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阅读理解及答案)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阅读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
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了美国航空公司。
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只好退掉飞机票。
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
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
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
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10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根本不能休息。
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近15千克。
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
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
他们募捐15000美元,把钱学森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
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
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
他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
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晤的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
1955年,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同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
①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练习一: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钱学森《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钱学森①我曾写文章谈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
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服务,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器、皿、盘、瓶、盆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
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
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又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
原来是衣料布匹花色品种太单调,不美观,所以人民不喜欢。
这里工艺美术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从而创造出以亿元计的价值。
因此工艺美术是件大事。
③其实这个领域还可以扩大些,包括一切产品的设计,一台机器的外形、色彩,难道就不需要搞得“美观大方”些吗? 从前我国制造的机器总爱漆成暗灰色,很难看。
现在色调浅些,常常是谈灰色,是个进步。
这样,工艺美术就该扩大成为“技术美术”,它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了。
④我以前曾把文学艺术分成六个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音乐,以及戏剧电影等综合性的艺术。
现在看,这六大部门包括不了。
出了一个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部门----技术美术。
当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会有发展。
例如我最近也在考虑:有我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应不应包括在建筑艺术之内? 因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改造生活环境的艺术,比建筑艺术综合性更高。
如果这样,那艺术又要再加一个大部门----园林艺术。
⑤厦门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与会同志除了肯定了技术美学之外,还对部门艺术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美学的研究还应强调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更多地注意到文学艺术各部门的特性。
钱学森二三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钱学森二三事“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
”钱学森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两院院士郑哲敏说。
1948年,郑哲敏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后来读钱学森的博士。
“他很关心祖国的状况,每周通过朋友收集中文报纸看。
”郑哲敏说,“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知道,他回国态度一直是很鲜明的。
他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是中国国籍,一直没有买房子,只租房子住。
1950年,他准备回国,票也买了,行李也找旅行社打包了,但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了。
”“1955年我回国时,钱学森嘱咐我两件事。
”郑哲敏回忆说:“第一,他说经过二次大战,美国军事后勤领域发展很快,运用了大量数学和运筹学知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强调计划发展的,用得上运筹学。
他要我把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去,告诉钱伟长。
第二是对我的要求: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不能太神气。
”钱学森说:“你回去做什么事呢,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
即使是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你也要做。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学科方向。
原来有弹性组、塑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关系不大。
钱学森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调整方向。
后来,流体力学调整为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方向,并增设了化学流体组、物理力学组和运筹学组。
“钱学森不是搞技术的,是搞理论研究的。
但回国后国家让他搞火箭,他欣然同意,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
”郑哲敏说,他牢记钱学森的一句话: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
孔祥言1956年从北大力学专业毕业后分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当时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的尖端科学,涉及的专业面很广、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一次钱老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就老实回答:知识面不够,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孔祥言说。
钱学森听完就给他们做工作:航天问题不外乎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哪一方面问题不太清楚,就去找书、找资料学习,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阅读理解及答案

《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阅读理解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郭爽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
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
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
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
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
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
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
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
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
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⑧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
钱学森的争与让阅读理解

阅读《钱学森的“争”与“让”》,完成1—4题(12分)(附参考答案)钱学森的“争”与“让”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和“让”。
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
“为中国人争气”,是钱学森的追求。
1955年钱学森回国时,他的老师冯·卡门由衷地感叹: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
超过世界闻名的权威冯·卡门,为中国人争了气,这让钱学森激动万分。
钱学森刚去留学时,常听到美国同学嘲笑中国人“愚昧无知”。
几十年后,钱学森被国际社会誉为“新兴航空领域中最聪明的人之一”、“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一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
钱学森和他们那一代人矢志不移的奋发努力,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为国争光,是钱学森的信念。
当年,陈赓将军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当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
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
如果没有老一辈科学家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就没有胆量和魄力挑战尖端科技,就不会有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钱学森的“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钱。
钱学森一贯反对别人称他“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总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大家,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两个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美国准备授予钱学森院士称号,被他拒绝。
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
”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当越小。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当副院长。
他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
【最新2019】钱学森二三事阅读答案-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钱学森二三事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钱学森二三事“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
”钱学森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两院院士郑哲敏说。
1948年,郑哲敏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后来读钱学森的博士。
“他很关心祖国的状况,每周通过朋友收集中文报纸看。
”郑哲敏说,“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知道,他回国态度一直是很鲜明的。
他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是中国国籍,一直没有买房子,只租房子住。
1950年,他准备回国,票也买了,行李也找旅行社打包了,但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了。
”“1955年我回国时,钱学森嘱咐我两件事。
”郑哲敏回忆说:“第一,他说经过二次大战,美国军事后勤领域发展很快,运用了大量数学和运筹学知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强调计划发展的,用得上运筹学。
他要我把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去,告诉钱伟长。
第二是对我的要求: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不能太神气。
”钱学森说:“你回去做什么事呢,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
即使是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你也要做。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学科方向。
原来有弹性组、塑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关系不大。
钱学森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调整方向。
后来,流体力学调整为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方向,并增设了化学流体组、物理力学组和运筹学组。
“钱学森不是搞技术的,是搞理论研究的。
但回国后国家让他搞火箭,他欣然同意,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
”郑哲敏说,他牢记钱学森的一句话: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
孔祥言1956年从北大力学专业毕业后分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当时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的尖端科学,涉及的专业面很广、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一次钱老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就老实回答:知识面不够,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钱学森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学森阅读练习及答案钱学森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
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
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
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
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
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
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
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
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
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
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
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
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八十多分,第三名。
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
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
四年级上册《一本》同步阅读“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免费答案

四年级上册《一本》同步阅读“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免费答案1、潜艇是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船。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蝉是这条食物链的生产者,螳螂和黄雀是消费者B.蝉和螳螂是这条食物链的生产者,黄雀是消费者C.蝉、螳螂、黄雀都是这条食物链的消费者,生产者是植物(正确答案)3、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时滴碘酒,这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 ) [单选题]对(正确答案)错4、光照射到物体上,我们就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
[单选题] *A.被物体吸收B.被物体反射(正确答案)C.传播的方向不会改变5、(秦皇岛市)下列关于杂食性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只有发达的犬齿B.长着能伸缩的利爪C.既吃植物又吃动物(正确答案)6、究究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他应该选择()进行实验。
[单选题] *A.①和②B.①和③(正确答案)C.②和③7、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属于( )。
[单选题]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正确答案)8、在同一天内,探探第一次测得阳光下竹竿影长为300厘米,一小时后,测得的影长为200厘米,她两次测量竹竿影长的时间可能是()。
[单选题] *A.上午(正确答案)B.下午C.傍晚9、在研究蚯蚓的选择时,给蚯蚓选择的时间以()比较合适。
[单选题] *A.1分钟B.5分钟或更长(正确答案)C.只要看到蚯蚓爬向哪边就可以停止了10、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 ) [单选题]对错(正确答案)11、在“制作鱼塘生态瓶”的实验中,生产者是()。
[单选题] *A.蝌蚪B.水草(正确答案)C.微生物12、公安机关可以利用( )侦破各种案件。
[单选题] *A.人遗传物质的独一无二B.人指纹的独一无二C.两者都可以(正确答案)13、日食是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在同一条直线时,地球在中间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阅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完成练习。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从钱学森的_________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___________。
(2)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
通过对钱学森的______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他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都能够表现钱学森的杰出才华,其中表现的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A.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B.钱学森……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C.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
能让他离开美国!”
D.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钱学森会对留学生们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
把钱学森可能说的话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本文和课本中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两篇文章都是写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2)两篇文章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描写的。
()(3)两篇文章都对人物的言行展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学森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
5.读《黄继光》《钱学森》,思考这些人物的言行,你对爱国有了怎样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答案
1.(1)心理活动归心似箭
(2)语言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2.C
3.示例:同学们,我们现在学有所成,祖国很需要我们,我们应该回国去,为祖
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1)√(2)×(3)√
5.示例:黄继光把他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而且没有一点怨言;钱学森放弃
了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