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合集下载

孔子一生中都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又有何启示

孔子一生中都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又有何启示

孔子一生中都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又有何启示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故事二: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故事(10篇)孔子的故事(10篇)1)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_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2)有关孔子的故事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

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最全的孔子故事

最全的孔子故事

最全的孔子故事•相关推荐最全的孔子故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究竟什么样的文案才是好的文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全的孔子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全的孔子故事11、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

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

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

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

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的故事十则

孔子的故事十则

孔子的故事十则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相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度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准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所以,”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1)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

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2)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__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1. 孔子问礼孔子一次问他的门徒,“在进行礼仪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门徒回答道,“根据规定的程序行事。

”孔子问,“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门徒回答:“跟随自己的感觉。

”孔子说,“你们的礼仪培训失败了。

”2. 孔子参观鲁穆公孔子参观了鲁穆公。

穆公问孔子如何改善统治。

孔子回答:“让百姓感受到你的爱。

”穆公反驳道:“我对百姓非常慷慨。

”孔子回答道:“这并不足够。

爱是要展现在言行之间,而不是流于慷慨。

”3. 孔子的弟子写文字孔子的一位弟子问他:“我写出了最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被人们记住?”孔子回答道:“用你的文字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吧。

”4. 孔子的徒弟先君子后小人孔子的门徒子路问:“我们应该先跟谁做朋友,先跟君子还是先跟小人?”孔子回答道:“你应该先跟君子交朋友,因为他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5. 孔子的学生被狗侵害孔子的一位学生被一只野狗咬伤。

孔子派门徒寻找狗。

当门徒抓住狗时,孔子吩咐说:“不要伤害它,因为它只是在执行它的天性。

”6. 孔子的学生给自己设局孔子的一位学生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当听到孔子赞扬他时,他将弹奏他的琴。

但孔子没有赞扬他,于是他回来摔坏了他的琴。

孔子告诉他:“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家,你需要更多的努力。

”7. 孔子的学生想和他分享喜悦孔子的学生呈报了他的进步,告诉孔子他在一次辩论中打败了一位对手。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把这个喜悦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而不是只跟我说。

”8.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有人问孔子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看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的事情,那才是他真正的品性。

”9. 孔子的门徒讽刺他的声音孔子的一位门徒讽刺他的声音。

孔子回答道:“我的声音虽然不甚动听,但我的言语却是有分寸的。

”10. 孔子的一位学生不忠孔子的一位学生对他不忠,孔子提醒他说:“如果你不忠实于自己的师傅,你也不会忠实于自己的国家。

”11. 孔子回避悖论孔子发现了一个悖论:“一个人不能一边说谎,一边帮助别人。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发愤忘食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1、孔子“三十而立”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

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

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

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

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故事启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

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2、孔子诲人不倦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

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

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故事感悟】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

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7、孔子后生可畏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

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

”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故事启迪】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

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

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年轻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8、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

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

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

”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故事感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样能促使我们完善自身,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克己勤勉,永不懈怠。

7、孔子以渔夫为师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

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

”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

”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

”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

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故事启迪】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8、孔子学琴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

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

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

”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

”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

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

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

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故事感悟】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

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

9、孔子不耻下问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

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

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

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

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

”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故事感悟】“不耻下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则成语,然而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不懂装懂,其实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才是真正可笑甚至可耻的。

学无止境,勤学好问是学习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今学校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其中也包含了“审问、慎思”在内,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能使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提高素质、服务改造、回报社会的能力。

不耻下问是虚心的态度,取长补短,就是勇于向学有所长的人请教。

10、孔子向老子学礼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

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

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

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

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

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

孔子听后,深表佩服。

后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故事启迪】孔子向老子学礼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倡导和学习。

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谦恭好学的良好习惯,孔子才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圣人。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此时,要用谦恭的态度向他人求教。

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孔子编《春秋》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

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

于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最终失意而返。

回到鲁国后,孔子呕心沥血地编订史书《春秋》。

《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在书中,他严厉斥责诸侯无视礼法的行径,体现出一种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

《春秋》面世之后,世间多了许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惧怕。

因此有人说:“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故事感悟】孔子是圣人,他在文学、教育、思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孔子在当时的政治主张却得不到各诸侯的重用,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以天下为已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这个故事说明,当一个人失意时,不能生活在埋怨与阴暗中,更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应该以一种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来坦然面对所有的艰难困苦,让生活充满阳光,让生命焕发新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