苦咸性寒清营凉血又能解毒化斑
清
生地—甘寒滋阴凉血
营 臣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解
玄参—滋阴降火解毒
毒
双花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君 连翘
泻
黄芩
火 臣 山栀
通
大黄
便
芒硝
清 佐 薄荷
上
竹叶
泄 使 甘草
下
白蜜
重用以清热解毒 清心胸郁热 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泻火通便以荡涤胸膈之热邪 导热下行,“以下代清”。 外疏内清,清疏肺胃心胸之热 , 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缓硝、黄之峻泻并能存胃津、 润燥结,调和诸药
君
热
知 母-味苦性寒质润,寒助石膏以清热,润助
石膏以生津,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
清热生津之功。
臣
生
粳 米 和中益胃,并可防君臣之药大寒伤中。 佐
津甘 草
使
调和诸药。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症状分析:
伤寒 身热汗多
温病 心胸烦闷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症状分析:
阳 壮热不恶 里热炽盛,邪热
明 寒反恶热 充斥内外
热
气 头痛面赤 邪热循经蒸于上
盛
分 大汗出 里热迫津液外泄
津
热 烦渴引饮 热灼津伤
伤
盛 脉洪大有 邪热盛于经脉
证 力或滑数
方解:
白虎汤《伤寒论》
清 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
(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竹叶—清热除烦
人参—甘温益气
臣
麦冬—甘寒滋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佐
粳米—益胃生津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使
清营汤《温病条辨》
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症状分析:
身热夜甚
热 神烦少寐
热入营分,灼伤营阴。 营气通于心,热扰心营。
入 时有谵语
邪
营 目喜开 分 或喜闭
在 大热烦躁
里 错语不眠
三
口燥咽干
焦 在 热盛发斑
火 表 黄疸
毒
痈疡疔毒
热 上 吐血缪血
盛 在 身热下利
证 下 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
火毒充斥于里,热扰心神
热灼津伤 热伤肌表脉络血溢肌肤 湿热郁蒸 火毒热壅肌肉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热迫大肠 热扰膀胱 火毒炽盛之体征
实三 热焦 火上 毒下 充表 斥里
毒
入 斑色紫黑 损伤血络外溢肌肤 深
舌降起刺 热在血分耗伤阴血 陷
血 脉细数
于
善忘如狂 热扰神明
血
分 蓄血留瘀 热与血结,蓄于下焦。 分
漱水不欲咽 热蒸营阴上奉
证 大便色黑易解 血渗肠道,血主濡之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药方》
方解:
君 犀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
清
直入血分而凉血。
热 臣 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
透 佐 连翘 分而解
热
竹叶—专清心火
养 黄连—清心泻火
阴 使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引药入心,助君药清热凉
血,且能防止热与血结而成瘀为患。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药方》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牛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 热伤阳络血外溢
热 便血尿血 热伤阴络血内溢
热
身热谵语 热扰心营
身热烦躁 热聚胸膈,热郁则烦
上 胸膈烦热
中 热 口渴
热灼津伤
二 聚 面赤唇焦 燥热上冲
焦 胸 口舌生疮 邪热扰心,心火上炎
邪 膈 咽痛、吐钮 肺为热迫、伤及脉络
郁 证 便秘尿赤或 中焦邪郁生热、燥热内结
生 大便不畅 不从下泄
热 舌红苔黄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之体征
脉滑数
上 焦之 有热 无邪 形
中形 焦之 有积 有滞
五、使用原则
主要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里热虽盛,但尚未结 实的情况。
六、使用注意
1、辩热证所在部位 2、辩热证虚实 3、辩热证真假 4、要顾护胃气,保护津液,防寒凉苦燥之药伤胃。 5、组方时配伍少许热药或凉药热服,以免邪热炽盛,寒 热格拒。
白虎汤《伤寒论》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